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诊断研究论文_张立君

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诊断研究论文_张立君

张立君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165000

摘要:目的 探究出血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诊断。方法 抽选我院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60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经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分析,均做出明确诊断,其中内出血32例,包括心包积血8例、胸腔积血6例、腹腔积血6例、关节腔积血3例、脑硬膜下血肿4例、皮下血肿3例、腹膜后血肿2例;外出血28例,包括鼻衄8例、咯血7例、呕血4例、血便5例,血尿4例。结论 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分析,有助于出血的明确诊断,为制定可行性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出血;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诊断

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称为出血。毛细血管出血常常发生于慢性淤血;大动脉、大静脉搏破裂性出血则常由于血管外伤引起,或由于炎症和肿瘤侵蚀血管壁所引起[1]。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出血可分为内出血(指血液逸人体腔或组织内)和外出血(指血液流出体外)。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60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9.5±2.3)岁。

2病因和发病机制

出血有生理性出血和病理性出血。前者如正常月经的子宫内膜出血;后者多由创伤、血管病变及出血性疾病等引起。按血液逸出的机制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

2.1破裂性出血

2.1.1血管机械性损伤:如割伤、刺伤和弹伤等。

2.1.2血管壁或心脏病变:如心肌梗死性后形成的室壁瘤、主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破裂等。

2.1.3血管壁被周围病变侵蚀:如恶性肿瘤侵用其周围的血管;结核性病变侵蚀肺空洞壁的血管;消化性溃疡侵蚀溃疡底部的血管等[2]。

2.1.4静脉破裂:常见于肝硬化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1.5毛细血管破裂:此类出血多发生于局部软组织的损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漏出性出血

由于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漏出血管外,称为漏出性出血。

2.2.1血管壁的损害:这是很常见的出血原因,常由于缺氧、感染和中毒等因子的损害引起。如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立克次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蛇毒和有机磷中毒等损伤血管壁致通透性增高;某些化学药品中毒和细菌毒素如链球菌毒素引起变态反应性血管炎,血管壁也会受损饬;维生素C缺乏时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接合处的基质和血管外的胶原基质形成不足,致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过敏性紫癜时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着于血管壁引起变态反应性血管炎。

2.2.2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和骨髓内广泛性肿瘤转移等均可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 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使血 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某些药物在体内诱发免疫反应,所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于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连同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内毒素及外毒素也有破坏血小板的作用。在血小板数少于5×109/L时,即有出血倾向。

2.2.3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Ⅸ(血友病B)、vonWillebrand病因子(von Wiilebrand病)以及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Ⅳ、Ⅴ、Ⅶ、Ⅹ、Ⅺ等因子的先天性缺乏;肝实质疾患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时,凝血因子Ⅶ、Ⅸ、Ⅹ合成减少;DIC时凝血因子消耗过多等。

3病理变化

3.1内出血

内出血可见于体内任何部位,血液积聚于体腔内称体腔积血,如心包积血、胸腔积血、腹腔积血和关节腔积血。在组织内局限性的大量出血,称为血肿(hematoma),如脑硬膜下血肿、皮下血肿和腹膜后血肿等。少量出血时仅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在组织内有数量不等的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存在。

3.2外出血

鼻粘膜出血排出体外称鼻衄;肺结核空洞或支气管扩张出血经口排出到体外称为咯血;消化性溃疡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经口排出到体外称为呕血;结肠胃出血经肛门排出称血便;泌尿道出血经尿排出称为血尿;微小的出血进入皮肤、粘膜、浆膜面形成较小的出血点称为瘀点(petcchiae);而稍微大的出血称为紫癜(purpura);超过直径1~2cm的皮下出血灶称为瘀斑(ecchymoses)。这些局部出血灶的红细胞被降解,由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呈红—蓝色,然后被酶解转变为胆红素(bilirubin)呈蓝绿色,最后变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成为出血灶的特征性颜色改变[3]。在有广泛性出血的患者,由于大量的红细胞崩解,胆红素释出,有时发展为黄疸。

4结果

60例患者经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分析,均做出明确诊断,其中内出血32例,包括心包积血8例、胸腔积血6例、腹腔积血6例、关节腔积血3例、脑硬膜下血肿4例、皮下血肿3例、腹膜后血肿2例;外出血28例,包括鼻衄8例、咯血7例、呕血4例、血便5例,血尿4例。

5讨论

人体具有止血的功能,缓慢少量的出血,多可自行止血,主要由于局部受损血管发生反射性收缩,或血管受损处血小板粘集经凝血过程形成血凝块,阻止继续出血。局部组织或体腔内的血液,可通过吸收或机化消除,较大的血肿吸收不完全则可机化或纤维包裹。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的类型、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破裂性出血若出血过程迅速,在短时间内丧失循环血量20%~25%时,可发生出血性休克[4]。漏出性出血,若出血广泛时如肝硬变因门静脉高压发生的广泛性胃肠道粘膜出血,亦可导致出血性休克。发生在重要的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亦可引起严重的后果,如心脏破裂引起心包内积血,由于心包填塞,可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脑出血,尤其是脑干出血,因重要的神经中枢受压可致死亡。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出血,可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如脑内囊出血引起对侧肢体的偏瘫,视网膜出血可引起视力减退或失明。慢性反复性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0例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得出结论: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分析,有助于出血的明确诊断,为制定可行性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包十梅.探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3):99.

[2]汪洁.病理与临床[J].人人健康,2015,(24).

[3]罗洪英.浅谈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腔内积血直接回输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286-287.

[4]林进国,卢成内.浅析脑出血的临床病理生理[J].维吾尔医药月刊,2013,(4).

论文作者:张立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1

标签:;  ;  ;  ;  ;  ;  ;  ;  

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诊断研究论文_张立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