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情报?“情报”向“信息”转变之我见_情报学论文

情报=情报?“情报”向“信息”转变之我见_情报学论文

情报=信息?——“情报”改为“信息”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信息论文,我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情报”改为“信息”探因

有人说,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因果的社会,即事出必有因。我们只有清楚、正确地认识“事出”的“因”,才可以清楚、正确地认识、了解“事”。下面,试简单分析一下“情报”改为“信息”的原因,以正确地分析“情报”改名一事。1.1 “情报”难以被人们正确理解 提及“情报”一词,我想在中国人的头脑里会迅速闪现出“军事”、“谍报”等相关词汇。的确,“情报”在我们的心中原来是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即一个主要侧重于军事的概念。在80年代以前出版的几部颇具权威性的工具书中,如:《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它们对“情报”概念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主要指军事方面的事情,或用非常规的手段搜集的机密信息。只有到了80年代以后,“情报”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但是,这些新的含义在人们对“情报”概念“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很难为人们充分、正确地认识。这不仅涉及对一个词汇的理解问题,而且影响到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社会工作的开展,故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时地解决。1.2 “情报”的内涵与外延偏于狭小 相对于“信息”而言,“情报”是一个相对狭小的概念,我们把图书馆、科技文献研究机构过去和现在从事的工作称为“情报”是不确切的,有以小概念涵盖大事情之嫌。严格地讲,我们图书馆、科技文献研究界的“情报学家”根本没有从事过真正意义上的情报工作。真正意义的“情报工作”不论是在以前,还是现代;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存在的。在这种“情报工作”中体现出的“情报”含义则是相对狭小而又相对精确的,它是指有关国计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信息,比如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内幕、决策、计划、行动等信息。1.3 “情报”改为“信息”是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如今,我们正在向“信息社会”迈进。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被认为是产生财富的驱动器,是财富产生的源泉,有的人干脆认为:“信息”本身就是财富,可见“信息”对未来社会的重要性。长期以来的“情报”与“信息”两概念之间的界限不清和混乱现象,严重影响着“情报学”以及“信息学”的发展,给信息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不便,这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市场对“信息”越来越迫切的需求是很不相符的。因此,我们应及时地理清“情报”与“信息”两者之间的关系。1.4 “情报改名”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图书馆学、情报学界的有些同仁认为,“情报”一词在我国科技情报界以及图书馆学界已广泛使用了几十年,也已牢牢地站住了脚。但是,事实证明,尽管“情报”一词通用于我国大陆图书情报界,但非图书情报界人士以及广大民众则很难接受这一概念,在香港、台湾以及广大的海外华人之中更是如此。另外,随着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开展,我们发现使用“情报”一词在国际交流中也存在困难。据说,我国的一位学者与一位日本学者谈及自己是研究“情报学”的,立即遭到了“是哪一个情报学”的询问。1.5 “情报”改名是大势所趋 之所以说“情报”改名是大势所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为自己,二是为他人。“情报”改名一事,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术语变更的问题,它关系到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命运,也即其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如果改名可以明确“情报”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将极大地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发展。这就是为自己;另外,改名可以有效地消除学术界名词术语混乱的现象,可以划清各学科的界限,明确各学科的责任分工,从而使各学科得以充分地发展,共同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这就是为他人。

2 “情报”与“信息”的关系2.1 “情报”≠“信息” 在此,我们从狭义、静态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情报”与“信息”的关系。

“信息”,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的特点,它包括自然界、人、社会之间所有的相互信息交换,内容十分宽泛。而情报的内容则狭小得多,它具有如下特点:①“情报”与“间谍”有着密切的关系,意义十分相近,常指一些“机密”信息;②通俗地讲,“情报”是拥有权力保密,而未获得者又极力想得到的信息;③“情报”有很强的竞争性,如果未获得者得到了它,将或多或少地不利于“情报”原来的拥有者;④“情报”的获取,一般采用非常规手段,即在“情报”的拥有者不觉察或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这种静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情报”只是“信息”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情报”≠“信息”。2.2 “情报”=“信息” 在此,我们从广义、动态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情报”与“信息”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讲,社会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对于“情报”和“信息”来说也不例外,它们的运动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自身的运动。“情报”被公认具有目的性,有目的性则必然存在着相对性,也就是说,“情报”并不是自始至终地对每个人都称为“情报”的。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情报,它的目的性是有一定的存在时空范围的,即有着不同的限度。所以,当超过了这个时空范围、限度的时候,其目的性就不再存在,其情报价值也就随之消亡。“信息”的自身运动表现在它从“隐性”向“显性”的转化。信息对人类都是有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同时为人类所认识。在人类对信息不断认识的过程中,信息自身也进行着运动。②两者间的相互转化。当“情报”超过了其目的性的时空范围和限度,它便失去了作为原有“情报”存在的意义,而是已经完成了从“情报”向普通“信息”转化的过程。普通的“信息”,当其达到了某种限度,被赋予了某种目的的时候,它便拥有了作为“情报”存在的相关条件,从而转化成为新的“情报”。

