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3/11”事件后的印巴关系与南亚地区安全_印巴战争论文

“9/183/11”事件后的印巴关系与南亚地区安全_印巴战争论文

“9#183;11”事件后的印巴关系与南亚地区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亚论文,印巴论文,事件论文,关系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11”事件的发生使国际反恐怖主义问题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对南亚的地区安全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来自美国的强大压力,巴选择了支持美国在阿富汗打击恐怖主 义势力的策略,并尽最大努力给予合作。美国布什政府的反恐怖主义战略突出的一个原 则,是在反恐问题上不分国界,但这一逻辑在南亚却因印巴关系的复杂性而遇到挑战。 印巴之间一直存在克什米尔争端,为此曾多次大动干戈,也使两国关系持续紧张。特别 是印度近来遭受恐怖活动的严重威胁,其中尤以克什米尔越界恐怖活动和不久前的议会 袭击事件为甚。印度针对巴基斯坦进行大规模备战,一时间阴云密布,战和难定,国际 社会的努力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鉴于形势变化将继续对“9·11”之后的国际反恐形 势和地区安全发生重要的影响,有必要对近期的印巴关系及可能的未来发展作一分析。

一、“9·11”事件、美国反恐军事行动与克什米尔问题

长期以来,克什米尔一直是印度国家安全最薄弱的环节,局势不稳的主要表现是印控 克什米尔近年来经常发生针对印度的暴力袭击事件,这类袭击通常与来自巴基斯坦一方 的越界武装渗透相联系。印度因此一直将自己看成国际恐怖主义的受害者,近年来更是 积极在国际社会呼吁反恐怖主义(注:P.K.乔达库里:“堵绝恐怖主义的源头”,Hindu ,2000/9/15)。巴基斯坦则指责印度漠视克什米尔大多数穆斯林的切身利益,实行高压 统治,并认为这是印控克什米尔内部局势不稳的根本原因。在外界眼中,克什米尔问题 有复杂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并且联合国已有多个决议,围绕该问题的冲突似乎很难 简单等同于恐怖与反恐怖的斗争。

从事实上看,在印控克什米尔(查谟·克什米尔邦)活动的大多数伊斯兰“圣战”组织 同阿富汗前塔利班政权及拉丹“基地”组织间存在某种联系,不少在克什米尔活动的非 政府武装分子曾在拉丹设在阿富汗境内的训练基地内接受训练(注:T.卡塔:“巴基斯 坦与塔利班:长久关系的变动”,Strategic Analysis,2000/No.19,p.1307-31)。这 一情况在目前的国际社会已不算秘密。近年来印度发生的多起恐怖暴力事件,从孟买商 业区大爆炸到印民航客机遭劫持,都有这些组织声称对此负责;印控克什米尔内部也经 常发生程度不等的暴力事件,印度对这类安全问题十分头痛。尽管这类暴力事件存在着 复杂的原因和动机,但必须承认,克什米尔问题始终是影响南亚稳定的重要因素。

“9·11”事件后,印巴关系成为美国反恐军事行动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克什米尔局 势也因与巴基斯坦以及阿富汗塔利班的关联而成为各方关注的一大焦点。美国总统布什 曾在一次谈话中表示,这次事件使美国有机会重新考虑与印、巴两国的关系,并对切断 恐怖主义与其支持国家之间的联系是一个有益的契机。印度历来不愿意外部大国或国际 组织插手克什米尔问题,尽管冷战后印美关系日益密切,但印度对这一问题仍不松口。 不过印度希望趁美国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机会向国际社会证明:克什米尔问题的要害是 巴基斯坦鼓励下的越界恐怖主义活动,发生在克什米尔的暴力恐怖活动与美国“9·11 ”事件性质相同。印度不失时机地向美国表示:如果美国愿与印度一同对付国际恐怖主 义,在本地区组建反恐联盟,就需要向巴基斯坦施加压力,迫使其结束宗教极端主义的 影响,改造巴国内的伊斯兰教育,肃清巴军队内部的原教旨主义成分;使巴停止对针对 印度的恐怖主义活动的支持,防止“圣战者”从阿富汗、巴基斯坦进入印控克什米尔, 并解散那里的反政府武装。从印度的立场看,美国这样做既能有效打击恐怖主义势力, 也符合布什政府提出的与印、巴保持密切磋商、增进地区稳定的原则(注:R.莫汉:“ 重与巴基斯坦合作”,Hindu,2001/10/11)。

