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海峡两岸民营资本一体化&昆山市民营企业与台资企业匹配状况调查报告_台企论文

促进两岸民营资本相融生辉——昆山市民营企业与台资企业配套情况的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昆山市论文,民营企业论文,调研报告论文,台资企业论文,民营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通过对昆山民营中小企业与台资企业配套协作现状的深入调查,运用规范研究和大量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昆山民营中小企业与台资配套的形成、特征、成因分析、作用与不足及其对策进行全方位研究,拟寻找出民营中小企业与台(外)资企业配套协作的最佳形式和效果。本调查报告对于加强两岸民营资本及其它各种资源的合作和联系,进一步做好对台经济工作,以及丰富和完善区域产业经济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学术价值。

1.昆山市民营企业和台资企业的基本状况

(1)昆山市民营企业

截止2002年底,昆山市实有民营企业共7674家,注册资本总额57.04亿元,从业人员8.69万人。主要特点如下:

起步晚,起点高,发展速度快。仅2001年至2002年两年时间,共新增民营企业4883家,新增注册资本44.36亿元,新增从业人员54247人。平均每天诞生7家民营企业。两年间新增企业数及注册资本大大超过前20年发展的总和。其中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的61家,总共达9.6亿元;注册资本超过100万元的921家,总共达32.7亿元。

大批台(外)资企业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产品和先进管理,同时也带来了配套协作的机遇。众多民营企业由于与台(外)资企业配套协作,势必对自身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比如质量方面要求达到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价格方面要符合规模专业化经营生产的要求,以及要履行严格的交货期等,这就使许多民营企业一开始就确立了较高的生产定位。

区域广,层次多,专业性较强。目前,该市包括开发区和15个乡镇在内已建成28个民营工业园区,总面积达41平方公里。人区民营企业共计1561家,实际投资超过70亿元。其中,仅开发区内即有民营企业714家,注册资本近7亿元,民营经济呈现出以园区为载体的发展格局;在昆山民营企业中,既有诸如包装、印刷、原辅材料等简单加工业,又有较高层次的电子、车辆、设备等生产制造,已基本形成层次多、分工明显、专业性强的产业特色。

在外向带动下,昆山民营企业已走上了既切合本身实际,又适合外向配套的专业化发展路子。7674家企业,以轻工(占21.1%)、纺织(占18.7%)、机械(占15.49%)、化工(占11.29%)、建筑(占7.9%)、电子(占7%)、商贸服务(占9.4%)、冶金(占6%)、农副业(占3.2%)九大行业为支柱,日益凸显出配套性强、专业集聚明显的发展态势。(如图1)

图1 昆山民营企业产业结构

“富民强市”作用显著:一是增加了地方税收。2002年,全市民营企业共缴纳税金5.73亿元,比上年净增1.66亿元,增长41%,占全市入库税金的15.4%,已成为镇级财政的重要来源;二是扩大了就业空间。仅去年一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就达11282人,其中安置纯农户1265人。据调查:在转移农村劳动力中,60%是由民营企业吸纳的;三是加速了城市化步伐;各镇在建设民营工业园区的过程中,注重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统筹和整合城乡劳力、土地、设施等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水平,聚集了产业与人气,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加快了城镇化步伐。四是促进了内外融合。在昆山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各地把做足、做活外向配套工作作为依托发挥本地外向优势的有效切入口。7000多家民营企业有500多家为台资(外资)企业配套,配套项目达800多个,配套对象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配套关系也由松散型走向紧密协作型;配套水平和层次也由简单加工向自主创新开发、生产制造方向发展,形成了内外相联、有机相融的良好局面。

弱点明显,问题突出,有待提升。与江苏全省民营企业一样,昆山市民营企业的弱点和问题:一是规模偏小,平均每户注册资本为70多万元,略低于苏州全市的平均线;二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具有市场知名商标和品牌以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不多,处于苏州县级市的中等水平;三是资金和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民营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133家上规模(年销售额1000万元)的企业中,90%以上缺乏资金,致使技改项目和开发项目难以实施。由于缺乏高级管理人才,许多企业仍未能摆脱家族式管理俗套,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2)昆山市台资企业

