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麦过剩现象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小麦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摆在我们面前的粮食经济运行态势是:粮食产量连续丰收,粮价下滑,调销不畅,库存爆满,财政补贴增多。粮食中的主要品种小麦的问题甚为突出。以河南省为例,全省库存小麦仓仓爆满,外垛林立,其存量占全省粮食库存量的90%以上, 是建国以来正常年份的4倍多,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之首。近几年来的小麦市场价格一跌再跌,每公斤价格下跌0.40元以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顺价销售艰难。1998年全省国有粮食企业亏损34.5亿元,比上年增亏14.4亿元,国家和省不堪重负。
一、近几年,小麦供求已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
自60年代初以来,我国在大部分年份是小麦净进口国。在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中,小麦消费量占粮食消费总量的35%,而小麦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为25%,由于国内小麦生产数量不足,每年都需进口一定数量的小麦。如:1981~1985年,年均进口粮食1210 万吨, 其中小麦1060万吨,占87.6%;1986~1990年,年均进口粮食1390万吨,其中小麦1225万吨,占88.13%;1991~1995年,年均进口粮食1250万吨, 其中小麦965万吨,占77.2%;在1978 年至1996 年的18 年中共进口小麦19812.5万吨,占全部粮食进口量的80%以上。
从上可见我国小麦长期偏紧,供给不足,需要进口补足缺口,一般年缺口在200~500万吨。分地区看,有9个省区小麦自给有余, 主要是河南、山东、湖北、新疆以及江苏、安徽、四川等地;有12个省区缺小麦,主要是山西、北京、天津、吉林、辽宁、陕西等地,每省区平均年缺口一般在50万吨以上。
1996年以来,我国粮食(小麦)连年丰收,1996年和1997年,无论是粮食总产量(分别为50454万吨和49417万吨)、小麦总产量(分别为11055万吨和12325万吨)、人均粮食产量(分别为412公斤和399.5公斤), 还是国家粮食总库存等均为历史最高的年份, 但仍分别进口粮食1083万吨和417万吨,其中小麦进口825万吨和193万吨, 占进口粮食的76.18%和46.28%。1998年全国小麦产量为11310万吨, 又是一个丰收年,仍进口小麦149万吨,致使国内小麦从1995年以后在连年丰收、 继续进口的情况下,总量平衡有余,并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许多地区的小麦愈来愈明显地出现了滞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小麦购销价格倒挂
1.定购小麦价格与市场销售价格倒挂。自1996年全国粮食(小麦)丰收后,因市场上小麦供应充足,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市场小麦销售价低于国家规定的小麦定购价的情况(每公斤小麦价差0.20~0.40元)。
2.成本价格与销售价格倒挂。如河南省1996年小麦定购价为每公斤1.52元,议购价为1.36元, 加上入库费用和利息, 平均入库成本达 1.60~1.80元/公斤,而批发市场销售价为1.40~1.50元/公斤, 每公斤倒挂0.20~0.25元。
3.国际、国内小麦价格倒挂。从有关资料获知,目前我国小麦国内市场批发价超过了国际市场批发价格35.3%,换言之,进口小麦到我国口岸价比国内市场价每公斤还低0.20元左右。
(二)小麦价格继续下跌
如河南省1998年1月小麦市场平均价为每公斤1.32元,比1997年1月的1.60元下降0.28元。1999年7月,市场平均价为1.01元/公斤, 比上年同期下降15.8%,比上月的1.12元/公斤下降9.8%。
(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销小麦出现“卖粮(麦)难”
自1996年以来,粮食(小麦)连年丰收。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麦)积极性,政府出台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农民积极销售小麦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农民的“卖粮(麦)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可是独家收购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保护价收购的价格比市价高,导致小麦顺价销售不出去,产生了大量积压,亏损严重。1996年全国国有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增加197亿元,比1995年的44亿元增长3.47 倍;1997年继续增加,比1996年翻一番。
二、小麦过剩突出显现了供求结构与存量结构上的不平衡
国内小麦供大于求的过剩现象近几年来已经形成,它一方面标志着我国已摆脱了小麦短缺的困扰,另一方面显示了小麦的供求结构与存量结构上的深层次矛盾。
(一)从小麦供求的总量上看,供过于求
从表1可见,1995年以来的4年中,我国小麦供给总量除了1998年小麦产量稍减,进口量减少,供略少于求之外,其余年份都是供大于求。如果将上年结转的小麦库存量计入可供量中,那么1998年的小麦可供量比需求量多,近4年都有过剩。
表1 1995~1998年全国小麦供求情况 单位:万吨
其中
年份可供小麦总量
小麦产量 小麦进口量
19951137910220 1159
19961188211057
825
19971252212329
193
19981147111322
149
年份 需求消费量 供给—需求
199511200 179
199611300 582
1997113201202
199811680-209