但美国出于反恐战略的实际需要,从一开始就将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塔利班区别对待, 将巴看作是美国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盟友,并尽量避免与巴在具体问题上发生矛盾 。印度在“9·11”后虽不得不接受美国援巴的现实,但始终担心巴基斯坦会利用与美 国的重新合作,强化针对印度的敌对活动,特别是加强在克什米尔的越界恐怖主义。印 度为此要美国保证,美向巴重新提供军援不会威胁印度的安全,也不表明美国容忍巴支 持越界恐怖主义活动的行径(注:R.莫汉:“美国与印巴关系”,Hindu,2001/9/20)。 同时,印度还要求美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不能仅局限于拉丹“基地”组织与塔利 班政权,也应针对发生在克什米尔境内的恐怖活动。

印度还有更深一层担心:如果美国的军事行动能关闭阿富汗境内的恐怖活动训练基地 ,这些基地有可能转移到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这便会使恐怖主义组织的注意力更多转 往印控克什米尔,印度为此将受到更严重威胁。并且假如训练基地移到巴基斯坦,更容 易受到巴的直接控制;巴由于在美国的反恐战争中丧失了自身的一些利益,受到来自国 内外极端主义势力的沉重压力,因此可能会放纵恐怖主义组织反印以补偿它们的阿富汗 的损失(注:R.D.梅塔:“爆发中的愤怒”,India Today,2001/10/29)。甚至,如果 这些组织加强针对印度的恐怖活动,在印度境内制造类似“9·11”的事件,印度就难 免进行大规模报复,这就势必引起印巴军事对抗,甚至不能排除动用核武器的可能。

正当美国联络盟国、调集军力准备对阿富汗动武,印控克什米尔议会大厦遭到了恐怖 袭击。印度从这次事件中认定巴基斯坦正在强化对克什米尔越界恐怖活动的支持,更加 理直气壮地要求美国对此向巴施加外交压力。在“9·11”之后国际反恐的特殊背景下 ,印巴关系的骤然紧张以及冲突爆发自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美国也不得不表示 理解印度在克什米尔的反恐怖主义立场,申明在阿富汗之后继续打击各种恐怖主义的必 要性(注:C.拉吉加坦:“美国称克什米尔在计划之内”,Times of India,2001/9/27 )。为了安抚印度,美国在决定切断资金来源的恐怖主义组织的名单中也包括了两个在 巴境内活动、涉嫌参与恐怖主义活动的非政府组织。但印度不能满意的是,美、英等国 虽对这次事件发出强烈谴责,却只字不提该事件与巴基斯坦的联系。为了引起外界对克 什尔局势的重视,印度决定对这次袭击作出强烈反应,随后印度在实控线一带对巴基斯 坦进行了“惩罚性”炮击,时间正好选在美国务卿鲍威尔访问南亚前夕。

鲍威尔于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军事行动期间访问印、巴,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与两国 讨论阿富汗战后的政治重建,二是劝说印巴停止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对抗,缓解紧张局 面。应该说这两个问题都与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直接相关(注:C.R.卡尔汉:“鲍 威尔的印巴之行”,Hindu,2001/10/10)。对塔利班之后阿富汗的政治重建,印巴的利 益和立场都截然不同。印度对巴基斯坦90年代以来在阿富汗的特殊影响耿耿于怀,一心 要想借反恐消除巴的影响,自己成为影响塔利班之后阿富汗政局的重要角色。但美国在 该问题上却不得不尽量考虑巴基斯坦的利益。印度也希望鲍的访问有助于印度打击克什 米尔的恐怖活动。在上述两个问题上,印度向美国表明了三点立场:一,只有当巴基斯 坦不再支持在克什米尔的越界恐怖活动,印度才会恢复与巴之间的谈判;二,将来印巴 间的任何对话必须建立在广泛基础之上,不能仅限于克什米尔问题;三,阿富汗未来的 政权不能以任何形式接受塔利班势力参加,塔利班内部不存在温和派与极端派之分,新 政权必须代表阿境内各民族的普遍利益(注:A.安勒贾:“印度不满鲍威尔的克什米尔 表态”,Hindu,2001/10/17)。鲍威尔访印期间再次强调了美国打击恐怖主义不限于阿 富汗的态度,并同时提到“9·11”事件和克什米尔议会爆炸事件,但是仍不愿讨论巴 基斯坦在后一事件中的作用,并申明美国相信巴是当前国际反恐怖主义联盟的重要一员 (注:“美国的打击对象包括针对印度的恐怖主义”,Times of India,2001/10/17)。 印美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表现明显。

