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上网心理的文化研究_社会网络论文

青少年上网心理的文化研究_社会网络论文

青年上网心态的文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态论文,青年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当今的网络潮流中,青年一代的崛起显然最为突出。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第五代人”,构成了网络文化的主力军,网络文化从特征看几乎就是青年一代的文化。1996年瀛海威网络调查显示,71.04%用户年龄在30岁以下,而1998年的Chinanet用户调查显示30岁以下者比例上升至87.9%,20-24岁者超过总人数一半,占50.7%。另有报道称,35岁以下群体占中国Internet用户的90%以上。网络化对于现代青年的生活和心态的影响比他们的长辈要深刻得多。在社会各阶层中,青年群体是最富有创造热情和超越意识的,他们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一直走在现代化最前列。20世纪末的文化变革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变革中,也是由青年充当了发轫者、领潮人的角色。鉴于青年是目前中国上网一族的主体和先驱,又鉴于他们同样是21世纪社会的主体,本文将以上网的青年人(一般不超过35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他们的上网动机为切入点,尝试揭示和分析青年的上网心态。

一、青年上网心态面面观

互联网络作为一种复合性的信息资源,其内容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因此青年上网的动机可说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究其根本,大概可分成如下几种:

1.信息查询型。1998年Chinanet调查显示,在上网主要目的上,选择“为获得更多信息而上网”的最多,占总体48.2%。其中又可分为正规型和非正规型。正规型的信息查询者一般出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上网查找有关资料。28岁的张先生是某电视台足球节目的主持人,上网已有4年,主要去国内外足球站点,网络给了他的节目第一手的资料。他说:“网络是我开展工作的帮手,获取信息的桥梁,让我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也可知天下事。当我体会到网络的魅力时,我就再也离不开它了。”24岁的陆先生是某大学生物系的在读研究生,他把上网作为了解国外学术界动态、搜集学术资料的手段。“我们专业国内研究相对美国总是滞后的,依靠文字传媒获取学术信息实在太慢。有了互联网,我写论文不用在图书馆大海捞针,上网用搜索引擎一查,有关网页目录尽收眼底。选中需要的内容下载,一切简单多了。”22岁的林小姐是一位正忙着找工作的大四学生,网络对于她则是一大求职去处。“我现在每天都会去人才信息网、无忧工作网转转,查查有没有合适的应聘职位。还可以查看有关公司排名,了解详细情况。如果有意向,就把履历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该公司,省去了许多麻烦。”

正规的信息查询者上网目的性很明确,态度比较严肃,不大去网上聊天。网络对于他们就是一个全面的资料库、信息源。而非正规的信息查询者心态则一般较轻松,上网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只是在信息的海洋中随波逐流,在网上自由自在地“冲浪”。21岁的大学生吴小姐这样描述她和同学日常上网的过程:“先进入上海热线或163的主页,看看新闻,网上的新闻一般比报纸和电视上的快,而且内幕消息多,英语好的还去YAHOO读国际新闻。然后就随便点感兴趣的分类标题,经济、体育、娱乐、文学、时尚,通过超级链接从这个页面跳到那个页面,常常忘了是从哪里开始的,看到有趣的图片和文章就下载,或者放入收藏夹,以后不上网也可以看。有时点击一些广告网站或者个人主页,拍卖网站也会进去转一圈,不大会买,但可以了解市场行情。最近又新开了不少休闲网站,像亿唐网站校园版做得不错,我们也经常上去。这样一逛就是几个小时,感觉信息量特丰富。”

