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质农业研究进展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中国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对优质农业的研究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和农产品供给日益充足的情况下出现的,伴随着农产品的过剩得到了日益加强,更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变得空前激烈。大体上是,1992年9月国务院做出发展“三高农业”的指示,拉开了中国优质农业研究的序幕;1999 年7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把发展优质农业提高到了战略性高度。近几年,理论界对中国优质农业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以下结论。
一、关于优质农业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笔者未能见到关于优质农业内涵的界定,倒是注意到了“质量型农业”的概念。孔祥智(1998)认为,质量型农业是以农产品品质高级化和农业生产结构高度化为核心,以追求更高的经济回报为目标,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推动力的开放性农业。关于优质农业,查振祥(1993品具有较高的营养品质和诱人的色、香、味;三是产品品种多样化;四是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较高;五是产品的包装较好。
无论饲优质农业,还是质量型农业,都以农产品优质化作为核心和目标。关盂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达凤全(1993)认为应包括营养性、适口性、医疗性、纯净度、加工性能和观赏性能;姚於康等(1999)把农产品质量的认定标准概括为实用性、营养性、食用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也有学者主张完整性、有吸引力的外观、感官感觉特性、营养价值、加工特性、利用特性及耐储运特性等方面;张明亮(1999)指出了质量型农业的具体数量标准,比如,至少应有10%以上的蔬菜、果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农产品加工率在50%以上,加工增值1~2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应达到1.5∶1,单位农产品的综合经济效益比目前提高1倍以上,等等。
笔者认为,仅从农产品质量来界定优质农业或质量型农业,或者把优质农产品与优质农业等同起来,在理论上是不完整的,在实践中具有误导作用。一方面,优质农产品虽然是优质农业追求的主要目标,但绝不是唯一目标,对资源,尤其是对特色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对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与环境的协调,等等,都是发展优质农业必须兼顾的目标。另一方面,优质农产品只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产出结果的优化,而与结果优化紧密相联的是过程的优化。把优质农业仅定义为农产品优质化,势必会弱化对生产过程(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产前、产后系统建设)的重视与规范。如果不重视过程的优化,那么,结果(农产品)的优化,要么不能实现,要么不能持久。比如,以掠夺性的经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的优质农产品,是不能持续的;用落后的技术、传统的工艺生产出来的,以高成本、低效益为特征的优质农产品,并不符合优质农业的发展目标。鉴于此,应从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来界定优质农业的内涵。即优质农业是以经济上有效,技术上先进,环境上可持续的方式生产优质农产品的一种农业形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的优质化;二是农产品的生产及流通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合理化。
关于优质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优质农产品在农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二是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包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发展后劲,生态环境质量(如土地养分含量、水土流失情况、自然灾害情况等);三是农业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优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动态的标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不同的用途,优质的标准不一样。如稻米,饲用稻要求蛋白质含量高,酿酒稻要求直链淀粉含量低,生产米粉的稻米则需要直链淀粉含量高。就食用稻而言,泰国以粒长为优,日本重视食味和垩白度,东南亚要求米的胀性好,中东和非洲则需要蒸谷米。
二、中国发展优质农业的背景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一些大宗农产品供给过剩,尤其是低质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产不增收,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势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工企业对原料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加入WTO的步伐越来越快, 国外大量的优质农产品正大军压境,长期追求数量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坏和由此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等等,都是中国发展优质农业的基本背景。此外,孔祥智等(1998)认为,城镇化也是中国优质农业发展的重要背景,因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城镇居民数量,从而使更多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保健、卫生、外观、包装(礼品包装、小包装等)等质量范畴产生更多的需求。
