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治国思想的基本特征分析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治国思想的基本特征分析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治国思想基本特征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特征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治理一个国家既是一项相当艰难而复杂的工程,又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治国实践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和富有特色的治国理论体系。可以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一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治国论”。今天我们认真探讨邓小平的治国思想及其实践,总结其主要经验,对于实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概括地阐述了邓小平治国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总纲领和总战略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各国的情况不一样,发展道路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而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独立自立的原则。根据这些思想原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通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同志反对一概照搬外国的经验,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试图探索一条中国式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上,实现了新的突破,理出新的思路,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 、 116、373、370、372、380页.)的重要论断,并把它作为治国的总纲领和总战略。邓小平这一治国总纲领,蕴涵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从国内来看,“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办”,(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 、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要办出中国特色来。邓小平认为,各国的国情有很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多样性。“固定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建设的道路和模式,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在处理国家关系上,邓小平强调独立自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支点,不信邪、不怕压、不怕威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来决定自己的方针政策,绝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动,都一如既往地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西方大国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施加压力,企图迫使我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走他们的路。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宣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20多年来,我们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挫败了各种经济制裁和干涉图谋,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地找到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而解决了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二 坚持不搞运动,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以强调稳定为前提,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根本大局

一个国家的变革和发展不可能在动乱中实现,必须以稳定为前提。邓小平一直强调以稳定为前提来治理国家。早在50年代末期,针对“大跃进”的“左”倾错误,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注意和坚持政治稳定的思想。“文化大革命”中的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努力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将安定团结作为治国的重要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吸取了建国以后,特别是“文革”10年造成全面内乱的历史教训,他坚持反对一切社会动乱,反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念念不忘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团结。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邓小平关于稳定的思想,得到系统的发展,并成为他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色。

1.邓小平否定了“政治运动”治国的错误做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全党从宪法中废除了“四大”的提法。后来,无论是开展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还是推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邓小平都主张不搞运动。即使遇到1989年这样大的政治风波,他仍然不改初衷,不搞运动。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民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大规模的运动厌烦了。凡是这样的运动都要伤害一大批人,而且不是小量的。经常搞运动,实际就是安不下心来搞建设。”(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1992年, 邓小平在总结新时期治理国家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搞运动。由于邓小平始终没有把“政治运动”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来使用,从而维护了国家大局的稳定。

2.邓小平在阐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着重强调了稳定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始终关注我国的“发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论述,提出了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同时也包括社会其他领域发展。但是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而改革是一场革命,它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一些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要保证改革成功,首先必须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而改革是一场革命,它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一些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要保证改革成功,首先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的问题。邓小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情况下,对某一方面的重要性都作过特别的强调。但是,在从总体上论述三个方面的关系时,更加重视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所起的关键作用。邓小平多次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掉”(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 、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 、373、370、372、380页.)等。

3.邓小平指明了关于稳定的内容。一是政局稳定。他反对一切折腾和动乱。为此,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制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二是政策稳定。邓小平总是注意抵制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一再强调基本政策的连续性和长期性。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不要使人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正是在邓小平上述思想指导下,近十多年,我国虽然出现了一些经济波动和政治风波,但由于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及时得当,总的来说,基本上维持了国家政局和方针政策的稳定,并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使改革得到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核心

邓小平一贯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早在50年代初他就指出:一切都要引导到发展生产力,共产党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来他一直坚持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并反复阐述这个思想。邓小平是我们党内最早坚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倡导者,也是党的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者之一。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危难之际,他也不顾再次被打倒的危险,力图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领导全党果断地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

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从理论上多次阐述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如“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同时, 邓小平还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从而找到了一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并且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 370、 372、380页.)作为检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和权衡社会主义真伪的标准。此外,邓小平还对生产力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和丰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为了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还规划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设想。

邓小平上述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科学理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也为我们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管国内形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一直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没有动摇过,真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极大的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为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 注重制度建设,推行现代化、制度化、法律化,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根本之法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些国家由于法制不健全,缺乏制度约束,领导人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独断专行,造成许多冤假错案和不少悲剧。邓小平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建国以后的历史教训中,从他在10年浩劫两度蒙难的经历中,深刻领悟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邓小平高瞻远瞩地看到,要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完整的党内外制度,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早在1980年他就指出:制度问题同思想作风相比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把制度问题提到了应有的高度,摆到了正确的位置。以后邓小平再次强调指出: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33.)实践证明,制度问题不解决好,执政党和领导人的权力不受制度约束,必然会导致专制和腐败,造成重大决策的失误。因此,制度约束是带根本性的问题。

