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几点看法_科技论文

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几点看法_科技论文

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若干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研究论文,看法论文,国家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工作全面启动,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奠定一个好的科学技术基础。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所做的战略研究不是一般的战略研究,而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是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战略研究。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搞开放式的研究,要有国际视野。这次规划要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需求,对未来15到20年我国科技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科技部提出该规划“三个有所突破”的要求:一是在科技发展思路方面要有所突破,提出未来15至20年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二是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方面要有所突破。三是在科技体制、机制方面有所突破。为此,我就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如下几方面看法,以便为有关部门制定规划提供参考思路和研究背景。

今后20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温总理讲未来10到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机遇究竟在哪里?我认为这一时期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表现为:

第一,日益扩大、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这是最大的发展机遇。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中国不仅在大范围地参与经济全球化,也在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地利”的角度看,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FDI(外国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中国更加主动、更加开放地参与和推动本地区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服务便利化,已经处于该地区经济、贸易、投资以及地区安全的主导地位和有利地位。

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可以使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充分利用两种科技资源,两种科技人才,开拓两种科技市场(如中、高技术出口进口市场,版权和专利市场)。

第二,世界新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正在孕育着重大突破,这为我国实现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或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五科技发展规划)。虽然目前中国还不是全球科学发明的中心、技术发明的中心,但是可以成为世界普遍应用技术的大国和未来潜在技术的创新国,同样可以参与世界新科技革命,分享其成果,并成为科技全球化重要的成员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便可从世界科技大国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第三,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与社会进步,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最大挑战,也产生最大的需求。到202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且不断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健康、贫困等重大发展问题,都会对科技发展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多样化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甚至是十分紧迫的、高质量的需求,以及超大规模化的需求。一方面,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另一方面,科技要为解决上述中国发展的社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重要手段。

第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需求。今后20年中国经济模式必须从资本驱动型向技术、知识驱动型转变;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从资源消耗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型;从环境污染型、生态破坏型向环境友好型、生态保护型转型。这都决定了科学技术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建立越来越开放的、更为激烈竞争的统一大市场,与海外市场联通并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这些内外压力对科技创新产生客观需求,迫使本国企业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进而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五,国家财政能力的明显提高,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建立,大幅度提高政府对R&D(研究与发展)支出的能力。当中国进入经济起飞、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随着经济实力、贸易总量、综合国力全面跃迁,势必带动和支撑科技高速发展,使中国科技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也强烈要求中国科技界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显示愈来愈多的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真正能够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并在基础科学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中长期科技规划发展的方针是什么?

新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应当是什么呢?这需要讨论和思考,也是战略研究的重点内容。

《十五科技规划》确定的指导方针是: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住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可跨越领域,实现突破。

第一,明确“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不仅要突出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而且还要突出科技创新是为人类发展服务,努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突出中国人民是科技创新受益者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人民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努力提高人民利用知识资本的发展能力,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二,确立“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即温总理提出来的三个“紧密结合”: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必须与国家安全(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紧密结合;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紧密结合。这不仅是本届政府的基本方针,也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发展的重大方针。

第三,坚持市场机制导向方针,明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地位。除了基础科学和少数国防和战略性技术之外,大部分技术都具有竞争性、盈利性。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创新的外部压力并使之转化为内部动力。此外,还需要建立激励性合作机制,降低研发成本,分享研发成果;同时对企业的创新技术予以必要的补助,以反映技术的外部性和外溢性,例如:对技术投入和技术培训实行税前抵扣。

第四,坚持政府对知识和知识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实行积极干预的方针。凡是那些具有外部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知识及其设施应视为公共产品,政府应予以资助。支持或赞助建立地区网络、全国网络和接入全球网络,共享公共技术、公性技术、技术信息资源、技术标准和计量信息,提供各类培训等服务,可以降低企业和投资者的外部风险和外部成本。

第五,坚持全面开放的方针。这包括充分利用两种(国内外)科技人才,利用两种(国内外)知识资源,利用两种(国内外)技术市场。鼓励国内科研机构、大学与国际机构合作,建立紧密性关系;鼓励国内科技人员与国际科技人员共同发表论文、共同申请专利、共同转移技术和开发技术;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与知名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

第六,坚持区域科技协调发展方针。鼓励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不定期到不发达地区传播知识,合作研制,共同开发。国家的科技项目应该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有利于知识、技术、人才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并在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第七,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方针。