农产品质量是国家和地区农业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是农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优质农业是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其具体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改善居民的膳食质量,提高生活水平,增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二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有利于缩小同国外优质农产品的质量差距,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轻加入WTO 后中国农业可能受到的冲击;四是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即充分利用各地的特色资源,形成品种优势、商品优势和区域优势,避免因产业结构雷同造成的农产品过度竞争;五是有利于生产经营行为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六是可以推动中国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七是有利于改善原料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品的质量,推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八是有利于提高生产经营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和农业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中国优质农业发展的现状
理论界对优质农业现状描述的重点一直是农产品质量。总的评价是,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管理粗放,用途不广,品种稀少,品质不佳,且成本高、价格昂,总体竞争力不强。戴小枫等(1999)对我国出口优质稻与国外的质量差距做了较为全面、具体的研究,其结论是:我国出口优质稻米与国外优质食用米品种相比较,米长低5.6%, 千粒重低4.8%;我国8种优质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只有17.5%,比国外4 种名牌大米低2.6个百分点。 我国的小麦品种与国外代表性品种在主要品质指标上差异不大,仅在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上较国外品种平均低1个百分点,但是在特质粉、专用粉等专门品种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小麦属软粒小麦,面筋强度弱,质量差,做不出高档面包和其它高档面点。在主要指标上,我国的玉米与国外品牌的差距不大,仅在直链淀粉含量上存在较大差距,平均相差3个百分点, 但在玉米品种专用化方面我国才刚刚起步。我国的水果、蔬菜生产在品种结构、品质、产后加工技术与设备方面,与国外的差距为10~15年。我国在畜产品、水产品加工业上与国外的差距非常明显,如世界水产品加工量占水产品总量的比重达到75%,而我国只有30%左右,且低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达凤全(1993)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许多农产品的品质不但没有相应地提高,有的反而还呈下降趋势,如茶叶,除个别茶叶品种外,品质普遍比五六十年代差。优质稻面积只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0%;棉花的内在品质差,纤维强度弱;瘦肉率在45%以上的生猪出栏数占不到出栏总数的20%;许多烟厂收购到的烟叶,上等品只占10%,成为制约我国高档卷烟生产的主要因素。
查振祥(1993)的研究表明,我国的水稻以杂交稻为主,其赖氨酸含量低,精米率、米色透明度、口香程度等远低于粳米。玉米主要是与冬小麦轮作的夏玉米,其成熟时间短,淀粉含量少,出粉率只有40%,比春玉米低10个百分点,而国外多在70%以上。经过加工的食品才占食品总消费量的30%,经过加工的果品只占果品总产量的5%。
据杨俊杰等(1999)的研究,我国南方每年约有2000万吨早籼稻用于喂猪,但优质粳米、糯米却供不应求;优质专用小麦的年产量仅占国内总消费量的8.5%,每年不得不花费26亿美元进口50 亿公斤面筋含量低的小麦做饼干,而国内的普通小麦却大量积压,南方的农民甚至用小麦作肥料。中国医学科学院对我国农产品蛋白质含量测定的结果是:春小麦为13%~15%,冬小麦为13%~14%,粳稻为8%~9%,杂交粳稻为7%~8%,玉米为8%~9%,这些指标与国外相比居中等,但在一些重要的营养指标上(如赖氨酸含量),我国则明显偏低。在加工业方面,我国加工农产品产值仅为农业总产值的38%,而美国为160%, 日本为230%。我国农产品采收后处理能力不及产量的20%, 而发达国家已达60%以上。农业发达国家的初级农产品与加工农产品在消费中的比例达2∶8,我国则高于8∶2。有专家预言,加入WTO后,国内50 %的农产品将受到外国农产品的巨大冲击。
另据笔者掌握的资料,1998年,湖北省优质农产品的比重是:优质粮食(占粮食总产的比重)20%,优质茶25%,杂交牛17%,良种猪40%,优质鱼不及50%,优质水果约50%;河南省1998年种植业、养殖业的良种率为77%;湖南省虽是“鱼米之乡”,但1996年主要农产品的优质率只有38.5%,其中,中高档稻谷只占稻谷总产量的16%。在绿色食品的生产上,我国才刚刚起步。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只有1018个,其年产量为840.6万吨, 全国平均每人只有6公斤。1998年,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额为7.3亿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0.8%;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3385.5万亩,其中, 农作物种植面积1817.9万亩,仅占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6%。
四、中国优质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1.品种因素。品种是产量和品质的基础。由于过去的育种几乎把高产作为唯一目标,从而造成相关技术储备不足,要在近期内拿出大量的优质品种是不现实的,因此,优质品种选育工作的滞后将制约中国优质农业的发展。
