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新疆就业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新疆就业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新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问题论文,新疆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34.57亿元,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言,全国和新疆1980 年分别为460 元与410 元,1985年分别为855元与820元,1990年分别为1638元与1799元,1994年分别为4754元与4819元,1995年分别为9338.49元与12348.41元, 也就是说,1990年以来,新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全国人均水平。然而,这是以高投资、高能源原材料耗费为代价的。据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全国1990年为24%,1994年为36.5%,1995年为34.4%;而新疆1992年为42.3%,1993年为49.1%,1994年为42.35%,1995年为39.9%,几乎年年比全国高出5—6个百分点。 再看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吨),1980年全国和新疆分别为13.3与21.24,1985年分别为8.6与13.71,1990年分别为5.3与7.55,1995年分别为2.2与3.38,几乎各年份新疆均比全国高出50%的耗费。 同这种高投资、高能源原材料耗费相对应的必然是低效益。据统计,每百元总投资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新疆1980年为32.90元,1985年为38.48元,1990年为40.09元,1995年为28.69元;而全国1995年为49.34元, 是新疆的1.72倍。特别是1990年以来,新疆投入产出效益不断下降,使可征收的税利相应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据统计,新疆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80年为7.57%,1985年为7.54%,1990年为7.86%,1995年为4.59%。显然,在通货膨胀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居全国前列)、国民收入相对较低、财政赤支不断增加条件下,既要保持较高投资率,又要从社会稳定着眼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保障充分就业,实现“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力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的任务,实非易事。出路在于,遵循中央的部署,在全面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矛盾

按照经济增长理论,投入产出的规模取决于经济流程中资本、劳动、技术、原材料等要素的数量与效率。在单纯依靠投入要素数量增加,产出效率低下状况下所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就微观来说就是粗放型经营,就宏观来说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微观粗放型经营的特点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生产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低、劳动投入量大,能源及原材料消耗高,因而生产力要素配置不均衡,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低。宏观粗放型增长方式运行的特点是,一方面,社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较快但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力配置不协调,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投资率高,因而投入产出率低,国际市场竞争力低,生态经济效益在下降,社会人均收入偏低,通货膨胀率攀升。

反之,在投入要素不变或增加的同时,主要依靠要素质量与效率提高,要素优化配置组合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就微观来说就是集约型经营,就宏观来说就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微观集约型经营的特点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生产技术先进,劳动力素质高、劳动投入量少,能源及原材料消耗低,因而生产力要素配置均衡,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高。宏观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运行特点是:一方面,社会经济规模有序扩大,增长速度适度,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社会生产力协调配置,社会投资率适中,因而投入产出率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生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社会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通货膨胀率甚低。

可见,作为微观的企业的生产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然由于生产力要素均衡配置而导致生产同质同量或同类同量产品的劳动力需求减少。第一,劳动资料先进程度的提高,包括使用效率高的机器设备,采用先进、科学的工艺流程等,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节省大量劳动力。例如,乌鲁木齐电信局“八五”期间完成了电信网由模拟网向数字网和人工网向自动网转变后,电子信箱、会议电视、 电视图文、 200号个人计帐密码电话业务、磁卡电话、 信息服务及数据通信业务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工作人员却没有相应增加。乌鲁木齐轮胎厂率先采用电脑程控双模定型硫化机生产,做到了增产不增人。第二,劳动对象更易于改造和培育,这也会使劳动力大大节省。例如,依托化纤工业,新疆棉、麻、毛、丝、针织行业采用化纤为原料,就易于加工改造,从而在生产开发化纤仿绸、化纤无纺布等一系列新产品的同时做到增产不增人。第三,劳动力素质即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的提高,必然大大节省劳动力。例如,在种植业生产中,农民掌握了化肥的条、穴深施技术,就能在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同时节省劳动力投入。第四,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生产要素的组合科学合理,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大大节省劳动力的投入。例如,新疆八一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改组与重组存量资产等措施,公司机关处室由29个精减为19个,机关工作人员由567人减到244人;同时结合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减员增效机制,分流富余人员2000余人,使主营钢铁的职工由1.9万人精减为1.15万人。