我国科技实力与科技目标。

90年代,我国科技实力明显提高,已成为世界科技大国,主要表现为若干科技资源指标已居世界前10位。首先,2002年从事R&D(研究与发展)活动研究人员数为75.5万,居美国之后为世界第二位;中国R&D支出(按实际购买力PPP计算)2000年已居世界第四位,在美、日、德三国之后,占世界R&D总量比重为4.7%;中国科技论文数在1999年居世界第10位,占世界总量比重为2.2%,2002年已居世界第6位;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数2000年在世界居第6位,占世界总量比重为2.8%;高技术出口额2001年居世界第七位,占世界总量比重为5.0%。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科技大国,也反映了过去20年中国科技实力明显提高。

中国与美国的科技实力相对差距在明显缩小,但是差距甚大。我们将科技实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实现科技发展目标的实际能力,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和美国综合国力的差距主要反映在科技实力的差距;缩小中美之间的综合国力差距,关键在于加快缩小科技实力差距。而缩小中美科技实力差距的关键是缩小中美科技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即大幅度提高中国每个科技人员的国际专利数、国际发明专利数。

可以看到,中国科技基数低,但在90年代大幅度增长,可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在90年代中国不仅经济增长迅速,而且科技指标增长也最快,这是我们构想和提出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目标的现实基础、前进起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因素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对科技的总体需求,提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点目标。

第一是增长目标。经济总量在未来20年(2001-2020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在这一时期GDP年平均增长率要达到7.2%。到那时,按不变价格计算,我国GDP相当于1978年的16倍,人均GDP达到或接近世界人均水平,GDP占世界总量的1/5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

第二是综合国力目标。中国综合国力在未来20年与美国的相对差距由3倍缩小为2倍以内,成为在强大综合国力基础上具有主导能力的世界强国。

第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由目前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或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寿命普遍提高,人类发展指数从目前的世界中上发展水平(0.72)达到较高发展水平(0.8以上),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建成为“人人享有教育”、“人人享有卫生服务”、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

第四是提高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前10名)。目前,我国国际竞争力在世界上仍处于较弱的地位,尤其在金融、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方面,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也较弱。

第五是可持续发展目标。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2020年人口增长率进入零增长阶段,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达到23.4%;2010年治理“三化”草地3300万公顷,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万公顷,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15%,201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2010年化肥、农药等污染基本得到治理,加强防御各种灾害的安全网建设,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和紧急救援体系。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将展现一个十分宏大的科技发展目标,也是一个经过艰苦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可行目标。198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5%,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GDP占世界比重提高1倍,超过10%。同样,我们用20年的时间可以使中国科技实力、主要指标占世界比重再提高1倍。

中国需要大幅度的获得、引进、利用全球知识资源。

从版权、专利角度看,中国既不是世界生产大国,也不是知识获得的进口大国。据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数据库计算,2001年,中国版权、专利收入占世界总量的0.02%,而美国高达53.4%,日本为14.45%;2001年,中国版权、专利支出占世界总重的2.65%,而美国为22.37%,日本15.17%。中国正处于空前贸易自由化,正在加速贸易自由化,出口额大幅度增长,相应进口额也大幅度增长,但是,在购买版权、专利方面,相对不足,占进口总量比重太小。例如2001年,中国版权、专利支出为19.38亿美元,仅相当于当前进口总额2435.5亿美元的0.8%。这就需要鼓励本国用户和企业大量购买国外版权和专利,实行零关税和自由化全球采购,以最低成本、最小代价获得知识产权资源和国际知识资源。国家应制定自由开放的引进国际知识产权政策。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日本、英国等大国既是版权和专利知识产权的输出国,也是知识产权购买国。2001年,美国知识产权资源购买可达到163.6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8.4倍,日本相当于中国的5.7倍,都大大高于两国进口贸易额。

鼓励国内企业之间、国内与国际企业之间以不同形式的战略联盟,组成技术共同体,与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转移和共同研发,提高其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创新成本愈来愈高,创新风险愈来愈大,实行不同形式的战略联盟和技术共同体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发展趋势。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创新活动具有很高的集中程度。研发的地理聚集表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化,技能的不断增进,知识基础设施和网络的不断完善,聚集经济效益可以获得累积性的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她的经济发展特点就是不断地追赶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类发展指标的相对差距。要通过学习和创新不断促进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和繁荣。

标签:;  ;  ;  ;  

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几点看法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