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梁琳[1]2016年在《面向孔子学院慕课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政治、文化关联的日益密切、深入,语言作为交流的载体,在各国的交流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他国与中国的交往愈加频繁,各国对汉语的学习需求迅速增长。因此,我国在世界各地开设了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育及中国文化的推广,从而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理解。从2004年至今,11年来孔子学院迅速发展,已经遍及世界134个国家,同时孔子学院的注册学生数量迅猛增加。由于这些学习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孔子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随着汉语学习群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环境呈现多元化趋势,孔子学院的汉语教育和中国文化推广策略也随之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形势,完善孔子学院的运行机制。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下,孔子学院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法满足学习者的多元需求,成为汉语国际推广决策者和从业人员最关心的问题。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同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世界范围内区域分布不均衡,教学模式和内容不统一,教学时数少等。自2012年起,慕课(MOOC,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网络开放在线课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MOOC具有开放性、大规模性、资源共享性和实时交互性、教学资源和教学课时分段化等特征。MOOC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和教学内容的“碎片化”与孔子学院分布的“广泛性”和教学模式的“非统一性”相得益彰。因此,可借"MOOC"发展之势,助推“孔子学院教育模式”新发展。进而从业者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了面向孔子学院MOOC的研究。MOOC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孔子学院运用MOOC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为自身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保障。本研究主要分为七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分析了孔子学院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MOOC的特征和优势,确定了研究孔子学院MOOC的建设问题的意义和方向。第二部分,相关教育理论及方法。本研究根据课程设置理论、文化传播与语言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进行课程建设,借鉴在线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进行教学环境和模式的创设,并运用在线教育评价方法,尤其是学习分析技术对网络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建构较为完整的孔子学院MOOC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第叁部分,孔子学院需求分析及MOOC建设必要性。首先,总结了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现状和困境,分析孔子学院MOOC建设的需求;然后,对MOOC的教学特征进行深入挖掘,以分析MOOC与孔子学院二者的关联性,进而阐述基于MOOC的孔子学院课程的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部分,孔子学院MOOC的设计。根据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研究了孔子学院MOOC的课程设计问题,包括教学理念的分析、需求分析、课程体系建构和知识体系建构,孔子学院MOOC的设计遵从以上步骤,对孔子学院中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教师和管理者的教育管理需求进行分析,构建孔子学院MOOC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第五部分,孔子学院MOOC的建设。在孔子学院MOOC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对孔子学院MOOC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基于5C目标的课程建设方案和系统框架,包括具体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和建设流程,最后并对孔子学院MOOC的具体内容进行建构。第六部分,孔子学院MOOC的实施与反馈。在已经建设的孔子学院MOOC平台上,建设面向孔子学院的《汉字MOOC》,并将其实际运用于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对实施结果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孔子学院MOOC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第七部分,结论与建议,对孔子学院MOOC的设计、建设及实施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的结论,并对该话题研究进一步的展开提出了建议。孔子学院MOOC的学习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内容不仅是汉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更是中华文化的体验和理解。因此,孔子学院MOOC的设计对公共教学资源建设、师生互动和评价方式都有所要求,既要针对第二语言教学的普遍性也要体现孔子学院的特殊性,由基础课、特色课和拓展课共同实现MOOC课程普适而个性化的教学。基于5C目标的孔子学院MOOC建设是基于MOOC的孔子学院第二语言教学机构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最后,孔子学院汉字MOOC的实践说明了孔子学院MOOC教学方式受到汉语教师和海外学习者的欢迎,推进了孔子学院MOOC将汉语言教学从实地教育向完整的网络在线教育转变。

熊丽[2]2008年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叁种模式的教学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信息化普及工程,是一项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得优质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通过叁种模式送到农村的广大学校,深刻地改变了农村学校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本文正是在国家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大背景下,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根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该县的实施情况和石柱县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并结合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石柱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整合课程改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整体思考,来探索叁种模式在石柱县基础教育中相应的教学应用模式,探究如何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于学科教学,促进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育方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缘由,梳理了国内对该研究的相关情况,以及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第二部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简述。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叁种模式的硬件配置情况和以及相关教学资源情况进行介绍。第叁部分:石柱县叁种模式的教学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介绍了石柱县的基础教育情况和农远工程在该县的实施情况;详细介绍了石柱县叁种模式的教学应用现状,以及对叁种模式教学应用现状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石柱县叁种模式的教学应用研究。分别提出了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这叁种模式在石柱县中小学教学应用中教育教学方法和应用模式;并选取了个别项目学校进行叁种模式教学应用的教学案例及分析。第五部分:进一步加强叁种模式教学应用的对策。为了进一步加强叁种模式的教学应用绩效,提出了重视教师培训、实现本土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长效机制等对策。

