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
马萍丽1,朱明侠2
(1.宝鸡市高新区郭家村小学,陕西宝鸡,721013;2.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摘 要] 德育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活动,只有真正触及和抵达学生心灵的德育才能够取得期望的效果。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是提升德育实效的根本路径:一是克服德育知识化和抽象化倾向,使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二是德育方法要由独白走向对话,让德育成为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三是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引路人;四是挖掘和开发多样化的德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灵体验的时空。
[关键词] 学生心灵;德育实效;德育知识;德育方法;德育资源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实效低迷问题一直困扰着德育理论研究者和德育实践工作者。对德育实践观察分析后发现,当前学校德育普遍疏离学生心灵是学校德育实效低迷的主因。究其根本,德育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活动,精神性是德育的根本属性,只有真正触及和抵达学生心灵的德育才能够取得期望的效果。基于此,探讨德育如何走进学生心灵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应有之义。
一、克服德育知识化和抽象化倾向,使德育内容 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目前,中小学德育内容存在知识化和抽象化倾向。德育知识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德育等同于道德知识的学习,遗忘了德育的生成还包括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通过考试对德育进行考查是德育知识化的典型表现。美国教育家杜威区分了“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1],认为“道德观念”能够促进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人品格的一部分,而“关于道德的观念”则只是一种知识,与行为无关。他认为,讨论这两种观念的区别是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实上,知识化的德育教给学生的只是“关于道德的观念”,只是一种知识,与学生的行为无关,现实中经常发生的“知善行恶”的现象就是德育知识化的具体表现。二是德育围绕知识学习展开,遗忘了学生发展的其他方面,例如行为习惯、品德修养、情感教育等。在当前中小学应试教育环境下,学业成绩几乎成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教育成效的唯一标准,学校德育的开展往往也围绕着知识学习展开。但在现代社会里,万物瞬息万变,存在着太多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学生的生活处境也在千变万化之中,特别是当前离异、单亲家庭的学生,以及随父母外出务工的流动学生、留守学生增多,生活环境的不稳定性会给其造成诸多心灵上的挑战,比如恐惧、孤单、寂寞、缺乏安全感等。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具体细节和心理情感变化,并及时给予心灵上的支持、鼓励,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谷子秸秆适合多种加工方式,主要分为物理加工、化学加工、微生物处理。物理加工主要改变秸秆的物理特性,通过破碎、软化、降解等方式达到适合牲畜喂食、咀嚼的目的。物理加工主要方式有搓揉、切断、切碎、膨化等。化学加工方式主要通过使用一些化学物质来处理秸秆,提高秸秆的消化利用率。主要方式有酸化处理、碱化处理、氨化处理。微生物处理秸秆是通过有益微生物对秸秆中的不宜消化的纤维、木质素等进行分解达到提高消化利用率的目的。主要的加工方式有青贮、自然发酵处理、微生物发酵处理、酶解技术等[24]。
德育抽象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德育脱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性,德育内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小学一年级学生给党过生日”这一事例就是德育脱离学生实际而导致德育抽象化的体现: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想通过七一建党日给学生进行爱党教育,策划了给党过生日的活动计划。七一那天,学生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坐在桌子前,在生日蛋糕上插上了蜡烛,等待着“党”的到来。但是,左等右等,“党”还是没有出现。实际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党”这个抽象概念。因此,这位教师精心策划的爱党教育活动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知识化的德育与抽象化的德育都无法真正贴近学生具体的、现实的、完整的生活,也不能使学生获得快乐和幸福。因此,德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的生活来开展,最终促进学生幸福、美满生活的达成。
那些好玩的古人,都活得有情趣。王羲之他们在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曲水流觞,方有传世之《兰亭集序》。还有那个拏“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张岱。在西湖上,他遇上了另一个有情趣的人,两人喝了三大杯才分别。苏轼晚年被贬岭南惠州,发明烤羊脊骨,“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酒漉,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螯逸味”。一个被贬的人,依然怀着对生活的别样情思。