截止2002年底,昆山市共批准各类台资企业1494家,总投资金额978247万美元,合同台资金额903128万美元,实际到位台资金额456063万美元。台资企业平均投资规模为655万美元。台商投资方式以独资为主,占85.1%;投资产业以电子、纺织、轻工、机械为主,分别占28.6%、22.6%、19.9%、7.4%;其它涉及化工医药、房地产开发、建材、农副业、商贸咨询等。台湾“百大”民营企业中有15家在昆山投资兴办了350家企业;上市公司中有53家在昆山投资兴办了80家企业,分别占台资企业总数的3.4%、5.4%。目前已开业投产的700多家台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运转正常。

2.昆山市民营企业配套台资企业的情况

截止2002年底,昆山市共有292家民营企业为396家台资企业配套。配套项目447个,年销售总额为40.4亿元,分别占全市民营企业为外资企业配套的54.4%、54.6%。与整个民营企业为外资企业配套情况相比较,昆山市民营企业为台资企业配套有以下主要特点:

(1)规模大

全市民营企业为外资企业配套的年销售额共为74亿元,而其中为台资企业配套占54.6%,企业平均年销售额达145万元,高于全市民营外向配套的平均线。其中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27家,占整个民营企业为外资企业配套规模性企业的43%。

(2)配套领域宽

民营企业与台资企业配套所涉及的产业门类在整个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套比例中依次为:机械零配(占51%)、轻工(占58%)、纺织(占52%)、三产(占52%)、化工(占44%)、电子信息(占38%)。目前已有少数民营企业开始向农业产业扩展。(见图2)

图2 民营企业与台资企业配套产业比例

(3)配套形式多样

昆山民营企业为台资企业配套总共有以下几种形式:

加工配套(受单加工零配件、包装材料);产品配套(受单生产小型独立产品);项目配套(建筑安装、产品调整、技术装备更新);原辅材料配套(生产加工、供应);营销配套(代理、经销、代销);服务配套(运输、咨询);其配套关系大都属于松散型。相对固定的配套关系(指定点、定量、定额)只占8%左右。

(4)专业化配套体系正在形成

通过各级政府和配套市场的通力运作,民营企业为台资企业配套已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设备零部件(含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纺织印染、轻工包装、食品、原辅材料等准专业化配套协作体系。如周庄南港的印刷、锦溪狭港的木业、玉山的模具、千灯的电路板、张浦的印刷包装等各具特色。

(5)配套范围不断延伸

产品质量的保证、信誉的提高使许多民营企业逐步走向成熟。昆山市近300家为台资企业配套的民营企业,其中有15%左右的企业已走出昆山,为上海、苏州等外地350家台资企业或外资企业提供以工业产品为主的配套,有的还是国际名牌产品。2002年,对外配套销售额比上年增长50%。

配套带动了民营企业快速成长

(1)带动了民营企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

昆山市民营企业为之配套的台资企业大都是一些规模大、产品档次高的大公司。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和适应配套需求,促使民营企业必须对原产业、产品结构进行快速调整和优化。2002年以来,全市实施的54个重点技改项目中,约有70%以上是属于为台资配套的项目,技改项目总投资近10个亿。如位于张浦镇的彩华集团,原是一个只能生产简易包装的民营小厂,自1995年为统一集团等配套以来,连续投资2亿元,多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脱胎换骨转换调整,增强了配套能力和水平。目前该集团可为27家台(外)资企业提供软塑包装、电脑雕刻等几十种中高档产品,成为华东地区一流的包装企业。玉山镇的天丰面粉厂,原是一家只能加工普通面粉的工厂,1997年起,该厂应统一集团的配套要求,一次性投资2248万元进行易地改造。1998年竣工投产后,目前每月可为统一等企业供应1000多吨优质面粉。此项调整,不仅解决了昆山长期以来小麦不能自我消化且只能生产低档面粉的问题,而且对农业产业化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台湾大批IT科技厂商在昆山的集聚,许多民营企业趁势而上,积极为之配套,从而带动了民营企业由传统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的转换。千灯镇自1997年以来,两家原生产仪器仪表的工厂,通过为台资企业富士康电子等配套,现已建成一个占地3.5平方公里、拥有48家专业厂,可生产16~18层、年产量可达20多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印刷线路板生产基地,成为大规模进行产业产品调整和优化的典范。