在这种动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运动中的“情报”与“信息”没有绝对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给人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因此,我们可以说“情报”=“信息”。2.3 “情报”应统一于“信息” 正如前文所述,“情报”改名是大势所趋,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如何改的问题上还是很有学问的。“情报”=“信息”,同时,“情报”≠“信息”,因此我们决不可以把“信息”与“情报”这两个名词简单地互换,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际上是有害的。周胜强在其题为《信息、知识、情报新论》一文中认为,如果说“信息”与“情报”的含义完全相同,可以用“信息”完全替换“情报”的话,则原来给“情报”下的定义应该完全适用于“信息”。但是,在定义的替换中有关“信息”的描述错误百出,显然是行不通的。

笔者认为,不应该用“信息”完全替代“情报”,而是应该将“情报”统一于“信息”。用“信息”统帅原来的在“情报”名下但本该属于“信息”的那部分内容:而“情报”则依然存在,它应该作为“信息”的一部分,但要回到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情报”领域,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也即“信息”、“情报”同时并存,但应对两者“正本清源”、“划清界限”,允许合理地交流、沟通,但不允许再出现混乱。

3 “情报”改为“信息”的利与弊

“情报”改为“信息”,或者说“情报”统一于“信息”(现实偏向于后者)已经有6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时间里,改名的利与弊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来。3.1 改名带来的积极效应3.1.1 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以及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实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情报”改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改名以后,“情报”在人们面前揭去了原有的神秘面纱,统一于家喻户晓的“信息”;清除了信息产业中的混乱因素,使信息产业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了清晰的概念。这些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都是有极大的促进,显著表现在:“拨乱反正”以后,各类信息机构不断地涌现出来,它们的经营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其中经营信息咨询业务的公司发展更为迅猛。据统计,截止1994年底,深圳市注册的信息服务公司已达2000多家,广州市已注册的各类信息机构也有1500多家,从业人员万余人。信息服务机构的飞速增长既满足了社会对信息的强烈需求,又很好地向人们宣传、推广了信息产业,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其中,“情报”改名功不可没。3.1.2 拓宽了信息服务业的业务范围。在“情报”改名以前,图书情报领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科技资料和文献的范畴内。当然,偶而也会有超出这个范围的举动,但总给人以“名不正,言不顺”、偷着做别人的事的感觉。改名以后,他们理直气壮地跳出了原有的局限,如同鱼入大海,鸟上九霄,自由驰骋。他们的工作对象已不再局限于科技资料和文献,工作范围已扩展到当今社会的主要领域——经济领域,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经贸、技贸、投资、金融、人才和公共信息等。伴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服务的业务范围还会继续扩大,服务面还会继续拓宽。3.1.3 提高了信息服务业的服务水平,过去,在“情报”机构里我们接触的绝大多数是文献,大多采用手工的方法来查阅文本、提供资料和咨询服务。可以说受到的重视不够、支持不足,服务设备简陋,工作手段落后,服务水平低下,也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高。“情报”改名为“信息”以后,我们的服务范围得以拓宽,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社会的相对较高的重视,以及机构自身建设的趋于完善,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各个信息机构想方设法开发各种服务,如联机检索、定题服务、科研查新、咨询中介等。总之,“情报”改名以后,信息机构将其自身工作合理地融入了社会整体发展之中,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3.1.4 有效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信息被认为是社会三大能源之一,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是社会一切财富的源泉等。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谁拥有信息,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如前所述,“情报”改推动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拓宽了信息服务业的服务范围,提高了信息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向社会、企业提供信息的数量、质量,丰富了信息提供的方式,缩短了信息提供的时间等等。这些,无疑是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催化剂,经济依仗信息这一坚强的后盾,可望创造飞速发展的奇迹。3.1.5 促进了高校教育改革。“情报”改名以后,许多高校的原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纷纷更名,尽管名称不一,但都在向信息靠拢。这一变革的方向是非常正确的,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信息人才是它们应该承担的任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对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活动进行经济分析及评价以及对信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能力;他们应该成为胜任除图书情报以外的其他信息管理工作,如市场信息的管理、产品信息的管理、金融信息的管理和体育信息的管理工作的人才。“情报”改为“信息”以后,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培养经济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和造就通才基础上的专才为目标,逐步地增设经济信息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当然,就目前的现状而言,绝大多数的信息管理系还没有、也没能力开设能够真正反映经济信息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但是,它们已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这一步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标志着信息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3.2 改名带来的消极效应3.2.1 引起了一些暂时性的混乱。这些混乱首先表现为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同为争论,但焦点不同。有人认为“情报”一词在我国学术界已经存在几十年了,早已深入人心,不能说改就改,即对改名持坚决的反对态度;有人认为,“情报”一词原本便是我们从别的领域借来的,很难全面地表达本行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改名是或早或晚的事;在同意改名的行列中亦有不同的声音,有人主张改为“信息”,有人则主张改为“信息管理”,还有的人主张改为“资信”,可谓“百花齐放,各显奇艳”。其次,混乱表现在原来的“情报”刊物上。在改名以后,有的出版物及时地作出反应,将原有刊名的“情报”字样改为“信息”;有的出版物则始终沿用原用的名称,不舍“情报”两字;有的出版物以“情报”为名却通篇皆是有关“信息”的文章。再次,在高校相关专业院系名称的设置上亦存在着混乱现象,有的叫“××情报系”、“××信息系”;还有的叫“××信息管理系”。另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相对混乱,在此不作赘述了。

