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基础的几个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基础的几个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基础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几个问题论文,道德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科分类号 D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是一个经济利益格局重新构筑的过程,它将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创立一种新的规则和行为规范。同时,我们可以说它又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过程,因为新的规则和行为规范必须以一种新的道德基础作为支撑点。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呢?我想就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关于利己与利他〔1〕

这是一对看似十分矛盾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常常感到十分困惑:市场经济讲求经济效益,尊重个人利益,但现在又在宣传奉献精神,这不矛盾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构成了人们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作为研究经济生活中人们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基于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观察,最初把全部经济理论建立在“经济人”这一假定上。他们最初对“经济人”的解释是: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并力图使自己利益最大化。〔2 〕应当说,市场经济对这种“利己”心的肯定和强化,并不是什么坏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自利”是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动力。把“自利”引入经济理论,并把它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人类冲破封建专制意识束缚的一次伟大的进步。如果没有人类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认识和追求,就不会有今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在它本身有规则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对人的利己行为加以约束,市场经济几百年的发展史表明:

(一)靠牺牲他人利益追求自利的个人或利益集团,必然会造成利益的对抗性,从而破坏市场秩序的稳定性,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的激烈动荡。古典资本主义的瓦解,现代资本主义的改良,以及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如果自利是通过侵占他人利益而实现,必然会使市场萎缩,最后也会损害自己。比如,如果商品生产经营者,违反市场规则,利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把质次价高的商品推销给消费者,通过损害消费者利益达到自己的私利,这就必然使市场失去信誉,人们就会选择市场以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使商品生产经营者失去自己谋利的场所,最终又损害了商品生产经营者自己。

(三)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必定会提高市场交易成本,从而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个欺诈盛行的社会里,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就会失去起码的信任感,就会用许多时日、精力、财力去防范别人,这种对社会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又将由全社会每个人去承担,损人必将又害己。

因此,现代经济学不再把经济理论假设前提局限在“经济人”的基础上,而更多把经济活动中的人当作“社会人”,也就是说“自利”并不等于“损人”,理性的自利行为把遵守社会规范作为必要的约束条件。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给予每一个人的经济上的选择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又是建立在不危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因而经济自由又可看作是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的过程,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的动力来自于互利。自利与互利的结合,就构成了市场经济的激励,正是在这一动力作用下,市场经济才能蓬勃发展。

这样一种理论认识实际上隐含了这么一层意思: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承认和尊重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唯有如此,一个自利与互利相结合,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的市场经济才能够建立起来。因此,要想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活动中获得自己应得的一份利益,就首先要承认和尊重他人利益,要想“自利”就得“利他”,在“利他”的过程中获得“自利”,这看似悖理的事情,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却是顺理成章的。承认和尊重他人利益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基础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没有这一条,现代市场经济就失去其存在的道德基础,就不能按照它应有的规则运行。由此看来,提倡奉献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是不矛盾的。

二、关于效率与公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效率和公平何为第一?两者能否兼顾?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引起争论的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有效配置,它往往用劳动生产率高低和资金利润率的高低来衡量。劳动生产率指的是一定劳动投入与产出之比,资金利润则指的是一定的资金投入与纯收入之比。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追求高的效率,即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但在经济活动越来越社会化的今天,对效率高低衡量的尺度也越来越带有社会性。经济学家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讨论了效率的伦理学含义:(1 )不是任何产出品都等同于社会效率。比如,生产给环境造成污染的产品,就是没有效率的生产。(2)不是任何产出都等同于社会需要。 生产出社会所不需要的产品,造成产品积压,是没有什么效率可言的。(3 )同一种资源的投入会有不同的产品产出,只有最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产出才是有效率的。(4)同一种产品,可以用不同的资源投入; 只有最合理利用现存资源才是有效率的。〔3〕效率评判标准的社会化, 必定引起评判标准的社会价值判断问题:有效率的就一定是公平的吗?