(2)带动了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和壮大

目前,在外向配套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规模型民营企业中,有近70家是为台资企业配套的。周市镇创新五金机电公司,8年前还是一个靠代销劳保用品为生的个体工商户,1995年借债租厂为禧玛诺(捷安特配套厂)公司加工焊接件。为使该厂尽快达到标准和产能要求,捷安特和禧玛诺公司派员到场,从掐秒表测工时开始帮助其定产、定员、核算,使之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业务越做越好,效益越来越高,资本越滚越大。位于开发区内的金恺包装,转制前是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1997年底开始为仁宝电脑等提供泡沫塑料包装材料,以虚心、诚恳赢得台商信任。仁宝公司针对其差距,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一套管理体系,并定期派技术人员上门培训和辅导,企业综合素质随之不断提高,实力明显增强。5年来,销售额年均增长50%,2002年为1000万元,2003年完成1500万元,预计2004年将增加到2000万~2500万元。金恺包装打算在下一个5年内,通过引进和技术创新,力求开发出更新更优的包装材料和产品。

(3)带动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由于为台资企业项目或产品配套的高起点高要求,促使民营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工作。通过积极改造技术装备、进一步提高了产品档次,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心电镀厂,原是一家村办小厂,1995年起,先与富士康公司成为厂房租赁关系,后又建立了配套关系。几年下来,该厂不仅扩大了规模,增加了资本,而且在富士康公司严格要求和用心指导下,破例成立了技术开发8人小组,专门从事针对本企业产品的技术创新工作。自1998年起,公司每年改造一条生产线,技术水平一年上一个台阶,整个生产流程实现了自动化,可同时承接金、银、镍、锌等10多个品种的电镀业务,2002年创下了1.3亿元的销售额。目前有400多家台资、日资和欧洲企业将其作为定点配套厂,成为华东地区质量高、信誉强、装备先进的知名企业。昆山优博特自行车公司,是当地唯一能够生产整车的民营企业。该公司负责人十多年前曾先后在捷安特、镒成车料公司从事过销售和管理工作。在台资企业中的长期磨练和汲取,增强了他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公司创立后,特地聘请一位台籍副总经理专门负责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目前包括台资企业建大轮胎、日资禧玛诺公司等数10家老牌企业为其生产配套,产品70%远销日本、东欧,2001年开业至今,创汇已达400多万美元。

(4)带动了民营企业快速与国际接轨

民营企业通过与台资企业的配套协作,可以说其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以及产品已经间接步入了国际轨道。企业要生存、发展和拓展配套空间,在客观上就必须在运行机制、管理理念方面发生质的变化。在运行机制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92家为台资企业配套的民营企业中,有90%以上实行了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合作制等新体制,这些企业无论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努力营造了为台资企业配套的机制优势。在管理及理念方面,民营企业自觉强化内部管理,积极营造适合配套要求的严格、高效的管理环境。据统计,在为台资企业配套的民营企业中,约有40%左右已先后通过了ISO 9000认证,约有80多只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生产,大多数企业树立了“提供一个零部件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局意识。晟泰集团原是一个生产纸箱的村办小厂,在为统一食品、捷安特自行车等台资企业配套过程中,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成功引进ISO 9000质量体系,变过去的粗放型管理为微机联网管理。联网管理范围包括财务、生产、销售、检测等各个环节。目前晟泰集团的客户遍布华东地区,该外包装产品随台资企业产品一道进入世界各地。千灯富民工业园的昆山亿迈电路板制造有限公司,为进一步提高为台资企业配套的层次和水平,提高企业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特地从深圳聘请一位有学历、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来做总经理。该公司立志要在3~5年内,年销售收入迈过亿元大关。苏杭集团的前身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农村小作坊。几年前,为鸿海、仁宝等台资企业配套后,经由对方的着力牵引,公司先后投资1.2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全套计算机控制的印刷电路板设计、生产、检测设备,现已成为全国内资企业中印刷电路板规模最大的生产单位之一,产品远销美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

配套有利于台资企业立足、生根和发展

(1)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台商来祖国大陆投资兴业,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因素,而配套成本在诸成本结构中属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在传统型工业企业中所占份额则更高。樱花卫厨,每年须外部各类配套的总采购支出约为4亿多元,而统一食品仅面粉一项月采购支出就达300多万元。

