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农论文,突出问题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08(2004)12-0071-02
下工夫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的问题是,我们对“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不是很到位,因而在出台政策中缺乏针对性的措施,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三农”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缺乏开阔的思路、灵活的策略和必要的力度,只求“形似”,未能“神似”,使“三农”问题解决迟缓或者解决不力。笔者在农村工作,拟就当前“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初步对策谈些拙见。
一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巨大,功不可没。然而,农业结构调整尽管有成绩,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多数地方出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从客观上看,市场自身具有波动性和滞后性,调整结构要增加生产投入和流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发出错误的信息,要求农民大面积调整,后果不堪设想。国家只要能控制农资价格,制定大宗粮食最低限价,农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保护和实现。主观原因,一是缺乏民主科学的决策;二是不科学的政绩观在作祟;三是产前产中产后以及资金、技术、管理、服务跟不上;四是农民自己存在着观念上的问题,缺乏毅力和耐心。
为此,在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上,首先要考虑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必须增加投入,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在结构调整的内容上,一是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等形式,上一批工业项目、三产项目,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二是在农业内部要调整种养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这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三是调整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选择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或国内市场前景广阔、生产基础好的农副产品及特色产品,在优势区域相对集中布局,把优势产品做大做强,并提高农副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蓄、保鲜和加工水平。
在结构调整的机制上,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带动结构调整的重大措施,按照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致力于龙头企业的培育、利益机制的建立和营销网络的构建这三个主体环节,重点引导扶持公司加农户形式、专业生产协会形式、科技园区带动形式等多种新型产业化组织。
在结构调整的方法上,重点要突出示范引导、提供服务和说服教育。群众对调整结构可以增收已经深信不疑,但是对怎样调整却是一无所知。我们的专家学者要研究制定分区域的种植市场预测,作为信息向群众发布,使群众有所遵循。要为农民提供资金服务。有许多农户一直想把适合自己的产业做强做大,却受到资金的局限。固县镇有个养牛大户名叫丁显松,养牛40头,他是边养边贩,规模由小到大。2003年,他想建一个80头畜位的养牛场,可是银行放贷条件非常苛刻。经政府多次出面协调,贷款4万元,月利息率为9‰。贷款利息率如此之高,镇政府只好给予贴息。有关资料显示,国家金融部门的投入,农村仅占14.2%,且利息均高于国家规定。另外,要加强示范引导。“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政府调整结构的意向,要先在两三个村进行试点,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激发群众的结构调整积极性。
二
农村债务包袱沉重,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农村债务有多少?村均10万元以上,乡均450万元以上,这是有关部门统计的数字。固县镇12个行政村共计负债517.4万元,其中银行贷款132.8万元,利息总额已经超过本金。镇政府历年来欠外债500多万元。因为欠债的是村级组织和乡镇政府,看似经济问题,实际上已发展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债务形成的原因很多:一是上乡镇企业项目;二是调整农业结构;三是发展社会事业;四是各项评比达标升级以及吃喝招待。长期欠债不还,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影响了基层政权的运转,由此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镇政府债务涉及债权人上千家,每日讨债的络绎不绝,纠缠不休,严重影响了机关正常的办公秩序。
解决债务问题必须多管齐下:一是通过清欠偿债。在村、镇高额负债的同时,群众欠村里乡里的统筹数额也非常大,据调查,可偿债50%左右。不许清欠的做法甚为不妥。农户欠统筹提留的原因很多,缴不起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如果欠的不再收缴,今年不缴的,明年即不许再收,谁还愿意缴呢?二是分清债务性质,该谁负责的就由谁负责。乡镇政府因追求政绩而形成的债务应由乡镇政府负担;因学校“六配套”建设而形成的债务应由国家承担起来;因挥霍浪费形成的债务应由当事人负担。也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乡村按比例承担。总之,形成数额如此庞大的债务,各级都有责任。三是清理整顿利息。将过高的利息降下来,对高出部分予以核销;对息转本的予以剥离,利息部分挂账停息;对可做呆坏账处理的予以处理。四是推进债务重组,对三角债进行转账。五是有存量资产的乡或村,盘活存量资产还债。六是法院等执法部门不得对此债务进行强制执行,给乡、村两级组织以回旋余地,以免矛盾过于集中。不然,多数乡、村组织只有关门了事。总之,对解决农村债务问题必须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全面开展清查整顿工作。
三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字,全国平均每个乡镇党政部门内设机构为16个,人员平均158个,超编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19个,人员达290余人,另有300人左右的教师队伍。而且这些人员还呈不断增加之势,退伍军人要安置,大中专毕业生要分配,一些需要的人才要聘用,企业下岗职工也挤着往乡镇进。乡镇人员多,首先要吃饭,工资要保证。固县镇2003年以前执行1999年的工资标准,人均月工资450元左右,2003年开始执行新工资标准的85%,人均月工资570元左右,全年需要工资总额(含教师工资、复员退伍伤残军人定补款)就有350万元左右。而在收入方面,正常国地税20万元,农业税108万元,增资补助转移支付151万元,费税改革转移支付73万元,共计352万元。也就是说一个乡镇总共可支配财力只是顾住人头费。保证乡镇政权运转的其他支出就成了赤字。还有其他一些支出包括修缮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偿还债务等需50万元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生存?一是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资金到位后,挪用一部分用于发工资。二是在许可范围内增加群众负担,如对一些矿山企业,以资源有偿开采、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等名义收费;在建房审批上收费;在计划生育上收费等。还有的地方让富余人员自收自支,进一步加重了群众负担。此外,县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把手伸向农村。三是继续拖欠,形成新的债务。从长远看,必须靠发展解决问题。目前固县镇已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6项,投资额达4000万元,这些项目投产后会明显增加财政收入。但目前舍此三法,别无出路。
解决人员超编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政府职能将更趋于服务而不是管理,不再需要如此之多的人员。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能不让退伍军人、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工作。为此,首先要把住入口关不让随意进入。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已上岗的要进行筛选精简。特别是对政府机关人员和教师,应明确一个标准或时间或资格或年龄一刀切。诚然,我们要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与可以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考虑,但长痛不如短痛。桐柏县在乡镇人员分流中探索出外出打工锻炼的做法,成效显著。其特点是推行“三三制”,即1/3进村入户搞扶贫开发,1/3上班,1/3外出打工,3年轮一遍,周而复始。外出打工的每月发200元或300元生活费。这些外出打工的人多数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返乡后工作能力明显提高,有的还能够为当地招商引资,有的在外地站稳了脚跟,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永别了“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