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连锁经营 深化商业企业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改革论文,连锁经营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连锁经营既是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一种典型,也是其发展的结果。它既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手段,也是一种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因此,自100多年前在美国出现以来,逐渐风靡全世界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并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魅力。80年代末,我国引进这种经营方式,个别地区和企业经过实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讲,连锁经营作为商业发展特别是零售业依托的主要形式,是深化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拟对我国发展连锁经营以深化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作一粗浅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连锁商业概述
西方零售业的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商业组织形式的革命。第一次是百货商店的出现;第二次是连锁商店的问世;第三次是超级市场的诞生。目前的连锁商业已兼有连锁和超市的特点。
所谓连锁商业就是在商业活动中,众多分散经营的同行业商店在一个核心企业的领导下,采取统一店名、店貌、进货、库存、配送、价格和管理等,实行规模经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实行商业连锁具有配送集中、成本降低、服务标准、效益提高和市场覆盖面大等优势,能够更加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大批量销售的客观要求。
国内连锁商业近年来发展很猛。在上海,这种新的经营形式已成为商业发展的一个热点;在广东,“8字”、“美佳”等连锁店已形成先声夺人之势;北京的连锁公司更是一下子发展到20多家,分店300多个……但不少国内学者、企业界人士对于连锁商业特征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些人只简单地认为连锁就是“统一店名,统一进货”,其实远非如此。连锁商业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经营分工专业化。连锁商业一般由本部、分店、配送中心三部分构成,三者的专业分工及其功能也各不相同。本部主要负责整个公司的经营管理,如分店经营计划的拟定、指导执行及考核;商品采购、库存管理、分配的流程控制等。分店主要负责商品订货、商品销售、现场管理、商品库存、提供顾客需要的服务等。配送中心的正常运转为连锁商业解决了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商店数目的增加引起总部对各店之间商品的运送、管理的困难,避免因货物运送不到而导致的销售机会的丧失;②各店自行作业所产生的采购成本过高,产品品种过少的问题;③各店商品库存增加,库存费用上升、营业面积减少的问题;④由于加盟店数增加,使得各店之间距离扩大,运输成本上升,不得不提高商品售价的问题。连锁商业的配送体系是专业化分工的延伸,兼具商品运输、仓储、加工等功能,是连锁商业经营原则的具体体现。
2.管理原则简单化。连锁商业的运作要求化繁为简,具体到管理上表现为3“S”原则:简单化(Simplification)、专业化(Specialization)、标准化(Standardization)。①简单化,是指连锁商业的活动尽可能简单,精简不必要的过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连锁商业一般都将整个作业流程制成一个简明扼要的操作手册。手册对各个岗位均有详尽的规定,操作非常简单,任何人在短时间内都能驾轻就熟。世界著名连锁店“麦当劳”就有这种手册。②专业化,连锁商业将专业化分工引入商业经营,主要表现在总部、分店、配送中心职能的专业化和商店各个经营管理专业化两个方面。③标准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业标准化,即总部负责订货、采购、再统一分配到各分店,并且制定规范化的规章制度,整个程序严格按照总部所拟定的流程来完成;二是企业整体形象标准化,即在商业连锁中,分店的开发、设计、设备购置、商品陈列、广告设计、技术管理、店员培训等都按统一标准过行。比如:1993年7月8日在汉阳同时出现了6家小商店:清一色的鲜红门楣上,两个圆二方连续重复;售货员一袭桔黄色衣着。这就是湖北第一家连锁公司“武汉百福佳副食连锁公司”开办的连锁店。
3.资讯系统网络化。电脑系统的使用是连锁商业的又一大特征。以转运、发货、加工处理为例,各分店需要的商品通过电话、传票邮递或影像传真的方式通知本部的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将分店的资料整理后输入电脑,电脑立即印发资料通知厂商,由厂商送货给配送中心或直接送货到各分店。同时配送中心通知各分店提前安排仓储。每个分店都是资讯网络上的一个环节,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将信息传递给总部,并通过调整得以及时解决。
二、我国发展连锁商业的必要性
李岚清副总理非常重视发展连锁商业,他在听取内贸部汇报工作时说,你们这届领导要能把连锁商业发展起来,功德无量。1993年底,他在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经贸部的一份报告上批示:“在中国发展连锁商业是一件重大的流通体制改革,对商业流通现代化和推动日用品工业提高技术质量、降低成本、转向现代化大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连锁商业是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改革,发挥国有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客观需要。在多渠道流通的条件下,国有零售商业连锁集团,可以发挥群体优势,继续承担起稳定市场,调节供求,保障供给的责任,对市场起主导作用。
2.发展连锁商业是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供求日益活跃的形势下,连锁商业以连锁的形式集中资金和资产,使企业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保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保证大规模的商品流通正常运行。
3.发展连锁商业是提高零售业经济效益的需要。各连锁店通过资源共享,市场渗透,可以扩大零售业的销售阵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发展连锁商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消费的需要。在城市规模日益膨胀的今天,连锁商业以其网点多的独特优势,深入居民区,方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
三、我国发展连锁经营的模式选择和对策研究
连锁商业作为一种商业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一定的生产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纵观发达国家连锁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不难发现它主要有三种形式:
1.正规连锁。即众多的商业零售网点在一个总部的集中管理下共同经营,商业采购、企业会计、广告策划等工作全部集权于总部,企业的行政事务均按总部指令行事。
2.合同连锁。总部企业把自己开发的商品、服务和商业系统以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连锁店。连锁所有权仅予以保留,但经营业务如进货、财会、商店名称、店址选择、店员着装等方面都由总部安排。
3.自由连锁。这是批发企业与零售商店自愿组成的连锁商店集团。零售商店经营的商品全部或大部分从该批发企业进货,批发企业必须向零售企业提供规定的服务,以期达到降低成本、合理经营的目的。集团成员仍保留自己的经营自主权。
根据国外发展连锁商业的经验和我国近几年发展连锁商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我国发展连锁商业可以视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以下形式:
1.产供销一体化。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组成连锁集团,形成经济上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削弱行政干预,打破地区封锁,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权。
2.连锁主体多元化。我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通过国有、集体、私营、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资产和利益上的协作,可以消除国家作为国有企业唯一的投资主体带来的弊端。
3.中外合资合作化。国内贸易部部长张皓若提出了两条腿走路发展中国连锁业的构思。其中之一就是允许试办中外合资合作的连锁商业公司。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尝试中外合资合作的大型连锁商业。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单一化带来的负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连锁商业走向国际市场,为国内企业树立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连锁经营与管理示范。
4.大小结合。以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为龙头联合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组成自由连锁商业。大型零售商业集批发、零售功能于一身,可以克服中小型企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带动中小型零售企业的繁荣,自身也可以从管理费、购销差价等方面获得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