2.施肥因素。在施肥上存在的问题,一是化肥施用上重氮轻磷不施钾肥和微肥,平衡施肥尚处于起步阶段,从而影响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二是有机肥施用严重不足。有机肥对农作物的品质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比如,它可以使水果更甜更香。三是作物生长期内的施肥不平衡,往往忽视生长后期的施肥。据试验,水稻生长后期施肥,可以明显地提高精米的透明度、整精率和蛋白质含量。
3.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在产前的农资供应上,假种子,劣质化肥、农药坑害农民。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尚未建立起相应的操作规范,如施氮肥过多,污染了农产品和环境;不施和少施有机肥,造成土壤板结,作物品质下降;滥用农药造成农产品污染。产后系统也缺乏健全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有效的监控机制。如对入库冷冻的食品监督不力,病畜、注水肉入库,危害人体健康;在加工环节滥用添加剂;在包装上,标示不明,标示与内容不符,包装不规范,缺斤少两现象突出。总之,我国的农业,从产前、产中到产后都未建立起相应的质量标准,难以有效地指导优质农业的发展。
4.优质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建设滞后。一是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落后,收购部门往往凭眼看、手摸、口咬、鼻嗅等办法确定农产品质量和等级。检测标准也欠科学,如以千粒重而非蛋白质含量定小麦等级,从而误导生产者,这对优质农业的发展危害尤为深重。二是优质不能优价,表现为产品的质量差价拉不开。主要原因有:收购企业没有进行单独收购,分等储存,分等销售;检测手段落后,难以细分等级,对某些优质农产品的独特品质难以发现和精确描述;在自检自收体制下,收购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坑害农民,故意压级压价;农民地位低下,不能形成优质优价的利益制衡机制;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在质量认别上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辨别能力有限;优质农产品的质量标示不明,难以一目了然地展示商品质量,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不知投向何处,因而难以有力地拉动优质农产品价格上涨。三是对优质农产品的品牌保护不力,假冒侵权盛行,李逵常常敌不过“李鬼”。
5.自然环境质量欠佳。主要是工业“三废”污染,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污染及生活污染。我国的许多出口产品被退货,就是因为农药、化肥、添加剂残留过多或者细菌超标,如山东荣成市出口日、韩的虾仁、鱿鱼均因细菌超标而被退回。
6.政府对优质农业的投入不足,对干部及相关部门考核和导向不力。政府在发展农业的目标上,还存在一定的产量偏好,在投入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弱化对“优质”的投入力度,如优质品种选育、引进和推广等;在对地方及部门的导向和约束上,缺乏可以量化、可以操作的质量考核指标,因而地方政府和有关的管理部门缺乏追求质量的动力。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因为本地的制假售假而受到处罚,相反还从中受益。
五、进一步促进中国优质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树立质量意识。在我国,与农产品有关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及管理部门的质量意识都有待提高,但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民和农业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可以通过宣传、培训、展览、示范、质量竞赛等直接的手段,也可采用收购支持、信贷支持、财政扶持、服务支持等间接手段,促进其观念和意识的更新。
2.加强优质品种的研究、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是世界上作物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在全球栽培植物1200种,在我国栽培的就有400种, 其中原产于我国的就有200种,现已保存的作物品种资源达33万份,因此, 应增加优质品种选育、保护的投入力度,尽快把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转化为品种资源和商品资源。就作物而言,水稻育种研究的重点是改进稻米的食味、外观、加工品质,玉米育种的重点是选育高蛋白质、高赖氨酸以及特殊类型玉米杂交种,小麦育种的重点是选育专用型小麦,如面包小麦、饼干小麦、方便面小麦等,油菜育种的重点是选育“双低”(即低芥酸、低硫苷)、高含油率以及工业用特高芥酸品种。
3.以发展绿色食品为主要途径,扩大优质农产品的比重,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绿色食品是我国优质农业开发的主要目标。为此,一是要加强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建设,为生产经营者和管理部门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把绿色食品生产规程标准的制定作为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的核心;二是严格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原料基地的管理,加强环境保护;三是加强对绿色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监督,防止和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四是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的体系。
4.对优质农产品实行科学化、区域化、基地化和产业化的生产经营。一是按科学规程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二是搞好优质农业的区划和布局,要把开发基金安排在最佳生态区,集中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商品基地;三是积极培育、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经营中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5.建立健全农产品的质量考核监督体系和质量标示制度,对农业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农产品质量考核监督体系既是评价优质农产品的依据,又是生产经营者奋斗的目标和导向,是发展优质农业的基础工作。目前,虽然农业系统已制定国家标准300多项, 行业标准900多项,地方标准15000多项,在未来几年内,每年还将颁布350 项行业标准,但这还远不适应优质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质量标示是对农产品质量的认同和保护,有助于使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为生产经营者自觉遵守。为了公开、公正地展示农产品质量,迫切需要推行质量认证和质量标示制度。为此,应帮助消费者树立科学的质量意识,普及有关的消费知识,同时强化农产品的包装管理,保护商标和品牌,打击假冒产品。法国的农产品质量标示制度值得我国借鉴。