什么是“公平”?严格地说,公平不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目前对于公平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或者是指财产分配的公平;另一种理解是,公平是指获取收入与积累财产机会的公平。前一种理解是从分配的结果来说的,后一种理解则从分配的过程,或者说从财富创造过程去思考问题。现在更多的人把机会的均等理解为公平。而收入分配结果的所谓公平不过是平均主义的代名词,在传统体制下,我们吃尽了这种“公平”的苦头,因而它恰恰是最不公平的。

如果我们按照上面的分析去理解效率与公平,那么效率与公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统一起来。因为讲效率,就是要尊重每个经济主体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它承认个人收入多少与其在经济活动的努力程度相一致,而这种努力是主动的、积极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奖勤罚懒的制度,它的运行机制的巧妙就在于让每个经济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每个商品生产经营者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创造出丰富的产品和劳务的供给,为公平地分配收入或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效率低下,产品和劳务的供给不足,无论怎样在公平的实现方面作出努力,效果总是不理想的。

效率与公平的这种一致性,是建立在承认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努力程度的基础上的。社会财富是被创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分配得到增进的。只有艰苦创业、奋力拼搏,不断更有效率地创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才能使整个社会财富增长。因此,对艰苦奋斗、奋力拼搏精神的鼓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要求相一致的。

三、关于竞争与协作

市场经济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在这个社会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不外乎来自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这就使有限的资源变得更加稀缺,要解决有限的资源与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就必须要通过市场竞争的机制,一方面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最好的部门,生产出新的资源。第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是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已被千百种行业包围着,每一个行业又由无数生产经营单位构成,每一生产经营单位乃至个人的地位和价值,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必须要在市场这个大舞台上展开竞争。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发展了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人才市场。人才市场的出现和完善,不仅极大开发了人的潜力,使人的才能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使人与人之间才能的竞争更趋激烈。竞争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杠杆,离开了竞争就不会有市场经济。

但是,现代市场竞争,又是需要相互合作的竞争。道理非常简单,劳动分工的细密化,使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的生活需求大部分要依赖于别人,依赖于社会;而任何一个企业发展则离不开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试想如果没有工人、农民这些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们的工作,我们这些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教师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工作吗?这是不同行业的合作。现代市场经济还证明了,不仅需要不同行业的合作,而且也需要同一行业的合作。特别是一些高科技领域,单枪匹马式的工作方式,很难有所作为。

现代市场经济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的互补关系,要求现代人必须学会与人合作。一个善于与人合作的人,一般来说他要具备两条基本的素质:第一,诚实。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从而减少和避免了由于相互之间的试探、猜疑而耗去时间、精力,使得创造性的经济活动更富有效率。第二,高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就是强烈敬业意识,忠于职守,对工作兢兢业业。这种敬业意识往往通过他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表现出来。对别人负责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负责。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我们每天每一个人实际上都程度不同地把生命托给了别人。早上乘公共交通车上班,司机的责任感如何,关系到交通事故概率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每位乘客的安全。中午上快餐店吃午餐,饭菜的卫生状况如何?关系到顾客的身体健康。更不用说一位医生面对需要他服务的病人,承担着多么大的责任。为了防止现代社会无穷多的分工链条不至断裂,需要现代人具备诚实、敬业这样一些基本的素质。因此,诚实、敬业、责任感就构成了维系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道德基础的重要内容。

四、关于自律与他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体现这一体制规则的法律体系,是保证这一体制正常运转的法律基础。通过一定程序制定出来的法律,是必须执行的,这甚至要通过强力去执行。这样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办法,我们把它叫做他律。这是保证每一个经济主体自由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所必需的。但是这种他律是要付出代价的。首先,制定法律要耗时日,同时还必须要有一套机构,一班人马去从事这项工作。其次,法律的执行也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同时还要大量的执行经费。当这种他律所花费的成本,不能由社会经济秩序的改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补偿时,就不能维持下去了,从而导致社会经济环境的恶化。我们常常抱怨治安状况不好,法律执行不力,其中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要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除了他律之外,还必须要有自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律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所花费的代价要比他律小得多。所谓自律,指的是人们在良好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经济秩序动作的规则。一个社会自律的意识越强,力度越大,这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就越好。一个社会的自律意识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当一个社会的绝大多数公民自觉地意识到,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对社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只有敬业爱岗,忠于职守,才能得到社会承认,那么,他就会自觉地遵守社会规则,因为遵守社会规则,将会给自己带来收益。第二,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执行机构。一个社会只有惩恶扬善,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少数不法之徒就不敢随便轻举妄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社会风气才会真正树立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公民的守法意识,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

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为一系列人们应遵循的规则、秩序和规范的话,那么这种规则、秩序、规范总是以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表现出来。法律体系是有形的规则,而道德意识则是无形的规范,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因此,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应有之义。尊重他人利益,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守法意识,所有这些都应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它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道德基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迈上现代化之路的两个轮子,只有两个文明同时运转,我们才能驶向预定的目标。

注释:

〔1〕陈文开:《浅论市场经济中的利己与利他》, 《广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2〕(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商务印书馆1972版。

〔3〕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4页。

标签:;  ;  ;  ;  ;  ;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基础的几个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