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地区旅游资源协作开发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长江上游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四川、重庆为主体的长江上游地区幅员辽阔、山河壮美、秀水纵横、风光迤逦,景 区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文化古朴厚重,名胜古迹为数众多,民族风情绚丽多姿,具有独 特的风土人情、行为文化和艺术文化,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品级及丰度颇高, 是中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其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在长江上游地区经 济发展战略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但是由于若干因素的制约,长江上游地区旅游资源开发 层次低下,缺乏整合联动,旅游管理条块分割、各行其是、互不协调、效益效率低下、 资源浪费严重,系统研究长江上游地区旅游资源协作开发建设的基本方式和实施重点对 于大幅度推进川渝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旅游管理制度创新
(一)构建新型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体制
如果将旅游业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用高于一般产业发展的战略眼 光来看待旅游业,那么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显然已无法协调管理这一涉及范围广泛、权 力和利益冲突激烈、工作难度较大的产业,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新型的旅游管理体制 ,对长江上游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运营进行高层次、高水平、高起点、高立意的管理 、协调,必须构建一个高规格的具备全面统筹、协调、规划、管理、服务、监督能力的 旅游管理机构。成立由四川省、重庆市主管领导挂帅,包括旅游、林业、工商、建委、 交通、水利、文化、文物、宗教、环保、公安等部门主要领导及长江上游地区重要旅游 企业负责人参加的,由两地相关科研机构、政府决策研究部门、大专院校、相关行业协 会的有关专家担任顾问的高规格的长江上游地区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委员会,协调区域旅 游资源的战略规划、结构整合、市场拓展,制定区域性的市场规则和产业政策,负责重 大问题的仲裁,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发展论坛等交流活动,实现多个部门、多个利益主 体的协同管理,树立管理、协调与监督权威,建立权责明确、落实到个人的目标责任制 并对旅游发展目标任务加强考核与监督检查,确保目标落实到实处;旅游资源丰富的地 (市、州)、县也应成立主管领导挂帅的对等机构,以统筹、协调当地旅游的开发。长江 上游地区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塑造长江上游地区旅游总体形象,建立 新型的旅游运作、营销、信息网络,协调、统筹各利益主体关系,优化旅游资源配置, 确立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监督实施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地方性旅游管理条例 、法规,全面负责对外招商与合作等等,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为把旅游产业培育成长江 上游地区的支柱产业提供制度保证和组织保证,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和因素,发挥自身 资源优势,实现长江上游地区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管理运营模式
旅游资源开发主体是企业、企业集团或社会集团,还是政府,这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 的主要困惑之一。由企业、企业集团或社会集团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运作的投资主体或管 理主体,其行为是由利益驱动的,其投资、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效率、效益优先。这种模 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运作方式单一、直接,责任明确,层次简单,行政色彩较少,运作效 率较高,企业或企业集团按照契约原则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此外这种模式的运作可 以大幅度减轻由地方政府投资运作而产生的财政支出压力。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企业 行为的单一性与政府行为的综合性存在较大的内在价值背离,不利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长 期性和可持续性,甚至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或破坏,并难以将旅游资源的开发融入整个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同时,由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复杂 ,各种利益关系敏感,企业或企业集团无能力对开发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如民族、宗教 、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等)进行有效的协调,最终可能导致开发速度和开发效益的降低 。本区旅游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权力、利益冲突严重,仅仅依靠市场来进行调节,缺乏 有效的管理、引导、统筹、协调机制,是难以健康、有序地发展的。而以政府作为旅游 资源开发和运作的主体,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政府有条件、有义务也有能力考 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责任保证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协调,在旅游景区的开 发活动中,政府可以以超然于一切利益团体之上的地位和权威调控旅游产业运行,调控 的目的就是维护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自然、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协调。