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意义与标准的理论探讨_农业论文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意义与标准的理论探讨_农业论文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涵义与标准的理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涵义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理论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之路。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改革开放以 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全国人民充满信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随着对国情和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深化,党和政府做出在21世纪上 半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1世纪是中国人民 夺取现代化胜利的时代。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和“基本实现”。本文的任务是清理现有文献,阐明与基本 实现农业现代化相关的基本概念。由于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逻 辑从现代化概念开始。

一、现代化的基本涵义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现代化研究的热潮。现代化的概念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 ,其基本涵义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虽然迄今对现代化涵义的理解还存在不少 分歧,总体上看,学者们更多地倾向于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 方面内容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注:例如,迪恩认为,现代化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 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世俗化等在内的多层面转变。见迪恩·C·蒂普斯:《现代化理论与社 会比较研究的批判》,载西里尔·E·布莱克主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 6年,第100页。)。这个基本思想对于理解农业现代化十分重要。农业现代化 不仅仅是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事,它必然要反映到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以这些方面的变化为条件。

现代化既然是社会的全面变革,衡量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就应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思想 、文化等各个方面。但是,由于一些内容尤其是政治和思想的现代化很难量化,国际上衡量 现代化的标准主要围绕经济和社会指标来拟定。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现代化标准是美国社 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3000美元以上;(2)农 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2%~15%以下;(3)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45%以上 ;(4)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70%以上;(5)识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6)适龄青年中 大 学生的比重10%~15%以上;(7)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1000人以下;(8)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 ;(9)婴儿自然死亡率3‰以下;(10)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以上;(11)人口自然增长 率1%以下。

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涵义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农业现代化是农 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成果。世界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划分 为若干发展阶段。迄今,人类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 段。从总体上说,这种划分是以生产力水平,主要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的技能和生产力的 组合方式等为标志的。

原始农业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农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原始农业的主要特 征是人类从单纯获取自然提供的“天然食物”(如狩猎、采集),到有目的的种植、养殖以获 得食物。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以石器、木制工具为主,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形象地称为“刀 耕火种”,完全“靠天吃饭”。原始农业的产量很低,只能为人类提供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 食物。

传统农业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经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约 18世纪中期)。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总体上仍然处于这一阶段。传统农 业 的基本特征是,农民以世代相传的直接经验为技术基础,主要使用基本由自己生产的简陋的 铁木农具和人、畜力以及水力、风力进行生产。较之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有 很大的提高,但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之中。

现代农业是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大体 上是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现代农业是人类第一次在农 业生产和经营中大规模自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机器,现代农业广泛采用以“机械—化 学技术群”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同时,现代 农 业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总体上看,现代农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

第二,由于现代农业机械体系的形成和各种农机具的广泛应用,农业由“畜力—改良农机 具生产型”转变为“机械动力(电力、内燃机)—现代机器生产型”。现代农业的生产实现了 全盘机械化,并向自动化迈进。现代农业能源的投入也相当大,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成为石油 消耗量最大的部门。

第三,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不仅地区分工 和产品种类上的分工越来越细,而且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分工,如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分工 ,产中主要作业工序上的分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量的农业生产及其产前、产后经济活动是由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来完成的。

第四,形成了发达的农业市场经济,不仅大部分农产品成为商品,而且农业生产所必需的 各种生产要素也成为商品。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空前发达,尤其是农业生产要素 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五,随着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农业的产业组织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业的产业链 条延伸,农业开始实行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

第六,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以及其他非农产 业,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总人口和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大大下降。

第七,农业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从而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城 乡差别明显缩小。

综上可见,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 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 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从本质上说,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 程。

三、对农业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深化

在我国,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最初,人们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工业技 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只要在农业中实现了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就实现了农业 现代化。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就被理解为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

改革以后,80年代在农业现代化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进展,是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增加 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内容。人们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 业,而且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因此,农业现代化被表述为农业生产技术的现 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

