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多元文化教育功能的思考_多元文化论文

关于高校多元文化教育功能的思考_多元文化论文

大学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能论文,文化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大学多元文化的价值诉求

关于大学多元文化,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发布的《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文件,作了权威性释义。文件指出:“跨文化性或多元文化主义意指关于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在一国内部各种文化成分之间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鉴于当今世界所独有的大量因素,各个现代国家都必须不同程度地面临多元文化现象。”科尔则进一步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多元化巨型大学是一种充满矛盾的机构。它不是一个社群,而是若干社群——本科生社群和研究生社群;人文主义者社群、社会科学家社群和自然科学家社群;专业学院社群;一切非学术人员社群;管理者社群。它的边界模糊,一直延伸到历届校友、议员、农场主和实业家——而他们大都与学校内部的一个或几个社群相关联。”[1]他比喻纽曼心目中的大学只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弗莱克斯纳的大学只是一个“城镇”,而当代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则是一个包罗宏富、变化无穷的“都市”。

(一)大学多元文化倡导和谐共存

大学多元文化的存在,是大学的客观事实,是推动大学生生不息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大学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之所在。“物之不齐,物之性也”。大学文化的发展既不是恒定的,也不是均衡进行的,而是在多元的碰撞互动中推进的。从本质上讲,大学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化并存、交流、创新的历史。北京大学校园内竖立的西南联大纪念碑上有这样一段话:“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中和且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是天地之所以为大。”此语道出了文化多元是客观世界的本质,文化多元是推动文化发展的真谛。世界各国大学的文化虽然有历史长短之分、影响大小之别,但不存在高低优劣,理应受到同等尊重。

(二)大学多元文化主张对话与沟通

大学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意味着大学多元文化之间的协调有序。因此,需要在大学多元文化之间构建起对话与沟通机制。大学多元文化主张以兼容并包的态度承认多种文化共存,并且在相互对话与沟通中不断发展,更不能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或凌驾于其他不同的文化之上。大学多元文化之间不是一种天然对立的关系;相反,任何一种文化的进步都需要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在相互对话与沟通中不断进步,以获得持久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耶鲁人所认为的: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名扬四海,不是因为它只传授一种“正确的”思想及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而是因为它是交流思想的“自由市场”。“只有人们自由地交流思想,并彼此怀有敬意地展开辩论,大学才能强大。”[2]大学文化的多元化进程,使大学能够共同受惠于多元文化的文明成果,进而促进大学文化不断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多元文化强调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大学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是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追求。伴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和国际化,要求不同大学文化之间基于彼此尊重、彼此宽容、彼此理解等原则,加强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积极吸纳对方的有益成分,进而不断充实、发展与优化自身的文化。当然,这一过程并非机械地移植与嫁接,否则会造成自身文化的僵化与断裂。理性的抉择是将对方文化中那些合理、先进的元素纳入自身的文化语境,并予以“去粗取精”的调适与升华,使之有益于自身文化的变革、发展与创新。

(四)大学多元文化秉持自身主流文化

每一所大学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熟与完善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观念体系、理想信仰,以及心理构成、师生素质、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差异性,构成了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和独特优势的大学文化。对此,大学自身理应加以提炼、体认和珍爱,以秉持其源远流长、别具特色的主流文化。毫无疑问,我们认同大学文化多元化的客观存在,但是,大学多元文化带来的绝不是同质化,更不可能是单向的西化或美国化,而应该是多元化。保持与传承大学主流文化,尊重与接纳不同文化,维护和发展大学多元文化,使各国大学能够从国情出发,继承和发扬其文化传统,选择适合国情和校情的办学理念、大学制度、道德准则和思维方式、教学方式、生活方式等,对于大学文化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二、大学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影响

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大学多元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教育、个性品格、价值选择等方面都将产生深度影响。

(一)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大学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智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陶冶作用。首先,大学生的文化选择不同,其智力特点亦有所不同。大学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为学习、生活在多元文化氛围中的大学生,提供了多元智力发展的背景、条件和源泉,可有力促进不同智力模式的发展。不同智力模式的学生,其认知模式也有所不同。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理解事物,促进自我认知的发展和深化。而且,不同文化倾向不同的智力模式并促进不同智力的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其智力模式和智力发展方向亦有着明显的区别。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3]。

在加德纳教授看来,尽管各种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人们都具有多种智力潜能,但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智力模式和智力发展方向各不相同:以航海为生的文化,重视的是空间智力。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人,以空间认知和辨认方向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以机械化和大规模复制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社会,重视的是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人,以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