为保证产品质量及企业信誉,昆山台资企业初始阶段均沿用台湾厂商为之配套。这些厂商或是跟进祖国大陆或是留在台湾,前者台籍人员综合费用高,后者营运费用大,二者均给台资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如果当地民营企业符合各项标准要求,无论如何都不应在价格上舍低而就高,在距离上舍近而求远。而昆山民营企业尚属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薄利多销是其在生存中求发展的原则。加之机制灵活,用工价格低,人缘地缘好,所以各类配套销售价格明显比台湾厂商低得多。金联塑胶公司,在为樱花企业配套过程中,本着“诚信服务、共谋发展”的宗旨,先三年免收对方模具费从而取得台资企业信任。近期,为协助缨花攻克新配套产品的技术难题,金联公司冒着失败的风险,一举投下了20万元。金恺包装公司在为仁宝、冠军瓷砖等台资企业配套中,在保证完全符合各类配套要求前提下,坚持平均配套价格低于台湾厂商10%左右,给台资企业带来了低成本、高效益,许多台资企业得以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新品开发。台资六丰机械有限公司,每月需要大量钢材,自从改由当地民营企业直供货后,每吨钢材价由原来6000~8000元降到2000~4000元,价格足足相差1倍。

(2)有利于新品开发和产业升级

由于就地配套给台资企业带来了低成本高效益,许多台资企业得以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新品开发。冠军瓷砖有限公司,在当前建材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从2002年起,一方面将原由台湾配套的产品及原辅材料转移至昆山交给当地民营;一方面则扩大昆山研发中心的规模,加紧对新品(马可波罗、马克贝里)的研制。与此同时,对昆山公司更新装备,增设层窑,采用电子化设计和控制系统,生产高档绿色陶瓷——抛光砖。既保住了企业产品市场原有份额,又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产品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刚建成不久的南亚塑胶(电路板)昆山有限公司,通过广泛考察后得出结论:祖国大陆(包括昆山)民营企业中硬件建设快,复制能力强,人才多而价廉。从企业长期经营战略考虑,第一年,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对外信誉,原辅材料或有关产品配套由国外进口以及由台湾配套,且第二年起,将逐步转交祖国大陆和当地民营来做,而公司将会把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用于对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调查,这是十分切实可靠的。

3.民营企业为台资企业配套的前景分析

(1)配套的必然性

具有相对长期、稳定的经营业务是众多民营企业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而在此基础上要发展、要提高就必须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其中又以台商投资为主的昆山市,既为民营企业生存提供了条件,又为其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捷径。在为台资企业配套的近300家民营企业中,约有70%以上与台湾企业建立了正常的、相对稳定的配套关系。他们为台资企业加工生产上下游产品零配件或提供加工原辅材料,既获得了可靠的销售渠道,又减少了市场拓展这一环节,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民营企业在规避、减小市场风险同时,还能为自己产品带来走向国际市场的机遇。据调查,在昆山民营资本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中,90%以上想方设法与台资企业联系接触,不遗余力地争取配套项目或产品。

台资企业要立足、生根、在祖国大陆谋求更大的发展,在配套方面也必然要追求低成本、高效益。调查中发现,昆山台资企业中,100%的传统型制造业和90%左右的技术密集型企业,都具有让当地民营企业为其配套的愿望并付诸行动。许多龙头性台资企业规律性地将原先由台商企业配套的产品等,逐步转移给了当地民营企业。例如:为捷安特自行车配套的各类企业共有60余家。6年前,70%为台商企业,20%为进口,10%为江苏民营;6年后的今天,10%为台商企业,20%为进口,70%为当地民营企业。樱花卫厨,当年开工时共有15家台商企业为其配套,几年下来,大都被淘汰出局,如今只剩下5家。就连台湾永丰余纸业也让昆山当地民营企业所取代。鸿海等一批电子企业,一落地即把眼光盯向民营企业,并不惜人力、财力对民营企业加以优化和扶持,待成熟时即把产品交与其生产。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台资企业在祖国大陆的各类配套必将发展为本土化,这是不争的事实。