根 据不同类型旅游区域的条件、情况来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规模与节奏,保证长期 效应和短期效应的有机统一,并尽可能考虑当地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利益。其次,长江上 游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于贫困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区域的经济功能严重缺损 ,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社会发育程度极其低下,以政府为主体开发旅游资源,非常有利 于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对其产业的发展产生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 农牧业、农牧业产品加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再次,在长江上游地区旅游产业协调 发展委员会的协调下,以政府行为为主体开发旅游资源,可以打破旧的景区开发模式, 在现有旅游景区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形成一整套全新的旅游资源 开发模式,以贯彻长江上游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契机,在未来的川渝旅游资源开发 中真正体现“四高”原则,即高层次规划、高起点开发、高质量管理和高水平发展。
我们认为,长江上游地区应当实行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有利于促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和景区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 的分离,政企分开,景区经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利于优化资 源、要素配置机制,提高效益和效率,摆脱制度约束,遵循市场客观规律进行运作;通 过多元化的资本增量的投入,盘活景区资源存量。政府的作用在于规划、管理、服务、 协调和监督,维护了旅游资源作为公共品的公益性,控制了企业盲目趋利开发的负面效 应;政府的主导有利于合理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建立能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和旅 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指导监管下,由具有一定实力 、技术水平和环保诚意的旅游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形成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管 理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避免政府资源垄断和不经济的开发行为, 通过多元化的投资对旅游资源的深层次价值进行挖掘,促进长江上游地区旅游景区的可 持续发展。
二、旅游经济圈的构建
由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资源的总体短缺,旅游开发必须选择旅游资源富集地带,并围 绕某一个或某几个主体进行集约开发和资源的整合提升,实现板块化的整合包装,作为 开发的推进重点,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并带动区域社会经济演进。我们认为,应当在以 下三个重点区域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构建整合的旅游经济圈。
(一)以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成都旅游经济圈
发挥“大成都”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北达广汉三星堆、绵阳、江油李白故里,南 至乐山大佛—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自贡恐龙群窟,西联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名胜区,以 旅游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为依托,整合“大成都”周边的旅游资源,打造以 天府风光、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为中心的魅力成都旅游经济圈。开发重点包括:以都江 堰市为核心,构建以大禹治水——丛帝治水——李冰父子治水为主线、都江堰为代表的 巴蜀治水文化旅游区和以青城山道教发祥地——青羊宫道教文化主题公园——鹤鸣山道 教发源地、老君山等道教名山所构成的川西道教文化旅游带,作好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 发掘和保护工作;推出以卧龙——蜂桶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和成都大 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核心的中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主题游,加快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设,加大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申报和开发的力度;加快 成都——德阳——绵阳——广元旅游协调开发,形成以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船棺遗 址、古蜀帝王遗址和沿线众多的三国遗迹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三国历史文化旅游带,加 快三星堆——金沙遗址世界遗产申报和开发工作;以成都——眉山——乐山——峨眉山 为主线,整合以成都佛教胜迹、峨眉山、乐山大佛、仙女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依托以 司马相如、杨雄、陈寿、陈子昂、杜甫、李白、薛涛、三苏为代表的古代巴蜀文人文化 及以巴金、李劼人、郭沫若等为代表的现代巴蜀文人文化,融合长寿养生文化,形成融 自然生态、佛教文化、历史文化、长寿养生文化为一体的黄金旅游带;建设包括石象湖 ——蒙顶山——碧峰峡的成雅“2小时”旅游生态休闲度假区及青城山——西岭雪山— —都江堰休闲度假旅游圈,打造最佳旅游城市品牌,将都江堰市建设成为成都观光、休 闲、度假、购物的基地;发挥成都特大型中心旅游城市优势,发展观光、度假、商务、 会展、购物、美食、川西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都市旅游等。
(二)以自然生态、民族风情旅游为中心的川西北旅游经济圈
