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新理论:脑外慢性隐性细菌性感染致中毒性脑病论文_林举达

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新理论:脑外慢性隐性细菌性感染致中毒性脑病论文_林举达

林举达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 广东 湛江 524001)

【摘要】 本文试图构建一种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新理论。本文作者认为,脑外慢性隐性细菌性感染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始发原因,感染灶释放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运输,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对大脑发生毒素性脑损伤,形成精神分裂症。在这个致病过程中,具有了毒素性损伤的过程,这种损伤具有退行性变的特性,还具有炎症性过程及对发育中的大脑的阻滞而具有了发育障碍的特性。在致病的过程中,心理因素可充当诱因,遗传因素遗传的是易感素质。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慢性细菌感染;毒素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171-02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明。教科书将其定义为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力障碍,病程多迁延[1]。虽然当前仍未能对精神分裂症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有确定的认识,但有几个事实成为了人们的共知:(1)精神分裂症通常首发于青壮年;(2)反复发作、进行性衰退和症状缓解这三种转归各占1/3[1];(3)疾病初期大脑存在着微结构性损害,随着病情的慢性化,大脑脑室扩大,脑白质、灰质体积减少[2-3];(4)患者一方面的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突显于整个病期,但阴性症状及缺陷性症状不容忽视[4],并且是精神残疾及阻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5)当代科学研究的成果确定精神分裂症存在着神经发育障碍及退行性变[3]和炎症性过程,尤为是血液中致炎性细胞因子[5]的增高。另外,本文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发觉,脑外慢性隐性细菌性感染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始发原因[6-7]。为此,本研究者试图找到能函括临床起病的过程及当代研究成果的一种根据,构建一种新的理论,从而阐释精神分裂症的全过程,并为治疗拓展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1.临床实例

患者,女,20岁。无故哭闹、自语、行为怪异半年。患者于半年前无何诱因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自言自笑,见到同村的人做怪脸,用手比划;少出门,多呆坐,行为警觉;说脑里很乱,有很多声音;说见到屋内有穿黑衣的人在灯下行走;夜间少睡。病后无发热。体格检查:意识清,思维散漫,有幻听、被害妄想、情感不适切,无自知力。咽稍红肿,扁桃体Ⅰ°肿大,咽后壁有滤泡。实验室检查:生化全套、头颅MR等未见异常;白细胞8.0×109/L;NE: 82.2%;LPS:76.08Pg/ml(参考范围阴性:<10.0,可疑:10.0-20.0;阳性>20.0)。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抗感染治疗,口服可乐必妥0.5g 1次/天,甲硝唑0.4g 2次/天;连用21天; 病情逐渐好转;2月后评定疗效,幻觉妄想消失,行为举止正常,6个月后随诊生活如常。本例患者自始至终没有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本案例中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血中LPS的增高,这可能是作为感染灶远距离地损伤大脑的原因[8].