2.通信联络型。据统计,约有46.3%的人上网主要内容是通过收发电子邮件(Email)与他人保持联系。申请一个电子信箱,敲几下键盘,立刻就能和不论距离相隔多远的亲友交流,共享各种网络资源(如可转发文件、图片、声音等),此种先进的通讯手段当然非文字通信可及。23岁的姜小姐自男友去了北京工作,便一直与他每天通Email,这已成了她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是以前,写信一来一去少说得一星期,等死了。而且写信特别讲究心情,字斟句酌的,有时一拖就是好久。现在我们可以天天联系,想到什么就写两句,马上发掉,又轻松又迅速。当然,周末我们会打电话,可是长途多贵呀,还是网上交流实惠。”23岁的陈先生说:“以前跟在法国的朋友通一次信,邮票老贵不讲,信寄出去起码半个月才收到,圣诞节寄张卡,邮局要收十几块钱。Email就方便多啦,贺卡网站有的是电子卡,挑一张发给朋友,不要太爽噢。”

通信联络对于一些上网者具有和信息查询相似的功能,即为他们的工作、学习服务。29岁的金先生是某跨国公司驻上海办事处的代理,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连线上网,看看有没有来自国外总部的最新指示和消息。而他在上海的业务也要通过网络向总部汇报。和客户之间的联系,很大程度上也借助于Email。“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里,速度就是优势,信息就是优势。网络对我们的工作影响太大了。”21岁的钱小姐准备出国留学,刚考完“托福”,每天上网发信收信也是必修课。“我把自己的成绩单和推荐信发给国外各大学,然后等回复,比寄信快多了,也很保险,资料不会中途遗失,联系非常方便。”

3.交友聊天型。这是相当一部分人上网的主要动机和乐趣所在。在网上有各种类型的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板),上网者可加入其中就某个话题与别人交流,以网上代号相称,嘻笑怒骂,无所顾忌,自由随意。上过BBS的人都知道,聊天者们发明了一套特有的语言符号系统,如"MM"(音“美眉”)指女孩,“东东”指“东西”,“大虾”指“大侠”即聊天者,“灌水”指在网上发表观点,透射出一种谐谑的游戏式心态。李先生是电子工程专业的二年级大学生,年方20却已是校园网BBS上的风云人物,他说:“我每天都要到BBS找人聊1-2个小时,不然就浑身不自在。在网上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胡吹海侃,很痛快。我们寝室的兄弟都去聊天,大家各取别名,网上遇见谁也不认识谁,然后凭感觉猜,一一辨认,特别带劲。”

而在一些范围较广的网络聊天室里,聊天者们来自四面八方,一般互相根本不认识,既可以在交谈中隐藏自己的性别、年龄、身份,也同样无法获知别人的信息。这就使聊天带上了试探性的虚拟色彩,变成了一种人际交往游戏。22岁的职员于小姐这样形容她上网聊天的感受:“一开始,我喜欢上网和素未谋面的人聊天,有一种神秘感和兴奋感,有点刺激。后来通过聊天结识了许多朋友,我们有时约好一块上聊天室,有时谁好久不来,大家都会关心地问起。我现在有喜欢这种温暖的大家庭的感觉,网络把我们联在一起了。”的确,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渴望通过上网结交朋友,作为情感的寄托,由此还引发了不少真真假假的“网络情缘”。

4.时尚利用型。这类上网者都有较高的网络技术和较深的网络阅历,上网是为自己获得更便捷、更新潮生活方式的手段。26岁的周先生是一名软件工程师,玩起电脑来可谓驾轻就熟,他经常到熟悉的网站上下载一些最新的软件,有用来杀病毒的、维护数据的、压缩数据的,给电脑配置添加了许多强大的功能。24岁的许先生则是流行音乐迷,他从网上下载了MP3,然后不断地上网寻找各类港台和欧美流行乐将其收入囊中,这样不必花钱买CD、卡带也可尽情享受音乐。据调查显示,有40%左右的网络用户曾上网获取免费软件。而品种斑斓的游戏软件、影像软件即使下载价格不菲,仍有不少青年迷恋于此,趋之若骛。