从表1可见,1995年以来的4年中,我国小麦供给总量除了1998年小麦产量稍减,进口量减少,供略少于求之外,其余年份都是供大于求。如果将上年结转的小麦库存量计入可供量中,那么1998年的小麦可供量比需求量多,近4年都有过剩。
(二)从地区与部门的小麦存量上看,存在着不平衡
一是主产区小麦库存量大幅度增加,销区存量增加较少。如河南、山东等省1998年小麦库存量比正常年景增加3~4倍,而北京、内蒙古等省区库存量只比正常年份增长70%左右。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尤其是粮库存量骤增,仓仓爆满,而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库存小麦或小麦制粉量比正常年份减少,有时是零库存,究其原因主要是加工企业随买随加工,有时先用代农储存的小麦加工进行周转。城镇粮店也是随卖随进。由于小麦资源充实,且麦价稳中有降,加工企业无需忧虑待料加工或无麦(面粉)可卖。非国有小麦加工企业(如面粉厂、食品厂等),也是存量甚少,基本上处于来料代加工的零库存状态。
(三)从社会存量结构上看,丰收后的农民存粮减少,粮食部门存量骤增
据农调部门调查测算,在全社会商品粮中,只有2/3进入市场, 1/3未入市场;中国农户储备的粮食数量约9000万吨。近两年对522个农户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农户的平均储备粮食量为1 年左右的粮食消费量。农民的存粮目的主要是生活需要,预防下一年度的粮食减产,其中受市场价格影响而存粮的约占1/3。这一部分对市场价格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弹性。如果有20%的农户增加或减少储备,则可能导致的市场上粮食供给数量的变化相当于农村改革以来粮食进口量的最高峰。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农民对市场价格常常出现“卖降不卖涨”的反常行为,并且具有极大的趋同性和模仿性,这就很有可能导致国库粮食骤增或骤减,同时放大了粮食供求不平衡的信号。
另从河南、山东、黑龙江等省粮食主产区的社会存量看,由于近两年实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小麦的政策,其每公斤收购价比市场价高0.10元以上,农户认为此价合适,都愿意把粮食卖给粮食部门兑换成货币,这样还可以减少自己存储粮食所造成的损失浪费和保管费用。再加上如遇到灾年,国家又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救助,及时得到补偿。因此在连年丰收的年景下,农民除了留下自用种子粮、半年左右口粮之外,尽可能多地将家中的小麦卖给国家,从而出现了农户存麦减少,国库小麦骤增的现象。这种的现象实际上是对不稳定的市场的正常反应,这也使政府难以把握小麦市场的供求变动趋向。
(四)从小麦品质结构上看,普通小麦过剩,优质小麦供不应求
在粮食商品趋向市场调节的进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计划经济时代短缺、曾一度受欢迎的普通小麦已不再受到青睐,只好大量压库,而优质小麦十分畅销。如河南省新乡市等地的豫麦34、豫麦35、豫麦47和高优503等品种的优质小麦价格都比普通麦每公斤高0.30元左右,依旧被抢购一空。郑州第二面粉厂,上海、广东等沿海省区客户对它们更是倍加青睐,有多少要多少。优质小麦供不应求,然而普通麦却很少有人问津,充分显现了在小麦总量过剩态势下品质结构上的不平衡。
三、小麦过剩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阶段中出现的暂时性现象,预期在近年内将会有明显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小麦(粮食)形势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主要表现在小麦生产能力增强,连年获得好收成。1994~1998 年的5年中,全国小麦除1998年因灾稍有减产之外,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其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92%、8.19%、11.50%、-8.17%。1999 年夏季小麦产量为11849万吨,比1998年增产527万吨,增长4.65 %, 是仅次于1997年的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由于小麦连年丰收,国家粮库中的小麦库存连续增长,1994~1998年的5年中,全国小麦库存量的环比增长速度为54.26%、33.07%、 83.53%、13.64%。小麦连年丰收和进口,使库存量增加,小麦的可供量大于需求,导致了深化粮改阶段的暂时性过剩。
这种暂时性的小麦过剩现象,在近年内将会有明显的转变。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世界小麦产量降低、库存量减少
据专家预测,1999/2000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56900万吨, 比上年度下降3%,消费量为59200万吨,其缺口2300万吨只有用结转库存弥补。预期1999/2000年度的全球粮食库存为10500万吨,为1980 年以来的最低库存量。
(二)1999年我国小麦进口量明显减少,履行《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也不会使我国小麦进口大量增加
为减缓我国小麦过剩现象,便于顺价销售,国家对进口小麦已有所限制。据海关统计,1999年1~6月,我国累计进口小麦17 万吨(其中6月份进口小麦5万吨),比1998年同期113万吨下降84.6%。有人担心今后要履行《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小麦进口量将会大幅度增加,由此会给国内市场产生新的压力。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依据的,因为中方在协议中并未承诺增加从美国进口的具体小麦数量,只是承诺取消了对美国西北部地区小麦黑穗病的检疫“壁垒”限制。
(三)我国正在着力调整小麦种植结构,普通(劣质)麦产量将会大幅度降低,优质麦产量将会大量增加,适应市场需求
