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_能力素质论文

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产业发展论文,高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即将到来的21世纪,高技术将得到加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将成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及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国家兴衰的重要象征。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发展高技术产业要有相应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是以高科技为竞争基础的时代,是人力资本竞争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核心要素的变更,产业结构呈规律性的变化,从而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重大变化。如作为高技术产业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是目前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它正以其他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而这样的产业,其发展的载体正是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未来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战略性课题。本文就高技术产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适应性作研究,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对策。

一、高技术人才素质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1.高技术人才素质能力调查问卷设计

高技术的迅猛发展,把过去依赖自然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转变为依赖人的智力和知识的新兴经济。高技术竞争获胜的关键是高技术人才。那么具备何种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影响高技术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高技术人才的成长途径和环境如何?为了分析和研究上述问题,我们对“高技术人才素质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杭州、上海、宁波、南京等地的高技术企业,采取企业实地调查和邮寄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12份。本次实证调查以探索高技术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高技术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为目的,试图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高技术人才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1)高技术产业的一般观点分析;(2)高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分析;(3)高技术人才的能力状况分析。

2.高技术人才素质能力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根据前面几个问题的统计,可作如下分析。

其一,从适于高技术产业的人才素质特征分析,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高智力(215分);技术密集(207分);高R&D(研究与发展)强度(198分)。其中有71.7%的人认为“高智力”是最重要的特征,分值上占绝对优势,带着鲜明的知识经济色彩。

其二,从高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分析,50%的调查对象认为“'T'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独到见解)对高技术发展非常重要”,37%认为“比较重要”,只有2%认为“不太重要”。可见,绝大部分人认为,"T"型知识结构是高技术人才应具备的一种独特素质。另外,41.3%的调查对象认为“‘π’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在多学科领域有所研究,“博”、“专”结合)对高技术发展非常重要”,47.8%认为“比较重要”,只有2%认为“不重要”。可见,绝大部分人认为,“π”型知识结构也是高技术人才应具备的特别素质。

其三,从学科结构的角度看,根据调查显示(见图1),在高技术人才应具备的学科知识结构中,认为“最重要或相当重要”的学科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计算机(97.8%),英语(97.8%),数学(89.1%),通信(80.4%),电子(76.1%),管理(71.7%)。由此可以认为这六门学科是高技术人才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学科。在学科知识结构图中,位于第二圈的是物理、哲学、化学、法律、心理和中文。而金融、第二外语、机械、生物、贸易、历史、地理、农林等作为学科知识结构图中外围学科,也是高技术人才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所示的学科结构的提出,一方面因为高技术是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技术,是“比其他技术具有更高科学输入的技术创新”,是“高级的科学应用原理或较充分开发的科学发展”,不仅对应用研究的要求较高,而且对基础研究的要求也较高;另一方面,高技术又具有经济的属性,其基本特征无不和“经济属性”紧密相关,如“高投资”、“高效益”、“高风险”、“高竞争”、“高增值性”等。高技术往往是一系列成果的综合,并不是单纯某一学科的进展,又往往是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学科之间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多学科之间协作与交叉的结果。

其四,从技术人才的素质能力看,在“高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调查中,20个素质和能力要素选项得分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1)创造性和创造精神;(2)学习能力;(3)技术能力;(4)团队合作精神;(5)解决问题能力;(6)信息收集能力;(7)敏锐的洞察力;(8)研究和完成项目能力;(9)环境适应能力;(10)献身精神。其中,对于从事高技术产业的人才而言,创造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洞察力等日益凸现出重要价值。

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是高技术人才素质结构的核心。创造力,指的是独立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体现着能力的综合性。创造力不独天才所具有,一个正常的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创造力。人的先天素质是创造力形成的前提,后天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对提高创造力有重大影响。在特定创造性活动中,人的创造力才会充分表现出来。创造力是智力、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综合,这两方面因素相辅相成,对形成和提高创造力都起着重要作用。创造能力以智能总体结构为基础,是这些能力的集中体现,是素质结构的核心。所谓智能,是指智力和能力的总和。智力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映的能力,它集中表现为认识能力,主要由观察、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组成;能力则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智力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本领,它集中表现为实践能力,如组织、计划、操作、协调等等。