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 地的过渡地带,气候带谱完整,地形地貌复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构成 了奇特的山地景观、湖泊景观、冰川景观、生物景观和气候景观。同时,本区绚丽多姿 的藏羌风情、古朴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神秘而丰富的人文景观。本区旅游资源丰度极 高,不但拥有中国三个世界自然遗产中的两个(九寨沟、黄龙),还拥有卧龙世界生物圈 保护区及贡嘎山、海螺沟、四姑娘山、若尔盖湿地等高品级的景区;不但拥有蚕丛文化 、氐羌文化、康巴文化、嘉绒文化、木嘎文化、游牧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民族歌舞史 诗文化等原生文化资源,还拥有“红色革命”、“川边风云”、“康定情歌”等近现代 文化旅游资源。川西北旅游经济圈应加强两条旅游环线的建设:九环线(北环线):成都 ——广汉——德阳——绵阳——江油——平武——九寨沟——黄龙——松潘——茂县— —汶川——都江堰——成都。重点加快环线主干线川主寺——黄龙——丹云峡——平武 公路改造和川主寺——九寨沟县高等级公路改造;西环线:成都——都江堰——卧龙— —四姑娘山——丹巴——康定——海螺沟——雅安——成都。重点加快都江堰——汶川 高速公路建设、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蜂桶寨——宝兴——雅安公路改建, 康定——亚丁、乡城——得荣——太阳谷油路改造。本区应重点开发以九寨沟——黄龙 、若尔盖——红原草原风光和羌藏民族风情为主题的川西北民族风情自然生态黄金旅游 区和都江堰——卧龙/蜂桶寨——贡嘎山/海螺沟——跑马山——泸定桥——稻城亚丁川 西北自然生态、大熊猫栖息地观光、康巴羌藏文化风情精品旅游区,使本区旅游的资源 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力争尽快形成推向世界旅游市场的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羌藏民 族宗教文化旅游目的地。应注重整合效应,树立大区域旅游观念,加强与西藏、云南的 合作;发展西环线,与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国际生态旅游区相接,协同开发川藏、 川滇旅游线路,主动把自己纳入周边的旅游线路网,实现产品互补、客源互流。
(三)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革命遗迹为中心的重庆旅游经济圈
主要包括重庆市、川东南及川东地区,这一地区地缘联系紧密、交通便利、历史文化 渊源极深、旅游资源富集,是以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以长江三峡、蜀南茶山 竹海、自贡恐龙群窟、剑门蜀道、兴文石海洞乡、缙云山——钓鱼城古战场、四面山— —金佛山、万盛石林、武隆芙蓉洞、奉节白帝城——瞿塘峡、巫山小三峡、石宝寨、丰 都名山、僰人悬棺遗迹、黔渝乌江画廊等高品级旅游资源为代表,集巴蜀文化、楚文化 、三国文化、巴山楚水生态风光、西南少数民族风情、将帅故里、革命遗迹为一体的自 然生态文化风情旅游资源富集圈。可依托区内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国道干线、铁路网 络,以及长江、嘉陵江、乌江水道和多条空中走廊作为纽带和经济动脉,着力完善旅游 支线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区域旅游网络。开发重点包括:以长江黄金水道为 主线,整合重庆、丰都名山鬼城、巫溪、石宝寨、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巴东神龙溪、 三峡大坝“高峡平湖”等,形成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现代胜景为一体的 大三峡旅游圈;以酉阳、彭水、万寿山、石柱黄水等为依托的乌江画廊与黔江民族风情 黔渝旅游协作区;以自贡、宜宾、泸州、江津为中心,集恐龙文化、盐业文化、彩灯文 化、竹文化、酒文化、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化观光休闲旅游区;安岳摩崖石刻——大足 石刻——潼南大佛寺——铜梁龙文化——缙云山——钓鱼城——江津四面山——南川金 佛山——茶山竹海——万盛石林自然生态及艺术文化旅游带;江津四面山——泸州佛宝 ——赤水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以重庆主城区各景区、潼南定明山、巴南东泉 、永川茶山竹海为代表、整合“8小时重庆”周边旅游资源的生态度假休闲旅游圈;以 山城风光、都市新貌、山城夜景、二战远东指挥中心、商务会展、购物美食为文化核心的都市观光旅游区。
构建旅游经济圈,并非各种旅游产品的简单组合及加总,这样只会造成分流客源、瓜 分市场份额的反效果。必须切实提高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产业 结构,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走内涵型、集约化的旅游发展道路。三大旅游经 济圈,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作好定位,突出自身特色,明确各自主题和重点,以成都、重 庆两个地区中心城市作为本区旅游发展的境内外客流集散中心、旅游信息收集发布中心 、旅游服务与设施提供中心、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发挥发展极的扩散和辐射作用, 精心设计和构建从成都、重庆向三大旅游经济圈辐射、延伸到区外、进而扩展到境外的 旅游线路,促使要素沿线路扩散,完善覆盖三大旅游经济圈、连通区外的旅游交通网络 ,实现川西北旅游经济圈—成都旅游经济圈—重庆旅游经济圈的东—西无缝对接,实现 旅游产品结构的互补共进。
三、基础设施协作建设
四川、重庆应协作进行高密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发挥资源整合效 应,加强旅游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建设,缓解旅游资源在区域空间上相 对分散的问题(特别是川西北地区、川西南地区),提高其可进入性,增强对旅游者的心 理拉力。摒弃陈旧的本位主义观念,实现川渝两地资源整合联动、优势互补,对旅游资 源进行跨省区、跨部门的整体规划、联合营销,加强长江上游地区内部、长江上游地区 与区外的旅游快速通道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 的开发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较大规模的要素投入,这往往是旅游开发企业难以 办到的。川渝两地政府应摆脱情感上、行政上的束缚,协同规划,联合立项,建立适应 市场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投入,推进地区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旅游信息网络的共建共享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营销都依赖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换 机制的发展。川渝两地政府应协作推进数字化旅游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处理、检索 传输效率,降低错误率和人财物成本,实现直观、准确、便捷的旅游信息数字化。利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联合建立并逐步完善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讯为辅的长江上 游地区旅游产业信息网络,实现旅游信息公平、信息共享,促进与国家旅游局及国内外 重要客源地旅游信息网络的连通和无缝整合,建立高速、便捷的旅游信息通道,发挥长 江上游地区旅游产业信息网络的信息发布、信息收集、聚散辐射功能,解决信息不对称 问题、建立发生经济行为的渠道,降低生产要素流动成本和交易费用,促进长江上游地 区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高效、合理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机制。
