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的会计改革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目标论文,会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计改革目标是会计改革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会计改革实践的行为指南。正确地确立会计改革目标,对于提高会计改革效率,加快会计改革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改革目标按层次可划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会计改革目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总体目标是对具体目标共性的抽象与概括,它统驭和制约着具体目标,是确立具体目标并检验具体目标实现程度的基本依据;具体目标则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明朗化,正确确立各项具体目标是实现总体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对于会计改革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可概括为使会计管理适应客观经济环境,并确保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会计目标。首先,会计改革产生于客观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家计划的执行主体,其供产销,以及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均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企业无经营、理财的自主权。在产权上,国家(或集体)是企业唯一的产权主体,独立地享受企业收益,承担企业亏损。与这一经济环境相适应,会计只需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报送会计报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主体地位及其产权主体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主体地位上,由原来的计划执行主体变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为适应企业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国家赋予了企业充分的经营及理财自主权,使企业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行决定供产销的规模、结构和方向,自主筹资和投资,并在遵循国家有关法规的前提下,自行制定企业的收益分配方案。在企业的产权主体上,已逐步实现了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过渡,企业的经济利益主体不再局限于国家,而是包括国家在内的一切投资者和债权人。宏观经济环境的这种变化,必然要求对企业会计作相应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实现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第二,适应维护企业各利益主体经济利益的需要,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这些改革目的充分表明了会计与环境的关系,即环境变化要求进行会计改革,而改革后的会计必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一般而言,客观经济环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只是这种变化具有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化两种状态,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我们可以采取某一会计模式,而当经济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时,就必须改革原有会计模式,代之以新的会计模式。
其次,会计改革目标的确立,必须服从企业会计目标。会计改革目标与会计目标是相互关联的两个不同层次,其中,会计目标是终极目标,而会计改革目标则是终极目标的从属目标,必须体现实现终极目标的要求。对于会计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作了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些目标概括而言,就是提供能满足各有关方面需要的会计信息。这里,“满足需要”的同义语就是要确保会计信息在数量上充分,在质量上“可靠”“相关”“可比”和“一致”。因此,会计改革必须从实现会计信息的这些数、质特征的要求出发,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并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会计信息应有的数、质特征作为会计改革的一项基本目标。
关于会计改革的具体目标,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管理体制科学化
过去,我国一直采取财政部门管理企业会计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企业会计人员一方面作为企业职员,在行政上由企业管理,在工资、福利方面由企业支付,另一方面又要行使部分国家监管企业的义务。这种“身份不明”的管理体制,曾使会计人员陷入“两难”境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弊端,会计理论界曾提出了成立会计局的观点,并在少数地方进行了成立会计局的试点,但由于政府部门对成立会计局的总体设想尚不甚清晰,使得这一试点成效甚微。近年来,随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这一主体身份的日益明确,理论界又提出了会计回归企业的观点,并在实践中逐渐获得了“市场”。
从企业内部看,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使得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的职能、作用认识不足,置会计人员于企业管理层之外,让他们只是程序化地记帐、算帐、报帐,而没有发挥他们在企业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管理方面的应有作用。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状况目前有所改观,大多数企业都已摆正了会计人员的位置,明确了会计人员的身份和地位,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企业会计的管理职能,但也有少数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却还依然如故,严重地挫伤了企业会计人员参与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我们认为,衡量会计管理体制科学与否的标准在于会计内在的管理职能能否充分发挥,会计的内在价值能否得以实现。换言之,能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实现会计内在价值的管理体制才是科学的管理体制。从现实情况看,要实现会计管理体制的科学化,第一,必须改财政部门对企业会计的直接管理为以法规、制度为约束的间接管理,使会计人员摆脱“两难”境地,在自觉遵法、守法的基础上,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维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之上;第二,改革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赋予企业会计人员参与经营管理的必要权限,同时,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所谓约束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以约束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所谓激励,就是制定一套可行的利益激励制度,促使企业会计人员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参与企业的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真正实现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过渡。
2.会计行为规范化
会计行为规范化就是会计人员所执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统一化、公允化和合法化。会计行为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
会计行为规范化有赖于制定一套严格的会计规范体系,并建立一套完备的执行规范的保障措施。从规范体系看,过去许多年我国执行的是制度规范,即分行业制定会计制度来规范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1985年《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的会计工作提供了第一部法律规范。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自90年代以来,陆续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新行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制度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已基本形成。这套规范体系在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其一,现行的基本准则较为笼统,不便直接指导会计业务处理,而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不仅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而且不便于社会公众的阅读和理解。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以取代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其二,现行规范体系在具体内容上与国际会计规范体系尚有一定差异,不能完全适应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日益发展的要求,有必要按国际规范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其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从执行规范的保障措施看,目前尚很薄弱,“长官意志”“虚假收益”“假帐真做”等情况依然存在,这不仅削弱了会计法规应有的严肃性,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国家及企业各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如何完善执行规范的保障措施,我们认为:第一,加强对会计人员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以增强他们遵法、守法和执法的自觉性;第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会计规范执行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辅之以必要的奖罚措施,奖优罚劣,促使企业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从维护企业利益出发,严格执行会计规范;第三,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监督作用。具体说,注册会计师在其对企业的审计业务中,应全面了解企业对各项会计规范的执行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督促企业及时纠正。同时,严格按执业规范出具审计报告,以促使企业从维护其社会形象出发,自觉地执行会计规范。
3.会计手段电算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业务量、信息量愈来愈大,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者、投资者为了及时地进行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时效要求愈来愈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而必须采用现代化的会计手段,实现会计电算化。
按照《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到2000年,力争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和某些重要行业在基本会计业务核算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但从现实情况看,与这一要求还相差甚远,大多数企业都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一些条件好的企业,虽然在财会部门配置了一些电脑,但由于会计人员电脑知识的贫乏,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如制证、记帐、编表等,而无法用其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与考核等相对复杂的会计管理工作。
可见,要实现会计手段现代化,当务之急是加强对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具体办法是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可就地举办会计电算化培训班:规模小、会计人员少的企业则可与有关专业院校联系,实行轮流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除基本操作之外,应将重点放在电脑本身功能的开发利用上,使会计人员对电脑的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成为真正的“行家”。此外,为配合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企业及有关部门应将电算化的熟练程度作为考核、评定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一项指标,纳入年度考核及职称评定之中,以促进会计人员自觉学习、丰富会计电算化知识。
4.会计人员人才化
要实现会计改革目标,有赖于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会计人才。为此, 《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即到2000年,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会计人员中有80%达到中专以上水平,其他经济组织会计人员中有40%达到中专以上水平。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文化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会计人员大都集中在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而对于那些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来说,其会计人员的文化层次、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远远不能满足会计改革的目标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各财会专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并鼓励各专业院校以各种形式举办会计专业教育,以扩大会计人才的后备力量;第二,做好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建立和健全会计人员的考试、考核和岗位转换制度,对于那些业务素质低、业绩不佳的会计人员实行换岗、下岗,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紧迫感;第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会计系列的职称考试制度,并执行水平考试与能力考核相结合,以确保在岗会计人员既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又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