90年代,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

第一,从广义和狭义分别去理解农业现代化。狭义的农业现代化仅仅指农业生产部门的现 代化,而广义的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要包括支撑和制约农业部门 发展的社会经济内容,如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城市化水平、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 平、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提高,等等。有人主张用农村现代化概念去代替农业现代化概念 ,认为仅仅从农业一个生产部门出发对农业现代化的分析是不够的,更能反映农业、农民、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概念是农村现代化。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实质上与农村现代化没有 区别,至多是内容的广泛性和强调发展的重点不同,广义的农业现代化其实就是以农业为重 点的农村现代化(注:韩士元:《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另一些人认为,由于农业现代化这个概念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没 有必要对农业现代化概念进行置换,而是尽量以农业现代化这个概念去涵盖有关的现代化问 题 。从这一理解出发,拓展后的农业现代化内涵包含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和 农业主体现代化三大内容。农业产业现代化是作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农业本身的现代化,它主 要涉及发展模式、结构布局、物质装备、技术手段、经营管理五个方面。农业环境现代化是 农业产业外部社会环境的现代化,实质上是农村的现代化,它主要涉及空间环境、经济环境 、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农业主体现代化是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即农民现代化,它主要涉 及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生产技能、生活方式等方面(注:黄国桢:《“农业现代化”再界定》,《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年第1期。)。此外,也有人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内 涵应当包括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和农业上层建筑的现代化(注:梁荣:《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2期。)。

第二,农业现代化既是一种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为加快这一转变 过程所采取的种种政策措施的总和。宣杏云和王春法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用 语,西方国家没有农业现代化这个概念,只有农业商品化(注:宣杏云、王春法:《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3~8页。)。在对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 的 基础上,他们提出应从两个方面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 ,具体体现在,其一,它是从以直观经验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 术、生产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生 产中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内容,直接体现在诸如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 化、水利化、良种化、工厂化,等等;其二,它是从自给自足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和商品农 业大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农业的最终产品即各种农产品进入了市场交换领域, 而且各种中间产品、劳务和消费品以及农业生产要素,也成为农业市场交换的对象,形成多 层次和广泛的市场交换关系。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商品化,农业生 产的机械化和科学化是从属于农业生产商业化的需要的。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 段,即一国使其落后的农业生产部门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从这个意义上讲, 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发展战略。实际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后一种意义 上的农业现代化。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20世纪70~8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在全球兴 起,并被普遍认同,成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深刻,内 容丰富。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会议通过 了著名的《登博斯宣言》(Den Boson Declaration),对可持续农业做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 ,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包括牧业、 林业和渔业)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但环境不退化,并且技术上应用适当, 经济上能维持下去,从而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得到广泛 的认同。从根本上看,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中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 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 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②强调当 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 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 ,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 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的过程。

四、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准

从本质上说,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所谓“化”,就是一个 过程。对于这一点,人们的看法基本一致。问题在于,“化”到什么程度,才算农业现代化 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应当怎样标识?由于没有一套国际和国内公认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从20 世纪80年代起,我国各地都在进行探索,力图建立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反映本国和本地特 色、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人们对采用什么指标、指标数目的多少、指标数值的确定 等问题上,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困惑在于,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不能在不同国 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五花八门,否则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实践就会混乱不堪;另一方面 , 各地农业现代化也应当有自己的特色,而不仅仅是“复制”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情形。

