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神经内科一病区 北京 100853)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肢体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为期4周的心理干预,干预前和干预后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定运动功能康复情况和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心理干预组FMA和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配合心理护理,能够更好的促进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脑卒中;抑郁;肢体功能障碍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function recovery of poststroke patient’s limbs dysfunction
LI Dong-mei, Zhang Yula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ntribu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limbs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limbs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roup( 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control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routine therapy,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additional 4 week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nd ability evaluation of daily life activities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by short form Fugl - Meyer (FMA) and Barthel index (BI). Results FMA and BI score i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early limb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ith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n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oststroke patient’s limbs dysfunction better ,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Key words 】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troke depression limbs dysfunction
目前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70%-85%首次卒中患者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1],早期康复训练是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的主要措施,而脑卒中后抑郁国内外均有报道其发生率高达25%~79%[2],是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增加脑血管病的病死率。为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本文在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干预,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筛选出60例急性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我国现行脑血管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排除昏迷及理解障碍者。60例患者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52~86岁。其中缺血性48例,出血性8例,混合性4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性质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脑卒中的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心理康复护理。
1.2.1 心理康复护理 是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美好的语言,对有身心健康问题的人群的精神病苦、思想顾虑、疑难问题进行指导,由临床护士实施,每次30min,每周3次,持续4周。
1.2.2 心理干预措施 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心理康复护理措施。①急性期 患者在面对躯体的瘫痪而存在恐惧、恐慌、焦虑不安,心理护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待患者如亲人,使患者感到温暖,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时传递治疗效果,从而减轻恐慌及焦虑感,同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先进医疗设备,使患者相信医院的技术,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恢复期 躯体的功能恢复速度比起急性期要慢得多,容易出现期望性焦虑,在此阶段要加强心理疏导,培养和指导患者提高心理素质,教会患者控制情绪变化的技巧,如自我心理放松法,当患者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马上闭目做缓慢呼吸5-6次或缓慢数1-100等。鼓励患者多与其他患者接触交谈,交流经验,多向患者讲述成功案例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肢体康复训练。③后遗症期 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康复速度比恢复期更慢,且极易产生抑郁情绪,此期护理要采用宣泄疏导、关心鼓励的护理方法,耐心的倾听患者的述说,把压抑在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在生活上多关心照顾患者,以爱心、耐心、细心、不急躁、不厌烦,包容患者,力争解决实际困难,给予子女般体贴安慰和鼓励,多给患者讲解励志方面的知识,使患者转变心态,减轻负面情绪。使患者学会缓解抑郁情绪的放松疗法:引导患者放松,患者取平卧位,微闭双眼,两臂轻放身体两侧,先让患者领会紧张与放松的主观感觉,如握紧拳头一松开,咬紧牙关一松开,然后深呼吸,并想象全身各部位肌肉关节放松,依次为面部、颈部、肩、背、上肢、胸、腹、下肢,以稳定情绪,缓解负性心理[3]。
1.2.3 心理干预形式:可以对患者进行个体健康教育或个别交谈的形式,也可以以集体讲座或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
1.3 效果评定 采用FMA评定运动功能和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x?检验。
2 结果
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FMA和BI评分情况 x?=1.816,心理干预组FMA和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FMA和BI评分情况
3 讨论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国内外对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比较多见,有报道脑卒中后1个月内抑郁发生率为24%~26%,6个月左右33.6%~50.6%,1年内可高达6l%[4],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疾病之一[4],对脑卒中的病程、康复和预后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它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受到肢体残疾的挫折产生的一种反应性精神心理障碍,如对肢体功能障碍后的担心、焦虑,工作和地位的丧失、经济保障和社会支持度的担忧等。此时积极的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因素可起缓解和引导作用,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可通过神经一内分泌、神经一免疫等途径调动机体的潜能,缓解心理应激源的冲击,能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唤起患者积极的因素应对疾病机制[5]。
本研究是在常规治疗、护理及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了心理康复护理,结果显示,应用心理干预组其FMA,BI评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在康复训练中我们发现,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既可以使患者产生愉快的情绪,又可以更快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同时配合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优化康复效果,减少脑卒中后病死率,使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Bruce HD.Strategies for stroke rehabilitati0nIJ].The Lancet Neurology,2004,3:528—536.
[2] Robert RG.Post-stroke depression:Prevalence,diagnosis,treatment, and disease progression[J].Biol Psychiatry,2003,54(3):376.
[3] 陈小江,林志雄,徐蕊,林桂梅.心理和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肢体偏瘫康复的影响.广东医学,2OO6,27(5):723-724.
[4] Provinciali L,Coccia M.Post-stroke and Vascular depression:Acritical revivew[J].Neurol Sci,2002,22(6):417.
[5] 洪李梅.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康复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1, 9(22):157-159.
论文作者:李冬梅,张玉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杂志》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肢体论文; 脑卒中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对照组论文; 康复训练论文; 《中医杂志》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