2.一种新的理论

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脑外慢性隐性细菌性感染灶阶段,第二阶段是毒血症并全身炎症性反应阶段,第三阶段是毒素性脑损伤阶段。第一阶段的感染灶,主要发生于体表的坑、凹、窦、道、囊、管、咽、盂、窝、峡等处;这些地方与外界相通,极易发生细菌感染形成感染灶;由于其部位解剖的特别性,感染的严重程度不高而不易于表现为显性感染,却成为潜藏于体内的隐性感染;虽可急性发作为显性感染,但更多时候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处于亚临床状态。就系统好发而言,主要好发于皮肤、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及胆道系统。作为感染灶,主要有鼻窦炎、咽扁桃体炎、胆道炎、毛囊炎、肠炎、泌尿道炎、阴道炎及肺支气管炎(如支气管扩张感染)[7]。这些地方因免疫力下降、损伤或堵塞等原因,易于发生细菌性感染。一旦发生,就难于自愈而慢性化,可以持续活动、休眠、间歇发作或死亡沉寂;因而也就有了临床上不同发病形式和转归。第二阶段是毒血症阶段。众所周知,细菌的致病性基本依赖于其产生并释放毒素以破坏宿主的功能而致病。细菌感染灶,虽然看上去象是一个独立的局部病变,但它不是一个孤立系统,仍然与整个有机体发生着物质能量的交流。细菌分泌的外毒素、菌体死亡释放的内毒素、以及感染灶的坏死组织腐败有毒物,一并共同构成了毒性物质。这些毒性物质逸出感染灶,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扩布于全身组织器官,包括大脑。第三阶段是中毒性脑病阶段。毒素(内外毒素及组织坏死有毒物)随血流,并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发生毒素介导的脑损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方面是毒素的直接损伤,另一方面是继发性炎症性损伤。这些脑损伤早期是微结构水平的、广泛的、弥散的,非特异的及无序的;到了疾病的后期;在整体性上,大脑走向萎缩,脑白质、灰质都会减少,还可有细小软化灶或小梗塞样病灶。这些损害的结果是大脑活动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协调性及其功能性受到损害;产生幻觉妄想、躁狂抑郁、行为紊乱、认知缺陷和理性缺失。精神分裂症既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亦是一个存在着局部过程的疾病。首先,感染灶最先出现,形成细菌感染灶,在局部发生炎症、坏死、包裹甚至化脓,是一个有菌性炎症性过程。然后,这一感染灶并未被完全孤立,而是与全身整体发生着物质能量的交流,感染灶的有毒物逸出病灶进入血液循环,尤其是细菌所产生的内外毒素[8],随血流扩布于身体各部位;而这些毒素在血液中作为一个致炎因子(LPS为经典致炎剂)和抗原因子,刺激机体发生全身炎症性反应及免疫性反应,血液中可表现为WBC、NE、免疫抗体、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及补体等变化,这一过程是无菌性全身炎症性、免疫性过程,即第二阶段的毒血症过程。继而进入第三阶段的毒素介导的脑损伤过程。毒素随血流穿过血脑屏障抵达大脑,毒素对大脑组织产生直接损伤,毒素的细胞毒作用导致脑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被诱导细胞凋亡,使脑组织具有了退行性变的病理生理过程及特性。早期是细胞水平的微细结构变化,损伤并未体现在大体形态学改变,而随时间的延长,损伤的不断累积,脑细胞变性、干瘪和丢失,萎缩在大脑整体上表现为体积的缩小。毒素先是少量的进入大脑进行损伤,之后是长时间的日积月累的损伤,这种长期持续的在脑内中毒性损伤,同时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在十八岁以前,尤为年龄越小,脑功能与同龄人相比就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落后、迟滞,较明显的为认知功能及人格的成熟受损;亦即有了所谓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另一方面还可存在继发性炎症性损伤;毒素在脑内可刺激各种细胞如小胶质细胞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另一方面血液中炎症因子渗入大脑[9],这两方面的炎症因子共同参与了损伤脑组织细胞的过程。毒素及炎症因子对大脑的损害,仍然属于无菌性损害。毒素进入大脑,直接发挥细胞毒性作用损害脑组织细胞,导致毒素性中毒性脑病,这是精神分裂症的第一损伤力量;而继发性炎症因子对大脑的损害,有了炎症性病理生理过程,这可以理解为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过程的第二破坏力量。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核心性病理生理是毒素对大脑的损伤。从感染灶产生的毒素,除主要地经血液循环抵达大脑外,可能还有另外三条途径也可以输送毒素入脑,但这三条途径不应是主要途径,而是次要途径,或辅助性、补充性途径。第一条是经淋巴系统入脑,局部感染灶的毒素进入了体淋巴系统,然后进入了脑淋巴系统而进入大脑;第二条是毒素经由外周末稍神经沿神经根(纤维)内膜或外膜间隙上行至脊髓、延髓再到中脑、大脑。第三条途径是消化道中的细菌产生的毒素,尤其是大肠段的杆菌产生的内毒素被肠道吸收;或咽扁桃体感染的分泌物含有毒素被吞咽进入消化道而被吸收,然后进入肝脏,再进入血液循环流达大脑。当前所认知的精神分裂症,实质是局限性地认识人生某一特殊阶段的一个带有时间限定的综合征。就整一个人生历程而言,一个人从呱呱坠地那天起,从一个无菌世界来到充满了细菌的世界,于是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历程的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感染,既然有感染就意味着会发生细菌毒素性中毒性脑病的可能。由于年龄的特征性,虽然都是中毒性脑病,但临床表现却打上了年龄的烙印,具有了与年龄相匹配的综合征。在幼年、儿童期,由于大脑皮层的末成熟,因而表现以认知行为障碍发育不全为特征,临床上多表现为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系列及多动综合征;进入青、壮年时期,大脑已完全成熟,高级认知出现,于是以幻觉、妄想及情绪障碍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障碍性疾病;而进入老年期,随年龄增长,大脑自然地功能衰退及萎缩,则临床上出现了以痴呆为特征的疾病,痴呆伴精神行为紊乱,表现为老年期的各种痴呆综合征。这些疾病症状学上虽然看上去大相竟庭,貌似不同的疾病,但实质上它们绝大多数是同源同质性疾病。

3.结论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得出结论,精神分裂症在广义上应归属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但这一感染过于隐蔽,很少或没有显性感染性症状,因而在狭义上可以称之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就是一种由脑外慢性隐性细菌性感染作为始发原因,所释放的毒素经血液运输,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产生毒素介导的中毒性微结构性损害的病理性脑病,在青壮年时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行为紊乱及理性的缺失。精神分裂症是一外源外因性疾病;心理因素及遗传因素作为发病的条件;心理因素可充当诱因;遗传的不是精神疾病,而是一种易感素质。

【参考文献】

[1]郝伟,于欣.精神病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13年:93-104.

[2]George Srein & Greg Wilkinson.成人精神病学[M].英国皇家精神科学院出版,2001,P291-339.

[3]司天梅.中国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5,48(03):131-135.

[4]赵靖平,张璐璐.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早期识别与治疗的重要意义[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5.48(1):1-3.

[5]khandaKer GM,Cousine L,Deakin J,etal.Inflammation and immunity in schizophrenia;implications for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lment [J].Lancet Psychlatry,2015,2(3):258-270.

[6]林举达,罗旭东,林志雄等.抗感染治愈精神分裂症3例[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04):590-592.

[7]律东,洗君定,林志雄等.精神分裂症与隐性感染的相关性[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5.15(05):500-502.

[8]林举达,殷静雯,颜海锋等.抗感染治愈精神分裂症1例分析[J].医药前沿,2015,5(28):140-141.

[9]Banks WA Kastin AT and Broadwell RD.Passage of cytokines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Neuroimmunomodulation.1995;2(4):241-248.

论文作者:林举达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  ;  ;  ;  ;  ;  ;  ;  

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新理论:脑外慢性隐性细菌性感染致中毒性脑病论文_林举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