5.自我表现型。随着个人网络技能的逐步提高,许多青年不但以上网为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更希望网络为自己提供个性张扬的空间,除了去聊天交友,他们还以制作个人主页等多种形式在网络上展现自我的风采。25岁的部门经理沈先生网龄3年,拥有自己的主页也已一年多,网页里分几个版块,有他的摄影、随笔、自办的论坛等等,他说自己上网很多时间用来维护和更新网页,“平时在网上看到好的内容,就把它链接到自己的主页中,像我喜欢武侠小说,我的主页里可以找到全套的金庸和古龙,我最近又下载了新的版本。有个人主页,感觉自己也可以在网上向别人发布信息,看到计数器显示有那么多人次访问过,真开心。”

还有不少人以文会友,各投所好。26岁的广告人罗小姐酷爱漫画,就在网上建立了以漫画为主题的网站,志同道合的漫画迷们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心得、欣赏佳作,十分融洽。21岁的大学生丁先生是张学友的超级歌迷,他搜集了许多Jacky的照片和资料,办了一个介绍张学友的主页,也很红火。另一种展现自我的方式是网上投稿。28岁的顾小姐为潜心文学创作,辞去收入颇丰的文案一职,当起了一名网络文学撰稿人。网络给了她灵感和机会,她的小说和散文不断被文学网站发表,大大超过她在报刊上投稿的频率,知名度也随之急升。目前她是“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的招牌编辑和资深作者。

6.学习跟从型。上网者还在入门阶段,一般怀着好奇和求知的心理,尚不知网络为何物,上网心态以学习、浏览、长见识为主,缺乏明确的目的和方向。22岁的学生赵小姐说:“我上网没几次,页面一打开,五花八门的头都晕了,按照朋友的指点进了几处网址,真是看得我眼花缭乱。反正不懂就学,我现在已经知道怎么申请免费邮箱,怎么搜索关键字,怎么收藏文本文件了。网络给我的感觉就是新鲜,我想,我会迷上它的。”这其实是初上网者的普遍心态,但随着上网经验的增加,这类“新手”会根据自身特点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上网定位,心态趋于前5种心态中的某一种,转变成“网虫”。

二、影响青年上网心态的文化分析

前文叙述的各种青年上网心态所反映的需要是多元的,对此的分析也牵涉到社会中各方面复杂的因素,但归根到底,我们可以将影响青年上网心态的因素简单地概括为两大方面:网络文化和青年文化。

(一)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的产物所具有的特性

1.网络构筑了虚拟的“第二现实世界”。使人的社会化在网络生存中产生了全新的方式,传统意义上“与客观现实世界的互动”变为“与虚拟社会情景的对话”。一方面“互联网通向千家万户,一切可感知的世界在网络上都可以模塑”;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所有的角色都具有匿名性,营造的社会情景也是虚拟的、不确定的。在青年的社会化过程中,网络作为和家庭、学校等并列的传媒施化者之一,其真实性和确定性的削弱无疑会产生影响。而网络文化与电视等大众传媒还有很大的不同,它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甚至在逐步超过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2.网络文化呈高度的开放性和“时空聚缩”现象。网络社会也相应出现历时态过程的缩短,而共时态坐标则是全方位的“社会历史图景”。一方面网络化加速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使人们处于科技和社会变革的风暴之中,现实世界过早地展现在青年面前。另一方面,网络跨越时空局限,把世界“一网打尽”,使超地域的文化沟通变得轻而易举,促进了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社会意识、全球意识的成熟。

3.网络文化同传统的媒介、教育方式相比,更强调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交流,为个人主体能动性的尽情发挥提供了可能。网络化使人们“接受外部信息的方式根本改变”,摆脱了原来的教育和传媒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的限制,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有了自由选择、主动参与、积极自我实现的广阔舞台。青年在与网络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没有传统教育和意识形态强制性、惩罚性的约束,自主性、能动性被大大激发,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4.网络文化具有明显向青年倾斜的特质。信息社会“知识爆炸”,有了电脑存储,人脑“知识储量”意义锐减,能否“掌握技能”是在社会中生存的第一要素。由于知识结构更新,成人的代际优势已不存在,与青年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而青年又比成人更容易接受、学习和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是科技含量最高、拥有新知识技能的群体,其步伐与网络文化最为协调。交互式的网络还为青年的文化反哺创造了条件。网络文化几乎可以视为玛格丽特·米德所说的“青年楷模文化”。