董欢[3]2008年在《网络环境下PBL的教学辅导策略及其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信息化的浪潮,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教育也在观念、方法、手段乃至体制、结构上悄然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笔者以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应从微观的角度找出一个突破口,即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而将网络环境下的PBL用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作者认为,由于网络的引入,现实环境下的PBL和网络环境下PBL,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网络环境下的PBL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网络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特别是网络信息传输技术使跨时空的学习活动得以实现。但是,这种跨时空的教与学相对于面对面的教与学而言,因教学双方在信息沟通上的延时性所致的消极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的指导与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分析,作者提出在PBL网络教学中导入辅导策略,从而使网络环境下的PBL更为完善、有效。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文献调研、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和评价分析。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探讨网络环境下PBL中教学辅导策略的构成要素及其操作流程,并且分析了各要素中教师的具体指导行为;然后,通过行动研究开展教学试验以检验、修正和完善该辅导策略的有效性。基于学习活动开展的方式,作者开发了一个PBL学习活动平台,该平台体现了网络环境下PBL的特点,能够实现PBL所要求的基本功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特征,以西南大学教育技术系2004级本科《现代远程教育》课程为例,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对理论阶段提出的PBL网络教学辅导策略进行了检验、修正和完善。论文最后对研究过程中收集的各种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了本研究的结论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该辅导策略在高校校园网络教学中的应用获得了验证性成功。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的PBL充满了兴趣,学生在对问题的鉴别、探究和解决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在协作学习、资源利用和自主学习方面的技巧、能动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张超[4]2012年在《基于成效教学理论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线学习正在成为远程学习的主要趋势并蓬勃发展起来。但是在线课程在经历了一个数量上迅猛增长和规模上急剧扩张的时期中,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却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其中在线学习活动的缺失和设计在线学习活动时缺乏有效理论的指导,就是大多数在线课程中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本研究在此现状基础之上,以学习活动设计和成效教学理论为主线,本论文围绕叁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进行阐述,总结国内外关于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现状,从已有研究中概括出本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尚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为发现本课题的研究问题提供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对与本研究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阐释,并制定了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其中包含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核心要素。同时,概括与总结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叁大理论基础,从而为后续在线学习活动设计奠定扎实的理论根基。其次,本研究以成效教学理论为基本理论,并有效融合活动理论的核心思想,分别阐述了基于建构性协同的在线学习活动层次模型和过程模型,并最终结合教学设计思想,构建了一个符合成人学习者需求的,基于成效教学理论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整体模型。同时,在所构建的模型基础上,以安博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结合《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具体设计了基于建构式协同的各层次在线学习活动,并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任务,依据整体模型进行详细的设计与具体的教学实践。最后,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与总结,并得出积极的结论——成效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可以有效帮助成人学习者达到学习活动所要求的学习成效。同时,笔者在针对本课题后续研究的展望中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应用和实践研究。

