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与低质量的强烈对比--科技领域观念的转变_科技论文

高技术与低质量的强烈对比--科技领域观念的转变_科技论文

高科技与低素质的强烈反差——科技领域面临的观念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反差论文,观念论文,素质论文,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人类诸多方面的进步;人类的文明,总是最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文明。

于是,科学技术被称为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被称之为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科技政策在我国诸多政策法规中最为宽松和激励人心!

于是,千百万人对科技职称趋之若鹜,千百家企业冲向了遍地开花的“硅谷”(高科技开发区)!

但是,正象许多社会存在的迅速改变导致社会意识的暂时滞后一样,科技领域一些陈旧愚昧的传统观念仍以其巨大惯性拖住了人们前进的脚步,如果不迅速加以转变,人们将处处尝到它所结下的苦果!

一、少一些陶醉,多一些创造

几千年来,我们曾无数次地为我国的“四大发明”而骄傲和陶醉。陶醉中,人们似乎忘却了,发明是难以用大小来衡量的。很难说造纸和造塑料、活字印刷和激光照排究竟谁大?很难说指南针的发明就一定比多媒体电脑的发明更大!也很难说洲际核导弹的发明就一定比火药的发明要小!所谓“四大发明”,在全世界浩瀚灿烂的科技成果中,其实只是四项发明。比之迄今为止全世界的四千余万项发明创造(指有效专利和过期专利总量),四项发明仅仅是其中沧海之一粟,即其一千万分之一。这比例和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因为我们有几亿可以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口,还因为我们耗用了四千余年宝贵的时间才仅仅拥有这四席之地,平均起来,相当于每一项发明竟足足用掉了一千年!

我们得承认,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惯式中,确实有许多束缚人们创造力的锁链和框罩:几千年封建的思想枷锁;几千年中庸之道的思想束缚;几千年对见异思迁思维方式的盲目批判;几千年重文学轻科技的文化倾向……确曾象顽疾的毒液一样,在科技领域浸灌了几千年,确曾给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设置了极大的困难,也在人们的思维上产生了极大的惰性。以致对人们创造力的约束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思维科学和哲学体系等各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只是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更为直观和突出罢了。

在今天这个时代,全世界每年的发明创造都已达100万项以上,很多国家连续多年平均每年十几万项。自一九八五年我国实施专利法以保护和促进发明创造以来,人们的发明创造潜能虽得到了爆炸性释放,但由于传统思维方式及惰性的巨大惯性,致使我国科技领域的发明创造仍与时代的步伐不成比例。每年的平均发明创造总量(用专利来衡量)只有一万余项,仅是世界发明总量的百分之一。而我国人口已达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显然人均发明创造能力过低,仅是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与日本的人均发明效率相比,则低达其三十分之一。

科技可以兴国,可以兴省、兴市、兴区(县)、兴乡(镇)、兴村庄,当然也可以兴企业。但这样低的发明效率和这样少的发明量,怎能满足已有的几百万个加工类产业(而且数量还在不断扩容)的迫切需要呢?

所以,我们还是少一些陶醉,多一些创造性教育;少一些惰性,多一些责任感,从而多一些发明创造更实际些。

二、少图虚名,多出些科技成果

在我国专利法实施的三年后,我们在某大城市的一份问卷调查中发现: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之所以产品几十年一贯制,原因并不完全在于体制的不适应,科技领域人员素质和观念的落后,因而造成科技成果的极为缺乏,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某市是一座有几百万人口、计划实行单列的工业大城市。有关部门在全市最大的三十家大型企业中搞了一次专项调查,竟发现:包括三十名总工程师、几千名高级工程师在内的所有科技人员中,几乎没有人能熟练掌握专利的基本知识和专利文献的巨大利用价值。其中相当一些有千余名高、中、初级科技人员的万人大厂,竟几十年一项专利都没曾向国内外申报过。形同落后于许多其他国家的同类企业几个世纪!

与这些企业规模相当的日本东芝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等早已常年持有两万项以上本公司专利,早已开始了将出售专利技术视为与出售产品同样重要的盈利手段。德国皮尔金顿公司向我国一次出售的玻璃生产技术,盈利额就接近了我国全国玻璃行业所有企业的盈利总和。而我国绝大多数人才济济的大型企业,却几乎从来没有过专利盈利的收入。只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俟着——准备与建厂时就选定的那个老得不能再老的产品共存亡!