(二)旅游交通网络的构建
以四川、重庆为主体的长江上游地区地处西南腹地,离国内外主要客源地较远,旅游 交通条件区位差异大,交通网络布局不协调,偏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路网密度小、等 级低,成渝经济带的交通网络与川西北地区、川西南地区、渝东地区形成强烈反差,旅 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参差不齐。截至2003年末,川渝公路通车里程达143736公里,其中一 、二级公路14119公里,高速公路2082公里,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8.14%,公路密度居 全国前列,但技术等级、建设标准不高,高等级公路比重仅为12.3%,低于15.0%的全国 平均水平[1],抗灾害能力、通过能力不强,高等级骨架网络、对外公路快速通道尚未 完全形成。2003年川渝铁路营业里程共5208公里,仅占全国的7.24%,铁路密度无论是 按国土面积计算还是按人口数量计算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电气化率达72.5%[2], 位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但与先进省区比较,运输能力不够强、对外通道不畅。四川西 部地区尚未通铁路;川渝地区西部、北部与成渝经济圈之间缺乏快速通道;长江上游地 区东部铁路骨架网虽已形成,但多为单线,长江上游地区民航机场运营状况普遍欠佳。 川渝两地政府应对旅游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实施协作建设。在论证中要优先考 虑建设长江上游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长江上游 地区——国外主要客源地之间的交通动脉和空中走廊,以克服地缘因素造成的困局;在 开发中,要有重点和顺序,优先发展主干轴线,进而扩张成为覆盖整个区域的交通网络 ;在项目上,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铁路、机场、水路建设;在建设中,通过建立有 效可行的分配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迅捷高效的开发模式, 着力于促进信息流、物流、技术流、劳动流的互补和共享,相互利用、合理分工,实现 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旅游陆路交通设施的建设
完善公路网络特别是川西北高山公路网络,重点建设旅游区路网和旅游精品线路,提 高路网密度、公路等级、抗灾害能力和通过能力,改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打破“盆 地”困局,加快连接西北、西南、中部、东部的快速通道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南北贯通 、东西相连的高速干线和成渝高速环线;推进旅游景区通达工程,尽快建成成都、重庆 至各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以及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之间的高等级旅游公路网 络,消除交通瓶颈制约。
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加强支线建设、复线建设,推进成渝高速铁路建设,尽快形成连 通周边省市旅游城市和省内旅游城市的铁路运输网络;促进铁路运输的提速扩能,增开 朝发夕至、夕发朝至、豪华舒适、方便快捷的跨省市旅游专列;学习国外先进的铁路管 理运营经验和模式,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设施;以公路、铁路网作 为沿线景区的依托,消除各地区间、跨省区的交通障碍,建立一体化的运输市场体系, 试行跨地区公交网络的整合、协作,实现一票畅通;实现旅游客车无障碍相互通行,开 行跨省市区的旅游快速直达客车;推动旅游产业带、旅游专线各景点实行套票或通票制 ;规范交通营运市场,建立跨省市区旅游客运运力组织和运行管理机制,允许旅游客车 异地载客、承运本地游客团队进入对方景区,合理配置运力资源,避免重复投资、恶性 竞争,实现运输业的有序化、高效化运作,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旅游航空、水路交通设施建设
对长江上游地区现有机场进行重新定位和资源再配置。巩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重庆 江北国际机场的中心枢纽地位,将万州五桥机场、绵阳南山机场、广元盘龙机场、达州 河市机场、南充高坪机场、西昌青山机场、宜宾菜坝机场、泸州蓝田机场等定位为以支 线经营为主的地区级枢纽,促进航空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干线机场与支线机场紧密衔 接、合理分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态势,切实降低营运成本。酌情确定 康定、乐山、黔江舟白、康南亚丁等机场新建及九寨沟、攀枝花等机场扩容建设的规模 和标准,原则上定位于起降小型飞机的支线机场。适当在一些主要景点论证建设小型直 升机机场。力争在长江上游地区形成以成都、重庆国际航空港为中心,各航空干线、支 线为骨干,多个小型直升机机场为补充的民用航空运输体系。强化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建 设,改造和完善配套系统,全面增强航空运输能力。在保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前 提下,规划开通新航线特别是通往主要客源国的国际航线及通往我国其他主要客源地的 国内航线,积极论证简化短期旅游签证手续,延长落地签证时间或免签证时间。发展水 上旅游交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加紧对旅游水运特别是 长江、嘉陵江、乌江水道沿途景区旅游水运枢纽的规划和建设,完善以长江、嘉陵江、 乌江、岷江、沱江、小江、大宁河等为主干,其他五六级航道为基础的叶脉型航道网络 ,加强水道、港口的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构建环保、高效、舒适、安全的水路旅游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