多元智力理论在提倡充分发挥学生智力强项的同时,也重视学生智力弱项的开发与培育,使学生在解决不同任务时能使自己的各种智力进行“合作”,从而更出色地完成各种任务。这就要求不同个体、不同群体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学习共同体,并通过合作创造出知识共同体。同时,不同智力模式之间亦能够相互建构,并形成不同智力之间的“互助合作”,从而使大学生的智力模式更趋健全和完善。

(二)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首先,大学多元文化促进了世界各国大学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丰富了大学文化宝库。各种文化的相互作用,培植出了新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进而丰富了大学德育的文化内涵。其次,大学多元文化也为培养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创设了宽松氛围和有利条件。大学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确立道德人格本位的理念,突出道德选择的主体性,提升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规范主体道德行为等方面无疑具有更新、更强的时代意义。再次,大学多元文化的发展也增强了民族文化的活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大学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使大学生在认识异质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从而确认异质文化的特性。要通过分析异质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摆脱本民族文化的消极因素和思维羁绊,以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活力和先进性。

同时,大学多元文化对大学德育课程也提出了挑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德育课程必须选取有价值的、合理的、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外来文化,实现“不同而和”的文化创生,即以文化的陶冶价值与丰富性为追求,以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强调“不同”,据此培养学生识别、比较、发展文化的意识与能力,尊重合理的、适恰的多样性,在大学多元文化的理解、沟通和对话中养成健全的道德人格。[4]

(三)对个性品格的影响

首先,大学多元文化之间要和谐共存、彼此尊重,既尊重差异性,又尊重多样化,既秉承本性,又海纳百川,为大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提供适切的环境与条件,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品格的健全发展。经验表明:凡注重创造性学习的学生,一般须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他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自由学习、思考、行动和独立从事实验。斯坦福大学是一所世界一流的国际性大学,学生种族各异,文化传统差异极大,其校训是“让自由之风永远劲吹”。校长亨尼斯解释此校训的含义:鼓励和保证学生及教师能自由无阻地从事教学和相关的学科研究。学术研究自由是斯坦福大学赋予各个学院和师生的最基本的权力,而行使这种权力是教师和学生们的目标与责任。所以,在斯坦福大学的校园内,没有森严的社会等级,给人一种宽松舒适的自由感,确实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广阔的空间。其次,大学多元文化主张对话与沟通,通过相互交流与融合,能够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锤炼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次,大学多元文化坚持主流文化与个别文化相统一。大学主流文化作为一种共性而存在,大学个别文化作为一种个性而存在,二者实现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

(四)对价值选择的影响

人作为主体,依靠价值观作出价值判断、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正是由于价值观的引领,人类的生活才赋予了真正的意义。大学多元文化囊括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这有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明确社会核心价值,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核心价值的内容,加深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提供更多的机会,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大学多元文化也使大学生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与交往越来越密切,各种思潮和文化亦随之而来,加之社会上同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因而人们面临着传统对现代、东方对西方等多种价值取向的矛盾。新旧价值观交替之际,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伴随着各自的条件、信念与选择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多向化、多维化的特征,从而引发价值困惑。

三、强化大学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策略选择

大学多元文化对育人功能的影响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彰显积极因素,消解消极影响,理性选择强化大学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策略,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确立社会核心价值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有学者警言:“处于急速变革时代的中国教育者,不应该放弃旗帜鲜明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核心价值引导与教育的重任。”[5]面对当代多元价值观,我们理应以严格的审视和严肃的批判精神对多元、矛盾的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反思,区分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努力汲取一切有助于大学生成长的价值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指导学生在对各种价值观念进行分析、比较与鉴别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和个人健康发展的价值观念。

首先,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形成积极进取的“精气神”。社会价值观越是多元、多向,越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摄与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价值诉求,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我们理应不懈坚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评价、选择、汲取激荡碰撞中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确立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至关重要。

其次,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采取尊重、鉴赏、扬弃的态度,这需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价值观的内容宏富精深,结构复杂多样。多元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信仰、评价和选择,渗透于大学生为人处世、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善于与不同话语、多元差异的主体在交往、交流及思想观点碰撞中比较、吸纳、提升。对于不同主体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积极进步的或虽然谈不上进步但也无害于社会、他人的价值观点、行为选择和生活方式,都应该予以尊重、宽容。“在差异中理解差异”、“共同存在”、“交往对话”、“互补双赢”,应成为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的一种理念、气度和自信。正如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所言:“在不同文化传统中应该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话,在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个从‘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同’的过程。这种‘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进展,这正是‘和’的作用。”[6]费孝通先生曾对“和而不同”做过通俗而又精当的阐释:不同文化之间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重构教师文化