所以我们大型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这些企业低五十至一百倍!

所以我们很多大型企业的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经济效益低下!

所以一些外国佬忍不住心头窃喜,脸露讪笑,巴不得我们一直这么麻木下去!

科技领域的这种状况不仅仅表现在企业——同是这座大城市,科技人员达几十万人,但每日到省、市庞大的专利资料库中检索专利文献的科技人员却寥若晨星。原因何在?我们在科技人员比较集中的一些单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某集团公司是由几百个中小企业组成的,有五千余名科技人员,近十万名职工。但在其全体生产企业中,却没有一个人能用外语与前来洽谈商务的外商直接对话,没有一个人可以不借助辞典检索外文专利文献!

某科研所是个享有地(师)级行政级别、有600余名高、中、初级科研人才的科研机构。由于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能力低,只好组织百余名高、中、初级科研人员出卖体力——从残疾人企业那里争来了一份加工业务:长期用手工为某工厂的产品糊纸板包装盒!多么令人酸楚的现实!

一些有几十名、百余名科研人员、享有县(团)级、科级行政级别的科研机构,因为研究不出新的实用技术,或者把办公楼改成了商店、饭馆,或者干脆将科研人员放假回家,用出租科研房舍和工作用汽车及设备的租金为科技人员支付生活津贴、以解决温饱!

今天看来,我们的科研机构研究不出成果,我们的第一生产力连自己都养活不起自己,绝不仅仅是体制问题。长期以来,体制的弊端、体制的大锅饭,已使我们很多科技人员的素质和才能与其寥若晨星的成果同样令人悲哀!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科技领域不来一个少图虚名,多出实际创造性成果的观念转变,很多科技人员恐怕很快就会被历史所淘汰!

三、少一些“刘邦”,多一些“韩信”、“萧何”、“张良”

2000年前,汉高祖庆功时,曾感慨地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我能用之,此我所以取天下也!

不想,昔日堪称绝妙的用人之道,不仅历来为政治家所效仿,在一些科技人员中,竟也成了一时追逐的热门时尚:

某企业有近千名科技人员,竟有80%改行当了各种各样的“官”。有当秘书的、搞宣传的、干工会、共青团的,还有管伙房和幼儿园的。一些申报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竟自豪地在申报材料中写上了自己的“用人之道”!试想,一个企业,80%的科技人员舍长就短、弃技当官,岂不意味着80%的“韩信”、“萧何”、“张良”变成了“刘邦”。那么,还有谁来率百万之众,攻必胜,战必取;还有谁来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还有谁来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样的企业不亏损岂非怪事?

难怪乎某大城市提出了“科技兴市”的口号后,各区县、各部门、各企业的“刘邦”们只好纷纷照抄照转:局长说,“要科技兴局”;厂长说,“要科技兴厂”;技术科长说,“要科技兴科”。一连串的“要”字传达下来之后,竟难得找到到底由谁来具体干应该“兴”的事!大家都想当不用“动手”的刘邦,当然不见了韩信、萧何和张良的踪影!

某领导视察有一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的集团企业时问:近10年来,这些专业技术人员有多少发明创造?答曰:只有三项专利,且均未变成生产力。这岂不是说:发明效率为每万名科技人员每年只能搞出0.3项发明创造,即发明创造效率为:十万分之三(每年)。难怪发明人风趣地说:我们这一万名科技人员中,只有一个韩信、一个萧何、一个张良,其余的全都是刘邦!

科技事业需要良好的科技素质,而良好科技素质和潜能的发挥又必须有科学的、现代化的观念。我们已经看到了,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各阶层人们的重要任务,对科技领域的人员来说,也同样是一种必须。身在科技领域,可我们很多科技人员的思维方式却并不科学。我们授予了成千上万的高、中、初级科技(职称)职务,却缺少成千上万(与职称相对应的)同比例的科研成果。其中的关键一点,就是我们科技队伍的素质远没有跟上属于这个时代的高科技步伐。只有首先在观念上发生一个大的转变,我们科技队伍的素质才有可能逐步与时代同步。我们祈盼这个时刻能够尽快到来!

标签:;  ;  

高技术与低质量的强烈对比--科技领域观念的转变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