一旦作为微观经济单位的新疆企业普遍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这就意味着作为中观经济的新疆经济增长方式也就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于是,一方面,由于大量企业或通过存量资本重组推行集约化经营,或通过增量资本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来实行集约化经营,因而使大批在岗员工下岗或解聘,被纳入劳动力市场待业;另一方面,由于以企业集约化经营为指导组织新的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因而使每年投入运行的新企业可吸收的劳动力相对有限,有可能不能全部吸收每年度新增社会劳动力,结果社会失业人员相应增加。仅就新疆城镇劳动就业现状而言,1995年全年城镇安置就业人员1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3.9%,年末全部职工人数为309.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万人。可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疆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三、用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矛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矛盾,不仅是一个省区的中观经济问题,也是全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多年来,在如何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矛盾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多,就业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管我国生产力水平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有差距,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装备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迫于人口与就业的压力,为了社会稳定,目前还只能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把有限的资金和宝贵的空间、时间用于铺摊子。另一种观点认为,对我国来说,人口和就业是个现实问题,必须解决。但是,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我国同发达国家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人口和就业压力问题将更趋严重,只有发展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才能解决人口和就业压力问题。我们认为,前一种观点是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方法看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矛盾,把矛盾双方绝对化了,是一种消极悲观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后一种观点是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看待这对矛盾,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观点,是可取的。这并非空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首先,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看是可以解决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把生产力从束缚其发展的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发展生产力,就是要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探索实现微观生产力最佳组合的途径,实现宏观生产力最优配置的部署。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宗旨规定了尽管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规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会出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会出现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但这种差距会被限制在人们都能接受的限度内。这就为我国展现了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既提供了集约化增长方式得以施展的经济舞台,又提供了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广阔前景。

第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看是可以解决的。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不仅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取决于市场,而且为谁生产,满足谁的需要,也取决于市场。因而市场机制必然在经济运行中起核心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健全,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中的这种核心作用正不断展现出来。一方面,国有企业以及部分城镇集体企业从资本保值、增值追求效益着眼,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使部分劳动力下岗待业直至抛向劳动力市场,使原先的隐性失业转变为显性失业;另一方面,个体经济、私人企业、“三资”企业异军突起,从资本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着眼,在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中择优采用生产要素时,必然瞄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我国部分劳动力得以就业。显然,一旦国有企业遵照十五大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进行改革,彻底实现转轨转制,使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经营累积起来的隐性失业问题得以彻底释放,我国就业问题也就纳入了正常的轨道。于是集约型经营与增加就业的矛盾也就不突出了,相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刺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润滑剂。

第三,从实行集约化经营过程看也是可以解决的。尽管从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型经营,会使原先粗放型经营的企业、部门减员,整个社会失业人员增加,但是,一方面,这意味着要用先进生产技术设备装备原先粗放型经营的设备落后的企业、部门,从而促使提供先进生产技术设备的企业、部门得以发展,这些企业、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相对量、绝对量都会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转向集约型经营后会使企业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进而促使社会积累增长、社会投资相应增加,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由此可以预料,一旦我国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失业扩张问题也就基本告一段落,就业问题也就纳入了正常轨道。

四、缓解新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必要对策

由于不同企业生产要素组合状况,资本运行状况不同,转变经营方式引发的减员问题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区资源和生产力配置状况不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发的失业问题也各不相同,加上各地区财力不同,可提供的更新改造资金和用于再就业工程的投资水平不同,因而各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矛盾各有特殊性,应从实际区情出发制定相应对策。就新疆来说,应根据各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对策。

1. 从新疆第二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特殊性出发制定相应对策

(1)新疆第二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特殊性

第一,粗放型经营面广。新疆企业规模以小型企业为主, 1995 年8336个企业中,小型企业8171个占企业总数的98%。而且各企业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事业的问题,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和相互渗透很不够;多数企业无力对原材料深加工,无力兴办“三废”利用工程,结果不仅附加值低,而且因排放“三废”危害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第二,国有工业企业比重高。1995年新疆国有工业企业3642个,占工业企业总数的43.7%,因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国家提供大量更新改造资金。

第三,自治区财力有限,可提供的更新改造资金有限。因而只能有重点地提供社会扩大再生产投资和更新改造资金,大多数企业既要自力更生去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又要自力更生消化富余人员或下岗员工。

(2 )缓解新疆第二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微观对策

第一,对粗放型经营中,设备落后但使用状况良好,不污染环境、经营管理与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来说,应从不增加社会失业人口压力着眼,在资金不充裕条件下可继续维持粗放型经营,在资金充裕条件下可在进行技术改造同时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转变经营方式同时消化自身富余人员。