刘颖[5]2007年在《混合学习在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合学习是随着对网络学习的反思和传统课堂学习的回归而逐渐被关注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它融合了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优点,弥补了二者的某些不足;旨在为学生更好地提供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国外,混合学习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从提出、研究到推广应用阶段,我国教育技术界近年来也在对其进行文献及理论层面的探讨,并在积极提倡。目前,混合学习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和公司培训领域,而针对学校的混合学习研究却不多。本课题选取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展混合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缺点,单独作用于教学过程都难以满足目前教育教学的需要。而混合学习能够结合二者的特点,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混合学习的发展和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对混合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的实证研究,希望能够为高等师范院校课程开展混合学习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第二部分,混合学习概述。论述了混合学习的概念、本质涵义以及研究现状。混合学习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既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它是各种学习内容、学习媒体、学习方法、学习模式以及学习环境的有机混合,充分体现了知识内容的最优化传递策略。混合学习是由抽象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多个层面的混合,是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和思想。第叁部分,基于混合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对基于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具体包括: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分析及行为目标的编写、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评价学习结果六个环节。第四部分,基于混合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研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采用准实验研究法对高等师范院校混合学习教学设计进行了应用研究。以验证混合学习模式和传统教学方式二者之中哪一种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对整个实验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给出了初步的研究结论。最后,对本次混合学习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海波[6]2007年在《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学院校及其代表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远程教育的教与学都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的支撑。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健全的学习支持服务运行机制,是普通高校远程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经济、高效、实用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能够克服和缩短教师与学习者沟通与交流的“距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水平和能力,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终身学习,有利于提高普通高校远程教育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本研究以“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研究”为题,分别对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概况、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普通高校远程教育与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关系等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中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比如服务意识不强,观念陈旧;宣传力度不够,利用率不高;体系结构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学资源缺乏等。以此为基础,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完整的教育支撑平台;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样的服务模式;高素质的教职员工;独立自主的学生群体等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要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差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效益最优化原则等,采取有效措施来改进和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体的措施包括:切实转变教育思想,牢固树立服务理念;重视建立质量标准,保障体系有效运行;补充业务机构,健全服务体系;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过程;加强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建立对体系本身有效监督与反馈的机制,保障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

贺知贤[7]2007年在《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特别是作为我区乃至全国的重工业城市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陷入困境。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把先进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的综合技术,能够使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能够积极应用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的新资源。本文旨在探索教育技术在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并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经验,对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更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应用教育技术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期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得以推广应用,对包头市乃至全区的中职教育走出困境,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阐述教育技术的基本定义和实践方法入手,在分析教育技术的媒体技术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技术将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的强大动力功能。第二章,通过调查问卷对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目前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清楚的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他们共同的愿望,但是愿望与现实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正体现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经费问题、管理问题、教师的信息观念问题等等。第叁章,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对二战后美国、德国、英国等国中等职业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实践情况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作一介绍,以期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带来一定的启示。对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美国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作了介绍。第四章,从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改革对策入手,提出了一些对症下药的策略:在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大力推广、应用教学设计;更新观念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采取激励措施,促进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大投入,多方筹措经费来源;强化管理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考核机制这六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李建珍[8]2008年在《西部多元文化地域的现代远程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进入西部以后,与当地传统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传统文化和地域之间存在什么冲突?如何弥补和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带着这样两个问题,本人结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组织发起的“田家炳‘两岸叁地’教育技术西部行”考察活动,采用质的研究和文化唯物论的主位与客位研究的方法论观点进行了相应研究。本研究的目的:通过考察西部“农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经验和建议,在梳理国内外远程教育及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可借鉴经验的基础上,以文化的视角,从政策层面提出西部“农远”适应西部文化和地域特点,创新性、多元化发展的建议。为西部教育的公平与健康发展、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从建设到应用的转型、为西部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第一步,通过文献的收集与分析,初步了解西部文化、地域特点和“农远”实施情况,为设计研究与实地考察大纲作好准备;第二步,设计实地考察提纲:考察内容主要涉及“农远”实施取得的成功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第叁步,调查工具的准备:本次考察用到的工具有录音笔、数码相机和通讯工具;第四步,通过“田家炳‘两岸叁地’教育技术西部行”考察活动,取得西部“农远”实施过程中从经验、问题到建议的第一手资料;第五步,通过对取得资料的编码分析,在梳理、借鉴国内外远程教育和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第六步,从文化视角提出西部“农远”适应西部文化、地域特点,创新性、多元化发展的建议。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质的研究与文化唯物论的主位(文化负荷者的观点)与客位(研究者的观点)的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上主要采用座谈、听课、资料收集与文献检索等方法。文献检索主要借助CNKI中国期刊全文库、CNKI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库和电子“超星”图书,以传统的纸质文献为补充。通过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分析文化组成要素,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启发下,从文化视角构建了西部“农远”的政策分析框架,包括叁个层次:第一层为“叁种技术模式层”,对应物质文化;第二层为“组织管理层”,对应制度文化;第叁层为“应用层”,对应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叁种技术模式层、组织管理层和应用层,都有政策领域统一的规范和约定,每个层次的规范和约定可以是不一样的,各地均可根据当地文化和地域特点有创新、有发展,寻求适合自己的实施方案。2、通过研究,明确了在西部“农远”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主位研究,本人认为西部“农远”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另一类是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本人研究的结果是:项目本身存在9个方面的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5类共计31个问题(组织机构方面7个、基础设施方面7个、远教资源方面6个、规章制度方面4个、远教应用方面7个,详见第二章)。成功的经验:本人总结得到了6类共计34条经验(组织机构方面3条、管理方面13条、师资队伍方面4条、应用方面9条、资源建设方面4条、教学研究方面1条,详见第二章)3、通过研究提出了西部“农远”发展的基本思路本研究认为:西部“农远”要适应西部文化和地域的特点,对“农远”叁种模式从建设到应用要创造性地多元化发展;在从建设到应用转型之后,在国家整体发展框架的基础上,应该给予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考虑到西部偏远民族地区“双语”类院校本身投资大、经济困难、资源匮乏等特点,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与扶持。4、提出了西部“农远”适应性发展的具体建议根据本人研究得到的叁层政策分析框架,从叁个层面提出了西部“农远”健康持续发展的47条建议:叁种技术模式层面11条;组织管理层面7类共计25条(组织机构7条、师资队伍8条、资源辐射3条、资源开发2条、教学科研1条、学科教材及教参2条、电力资源2条);应用层面2类共计11条(学校管理部门7条、教师4条)。