1999年5月,中央明确提出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加速优化粮食(小麦)种植结构,完善粮食收购价格政策等措施,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北方几个省已将春小麦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河南等地已将三级以下小麦收购价下划给县政府来确定,这样由过去小麦主产省决策收购价格水平,向以市场决策价格转变,将促使小麦种植结构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目前,以河南省为例,各地正在大抓繁育以豫麦34、豫麦35、豫麦47和高优503为主体的优质小麦良种, 部署落实扩大优质麦种植面积。河南省农科院的优势麦种每公斤价格高达20元,虽很昂贵,却十分抢手,被订购一空。
又如,黑龙江垦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999年将传统的春小麦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之后,面向市场,扩大种植市场畅销的高面筋优质麦,其比重上升到小麦种植面积的75%,加速了小麦品质的优化,初步显现了较大的生产规模。
(四)我国小麦消费量将会增加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小麦的消费量也逐年增加。北方几个省的消费习惯是偏爱小麦粉,如河南省的小麦消费量占粮食消费量的81%,超过了小麦生产量在粮食产量中60.9%的比重。南方城乡人口随着生活日渐富裕、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对小麦粉及其快速食品(如方便面等)的消费量也呈逐年增长态势。 据国际谷物商会(IGC)预测,我国1999年小麦消费量为1.18亿吨,比上年1.168 亿吨有所增加,如与我国1999年的小麦产量1.1849亿吨相比较,基本上保持产需平衡。如果大幅度减少进口小麦数量,就可有效地缓解小麦过剩现象。
四、简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我国小麦已由长期短缺变成丰年有余,近4年连续丰收,进口量过大, 导致小麦呈现结构性的暂时过剩。今后随着小麦(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对进口量的限制,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和落实,预期在1999年冬或2000年上半年小麦结构性过剩将会有明显的缓解或消退,以后两三年内,国内小麦价格将呈走高的态势,疲软的小麦市场将会兴旺起来。据此分析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按照市场需求和小麦商品的市场经济规律,鼓励多种适销的优质麦,用经济手段限制滞销的劣质麦生产
当然,在优化调整小麦品质结构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还要考虑到消费习惯和经济上的承受能力,要提倡按“订单”预约来确定优质麦的生产规模,防止出现新的积压过剩。
(二)利用好国内、国际小麦市场
即在国内小麦丰收时,切实加强对它的宏观调控,适时少进口,多出口;小麦歉收时应多进口、少出口,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国家储备小麦的吞吐功能,力求我国小麦供求总量平衡,稍有节余。
(三)认真落实《粮食收购条例》,尤其在农村收购小麦这一环节应管住管好
目前仍有许多小麦被非国有粮食企业低价收购,其加工的面粉、挂面等制成品,充斥城乡消费市场,使国有粮食企业不能顺价销售,不能及时消化陈麦。因此,依法管好小麦收购源头,规范小麦(面粉)市场流通秩序,乃是保护农民利益、消费者利益、落实顺价销售、减少亏损的具体措施。1999年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了敞开收购政策,新建国家粮库投入使用,农民积极售粮,国库装满新粮,致使社会上的小麦流通量迅速减少,小麦价格回升,比刚上市时涨了一成左右,呈现了走高的态势。
(四)要用利益挂钩的办法,调动各方面储存、促销小麦的积极性,以减少或消除小麦存量结构上的不平衡
中央早就明确,丰收时财政向产区倾斜,歉收时财政向销区倾斜。近几年小麦丰收,产区农民按保护价敞开卖麦,产区农民从中得到补偿。由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库存增加,国家和产区省按1∶1.5(或1 ∶1)比例配额承担巨额费用和利息补贴。按照现行规定, 定购粮和保护价粮的顺价销售成本核算不包括中央和省财政支出的超周转库存粮食费用和利息的补贴,随着粮食(小麦)向销区的销售,中央向产区倾斜的补贴和省承担的配额补贴实际上又随粮食转移到销区,结果导致了3 种后果:一是中央财政在丰年向产区倾斜的初衷未能实现;二是产粮区小麦(粮食)越丰收,财政负担越大,如河南省变成了“产粮大省、财政穷省”,这样就不利于调动产区的积极性;三是销区在小麦呈现买方市场的氛围中将产区当成了自己的仓库,不仅可以随要随买,减少保管费用和损耗,而且随着没有计入财政补贴费用的低价位小麦(粮食)的买进,还可以得到潜在的补贴,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何乐而不为?即使遇到灾年或出现存粮甚少(不足供应一个月)的情况,有些销区当地政府就会告急,产区省都会在中央紧急指令下,以政治任务来完成调粮任务,缓解其燃眉之急。此种“不会饿死人、总会有政府管”的依赖心态,淡化了销区的存粮意识,再加上经济利益驱动,就进一步导致销区或用粮单位(包括小麦加工、消费单位)不愿多储存小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议:①严格实行“米袋子”省长(地方首长)负责制,增强销区省丰年不忘歉年及其缺粮时的忧虑观念,适当多存粮(麦),明确销区储麦保持在不少于当地3个月的消费量和产区存麦保持在不少于6个月消费量的合理规模。②将中央及产区小麦的财政补贴和利息补贴计入小麦作价范围,使之公平、合理。③对销区储存小麦也可适当给予财政费用补贴,以调动其储存小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