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全国当代农民问题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论文,新时期论文,研讨会论文,当代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中国农民杂志社、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和内蒙古自治区临河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全国当代农民问题研讨会”于1995年8月在临河市举行,来自国务院有关部门、 全国若干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及市县领导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时期,如何整体地、系统地和综合地看待当前的农民问题?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当前农村出现了什么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认识农民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些便是此次研讨会召开的背景。会议的主题有两个:一是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实质及其特征;二是中国农民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大会发言、情况介绍、实地考察、研究交流和理论探讨,与会代表围绕这两个主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一、如何看待当前的农村形势。
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农村经济正处在旧体制不断弱化、新体制逐步形成的体制转换时期,农村经济已由单一经济转为综合经济,农业生产已由追求产品的数量增长为主转向追求效益为主和高产优质高效并重。农村的微观机制是好的,但宏观机制尚不理想,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革的深化;农民正在实现从温饱向小康的跨越。农民已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开放、效益、竞争、市场、科技、信息等意识明显增强。农村形势基本上是好的。
二、新时期农民的基本特征。
一些人认为,当代农民的特征可以用“两个机遇”和“四大变化”来说明,即面临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和自主性空前增强两个机遇及农民群体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大分化、大流动、错综复杂的利益大调整、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大提高过程之中。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农民的状况与特征一方面是数量大、贡献大、前途大,另一方面是地位低、能量低、素质低。有同志将中国农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八点:(1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和中国社会中最大的社会群体;(2 )农民与共产党有长期合作的关系与历史;(3)当代中国农民正经历着土地改革、 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之后的第三次大变迁和大分化;(4 )中国农民正处于史无前例的社会大流动之中;(5)农民间的各方面差距在扩大;(6)城乡社区间的差距在扩大;(7)农民仍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8)农民的价值观念虽然有了巨大变化,但基本上仍以传统文化为主,这在农村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农民问题的实质。
大家认为,中国是一个农民国家,农民问题就是中国的问题。中国农民问题始终是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说到底也是一个农民问题。与会代表就此问题提出了多种看法:一是认为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政权问题;二是认为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贫穷”;三是认为当代中国农民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四是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素质差”;五是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六是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小农经济思想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市场间的矛盾;七是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八是当代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勤劳致富、脱贫致富、共同致富;九是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协调;十是认为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使其成为现代生产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改变农民的身份,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适应和积极参与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最终成为现代的农业生产者和现代人,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整合。
四、中国农民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家认为,农民是革命和建设的巨大力量,是社会现代化的主力军,而不是一个负担。因为中国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可靠同盟军,是工农联盟的基础,是革命和建设的依靠力量;农民是工业化的支撑力量,他们是创造巨大财富的劳动者,是强大的生产力,农民是改革的推动力量;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他们是创造商品的生产者;农民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力量。
五、当前农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和政府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概括说来,主要是:(1 )基本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价格问题;(2)农业经营体制的调整、 改革和发展问题;(3)农村改革措施和政策的不稳定、 不配套及明显的“城市倾向”;(4)农民与乡村基层组织、乡村干部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5)农民的跨区域大规模流动;(6)城乡社区的社会治安问题;(7 )农民的“三提五统”、隐形负担和农业税费的收取办法改革以及农业生活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增产与增收的矛盾;(8 )基层民主与村民自治问题;(9)乡村城镇化、工业化与户籍、住房、 田地之间的关系及产权问题;(10)农村社区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11)政府机构的运行方式、职责结构、行为规范的合理化以及农民进入市场后政府如何引导、服务农民,避免一些扭曲的政府行为和组织行为对农民权益的侵犯;(12)传统农民文化与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开展文化扶贫、提高农民素质。
六、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思路。
首先,应从重新认识农民问题入手。要从国际与国内环境的变化去充分认识解决农民问题的紧迫性、严峻性与责任感,纠正一系列对“三农”问题的不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如农民是公民,农民与市民是平等的;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农村问题在城市,农业问题在二、三产业;只有减少农民人数,才能最终富裕农民;增长不等于发展;资源等于资产;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农民,这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正确认识农民问题,才能找到解决农村问题的正确途径。
其次,从各级政府的层次上、从农民本身的层次上、从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层次上研究、了解和认识农民,正视农民的需求与愿望,建立一种“以农民为本”的农村政策。目前,中国农民的基本需求和愿望有如下八点:(1)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2)要求致富;(3 )稳定现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4)要求从事第二、三产业;(5)要求平等参与城市化、工业化,希望农村青少年与城市人一样,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6)要求改革户籍制度,取消不合理的身份歧视;(7)要求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等价交换;(8 )希望在党的领导下,以各种形式组织起来,保障农民自己的利益。
第三,从改革的角度解决农民问题,特别要从解决有法律和政策依据的问题、解决体制转型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以及各级政府干预不多的问题入手。
第四,解决农民问题的较好方法之一是,让农民进入市场,给农民以经营自主权,培育农村资金市场,让土地进入市场,建立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如专业协会、各种合作社等,给农民一个组织起来的机会,并将金融组织与一体化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工农业劳动和产品的等价交换,切实关心农民的生活和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五,重视农村非经济因素的发展,完善村民自治,树立新的发展观,倡导社区发展,开展九十年代的新型“乡村建设运动”,促进乡村社区的综合性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六,营造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政策环境,坚持改革方向,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为此,要深化流通体制的改革,建立无障碍的全国大市场,做到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增加农业生产的有效供给,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
第七,营造一种新型的“宽容文化”,促进城市对农民、农村对城市、农民与市民间的相互宽容和理解。只有城乡居民之间真正的相互理解、宽容和融合互动,社会和国家的整合与发展才有可能。换言之,对都市移民的正确位置考虑得越快,国家的整合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之机会便越好。
第八,从根本上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是调整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切实改变实际上存在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指导思想,把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民的主人地位落到实处。
第九,在农村内部,要从整体资源出发,确立农业的发展战略,延长农业的生活链,促进农业的纵向发展,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第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调整政府的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强化政府的服务、管理和监督功能,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