第二,对粗放型经营中,设备落后且使用状况良好、经营管理与经济效益较好,但污染环境的企业来说,应从达到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和不增加社会失业人口压力着眼,在资金充裕条件下,可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同时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在转变经营方式同时消化自身富裕人员;在资金不充裕时,可利用有限资金通过局部更新改造达到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要求条件下维持粗放型经营。

第三,对粗放型经营中,设备落后且使用状况不良、污染环境、经营管理较差、经营亏损的企业来说,应坚决下马,部分企业可通过加盟企业集团途径实现资产重组、走集约化经营道路,不能消化的部分下岗员工进入劳动力市场;一部分企业则需破产整顿,下岗员工进入劳动力市场待业。

第四,对介于粗放型经营与集约型经营之间的企业来说,只要资本运行状况良好,在筹资能力有限时,一般不宜提倡全面更新设备上台阶,而是要从改进经营管理着眼,大力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但是,对其中谋划走集团化规模经营的大中型企业来说,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应在资金有保障条件下,分阶段进行技术改造同时扩大再生产规模,从而可在消化自身富余人员同时增加就业量,又使企业生产经营再上新台阶。

第五,对实现了集约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应向生产的广度进军,或以名牌效应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并相应增加就业量,或通过购并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使一些粗放型经营、频临破产的企业资产重组,员工得以录用,从而减少社会失业人员压力。

(3 )缓解新疆第二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中观对策

第一,提高新疆工业企业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一要组织学习邓小平的经济理论、十五大文件精神以及“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树立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使工业企业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二要组织学习经济知识特别是工业企业经济增长方面的知识,明确工业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对策,三要组织学习有关区内外、国内外工业经济发展趋势方面的知识及其缓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对策,以便为己所用。

第二,发展股份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新疆众和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新疆八一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化改造中得以发展的实践表明,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方式、走出低谷的有效途径是推行股份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公司化改造。正如江泽明同志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所指出的,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股份制便是一种有效形式。通过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可理顺产权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经济实体,作为市场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生产经营,利用资金优势转变经营方式,通过内含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消化自身的富余人员。

第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促使企业技术更新改造与扩大再生产、维持或增加就业量并举。对实行技术更新改造过程中,用少量配套资金就能实现扩大再生产以消化自身富余人员或增加就业量的企业,社会应尽可能提供相应资金,以缓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矛盾。这就要求政府应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用在刀刃上,再不能盲目投资或遍地开花撒胡椒面。

第四,对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方式不搞一刀切。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企业,资源分布及利用状况、生产技术水平、技术力量不尽一致,产品市场占有率、资本运行状况和投入产出率各不相同,因而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吸收、运用和推广的条件极不一致,由此引起的下岗人员数量和自身消化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应该让企业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部署转变经营方式的步骤与措施,政府主管部门应肩负起督促指导的职责,而不能自作主张搞一刀切,发布强制各企业实现转变经营方式的进程表。

第五,完善市场体系,保障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得以扩大再生产以消化自身富余人员乃至增加就业量。为此,首先要健全和发展新疆生产资料市场。由于不仅全国不同省区之间,而且在新疆区内不同地(市)县(市)之间,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存在千差万别,因而某些生产资料主要是生产技术设备,在此处是落后的,被淘汰了,在彼处可能是比较先进可用的。因此,生产资料通过市场调剂就可在广阔的区域内得以充分利用,从而会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产生积极作用。其次,健全和发展新疆科技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而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作为商品自由流通,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科技市场。这样,既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从而使集约化经营有了永无止境的“源”,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有了广阔的门路。再次,健全和发展人才市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瑰宝。改革以来,新疆多数企业同东部同类企业之间在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上的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短缺。因此,留住现有人才同时,通过人才市场引进外地人才,是推动新疆企业转变经营方式的同时,实现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增加就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因而健全和发展新疆人才市场至关重要。

第六,下大力气着手解决企业办社会事业问题,为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增加就业或解决隐性失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修建职工住宅、办中小学、医院等社会事业,一方面使企业部分生产性资金用于非生产性投资,不能有效地用于集约化经营,用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以增加就业;另一方面,使企业经营者分心管理自己并非熟悉的社会服务业,影响和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不利于企业的生产和再生产,从而对解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矛盾十分不利。为此,政府应通过住宅商品化,征收教育税,变企业办学为社会办学,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变企业劳保为社会保障等措施,卸掉企业办社会事业的沉重负担,从而促使企业致力于提高专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转变经营方式,不断挖掘潜力以扩大生产规模,在消化自身富余人员的同时能增加就业量。

