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核算”的结构完善与转型成本分析_成本分析论文

“统一核算”的结构完善与转型成本分析_成本分析论文

“统账”结构完善与转轨成本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本论文,结构论文,统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史简要回顾

中国城镇职工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采用现收现付式。

1991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实行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负担。

1995年实行“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提出两种“统账”结构方案。

1997年明确提出统一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案,2000年在“试点方案”中则进一步完善了“统账”结构。

2004年,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扩大到吉林与黑龙江两省,从支出的角度对“统账”结构进行了完善。

二、“统账”结构完善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一)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改革与转轨成本

“统账结合”的混合型养老保险体制克服现收现付制无法应对的人口老龄危机,具有激励作用,体现了效率,又通过社会统筹部分实现公平。

在制度转轨过程中,进入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费不足以支付当期已退休职工的、由统筹基金支付的养老金部分,产生了统筹基金支付差额,即转轨成本。

(二)转轨成本支付渠道与方式分析

理论上讲,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国家应当承担转轨成本。

转轨成本支付渠道主要有:一是提高制度内的缴费收入;二是降低制度内的支出;三是提供专项资金。转轨成本的具体支付渠道与方式受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阶段的影响。

(三)“统账”结构完善的历史背景与转轨成本支付

1、自1995年至1997年时期

扩大覆盖面增加的收入被抚养比的增加所抵消,实际上导致负担偏高的费率。

1994国家在试点的111个城市实行有条件的提前退休政策。通过扩大覆盖面来缩小当期的转轨成本的效果被制度内抚养比的提高所抵消。转轨成本无法解决,挤占个人账户资金,导致空账运行。

2、自1997年至2000年的情况

国家在1997年将个人账户规模统一为11%。

1998年底加大扩大覆盖面政策执行力度,并于2000年进一步完善了“统账”结构,通过缩小个人账户规模,增加统筹基金收入,来缩小转轨成本,为个人账户做实与制度转轨提供空间。

3、自2000年至2004年的情况

国务院2000年的试点方案并未真正实现统账分开,国务院在2004年改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由原来的120调整为退休时的平均余寿,控制个人账户向统筹基金的透支额,将个人账户当年做实规模降低为5%,其中3.75%的规模来自于中央财政补助,稳定转轨成本。

三、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扩大试点方案,完善“统账”结构,平滑转轨成本的时间分布,将近期转轨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支付转轨成本,保证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做实个人账户,实现制度转换目标

(三)精确计算转轨成本,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付转轨成本

标签:;  ;  

“统一核算”的结构完善与转型成本分析_成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