王蕊[9]2007年在《高校《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教学具有资源共享、时空不限、交互协作等多种优势,它在实现共享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效率、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网络的网络课程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设计和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本论文共分七大部分,在研究和分析国内外网络课程发展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构建《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开发流程和技术实现;重点论述了《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及该网络课程的体系结构、导航设计、交互设计和教学资源设计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网络课程平台和框架,详细论述了《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体系的八大模块。在《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中建立了丰富的授课讲义、电子教案、动画资源和网络资源链接等相关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不仅适用于网络教学,也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素材和有益的辅助教学手段。文中,最后还对《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高等教育中学生对网络教学的态度、利用网络交流与沟通的程度、《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网络的教学效果评价等。本文探索既能发挥网络优势,又能促进学习者有效认知的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与方法,论文研究能为其他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作用。

孙玉[10]2010年在《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教育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国家投入巨资,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经济与教育都相对落后的台儿庄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与帮助下也实施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信息化氛围不浓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台儿庄区在开展与利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影响了当地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即是从实际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9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发现并深入剖析影响台儿庄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适应台儿庄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该研究的缘起及意义,并对国内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研究存在的空白点和不足。第二部分通过对教师、学生、校长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以及亲自参与课堂教学的实地观察,对台儿庄区中小学远程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翔实地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统计数据与调查结果表明,台儿庄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及远程教育应用存在诸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第叁部分是笔者在前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了制约当地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六种因素:管理机构与制度的不健全;思想认识落后;资金及技术服务体制不完善;硬件设备缺乏;教育资源短缺;忽略软件的应用与开发。最后揭示了这几种制约因素形成的原因。第四部分根据当地远程教育持续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提出了台儿庄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七种应对策略:适应环境,转变观念;提高远程教育质量;建立合理的资金运行机制;因地制宜,促进师资队伍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优化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加大远程教育的投入;完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完善上级服务体系并加强本校教师自身能力的建设;建设评价与反馈体系。最后结束语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指出要正确认识本地区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台儿庄区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面向孔子学院慕课建设的研究[D]. 梁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叁种模式的教学应用研究[D]. 熊丽. 西南大学. 2008

[3]. 网络环境下PBL的教学辅导策略及其行动研究[D]. 董欢. 西南大学. 2008

[4]. 基于成效教学理论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D]. 张超.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5]. 混合学习在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6]. 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研究[D]. 张海波.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7]. 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与对策[D]. 贺知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8]. 西部多元文化地域的现代远程教育问题研究[D]. 李建珍. 西北师范大学. 2008

[9]. 高校《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 王蕊.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10]. 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孙玉.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