目前,人们对制定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原则达成了基本共识。这些原则有:第一,主要 特征原则。指标要突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和重点,要少而精,不能不分轻重罗列。第二,易 操作性原则。指标要易获取,易测算,易确定。有的指标虽然很重要,但如果不好测定,可 操作性差,也不宜选用。第三,独立性原则。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能太强,不同指标不能相 互涵盖,而应当相互补充。笔者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含义是:①在行政区域上,绝大多 数地区实现了相应的标准,而不是所有地区;②在达标的数量上,不是全部指标都达到了, 而是主要指标达到了;③在达标的程度上,不是达到了某个确定的值,而是达到了一定的区 间或范围。笔者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不影响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质的规定性,只影响评 价指标数量和值的界定。对此,指标体系的制定和考核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虽然现代化只 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但由于我国提出的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制定一个略低于一 致性标准的指标体系,只要达到了这个较低的标准,也就是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二是现 代化只有一个客观标准,不能更改,但由于我国提出的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执行结果没 有达到指标而是接近指标,也可以认为是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对此进行了一项研究,制定了一个指导全国的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见表1)。该 指标体系把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分为农业外部条件指标、农业内部条件指标和农业生产效 果指标三组,还制定了阶段性标准,分为起步标准、初步实现标准和基本实现标准。其起步 标准大体是目前发达地区已经达到的水平,后两项指标的值按照起步标准翻1~2番分别确定 。这个指标体系简练,操作性较强。

表1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单位1997年

起步阶 初级阶 基本实

全国平均 段标准 段标准 现标准

1.社会人均GDP 美元 730 8001500 3000

2.农村人均纯收入元 2090 3000600010000

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 %

49.9 40 20

10

4.科技进步贡献率%40

45 60

80

5.农业机械化率 %

32.4 40 60

80

6.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 %

53.5 55 70

80

7.农业劳均GDP 美元 490 600 1000 2000

8.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数量*吨

2.6 3.0 6.0 10.0

9.每公顷耕地农业总产值 美元 23002500 5000 8000

10.森林覆盖率%

13.5 15

20

25

*折合为粮食当量。

资料来源:柯炳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中国农村经济》2 000年第9期。

但是,对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来说,人们认为这还不能充分反映自己的特色,所以这些 地区都在制定自己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标准。1995年,广东省农村研究发展中心“广东省农业 现代化”课题组以资源条件与广东相似的日本80年代初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作为参照,提出 了一个由七大项、三个层次、29个指标构成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提出按照这个指标 体系综合得分70分为基本实现现代化。该课题组按照这个指标体系测算,1993年广东农业现 代化的综合得分为43分,距离基本实现现代化的70分,走了2/3的路程(注:袁志清、蚁庆荣、万忠:《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定量评估》,《南方农村》1995 年第6期。)。1999年,广东省 “ 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课题组在总结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由11个一级指标、19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五高六化”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 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 管理科学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并制定了具体的量值(表2)。该课题组运用这套指 标体系对1997年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进行评估,结论是1997年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 化的综合得分是64.25分(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课题组:《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南方农村》1998年第5期。)。

表2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单位权重标准值

劳动生产率:劳均农业总产值(现价)万元 10

5

土地生产率

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现价)

万元 5

8.5

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

公斤 5 6500

投入产出率% 10 150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10

70

农民收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现价) 元 10 10000

农田标准化:标准农田占水田面积比重 %

6

80

操作机械化

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千瓦4.5 4

水稻生产机耕机收率 % 4.5 80

服务社会化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全率 % 3.5 100

农副产品加工率 % 3.5 70

管理科学化

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

%

3

90

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3

70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 %3

70

生态良性化:生态良性化指数 %8 100

城乡一体化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3

55

享有一项以上社会保障人口比重%

2.5

100

农村文化站健全率 %

2.5

100

平均期望寿命 岁

376

资料来源: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课题组:《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 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南方农村》1999年第2期。

五、结语

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对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 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 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和农村社 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成果,只有努力达到其物质内容,才是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事,而且涉及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以这些方面的变化为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应以全面发展农村的社会和经济作为农业 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单一发展农业,试图孤军深入实现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会成功的。

农业现代化既是一种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为加快这一转变过程所 采取的种种政策措施的总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到达现代化的“临界点”,农业具 备了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但距离“百分之百的”农业现代化还有一定差距。这主要体现在 ,绝大多数地区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而不是所有地区;主要的指标达到了现代化标准,而 不是全部指标;有关指标达到了一定的区间或范围,而不是达到了某个确定的值。

标签:;  ;  ;  ;  ;  ;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意义与标准的理论探讨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