2. 从新疆第一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特殊性出发制定相应对策

(1)新疆第一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特殊性

第一,部分地方国营农牧场,特别是实现了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操作达到了90.5%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已基本实现集约化经营。

第二,作为经营主体的联产承包的广大农户,是以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力投入为主,以简陋工具为劳动手段的手工劳动从事农牧业生产,因而是典型的粗放型经营。

第三,自治区财力有限,加上新疆乡镇企业薄弱可资助农牧业生产的资金有限,因而用于新疆农业基本建设,转变第一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投资相对有限。

(2 )缓解新疆第一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微观对策

第一,广大农户应独资或合资购买小型农机具以提高农牧业生产中机械化操作的比重,组织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改变那种大面积满灌争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逐步改变目前农牧业生产粗放型经营的状况。

第二,广大农户应把部分劳动力用在学习应用农业先进生产技术上来,自觉引进推广名、优、特、稀、新的品种,提高农作物和畜禽品种的质量,应用新的种植业、养殖业的裁培、饲养技术,提高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的水平,从而提高联产承包的集约化经营水平。

第三,广大农户应向农牧业生产产业专业化方向努力,从事自身有专长的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或农业加工业,使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进而向农牧业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消化自身剩余劳动力。

(3 )缓解新疆第一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中观对策

第一,提高新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一要组织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党的十五大文件精神以及“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树立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使农牧业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二要组织学习经济知识,特别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的知识,明确第一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存在必然性及其对策。三要组织学习区内外、国内外第一产业发展方面的知识及其缓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对策,以便为己所用。

第二,多方集资,加大农业投入,彻底扭转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为广大农牧民的生产提供必要基础条件。在新疆,多发性的洪水、风雪、霜冻等自然灾害,尤其是县、乡水渠配套防渗程度低,牧区水利设施差,缺电少路(牧业乡50%没有通电、45%没有通路),已成为广大农牧民发展生产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然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巨大,因而,一方面要完善并加大国家、集体投入力度,通过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基金制度和股份制,以吸收农牧民闲散资金,扩大农村资金积累来源。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提高农牧民联产承包经营中的集约化程度,增加收入,又有利于广大农户向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以吸收剩余劳动力,从而缓解第一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矛盾。

第三,建立健全以乡村集体和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农牧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多经济成分、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发,以统一机耕、排灌、植保、收割、运输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完善乡级农机、农技、水利、林业、畜牧兽医、水产、经营管理和气象服务以及供销社、信用社等服务部门的服务,健全科研、教育、信息、咨询等服务部门的服务,鼓励发展农牧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等组织,积极开展专业互助服务。这样,一方面,为广大农户提供了在联产承包经营条件下自身无力置备的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技术服务,既有利于提高农牧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又有利于农牧民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进而向农业生产广度深度进军,以消化部分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这种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也可吸收部分剩余劳动力,从而起到缓解第一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矛盾。

第四,积极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全发展由国有企事业单位,或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供销社,或中资公司、外资公司、农村中的能人等举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体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化的形式。新疆广大农牧区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总结经验,大力发展农(牧)工商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由于作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促进农产品商品化以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必然要向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产前,统一供应包括种、苗在内的生产资料;产中,指导执行规范化的技术操作规程;产后,对农产品进行检验、加工、保鲜、包装,以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成为“科技兴农”、“两高一优农业”的可靠载体。这样,一方面无疑会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剩余部分劳动力;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农民提高自身文化技术素质,向农业生产广度深度进军,或就地加盟农村第二、三产业,从而消化农村剩余的部分劳动力,起到了缓解第一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作用。

第五,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广大农牧民文化技术素质。新疆广大农牧民文化技术素质低,影响了农业先进生产技术以及信息的传播、利用,因而制约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多种经营的开发以及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此,一要从目前新疆农牧区仍有相当多农牧民基本上是文盲、半文盲或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着眼,大力发展成人补习学校,争取到21世纪初,广大农牧民都达到初中文化程度。二要从目前新疆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56.9%,需要大力培养初、中等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技术素质出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争取到21世纪初每个农户都有一、二个劳动力毕业于农业职业学校。这样,就能促使广大农户在联产承包经营过程中自觉提高生产集约化经营程度,进而开发多种经营,向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并有能力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使部分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

