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一颗正常的心_亲子成长论文

教育孩子有一颗正常的心_亲子成长论文

教育孩子应有平常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常心论文,教育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市场近来出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诸如《哈佛女孩刘亦婷》《北大女孩谢舒敏》《清华男孩章启轩》《轻轻松松上哈佛》《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等有关素质教育的书籍大受家长欢迎。

这种现象一方面让人欣喜,说明国人对应试教育有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对素质教育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和高度的热情;另一方面又非常令人担忧,大多数人对素质教育类书籍的关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骨子里喜爱的却是带有浓厚功利色彩的“制造天才”的“精英”教育。

家长把眼光投注于提高孩子的素质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素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不幸的是,我们恰恰在此出现了严重偏差,把“素质”片面地理解为考上北大、哈佛等名校,然后就可以工作无忧、生计不愁,一跃而成为社会精英、人中之杰,以至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试想,当众多的父母把目光聚焦于炮制一个“清华男孩”或“哈佛女孩”时,那将是一种何等荒谬与悲哀的情形?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孩子们整天读英语、进奥校、学钢琴、练舞蹈,没有休息日,没有自由的空间,完全像一个陀螺在永不停止地旋转,而父母则是抽打他们的鞭子……儿童的世界一旦掺杂了成人的功利观念,孩子也就必然丧失人格独立的前提,完全异化成父母满足自身愿望的工具。或许,无微不至和拔苗助长可能换来高一点的分数,可能缩短与北大、哈佛的距离。然而,它吞噬的却是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新奇和兴趣、对事业的激情与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参与、对命运的思考与主宰,他们心灵中微弱的智慧闪光和创造灵感也就因此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甚至还可能亲手将“诺贝尔”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以牺牲孩子玩乐的天性为代价,让宝贵而幸福的童年变得痛苦不堪,这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有多大?这样的孩子还存留多少鲜活和灵性?

况且,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全世界有几所哈佛和北大?又有多少孩子能够有幸走进哈佛和北大?谁又敢保证读了《轻轻松松上哈佛》的父母就能确保自己的孩子轻轻松松上哈佛?难道真的用制造“哈佛女孩”的那套并不完整的经验就能克隆一个“哈佛女孩”?恐怕,能够轻轻松松上哈佛的人,不是神童,也是天才!毕竟,一个高中生要过托福关、专业关、签证关等通向哈佛的层层关隘,谈何容易?!渴望每个孩子都成为“清华男孩”或“哈佛女孩”,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这既违反教育规律,又扼杀孩子天性,我们有必要干这种无谓的蠢事吗?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在《童年宪章》中写道:“所有的儿童都不应该受成人剥削,他们的心、脑和身体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必须不受分割。”“所有的儿童有权在安全并有激励性的环境里游玩、成长和学习,不受伤害和烦恼。”“所有的儿童都享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使他们的头脑、身体和情感都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对孩子的教育,我们真的应该少些“精英”意识、多些平常心理,像《童年宪章》所倡导的那样,让孩子享受应有的快乐,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成为一个身体、心灵、智能都健康的人,这才是我们最好的心愿,也正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尽管,他也许成不了名校的精英或天才,但至少是一个完整而健全的人,是一个会交往、重感情、负责任、有思想、符合国家需要的合格的劳动者,这就足够了。因为,社会的需要是多元的,它需要政治领袖,也需要普通公民;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他可以成为科技精英,也可以成为熟练技工;道理上,市长和百姓并无人格的差异,教授和商贩只是职业的分工;事实上,技工同硕士的工资持平在深圳已有了明证,经理的雇员当上老总早就成为过时的新闻。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无异于幻想,“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绝对是谎言。关爱孩子的家长们,请冷静一下火热的希望,少一些功利的色彩,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这将是你的大幸,也是孩子的大幸。

标签:;  ;  

教育孩子有一颗正常的心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