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712)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探讨我院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经积极有效的有氧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无恶化情况发生。结论:对患者采用有效的有氧治疗可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心率急促症状,提高患者临床救治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 治疗 重症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205-02
急性呼吸衰竭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突发因素,引起呼吸功能不全,并发展迅速,机体未能代偿,引起生命脏器功能障碍[1]。急性通气衰竭为高碳酸血症的同义词,即PaCO2增高。对我院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产属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21~5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2.8岁。其中表现为原发性急性通气衰竭患者有24例,表现为呼吸道病变患者有12例,表现为胸廓和胸膜腔疾病患者为8例,表现为急性肺血管疾病的患者有9例,表现为非组织病变患者有15例。患者通常伴有呼吸困难、呼吸节律改变、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抽搐、昏迷。病情不能得到控制,低氧血症加剧,合并出现二氧化碳蓄积,导致高碳酸血症,可表现为嗜睡、精神错乱、震颤、头痛、发绀、视盘水肿,有时出现扑翼样震颤,严重者可出现心脏抑制、昏迷和死亡。
1.2结果:68例患者中病情明显好转的有56例,病情转归良好,12例患者呼吸困难和心率急促症状消失。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无病情恶化情况,预后良好。
2 治疗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正确的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是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用一手托起患者颈后部,另手按在患者前额,略推向后方,使口稍张开,有时稍抬高患者肩部效果更好,这样可使颈部和咽喉组织伸展,舌根离开咽后壁[2]。此法可使70%~80%昏迷患者保持咽腔通畅。大约有20%患者采取以上措施不能保证呼吸道通畅,需要抬下颌向前,正确操作的标志是下门齿移到上门齿之外。
2.1.2建立人工气道:急性呼吸衰竭发生后,现场抢救主要采取经口气管插管方法,建立人工气道。如果不具备气管插管条件,可采用面罩建立人工气道连接。
2.2氧疗:I型呼吸衰竭:在保证PaO2>60mmHg或SaO2>90%的前提下尽量减低吸氧体积分数。急性肺炎实变、肺水肿、肺不张等引起,可给予较高体积分数(35%~50%)或高体积分数氧(>50%)吸入。对于ARDS患者,若分流量>35%,SaO2>60%,仍不能纠正缺氧,则应采用PEEP技术。应避免长时间高体积分数吸氧,引起氧中毒;Ⅱ型呼吸衰竭:对于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衰竭往往要低体积分数吸氧,或采用机械通气治疗。
2.3保持有效通气
2.3.1口对连接装置人工呼吸:口罩及S形导管是最早被推荐在人工呼吸时使用的连接装置。国内有S形口咽管人工呼吸装置,这些装置可避免施救者的口直接与患者的口接触,技术掌握得好,疗效确切,但时间不宜过长,如果无自主呼吸应及时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
2.3.2加压给氧气囊的应用:加压给氧气囊是空气—面罩—气囊—组合(air-mash-bag-unit,AMBU)的简称,它是进行人工通气的简易工具,是急诊室的常规必备用具。与口对口呼吸比较,它可保证高体积分数氧的供应,同时避免术者被感染。如果技术熟练,可维持有效的通气,保证患者充分的氧供,待病情稍稳定后再行气管插管。
2.3.3机械通气治疗:当机体出现严重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时,应进行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也可应用面罩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比如手术后预防呼吸衰竭、哮喘发作危重状态、ARDS早期、神经肌肉和胸壁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心脏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及儿童急性呼吸衰竭等。常用通气模式为IPPV、PSV、PSV+PEEP、SIMV+PSV等[1]。
2.3.4呼吸兴奋剂:主要适用中枢抑制、通气不足引起的呼吸衰竭。可使用多沙普仑(doxapram),该药对于镇静催眠药过量引起的呼吸衰竭和COPD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有显著的呼吸兴奋效果。
3 讨论
对于造成原发性通气功能衰竭的疾病,一旦出现通气功能不全,就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解决通气问题,为治疗原发基础疾病赢得时间。胸部外伤,应紧急处理高压性气胸、纵隔气肿、血气胸等,如有气管断裂,应注意大量血液误吸而导致窒息。对于肺部感染,选择合理的抗生素,控制肺部和全身的感染,在抢救急性呼吸衰竭中起重要的作用。呼吸支持只能为治疗基础疾病赢得时间,如不祛除病因,抢救往往难以成功。
参考文献
[1]田翠环,俞森洋;急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4年05期
[2] 刘勇;简易呼吸衰竭评估系统的建立与评价2[D];暨南大学;2008年
论文作者:王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6
标签: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气管论文; 表现为论文; 病情论文; 体积论文; 疾病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