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被列为21世纪人才的首要能力。高技术人才的特点之一,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是三个不同的质量层次。大学4年接受到的知识有很大比例在大学生毕业时已陈旧过时,因此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未来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终身化,学习将伴随着人的一生。高技术人才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新自己原有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三是综合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就是自学能力。他们认为,自学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高级阶段。获得学习能力,将终身受益。

团队合作精神是从事高技术产业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知识经济不同于工业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工业经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只能供有限的人使用,使用得越多,价值越低,而知识财富使用得越多,其价值反而越高。同时,现代化的科技活动越来越朝着规模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在解决大型科技工程时协同攻关已成为一种趋势。团队合作精神要求高技术人才懂得管理,学会领导与合作,发挥群体优势。

洞察力指能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设想;能预测何种技术会发展,何种商品或样式能流行,何种举措能抵抗风险、赢得利润;具备常人不具有的先见之明。建立在洞察力基础上的判断能力,要求新型人才能迅速转化思想为行动方案,并能把握时机,果断决定实施。不会因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决策迟疑而贻误战机。对已作决断之事,能迅速采取行动实现之,随机应变但绝不放弃目标。

3.例证:计算机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

以下我们以计算机产业发展为例,来分析高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计算机技术不仅是一门科学技术,更是一个产业,国际上已形成超过千亿美元的规模。据估计,到2000年,计算机产业年产值约8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产业。为了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需要,我国在计算机产业方面,已提出要从战略高度加大投入力度,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以大力发展我国的计算机产业。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看,硬件产业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但软件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总体来说,我国发展计算机产业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面临的形势也相当严峻。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单位的教学科研型高校,在这样的时代,理应站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潮头”,而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改革应考虑的一个问题。对从事计算机产业的人才来说,在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应具有以下特征。

从知识结构看,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特点,它的发展依赖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学、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微电子学以至社会科学(如语言学)等传统和新兴学科的支撑,因此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具备了广泛的、多学科的背景,才有可能实现学科交叉,而学科的交叉往往是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条件之一。这些都要求人才需要具备"T"型、“π”型知识结构。

从能力要求看,第一,要求有较强的设计技术能力,强调对结构、性能和制备技术、工艺、精确检测技术的设计能力,强调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重设计能力、计算机功能实现的多学科结合能力。因此,多学科技术的结合以及技术创新和设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第二,要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计算机技术不仅是高技术,更是大产业,因此,需要相应的高技术人才有适应市场的能力,了解国情和需求,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第三,要具有学科交叉能力,具备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第四,要具有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能力,能把理论知识和应用型知识结合,实现应用性开发。

从素质看,计算机产业是一个高智能性的产业,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产业的人才特别需要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二、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建议

针对调查结果分析的未来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未来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系统地从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高素质、高能力的标准,对高等教育内部的专业和学科体系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作全方位的改革。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调整学科结构体系,优化人才知识结构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集中了当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最新成就。科技人才要想在错综复杂的高科技领域显露才华,解决涉及多学科的棘手难题,只靠一两个学科的知识还不够。在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问题上,传统学科“一”字型结构没有市场,作为个人至少应具有"T"型知识结构,以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仅就微电子学而言,就横跨70多个学科。因此,当今高技术人才更应具有“π”型知识结构,“博”、“专”结合,知识越多越有用。正如钱学森教授认为,只有“集大成者”才能“得智慧”。

具体在策略上,途径之一是给学生以“宽”的知识基础。要改变专业设置仍然偏窄的状况,逐步取消单科专业设置,实行按类招生。教学强调宽基础,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的基础教学,加强实践和实习内容。使学生经过基础教育阶段以后,能掌握基本的科学与工程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和工程方法,以及如何在科研和实际工程问题中应用这些方法,形成初步的工程决策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与经营能力。

途径之二是培养学生“专”的专业知识。学生在基础教学之后,通过相关高技术的工程和技术设计项目,使学生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根据项目需要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高技术的最新发展,把握其发展趋势,对今后的实际工作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最终能够具有基本的研究、设计、实验、合作和管理能力。要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的界限,在跨学科领域进行设计工作,增强学科交叉的意识和能力。

途径之三是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宽”和“专”平衡的原则综合考虑。图2为课程设置的思路建议。

上图中,对于专业知识的教育,可以采取建立专业平台的教育模式。一个专业平台由若干专业培养模块构成。学生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学习,尽可能地拓宽知识面。在完成一个平台的学习之后,可以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平台。通过一个专业平台可以培养相同层次的多种风格的专业人才。专业平台是拓宽基础和专业设置,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促进学科交叉的良好模式。继续教育是完成高技术人才专业平台教育和平台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