(二)当今青年文化具有的特征

当今中国的“第五代”青年基本是在市场经济中长大的,与前辈相比,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不愿受教条的束缚,追求自我实现,崇尚个性的舒展弘扬。青年文化具体分析大致有如下特征:

1.社会价值观趋于务实、理性。由市场经济催生的高效、公正、互利成为青年追求利益的基本价值原则。在经济领域内求得自我实现并保障自身利益成为指导大多数青年行为选择的价值观念。随着改革深化,青年将培养起一种尊重法制、追求社会公正、遵从秩序和规则的政治文化。他们热心社会活动,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后物质主义”的主体价值观。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代青年对经济保障的强调减弱,而个体归属、自我尊重和实现的需要加强。他们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权力欲,名望意识较为淡薄,但喜欢追逐时尚潮流,许多人愿意成为工具型人才,追求一些具体目标,如生活方式的求新求变、生活质量的提升、个人修养的完善、充分的言论自由和可供支配的时间等等。他们向往独立自主的生活模式,兴趣爱好广泛,在精神文化上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他们努力避免个人发展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选择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的统一,价值取向较为理智成熟。

3.人际交往上的功利性和“平面”性。受商业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第五代青年普遍习惯于人与人之间临时的、简单的交换关系,人际交往缺乏深度和诚心,商业味重。精神需要往往被他们化解为日常生活需要,“过程”被压缩了,他们追求的是付出后的即刻回报。在交往中自我中心主义也占上风,对别人的尊重、关心不够。

4.一定的不确定性、非均衡性。情绪易冲动、行为易偏激,这是青年文化的普遍特点,但在第五代青年身上有这样一些具体的表现:缺乏毅力、害怕挫折、心理素质较差;基本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存在明显缺陷;追求高消费,鄙视勤俭节约;早熟、盲目跟随时尚等等。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价值观冲撞激烈,青年自身的身心失范问题也以更复杂的方式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和青年文化这两大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对当前青年上网心态产生影响。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些社会因素,如家庭和学校教育、商品经济和大众传媒的影响等,这里不一一赘述。但这些因素基本都可化于网络语文化和青年文化的分析,这是一对直接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青年上网心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是网络文化渗入社会生活后人们的共识。它在给人类带来高科技的便利和崭新生活方式的同时,对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心态的解构作用必然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无序和混乱。对于上网的青年一代来说也是如此。由网络文化和青年文化交织而衍生的各种青年上网心态,本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对网络文化、青年文化和社会整体发展施加影响,其作用亦不可小觑。鉴于这几种影响正负效应并存,下面在叙述时每一项都利弊兼顾:

1.大批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奋发进取的青年投身于网络,使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技术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响应和承接,为市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振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国的经济类型正在经历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的转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是21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制高点。青年一代对于上网的热情无疑对中国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构建是有推动作用的。但是,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所言,高新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也导致了信息资源配置的不平等,社会成员可能分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而富有者会通过信息的垄断不断扩大信息霸权与阶层差异两极分化的鸿沟,威胁到社会公平和民主。目前都市青年中上网者和不上网者俨然已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有一定的“群隔”现象。另外网络科技决定论的过度膨胀,往往消解青年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使他们忽视理想、道德、感情、艺术。

2.青年一代对网络的积极参与有利于中国社会文化完成由老年本位向青年本位的转型。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所在,现代社会更是强调创新的价值。而青年天然拒绝保守并追求创新,他们是信息时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前进的中坚力量。从长远来看,以自由、开放和创造为主导标志的“年轻化”也是未来全球的发展趋势,人类正在进入由青年人向中老年人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反哺时代。青年学习网络往往比他们的长辈兴趣更高、掌握更快、利用更充分,目前世界各国都存在子女教父母上网的“反哺”现象。这种长辈在生活技能上落后于青年而不得不依靠后者进行“再社会化”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这也可能产生代际隔阂、代沟加深等问题,青年对父母长辈的依赖减少,优越感增强,反叛意识进一步增加,长辈对青年的权威面临瓦解,家庭关系和教育出现失范,使家长、教师履行向青年传授社会道德规范的责任遭到削弱。其后果可能是青年凭借网络技术的优势妄自尊大,不理睬学校和家庭教育,将传统伦理抛诸脑后,成为“断裂的一代”。