二、地区反恐:印度的反应与对策

南亚业已紧张的局势由于另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而加剧。2001年12月13日,位于新德 里的印度议会再遭恐怖袭击,致使问题开始激化。印度作出了异常强烈的反应,包括发 表措辞强硬的政府声明、撤回驻巴高级专员、停开从德里驶往拉合尔的巴士,在印巴边 界及克什米尔实控线进行大规模军事调动,并计划在印巴边界附近举行规模空前的军事 演习。

印度在袭击事件后有意强化与巴基斯坦的对抗,压力大增,将此作为对袭击事件本身 和越界恐怖主义活动的回应。尽管印度在过去的军事对抗中一直对巴处于上峰,但这种 优势并未对反击巴在克什米尔的“代理战争”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因此印度必然希望抓 住这次的重要时机,借“9·11”之后的国际反恐形势,以高压迫使巴停止对反印恐怖 活动的支持。自1971年印巴战争以来,印度的军事动员在受袭事件后几周内达到了最高 峰。1971年印巴战争开始时,还存在着东巴,并且当时中印关系紧张,印度不得不在东 部部署重兵。但这次不同,印度能将大量东部驻军西调,最大限度地动员军队,准备对 巴采取决定性措施。1986年冬季印度军队曾在印巴边境举行过代号为“黄铜平头针”的 大规模军事演习,但与之相比,近期进行的军队动员不仅是为了实施一次军事演习,而 是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政治举动,即准备进行一场真正的战争。甚至与1999年5~7月间的 卡吉尔冲突相比,此次的形势应该说要严重得多。可以推测,如果外交失败,发生战争 ,冲突将会比卡吉尔冲突严重得多。卡吉尔冲突仅发生在实控线附近,战事限制在较小 的空间内,但些次则可能成为一次全面战略,除克什米尔实控线外,战争还将沿着从克 什米尔直到古吉拉特的印巴边界展开。

更严重的是,核战争的危险在这次远远超过了卡吉尔冲突期间。卡吉尔冲突中,由于 担心发生核战争,印度不得不表现出极大的克制,军事行动没有越过实控线印方一侧, 也没有故意扩大战争。但在袭击事件后,印度却故意要冒与巴基斯坦全面开战的风险, 以达到消除越界恐怖主义的政治目的(注:R.莫汉:“现在已到时机”,Hindu,2002/1 /13)。核冲突的危险也迫使国际社会变得前所未有地关切印巴之间的争端。尽管1980年 代以来国际社会也曾进行外交干预以缓解印巴双方的紧张关系,但这次关注的烈度可说 是前所未有的(注:N.伊克巴尔:“透过核阴影”,Asia Times,2002/1/11)。

如果巴基斯坦不理会印度提出的要求,印度可能采取的其他针对性行动包括:进一步 降低两国外交关系的等级、取消过境飞行权、降格经贸关系等。如果巴作出强硬反应, 印度就可能考虑采取外交方式以外的行动。为了使自身的军事威慑力有效发挥作用,印 度在袭击事件后很快便开始进行大规模军事动员。很显然,一旦外交努力失败,印度将 不排除开战的可能。印度同时也考虑到另一种可能性:巴迫于外部压力,在打击恐怖主 义的问题上采取一些表面措施,或拖延、敷衍,不实施决定性的打击行动。另一种可能 还有,巴为打击恐怖主义组织争取回报,如提出许多附带条件或要求印度作出同等让步 。巴可通过这些措施以减轻来自美国的压力,在不改变自己基本立场的情况下将球踢给 印度。

如果采取军事打击,针对的打击目标很难确定。可打击的对象有巴基斯坦的领土、不 具战略价值的训练营地、公共建筑等象征性目标、或其他基础设施。但这些打击并不能 改变巴基斯坦的政策。其他的军事选择包括:隔边界炮击、越过实控线发起突袭、占领 某些巴控领土,或对巴控地区实施空中打击。如果印度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和风险,也可 强行在巴自身领土上进行一场战争。但这些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问题的本质,不可 能对巴领导层施加积极的影响。就此看来,印度的对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军事打击,而 必须从实际收效着眼,考虑多种战术的结合,包括外交、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 以便能够影响巴领导人的政策,进而影响整个巴基斯坦(注:V.R.拉加万:“对恐怖主 义的答复”,Hindu,2001/12/26)。