2.调整专业结构,为高技术生产和经营服务

教育的专业结构要适应生产系统技术结构的需要,为技术发展和优化结构服务。经济部门的技术结构一般分为:尖端、自动化高级技术,半机械化、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的中间技术,手工工艺和手工技术三种,或者称先进技术、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教育专业结构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理、工、农、医、师等及其比例关系。目前我国专业设置及其比例构成,经过多年的改革,有了很大调整,逐渐向经济建设需要的方向发展,但仍有失调的现象,其中农业、林业、商业、服务业、管理专业等比例还是过小,与经济领域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变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甚至有些专业结构阻碍了物质生产活动中的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如农业和林业作为两大经济部门,就有许多科学技术得不到实际推广和应用,形成不了直接生产力,影响着农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必须看到,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变化,必然对传统的教育专业设置与结构提出新的改革要求。教育部门培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其知识和智力结构以及企业精神要同经济部门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相适应,为经济部门不断进行科学技术革命服务。教育部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科研能力、探究能力等。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急需要一批基础知识雄厚、有创造才能的科技人才,那种知识面狭窄、没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已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3.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适应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未来人才的能力要求看,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多学科的结合以及技术创新和设计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下具体从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来分析未来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

在自学能力培养方面,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将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许多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没有用。这实际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失败,因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过于侧重“学习课本知识”,而忽视了“学习如何学习”,结果是教学不能满足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期望。而未来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是终身化教育,大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在大学后能继续学习,不仅能加速知识的更新,还能促进人才自学能力的提高。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未来,其意义将更重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高技术正以“10倍速”发展,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每一个产业内部的企业,不可能简单地依赖于模仿他人的技术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而必须通过快速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在这样的时代,高等学校能否培养出能适应未来快速创新要求的人才,不但会影响人才的成长,而且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在国防上的竞争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自于学习和储存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迅速适应社会职业转换的能力。他们不但要学会创造性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创造性地运用全方位的知识,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解决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技术问题。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工艺、开发等方面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技术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要“创造性地破坏原来所学的书本知识”,以解决生产和技术中的现实问题,实现产品和工艺创新。而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是禁锢了学生的“破坏欲”,学生成了“考试的高手,动手的低手”。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基础理论扎实,应考能力强,但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发展的要求。

从未来人才的素质培养看,由于高技术产业是一个高度创新性、高度智能性、高度合作性、高度综合性的新兴产业,为了培养出能适应这些高技术特点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探索精神、锲而不舍精神、合作精神、拚搏精神和献身精神的新型人才。由于高技术的高度创新性特征,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由于高技术产业的高度智能性特征,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具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智能型人才;由于高技术产业的高度合作性特征,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具有团结合作意识、献身科学事业、适应于集团军作战的战斗型人才;由于高技术产业的高度综合性特征,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具有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4.合理规划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格

高技术的发展要求人才的知识面越来越宽,研究工作日益向高精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科生毕业后可以成为基本的高技术人力资源,如技术员和低级工程师,但很难成为高技术研究开发的核心载体。必须明确高素质的高技术人才必须经过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训练。要大力发展本硕一贯制和研究生教育,一般高等院校和专科可以培养从事具体工艺的技术人员,重点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应当着重培养从事研究开发新材料及相关高技术的研究型人才。只有这样通过5-6年的本科—硕士或8-9年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才有可能形成基础宽厚、能力完备、专业精通的高技术人才和工程师。

5.全方位地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不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局面。学校总是担心学生会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影响今后的工作,坚持把尽可能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又发现要教授的内容无穷无尽。一般本科生在校只有4年时间,不可能学太多的知识内容。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于是又花很多时间和力气来制定“精确完美”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包括必须的但又是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内容。

同专业学生除了小部分选修课程外,被要求按照相同的教学计划学习。这种方法抹煞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否认学生的决策力和个性、能力的区别。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要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和设计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大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中包括良好的学术氛围,各种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和学习的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自我选择和决策能力,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提高。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改变现在教学内容固化的局面。高校要大力改变现有许多课程和实验实习停留在传统内容上的状况,及时把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技术最新发展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但不要大而全、小而全。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的规定任务后,可以有较多时间和精力去选择更新更高的内容进行自学。

标签:;  ;  ;  ;  ;  

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