邓小平在强调制度建设重要性的同时,还精辟地研究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系统地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并把制度建设纳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引导各项制度建设。一是在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实行了党政职能分开,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是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了新的干部人事制度。如干部的选拔、招考、任免、考核、轮换制度,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以及离退休制度,制定并开始实施公务员制度。三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邓小平着力纠正过去出现的“要人治,不要法制”的现象,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十多年来,我国制定了一大批重要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四是党的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以上这些制度建设,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五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根本方针和领导方法

如前所述,签于以往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教训,邓小平始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把它确定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首要任务。然而邓小平对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成功而来的经济犯罪、道德堕落和腐败滋生,早就有所预料和警觉。因此,邓小平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惩治腐败;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两手抓的内容,从总体上来说,反映了社会进步的两大组成部分,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富裕繁荣,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则着力提高人们的文化及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的纯洁性。一个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及其总体文明程度取决于领导集团能否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及其总体文明程度的提高,邓小平制定了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治国战略方针。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治国方针是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深刻认识的结果。我国的改革实质上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必然存在一个体制转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旧两种体制容易产生碰撞、摩擦、错位和空档,必然会出现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的现象,存在许多漏洞和薄弱环节。再加上我国缺乏执法和守法的传统。这就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大量事实表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是腐败现象、腐败分子和各种犯罪活动产生的易发期和多发期。同时,伴随着对外开放大潮涌入的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国内某些人的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相结合,也必然会诱发出一些犯罪活动和丑恶现象。此外,市场经济本身也有一些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对待和解决,势必严重干扰和破坏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仅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因此,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必须坚持两手抓,只抓一手是不行的;必须坚持两手抓都要硬,一手软一手硬也不行。这两手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显示了他丰富的治国经验。在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经济犯罪活动,如贪污受贿、经济诈骗、偷税抗税、侵害公共财产、非法牟取暴利、贩黄卖淫、贩毒走私等,甚至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流氓犯罪集团和“车匪路霸”等刑事犯罪活动也严重存在。此外,宣扬资产阶级腐朽人生观的错误理论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曾几度泛滥。在这期间,虽然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出现过一些失误,经济建设这一手抓得比较硬,相当出色,抓打击经济犯罪、惩治腐败、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相对来说比较软,两手不大协调,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过一些麻烦,甚至出现过乱子。但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具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关键时刻,总是忠告和提醒全党要注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并及时纠正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十多年来,根据邓小平的上述方针,我们党领导人民花了很大的精力,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惩处了一大批严重腐败分子,多次开展打击和取缔各种丑恶社会现象的专项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加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所有这些,巩固了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净化了社会风气,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现在回过头来看,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何等的正确啊!

六 治国先治党,紧紧抓住共产党的建设,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关键

现代政治可以说是政党政治。一个执政党在综合社会利益、组织政治资源、指导政府行政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执政党的能力、权威、作风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治党乃治国之关键。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中国人民的核心力量。在中国,没有其他任何政治力量可以代替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把共产党建设好是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邓小平在治理中国的过程中,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他非常重视加强党的建设,把它同中国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在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邓小平总是把党的建设问题,作为关键问题,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特别是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邓小平提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并语重心长地指出: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可以说,十多年来,邓小平为我们党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邓小平着重抓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首先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理论,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及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这就是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同时,邓小平还领导全党在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滋长和泛滥起来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与党内外任何削弱、否定和摆脱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2.邓小平从战略的高度,加强了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党内各项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新时期的需要,以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紧迫感,反复论述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好用好干部的极端重要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推行干部制度改革,对选择培养干部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明确的要求。如必须联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表现看干部的德才,要把人民公认的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要走群众路线等。十多年来,经过全党的努力,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使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班子和整个干部队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大大地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

3.邓小平坚持走依靠制度建设党的路子,注重党规党纪建设,为逐步建立和健全科学严密的党的制度和机制迈出了重要步伐。如注意了党内制度与国家法律、行政制度相互沟通和配套;规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围绕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准则和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了组织生活会制度,制定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党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变了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加强了党的核心的集体领导,初步建立了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权力制约机制等等。这就大大地完善了党的组织建设。

此外,邓小平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大事来抓。十多年来,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了党内监督,依据党纪国法,坚决清除了一大批腐败分子,纯洁了党的组织,赢得了民心,也保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总之,党的建设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加强了党的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提高了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维护了党中央的权威,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保证。

标签:;  ;  ;  ;  ;  ;  ;  ;  ;  

邓小平治国思想的基本特征分析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