3.网络时代不再有意识形态的大一统,网络相比电视和报刊等大众传媒信息来源更丰富、更多元,给予受众的选择余地更宽、更自由,理所当然受到青年一代的欢迎。青年在网上充分了解和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有利于形成开放、健全、宽容的现代人格,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青年将自身文化的特点与网络相结合,还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瑰丽多彩的青年媒体文化,开辟崭新的时尚潮流。但是,网上的信息纷繁芜杂、良莠共存,青年面对的既有“垃圾”的困扰,又有“西化”的腐蚀。目前Internet上英文信息占95%,美国仍是网络的主导国家,网络信息中潜在的大多是美国式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运用传媒冲击他国民族文化,企图使世界被迫共享“达拉斯”化的大众文化,这在网络上更加凸显。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年长期上网,容易受到网上隐含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造成民族虚无主义倾向。而网络信息的无限制性和易于获得性,又将青年毫无防备地置于黄色网站、色情、暴力信息的包围之中,加上青年的好奇心和冲动心理驱使,导致精神被严重污染。

4.青年对于网络信息和资源的充分利用调动了他们建设生活、美化生活的积极性,使许多便捷高效的现代生活方式和工具得到普及,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但这在另一方面会导致青年对于网络技术和网络生存方式的过分依赖,成为被网络“异化”、被高科技包裹起来的“胶囊式”人,人从属于技术和机器,出现技术虚无主义的危机。另外,也有人指出当网上“信息洪水”汹涌而来,青年应接不暇时,他们的创造力实际已被“挤压”,形成“感觉主义”,呈现给社会的不是自己的创造,而不过是迅速发展的科技成果的率先推广应用。过度地追求高新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和物质工具还会助长不合理的高消费、超前消费,这对于许多尚在求学的无收入青年而言,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

5.青年处于交友和情感需求的旺盛期,运用网络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作为人际交往、寻找知音、展示自我、抒发情感的手段,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人格完善,也建立了现代社会关系和交往的新型模式,有利于社会成员的情感交流、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网络全面的互动赋予青年尽情展现自我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健康多元的青年文化的构建。但是,网络技术同样在这里形成了伦理困惑。首先,网络交往的虚拟性特点使人在网上的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得到隐匿和篡改,为谎言、偷窃、不负责任的谩骂、发布虚假信息等提供了巨大方便,而不必受到传统意义的道德谴责。道德相对主义在网络上找到了最合适的归宿。其次,对网络交往的极端信赖和沉湎会造成青年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对现实社会情感的疏离和淡化,由于交往对象的匿名性及其社会角色的不确定性,网上交流往往非但不能使情感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反而加剧了内在的孤独感,造成精神的极度空虚,在网上失落了自我。最后,一味强调个性的张扬而没有丝毫约束,容易导致个人主义的泛滥成灾。网络突破了原有的社会控制,“重新获得解放的个人又犹如站在荒原上不知归向何方”。缺乏有力的社会规范控制,青年在网络上行为更易失范,做“黑客”、制造和传播病毒、故意在网络交往中欺骗他人的感情,都会成为他们的爱好,从而危害社会。

总而言之,今天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正处于茁壮成长的“青春期”,但它赖以成长的社会和文化土壤却远远称不上肥沃,而数以百万计的使用者更是与它同样的年轻。本文旨在尽可能全面和客观地给出当前中国社会青年一代上网的基本心态、影响这些心态的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心态本身对社会发展起的作用,至于应当如何对待、如何引导,留待社会各界讨论。

标签:;  ;  

青少年上网心理的文化研究_社会网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