(2)配套的可行性

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基础条件。民营企业以其本身特有的亲和力、融合力,善与台商接触交往。经过商海的艰苦磨练,民营企业大都能用心求教快速缩短差距,适应台资企业配套需求。而台湾厂商大都有着与祖国大陆民营企业相同经历,因而对其发展历程和处境如同身受。二者往往先交朋友后成业务,先成“师徒”关系,再成配套关系。

政府积极支持热诚服务。昆山市政府早在1997年就明确提出,要把实施外向配套作为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的重要突破口来抓,为此专门成立了市外向配套协作中心,专事信息联络反馈工作。市外经贸委、开发区经济发展局还在台(外)资项目洽谈初期便提前介入,了解项目上中下游原辅材料配给和产品配套需求,及时向业主推介民营企业为其配套,力求做到“项目引进来,配套跟上去”。

近两年,昆山市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了配套洽谈会和专题洽谈活动,每年组织一批重点外向配套项目,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台(外)商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配套协作,从而有效推动了配套工作的开展,取得明显绩效。

(3)配套的渐进性

目前,昆山民营企业为台资企业配套,无论从层次、水平和形式看来都处于初级阶段。从项目来看,95%以上是产品的内外包装、印刷、电镀、简单的零部件加工等。形式上也无非是受单加工、如期交货、或适宜买卖。随着民营企业的“长大”和成熟,配套层次和水平必然由低向高呈渐进性发展。配套形式和关系也必然会提升发展成为协作关系、合作关系,从松散到紧密,从可有可无到密不可分、相互依赖,形成“利益共同体”,部分民营企业甚至由配套发展成为生产经营主体,打出自己品牌,与台商平起平坐。正新轮胎、南亚电子、鸿海电子、捷安特、樱花等企业负责人认为:祖国大陆,尤其是长三角的民营企业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有政府支撑、有人才依托、有复制能力和闯劲,台湾中小企业20多年积累的经验,他们可以花两、三年就会变为己有。吸纳、消化能量惊人。所以少则3~5年,多则5~8年,台商的竞争对象并非是外商,而是祖国大陆民营。

4.民营企业配套协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民营企业配套存在的问题

①自身素质不高,影响配套信心

就昆山而言,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与台资企业有关配套标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民营企业经台资企业考核或验收淘汰后,顿然信心全无,不再努力。还有企业一直将自己定格在低层次配套水平上,“有活干比没活干要强”,维持现状,停滞不前,无心求新求高。

②信息不畅,影响双方顺利对接

民营企业欲为台资企业配套,台资企业欲寻合适配套伙伴,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信息不畅,而导致双方对接困难。台资企业由于对当地民营企业缺乏了解而舍近求远,或是对其持有偏见;许多民营企业对台资企业不明深浅,而一味羞于高攀。政府屡屡举办各类活动,除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外,还有待进一步努力和深化、细化。

③资金短缺,影响配套规模和水平

由于融资困难,致使大部分民营企业设备陈旧,装备不足,人才缺乏。许多为台资企业配套的民营企业,有心增强配套能力和提高配套水平,摆脱低层次运转,但一遇资金问题即一筹莫展,只好作罢。

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担保的质押物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尚处于初级阶段,原始积累未能完成,能够提供为银行认可的质押物相当不足,因此,银行贷款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据对昆山市的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受理率仅为10%,表明有90%需贷款的企业被堵在门外。尽管当初成立了民营担保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而且去年一年已完成贷款担保业务1亿元,但毕竟只能解决部分的、个别的企业问题。且民营担保公司本身也还存在着诸如风险、反担保等问题。

④市场无序,引起不良竞争

调查发现,目前在整个民营企业为台资(外资)配套市场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运作和不良竞争。一方面台(外)资企业门槛高竖,居高临下,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委曲求全、业内相互倾压。

(2)对策建议

建立长期的、专门的、时效性很强的配套信息平台以及公允有序的配套市场和机制,使配套双方的供需要求、标准、价格等得到及时、直接、通透的了解,促进双方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且适应两岸民营经济互动的培训机构,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全面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配套能力,拓展配套领域,提升配套层次。

实行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和贷款发放办法,促使民营企业在金融信贷上享有与国有、集体、外贸企业的同等待遇。着力构建全方位的金融等服务体系。

标签:;  ;  ;  ;  ;  ;  ;  

促进海峡两岸民营资本一体化&昆山市民营企业与台资企业匹配状况调查报告_台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