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机制探析
◎古钰
摘要: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全面的发展,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逐步培养工匠精神,更好地发挥出工匠的重要作用。匠人由于自身职业的不同,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道德差异,和普通手工劳动者相比,匠人的职业道德运行机制需要有正向平衡机制和改变错误的职业道德行为两部分。因此在进行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机制控制的时候,需要认清职业道德的要素,这样才能够对多方面的道德机制进行充分的研究,以此实现工匠精神的全面推广。
关键词: 工匠精神 职业道德 探析
一、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要素
(一)职业道德认知
所谓的职业道德认知,就是从职业的角度,对真、善、美、丑的综合性认识,其中包含有职业道德的信念和相应的评价。对于职业道德有了较为明显的统一认识的时候,就会形成比较统一的职业道德观念。通过良好职业道德认知的培养,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更好地控制自身的道德方向。
当前,全球技术创新热点形成两大集群:一是以泛在智能、移动互联、高速高效为特征,以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以高效生产和融合服务为导向的技术集群,正在开创智能化新时代;二是以绿色低碳、精准集约、安全健康为特征,以新能源、生物科技、环保技术等为核心,以人类健康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技术集群,将塑造绿色经济和生物经济新业态。两大技术集群快速融合发展,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各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格外受到重视。
(二)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内心体验,其中包含有职业道德认识和其他相应的情感倾向,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情感控制。职业道德情感对于整体匠人精神的培养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可以确保匠人具有独特的意志力和良好的行为控制力。
(三)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的意志,是个体匠人自觉进行职业道德的行为目的,通过对自身职业道德行为的支配,可以逐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身的心理与行动的相统一。因此职业道德意志一直被看作是职业道德认知的延伸,可以逐步减少外部因素的影响,确保职业道德行为的恒定性。
(四)职业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行为是衡量个体职业道德品质的标志,因此对于匠人来说,行为就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其本身所代表的是自身全面职业道德的展现。行为是最为显著的语言,与其他方面不同,它所展现的是最为根本的职业道德内涵。
二、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机制
(一)职业道德的平衡机制
职业道德的机制本身属于动态平衡型的机制,主要由于职业道德本身存在认知、意志、情感以及行为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每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出现道德平衡的变化。所以在进行职业道德认知的时候,需要逐步唤醒职业道德的情感意识,以此实现对职业行为的控制。在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来实现整体平衡机制。一般来说,正向的职业认知,可以激发正向的职业道德情感和意志,进而实现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职业道德的冲突机制
职业道德的调节机制主要是针对内部矛盾带来的问题,进行自身的调节,提升工匠个人内心的涵养。一般情况下,人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如果出现了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问题,就会导致个体出现紧张情绪,甚至会导致个体出现失调的问题。因此必须提升职业道德的调节水平,更好地实现匠人内心的合理控制,减少紧张感和不适感,更好地提升道德的平衡度,确保实现对内心情绪的全面控制。
(三)职业道德的调节机制
在个体的职业道德出现冲突的时候,个体才会有较为明显的职业道德的认识和行为方面的转变。由于不同的个体存在的环境差异性较大,个体之间的职业道德要素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在个体匠人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的时候,如果出现了与个人职业道德相违背的问题,匠人内心会产生较为明显的不安情绪,甚至会出现自责、内疚等其他方面的消极情感,因此需要实现匠人职业道德冲突机制的控制,就要减少消极情感,提升各方面因素的控制,减少环境与自身意识的冲突。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提出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新要求,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计划,确保国家从工业大国朝着工业强国转变,需要全面培养具有技术能力的匠人,更好地提升国家的发展空间。通过分析发现,工匠精神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不但有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还需要有较强的求实创新精神,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各方面水平。通过研究发现,职业道德最初源自劳动分工,一些具有优良品德的生产者,可以获得更多的顾客,创造更大的利益。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机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平衡和控制,提升道德机制的整体水平,确保发挥出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
保护竹林资源,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要扩大范围、扩宽领域。除以上讨论的方面外,还应加强例如生理生态、基因提取[40]、竹类植物造景[41]等方面的研究,用严谨、先进的科学研究为竹林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点加团队采用“团队——小组”的二元育人模式,以自主管理的方式将团队分割为数个独立的科研小组。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由传统的科研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科研项目的选择,科研工作的开展及进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对科研有一个直观、丰富的理性认知。该模式基本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活动的自主运行。让学生以第一身份去亲历科研活动,对培养具有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5]。以下将从科研团队和科研小组两方面进行介绍:
参考文献:
[1]陈行,钱耕森.论中国工匠及其精神[J].社会科学动态,2018(10).
[2]杨竣淇.探究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及当代价值[J].改革与开放,2017(02).
[3]肖艺.试论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的培育[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4]夏芳.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培养路径[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4).
[5]张健.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比较与澄明[J].职业技术教育,2017(15).
[6]杨子均,唐勇.浅析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与途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6(06).
(作者简介: 古钰,女,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艺术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标签:工匠精神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 探析论文;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艺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