在可供选择的非军事措施中,印度可阻断进入巴基斯坦的跨界走私贸易,想将对巴产 生广泛、直接的负面影响。印度也可停止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正常贸易,加剧巴国内的经 济困难。印巴之间签有关于印度河水分配的条约,如果印度以巴不遵守反恐国际规范为 由,可以单方面决定供给巴方的河水流量,甚至阻断河水供应,这将迅速对巴的经济、 社会和政治产生出明显影响。在印度看来,这些措施可迫使巴基斯坦接招。印度可采取 的非军事手段还包括限制签证、关闭领事馆和终止多边合作等。

三、美国在印巴争端中的干预作用

印巴对抗的升级发生在“9·11”事件之后和美国在阿富汗打击恐怖主义行动期间,该 事实使得美国及国际社会对南亚的局势高度关注。印度视自己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受害者 ,认定背后有巴基斯坦直接插手。但巴却认为,克什米尔内部的暴力是因当地居民争取 自由的运动引起的,性质完全不同,不应纳入美国打击恐怖主义战争的范围。美国为了 赢得巴对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的全力支持,基本上默认了巴的观点,对越界恐怖活动很 少吱声,也否认这些活动与巴基斯坦存在联系。印度虽认为美国在反恐问题上有使用双 重标准之嫌,但碍于当时国际反恐大局和美国的安抚,只能坐待时机。

印度议会遭袭发生在阿富汗战事基本结束之后,美国开始明确将它与“9·11”事件等 同看待,对印度的地区反恐立场表示理解,要求巴总统穆沙拉夫镇压利用其领土进行恐 怖活动的恐怖主义组织。美、英领导人和特使也奔走两国,向巴施加压力,促使其采取 决定性行动打击相关的恐怖组织,同时呼吁印度保持克制,避免爆发全面战争。

然而,自“9·11”事件甚至印度议会遭袭事件以来,美国的表态始终坚持,“拉什卡 民兵组织”(Lashkar-e-Taiba)和“穆哈默德圣战组织”(Jaish-Mohammad)等组织的暴 力活动针对的不仅是印度,也针对了巴基斯坦,它破坏的是印巴关系的稳定。美国是想 证明,穆沙拉夫政权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类恐怖主义活动的受害者,因此巴基斯坦领导人 是无辜的。另一方面,美国也要求巴政府对境内的恐怖主义武装派别采取管制和打击行 动。美国政府并公布了“拉什卡”组织从事某些恐怖活动的事实。文件指出,“拉什卡 ”以巴基斯坦作为基地,是成立于1989年、反美意识强烈的极端教派组织“Markaz-ud- Dawa-Wal-Irshad”所属的军事组织,是三个活跃在克什米尔的最大、最有战斗力的组 织之一,以印度为攻击对象,但没有政党背景。该组织自1993年以来一直在克什米尔境 内从事暴力恐怖活动,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物资破坏。其基地在巴基斯坦境内拉合 尔附近,在巴控克什米尔和阿富汗设有许多训练营地,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波斯湾地区和 英国的巴基斯坦社团、伊斯兰教非政府组织及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的商人。该组织与世 界范围内其他教派武装组织保持着联系,包括菲律宾、中东和俄罗斯的车臣(注:K.K.卡特雅尔:“布什的话是否会付诸行动”,Hindu,2001/12/24)。从美国的做法可看出 ,美国接受印度关于恐怖主义组织将巴基斯坦作为基地的观点,但依然反对将它们的活 动与巴政府发生联系,更不可能按对待阿富汗塔利班的办法来对待巴基斯坦。毕竟,克 什米尔的局势提出了一个美国布什政府的反恐战略尚未解决的问题(注:(社论)“亚洲 的新冷战”,The Guardian,2001/12/28)。

但同时也可注意到,巴基斯坦历来同情和支持印控克什米尔境内的“自由解放”运动 ,巴军事情报部门事实上也参与了越界恐怖活动的策划和支持,但穆沙拉夫执政后对巴 国内的宗教极端势力采取了某些强硬的措施,特别在“9·11”之后,政策的变化更为 明显。除其他因素外,美国对巴的影响和压力应该说产生了相当效果。