3. 从新疆商业服务业转变经营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特殊性出发制定相应对策

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中除商业服务业完全纳入市场经济运行轨道外,其他第三产业尚未完全纳入市场经济运行轨道。因此,这里只论述商业服务业转变经营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特殊性及其对策。

(1)新疆商业服务业转变经营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特殊性

第一, 以人均购销营业额偏低为特点的粗放型经营。 据统计,1995年新疆批发零售贸易业购进与销售总额为1389.5 亿元, 从业人员463968人,人均购销营业额为29.95万元,而同期全国及上海、 江苏的批发零售贸易业购进与销售总额分别为77528.87亿元5062.99 亿元、 9688.72亿元,从业人员分别为41515693人、947762人、2368854人,人均购销营业额分别为18.68万元、93.71万元、86.95万元。可见, 尽管新疆商业企业人均批发零售购销额略高于全国水平,但远低于东部省市的水平,因而转变经营方式,增效减员是必由之路,由此必然同增加就业发生矛盾。

第二,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效益甚低,转变经营方式刻不容缓。新疆商业系统自1993年开始在部分企业,特别是边缘、小型、微型、亏损企业试行国有民营改革,到1995年底小型国有商业企业实行民营的已发展到1300个,占小型商业企业70%,这对新疆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的效益仍很低。据统计,1995年新疆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业总资本金为510045万元,其中国有经济323067 万元, 占63.34%,集体经济174166万元,占34.15%,股份制经济12812万元, 占2.51%;然而在41704万元总利润中,国有经济利润只有16256万元,仅占38.97 %(其资本金利润率仅为5. 03 %)而集体经济利润高达22404万元,占53.72%(其资本金利润率为12.86%), 数量甚少的股份制经济利润高达3044万元,占7.30%(其资本金利润率高达23.76 %)。可见,新疆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效益甚低,改革任重道远,转变经营方式、增效减员与增加就业的矛盾尤为突出。

(2)缓解新疆商业企业转变经营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微观对策

第一,拓展商品销售服务内容,提高商品销售服务质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世界经贸组织,生产经营、商品流通,无不要面向世界市场。因此,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新疆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只有立足区域市场、面向国内市场以及中亚等国际市场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理应拓展商品销售服务内容,提高商品销售服务质量。例如,加强商品销售前市场调查研究,掌握市场需求与商品供给渠道,从而购进适销对路商品,尽量减少库存;加强商品销售中方便顾客服务,安排导购员,提供购物车、筐及儿童游乐室等;加强商品售后“三保”服务,即商品销售后顾客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保退货,商品规格不合适保换货,商品质量问题造成损失保赔偿等。这样,既可走上集约化经营轨道,又能消化自身部分富余人员。

第二,利用自身优势,推进规模经营。利用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所具有的资金相对充裕、购销渠道多、货源丰富、从业人员素质较高等优势,建立分销店,发展分销业务;同私人商业企业、个体商业企业、集体商业企业开展联销经营、发展联锁业务;有条件的还可建立跨地区商业集团乃至跨国商业集团,从而占领更广阔市场,来扩大经营规模。这样不仅可分流自身富余人员,还可增加就业量。

(3 )缓解新疆商业服务业转变经营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中观对策

第一,提高新疆商业服务业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一要组织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十五大文件精神以及“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树立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使商业服务业现代化而奋斗的雄心壮志。二要组织学习基本经济知识,特别是商业服务业转变经营方式方面的知识,明确新疆商业服务业转变经营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存在必然性及其对策。三要组织学习有关区内外、国内外商业服务业发展趋势方面的知识,了解其缓解商业服务业转变经营方式与增加就业矛盾的对策,以便为己所用。

第二,发展股份制经济,推进国有商业企业公司化改造。新疆友好商场股份有限公司、百花村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发展的实践表明,推行股份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公司化改造,也是国有商业企业走出低谷的有效途径。这样,既可理顺产权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经济实体,作为市场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商品营销活动,转变经营方式,又可利用社会资金扩大商品营销规模,消化自身富余人员和增加就业量。

标签:;  ;  ;  ;  ;  ;  ;  ;  ;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新疆就业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