由此可以看出,“情报”改名带来的混乱是广泛存在的,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混乱的出现有其合理性,这是一切改革所必须经过的阶段,正所谓“黎明前的黑暗”。3.2.2 是社会上信息过于泛滥的成因之一。俗话说,“物极必反”,事物总是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当改名促进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之时,它同时又为信息泛滥营造了生长的环境。信息泛滥主要表现为信息机构过多、信息刊物过多、信息发布会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活动过多。我们不是怕多,而是怕信息质量不高,怕有些人目的不纯。比如,笔者曾经接触过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它成立于信息“炙手可热”的年代,原计划在信息至上的社会里有所作为。但是,由于公司的准备工作不足,业务水平低下,它的行程很快便划上了句号。这还不算可怕,因为这样的失败受损失的只是一些急功近利的人。更可怕的是,有的信息机构成立目的不纯,一心想利用人们急于获取的信息的心理大捞一把,它们编造信息,招摇撞骗,使得信息市场十分混乱。当然,造成这种局面,改名并非主要原因,但不能说没有一定的责任。3.3 面对现状,应采取的对策3.3.1 统一认识,消除混乱的根源。改名至今,有关改名的争论层出不穷。真理越辨越明,现在该是我们统一认识,从而消除混乱根源的时候了。为此,我们应该为关心此事的同仁们提供更多的、有意义的交流机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尽量达成共识,对暂时统一不了的问题,可以在一些原则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上作某些界定和规范,以免在理论上造成更大的混乱,进而给实际工作造成诸多不便。3.3.2 作出相关的明确规定。虽然学术界的问题靠行政手段来干涉和解决都是不妥当的,但是,中国毕竟有中国的特色,适当的、合理的行政干涉对于解决学术界的问题是很有益处的。“情报”改名以后,出现了一个由混乱向有序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既要有民主,又要有集中。所谓的民主,就是要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所谓的集中,就是在一些问题上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规定,以供大家借鉴和遵守。合理的规定将对消除混乱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国家教委在审批各个高校专业院系的名称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时,应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从而避免相同的专业拥有纷繁复杂的称谓,进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3.3.3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信息泛滥。这是一个关于净化信息服务领域的问题。针对信息泛滥的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净化我们的信息服务领域。要限制、清除不合格的信息机构、信息刊物,严厉打击那些不道德、不合法的信息活动。同时,又要对正当的、有益的信息活动给予充分的保护与扶植,让我们的信息服务领域处处飘散着纯净的气息。

4 一个远没有结束的话题4.1 改名后的一些遗留问题 在这里,我们抛开一些关于是否改名以及如何改名的争论不谈,而是提出几个更为深入的话题以供同仁共同思考、解决:①关于制定信息服务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的问题(这是当前亟待解决,但又要谨慎处理的问题)。②“信息”与“情报”、“信息学”与“情报学”的定界以及如何相互促进发展的问题。③为了向社会提供所需的信息人才,高等院校的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改革的问题。4.2 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改名的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名并不是由于某些人的心血来潮,而是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古语说得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为了学术的发展,我们不应该紧抓住某些既成的东西不放,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的,我们就应该勇于变革。也许,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术的发展,我们今天所作的“变”,仍需要继续“变”。到那时,只要它是正确的,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接受它。

标签:;  ;  ;  

情报=情报?“情报”向“信息”转变之我见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