穆沙拉夫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可分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以“9·11”事件和印度议会遭 袭事件划界。第一阶段:1999年10月17日,穆沙拉夫在军事政变后的首次全国性讲话中 ,承诺保证法律和秩序,要求宗教人士正确传播伊斯兰教。接着下令收缴了大约100多 万件各类非法武器。2000年6月到2001年7月期间,禁止以“圣战”名义强行筹集资金和 在公共场合携带武器。颁布法令建立作为样板的宗教学校,开设伊斯兰教义和现代内容 相结合的课程。建议对宗教学校实行强制性登记,审查其经费来源和在册的外籍人员。 2001年8月14日,穆在巴独立日讲话中宣布禁止两个教派组织,并对其他教派组织实行 监督。

第二阶段:“9·11”事件后,巴增强对美国为首的反恐国际联盟的支持,解除亲塔利 班的情报机构ISI负责人的职务,撤换三名参与制定克什米尔政策的高级军官,下令逮 捕煽动人们抗议政府支持美国打击塔利班和本·拉丹“基地”组织的宗教领袖,将他们 绳之以法。照美国的做法冻结了若干以巴基斯坦为基地、在阿富汗活动的恐怖组织的财 产和银行帐户,并逮捕和审讯了两名被指控帮助拉丹“基地”组织的前核科学家。

第三阶段:印度议会遭袭后,穆沙拉夫下令冻结“拉什卡民兵组织”和“穆哈默德圣 战组织”的财产,软禁该两个组织的领导人以及数百名骨干,关闭了两个组织在巴境内 各地的分支机构,命令ISI停止支持以巴基斯坦为基地、活动于克什米尔的武装派别(注 :M.库马尔:“穆沙拉夫能否控制局势”,Hindu,2002/1/13)。直到今年1月12日,穆 发表全国电视讲话,表示巴基斯坦将坚决打击恐怖组织活动,并宣布禁止上述两个极端 组织的活动,逮捕数百名极端分子,并且不允许任何组织以克什米尔的名义从事恐怖活 动(注:“穆沙拉夫镇压恐怖组织”,The Times of India,2002/1/13)。

印度对美国在反恐问题上持双重标准极为警惕。在印度看来,美国不将恐怖主义组织 同巴基斯坦相联系的观点,是对巴的明显妥协和让步,其后果将给反恐战争后南亚的和 平、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印度认为,巴基斯坦与美国合作打击塔利班实属迫不得已,并 非出自真心,因此如美国默认巴基斯坦继续支持针对印度的恐怖主义活动,就会使传播 原教旨主义、训练恐怖主义成员、后勤支援恐怖活动的基础设施保持不遭摧毁,从阿富 汗大批逃入巴基斯坦的恐怖组织成员就能派上新的用场。尽管目前巴在沿阿富汗边境部 署了大量军队,以便封锁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成员进入巴的通道。但印度仍不相信巴 的诚意,认为这不过是为蒙蔽美国的表象。进而,即使印度相信美国愿意对巴施加压力 ,也不能肯定美国能说服巴领导层改变对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因此可以肯定,除非穆 沙拉夫对巴国内的恐怖主义组织采取严厉打击措施并不断加大力度,印度绝不会减轻对 巴最大限度的压力(注:R.莫汉:“关键时刻的印巴危机”,Hindu,2001/12/25)。

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印度依然不改不许外部势力进行干预的立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印 度反对外部大国调停印巴之间的冲突。特别随着阿富汗战事的基本结束和印议会遭袭事 件的发生,形势重新变得对印度有利,印度会尽量争取外界支持它在反恐问题上的强硬 立场。