6.培育和完善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机制。优质优价是优质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要落实优质优价政策,第一是加强对优质优价政策的宣传,使生产经营者,尤其是农民知道这一政策的好处,使农民在交售农产品时,自觉地分类、分级,以获取较高的收购价格,从而增加收入;第二是做好优质农产品的广告和宣传,使优质的品牌家喻户晓;第三是废除收购部门自收自检的制度,建立第三方检验制度,以确保农产品质量检验的公正性;第四是在农产品收购部门普及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推广仪器测评,尤其是加强对农产品内在营养品质的检验;第五是根据科学检测的结果,进一步拉开品种差价、等级差价、季节差价和地区差价;第六是改革和完善农产品保护价格收购制度,把优质农产品纳入保护价收购范围,并提高收购价格,把质次滞销的农产品清除出“保护”之列;第七是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工商、公安、物价、技监、农业等部门通力合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为优质农产品保驾护航。
7.以创名牌为契机,推动中国优质农业上档次。名牌明确了优质农产品的身份,体现了农产品的质量,对于消费者的选择,对于管理部门的监督以及对农业标准化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发展名牌农产品,首先,要提高生产经营者的名牌意识,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名牌争市场的意识,通过培养名牌意识使质量意识得以强化和升华。其次,要加强对名牌农产品认定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农业、经济、新闻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名牌农产品认定委员会,提高名牌农产品认定工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再次,要加强对名牌农产品的保护与管理,对名牌农产品实行原产地商标性注册与保护,对名牌农产品的质量实行跟踪管理。最后,要依靠现代科技,对传统名牌进行技术改造和加工工艺的改造,使优势资源变为优质产品,优质产品变成名牌产品。
8.加强产后(采收、包装、储藏、保鲜、运输、加工、营销等)系统建设,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加工品低和商业品质低是我国农产品总体质量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如湖南省多个优质稻品种的主要质量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泰国香米、澳洲软米、美家牌美国米等名牌大米,但由于加工工艺落后,成品米在精度、光洁度、合格率及保质期等方面均达不到国际标准。为此,首先是加大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其次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制、重组,理顺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再次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保证体系;最后是通过产业化经营,提高原料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批量化和标准化水平,从而稳定提高加工品的质量。在农产品储藏保鲜上,应大力提倡产地储藏保鲜,走“以材料保鲜为主,以节能设施为基础”的道路,在组织模式上,目前应以家庭经营为主;考虑到优质农产品生产集中,可在产地(基地)建立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在销区建立直销市场。
9.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环境既影响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更影响农产品的安全性。消费者普遍反应的我国农产品口感下降、外观转差,与环境污染密不可分。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受挫,也主要是因为安全性指标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如我国冻鸡因不符合欧盟的卫生检疫标准,欧盟已于1996年8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冻鸡;日本于1999年1月16日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国家的牛羊肉及其制品要经过指定设备加热消毒后方可出口到日本,我国的大部分蔬菜及瓜果也因植物检疫不过关进不了日本;由于苛刻的技术条件,我国的牛肉进不了欧盟,我国的猪肉、牛肉、龙眼、柑橘、苹果、香梨等也进不了美国;1998年我国输美木质包装货物由于含有天牛而受到限制,随后,加拿大、英国迅速对我国的木质包装进行限制;1995年,美国又宣布对中国的虾类制品实行“自动扣留”。因此,持续不懈地推进防污治污,对优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对重点规划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重点保护和治理,专门规划一片“净土”给优质农产品基地,尤其是出口农产品基地。防污治污的重点是分布最广、与农业最接近并日益成为农村最主要污染源的乡镇企业。与此同时,应加强农药、兽药、化肥、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农资的生产和使用安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生产、使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