大学教师是大学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大学教师文化体现了大学教师的价值观念、治学态度、行为方式等,反映着他们的教学理念、学术水准、职业道德,并融汇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从事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大学教师文化,是教师观念以及教学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是大学教师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表征。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到来,教师文化也面临着转型和重构。

1.加强大学教师多元文化教育

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群体素质的综合反映,是教师文化品位、文化人格和文化特色的具体深化。长期以来,教师文化深受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意识薄弱,多元文化视野褊狭,影响了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彰显。加强教师多元文化教育,首先,要树立多元文化理念,理性认同大学多元文化,避免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要帮助教师清晰认识多元文化教育对他们各自学科领域和教学情境的意义,强化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及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培养他们设计多元文化教学情境的能力。大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合格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专业素养与学科专门知识之外,还应具备基本的文化人类学素养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的智能。其次,使教师深度把握大学多元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彰显大学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优势,尽力消除其消极影响。再次,通过科研及教师在职进修等渠道,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

2.重构教学文化的价值内涵

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指出:“以往的教育改革着力于从外部促使学校成为变革的场所,而更为重要的变革力量应该是产生于学校内部的以人际关系互动为中心的教学文化。”[7]教学文化是教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对教学本质、教学价值、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关系的认识、理解、创造与实践过程,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与存在方式的整体反映。不同的教学文化,对师生的生命存在与本真意义的理解和构建也会有所不同。

教师的教学理念理应着眼于“育人”而非“制器”,使教学活动成为具有生命观照和价值关怀的“成人”过程,使学生成为一名“思想者”而不是一名被动“适应者”。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重在启迪与引领,而非灌输与储蓄,正如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德里克·博克教授所认为的:“在大学,最重要的是,要停止对传授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倡导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这个转变,意味着更加强调学术研究的方法,强调论述和演讲以及掌握基本语言的方法,而掌握这些方法恰恰是获得大量知识的途径。”[8]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理应是教学问题的提出者、讨论者、参与者。教师之间应强化教师合作,倡导在与同事的互动与对话过程中共同发展。

3.凸显教师的人文管理

大学教师文化的形成需要科学的人文管理理念。人文管理主要不是凭借机构、权力、章法,而是倚重价值导向、信念支持、情感凝聚,从心灵深处来激发教师的内在潜能,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人文管理倡导教师主动进行教育创新和追求专业发展的价值观,用事业的信念指引教师的教学行为,用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师的教学过程。强化教师的人文管理的关键,是制定人性化的制度,实施人性化的评价机制。在教师文化发展过程中,评价机制要突出文化精神,把外部性评价变为内在性评价,把甄别性评价变为发展性评价。通过对话交流式的评价,建立合作发展的文化氛围;通过共同协商、取向一致的自我内在评价,建立共生、创造、和谐发展的教师文化。

(三)优化通识教育

1.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一方面,通识教育乃铸人教育。在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人们很容易把通识教育与市场经济、与学生的就业能力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缺乏办学智慧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跟在多变的市场后面亦步亦趋。另一方面,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有效的补充与完善。众所周知: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学使人善辩。

2.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要重视通识课程建设,要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增加通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构建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和养生保健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中,既要包括天文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资讯科学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也要体现经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创造学等人文社科的发展前沿,还有中国文化通论、世界文化通论、文化艺术素养和诸多文学艺术门类,以及养生、美容和太极拳、空手道等实用性科目。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从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选修不同课程,以完善知识结构、健全人格修养、优化综合素质。

3.改进通识课程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通识课程教学往往以“欣赏”、“鉴赏”为标题,运用讲授法。固然,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但面对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更多地应当遵循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原则,考虑讨论法、实验法、发现法、情景法、实践锻炼法、案例教学法等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大学教师所面对的是思维活跃、积极进取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教师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新思维的探索者。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形成独特的思维,获得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大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反省、批判、怀疑、提问、探索的能力,与学生实现知识与知识、情感与情感的互动,共同建构学习共同体。

(四)创设校园多元文化氛围

校园多元文化氛围是大学多元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彰显大学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氛围和群体形态,给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学术活动都烙上了鲜明的印记。校园文化必须体现各种不同的文化特色,使学生对大学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有正确、全面的了解。一般说来,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多元物质文化和校园多元精神文化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指建筑、设施、校园的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后者主要指人际环境、校风、教风和学风以及各类文化艺术氛围等人文因素。

标签:;  ;  ;  ;  ;  ;  ;  

关于高校多元文化教育功能的思考_多元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