四、战争与和平:印巴关系的前景

至少从现象上看,印度在议会受袭事件后的强烈反应表明它对印巴关系的现状不抱希 望,决定单独采取强硬行动。近年来,印巴关系一直处于不稳,以克什米尔问题为焦点 的争端不断升温,形势持续紧张,印度感到自己的对巴政策受到明显的挫折(注:A.马 图:“巴基斯坦谜团”,Hindu,2001/12/27)。1998年印巴核试后,两国领导人曾两次 坐下来谈判,印度认为自己作出了让步,但未取得效果。1999年2月的“拉合尔宣言” 一度给南亚缓和带来期望,出现了比较乐观的气氛,会议相关文件也涉及到多种合作的 可能,尤其是在核问题上的合作。甚至国际上当时有人提名瓦杰帕伊和谢里夫获当年诺 贝尔和平奖。就连一些谨慎的分析家也认为,南亚地区的公开核军备化有助于巴基斯坦 克服长期以来面对印度战略优势产生的心理障碍,获得更多的自信,从而使自身的行为 方式显得更负责任、更为理性。但形势发展并不那么乐观,克什米尔的局势依然十分严 峻,1999年夏季的卡吉尔冲突使“拉合尔精神”顷刻化为乌有。不久前印巴领导人的阿 格拉峰会也曾使外界对缓解南亚紧张局势寄予厚望,当时双方同意组成一个高级小组磋 商克什米尔问题,但印度坚持要巴基斯坦承认: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是巴停止支持越界恐 怖主义活动。这样就使会议遇到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9·11”事件使国际局势发生 了某些重大的变化,印控克什米尔邦议会遭袭并特别是“12·13”印议会遭袭事件发生 后,阿格拉会议取得的少量进展也不复存在。

印度反应强烈可说还有另一原因。印度国内及周边地区近年来不断受到暴力恐怖活动 的困扰,在印度看来,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是极端教派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发生在克 什米尔的越界恐怖活动正是这种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一部分。在美国和西方之外地区, 即使也深受恐怖主义的破坏,但在反恐问题上很少能寻求国际合作或受到全球性关注。 因此印度若想国际社会对它面对恐怖袭击的处境加以认真关注,就必须自己先采取行动 ,消除恐怖主义活动的根源;只有这样,大国及国际社会才会对印度的立场作出积极回 应。

在国际社会反恐怖主义的背景下,印巴对抗的升级致使南亚战争阴云密布。但需要指 出的是,一方面,印巴针对克什米尔和反恐问题上的对抗在近期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烈度 ,甚至有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核对抗,但另一方面,由于核因素的存在和国际社会对反 恐问题的高度关注,近期的南亚危机也可看成是印巴解决旷日持久的克什米尔争端、争 取实现地区持久和平的难得机会。如果穆沙拉夫能在外部压力下对巴国内的教派极端组 织和恐怖主义组织加大打击力度,就可有效地缓解双方之间的对抗。印度舆论在制造声 势向巴施加压力的同时,也认为如果穆能利用危机带来的契机,清除巴国内宗教极端主 义、恐怖主义的社会根源,印巴关系就可能出现明显转机。目前穆沙拉夫已作出了某些 积极的努力,有可能使印巴之间的互动向良性方向发展。

但努力和妥协显然只能是双方的。从近期形势发展看,印度通过政治、军事和外交压 力不断加码的战略来影响巴基斯坦政策的战略用得比较成功,巴也已作出某些正面反应 ,这为缓和紧张局势、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危机创造了一定条件。如果巴能真正意识到越 界恐怖活动对两个核国家之间关系的危险性,采取断然行动加以制止,印度也应承认克 什米尔问题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存在,重新考虑自己的克什米尔政策,从而认真推进 政治解决的进程,争取尽早和最后解决这一争端。巴基斯坦对这点是深感怀疑的,不相 信印度会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做出真正的让步。并且,尽管外界的反恐问题上向巴施加了 很大的压力,但对巴对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并非完全不能理解。因此一旦巴改变对印度 的敌视政策,印度也需要表现出相应的政治见识,开始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和平进程,其 中心问题便是解决克什米尔争端。

换句话说,印度要想求得克什米尔的长治久安,为最后解决争端创造条件,就需要在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减轻军事压力,主动恢复与愿意放弃暴力的该地武装派别之间的对话 ,真正开始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和平进程。同时在克什米尔恢复政治参与的民主进程,尽 早恢复法律和正常秩序,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承担更多义务,实现当地经济和生活水平 的增长。总之,近期因恐怖袭击引发的印巴危机也使克什米尔问题到了需要考虑解决的 时候,出现了一些非常有利的因素。国际社会普遍希望印巴两国领导人能抓住这一难得 机遇。毕竟对印度而言,只有政治解决才能最终使其同时拥有统一和安全。

标签:;  ;  ;  ;  ;  ;  ;  ;  ;  

“9/183/11”事件后的印巴关系与南亚地区安全_印巴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