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锹峪乡南横小学 汪宏彦
【摘 要】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 读能力;教学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承认 差异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阅读;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 拓展知识和能力空间;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阅读提示”领路、鼓励和引领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参与语文阅读实践。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贯彻好“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必须给够学生充分自读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教学
2006 年,我在小学听过一堂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珍珠鸟》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1、应该如何分段;2、本文重点写的什么;3、珍珠鸟的特点是什么;4、课文最后一句:“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结果:学生如坠雾中,面面相觑,勉强作答,场面很尴尬。
2008 年,我在我省的一所小学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 10 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学生读了几个来回,能力差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 的障碍。接着,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 消除在初读课文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教师还安排了再次 默读的时间,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进 行交流,并联系前一课学过的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让学生 自悟: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 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整堂课教师给了学生充 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 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好,学
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失败是过度的设计。因此略读课文的 教学结构一定要简约,要采取粗线条式的结构层次,要让大气 度、大智慧充盈整个课堂,要为学生自主阅读留够时间和开辟 大块大块的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课程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 17 课《触摸春天》是精读课文,第18 课《永生的眼睛》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兴安盟,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 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承上启下,可以引领学生从精 读自然地过度到略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略读课文课堂教学分为这样几个阶 段:
一是初读阶段。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其所能调动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 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
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 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 思考,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学生 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 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 章的表达方式的……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
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去阅读, 疑难处再读读,有趣味的再品品,重点地段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读懂、把生活读懂。 语文既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精神,传递着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也蕴藏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哲理,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 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感悟和传承。教学中应该落实“大语文”和“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间自由 飞翔,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触摸,用自己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 对话,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真实的语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用语 文的兴趣更浓、能力更强、个性和特长更加鲜明。
论文作者:汪宏彦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能力论文; 自己的论文; 时间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