独白是一个人说话,其他人听。独白式德育的实质是教师将道德观念和道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在独白式德育中,教师通常采用要求、命令、呵斥的方式,使用“必须、一定”等词汇,伴有坚决的语气,将学生看作没有思想的容器,以道德权威自居,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是正确的。独白式德育中师生之间是“我”与“它”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它”就是学生,被看成一个“物”,没有思想,没有感受,没有灵魂,师生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独白式德育的最大弊端是忽视学生作为德育对象的主体性价值,使德育变成了教师的纯粹说教,遗忘了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和震撼学生的心灵,效果甚微。
二、德育方法要由独白走向对话,让德育成为 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1)挑战性-技巧平衡(Challenge-skill balance):即当人们的技巧需要与完成这项活动的挑战度相当;
德育由独白走向对话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社会学家米德认为,文化可以分为“后喻型文化”“互喻型文化”和“前喻型文化”三类。“后喻型文化”以长辈向晚辈传授文化的形式为主,“互喻型文化”以长辈和晚辈相互学习的形式为主,“前喻型文化”则以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的形式为主。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文化多元化时代,文化形态也正由“后喻型文化”向“互喻型文化”过渡,长辈和晚辈之间相互学习的社会条件已基本形成,这也意味着德育由独白走向对话也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教师需学会充分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在师生共同敞开心灵、默契地对话和交流中实现师生双方成长和发展的效果。
因此,我们倡导德育要由独白走向对话。对话是你一句,我一句,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相互探讨和交流,结论是在交流的过程中生成,而不是提前预设。对话式德育通常采用沟通、交流和协商的方式,最为关键和核心的是对话式德育要体现学生作为德育对象的主体性价值,把学生看作有思想、有感受、有体验和有灵魂的个体。教师只是对话的一方,学生是另一方,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对话相互学习。在对话式德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我”与“你”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引路人
美国关怀伦理学家诺丁斯认为:“我们一方面觉得可以自由作决定,一方面我们仍知道我们和亲密他人是不可取消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这种基本的关系,是我们存在的核心。”[2]她还指出,人自出生甚至受孕开始就处于一种受保护的关系之中,胎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最初的人际关系,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关系更加丰富和广泛,关系性存在是人的根本的存在方式。人不仅是以关系的形式存在着,而且维系关系的是关怀,“关怀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不可以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确实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关怀”[3]。关怀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素,是一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关怀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同时,“关怀他人,最有意义的,就是助他成长和自我实现”[4]。因此,助人成长是关怀价值的根本所在。
教师是学校德育的实施者,学生是学校德育的对象。在学校生活中,教师通常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引导其身心成长和发展,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德育的成败。关怀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学校德育实效。一般而言,关怀关系具有双向性,需要双方都为对方给予关怀,关怀关系才能够建立。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关怀能力还在形成之中,因此师生之间的关怀关系体现多为单向性,即主要是教师给予学生关怀。在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需要教师对学生积极付出自己的爱心和温暖,即使有时不能及时收到学生承认和感恩的反馈,也要一如既往履行教师关爱学生的职责;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敏感性,能够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的背景和体察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是因为“教育者在孩子更广阔的生活历史背景中理解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特点。确实,理解这些儿童的生活意义可能会引导我们在与儿童相处的关系中作出恰当的教育行动”[5]。同时,于教师而言,还需具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和长处的眼睛,并能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能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给学生机会和希望。关怀的本质是助人成长,当关怀型师生关系建立之后,教师会自觉自愿地给予学生各方面的关怀,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引路人。
四、挖掘和开发多样化的德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 心灵体验的时空
其一,开发自然资源,陶冶学生情感。对于农村学校而言,自然资源作为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开发有助于德育的实效提升。南京市浦口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充分利用学校地处乡村的独特优势,在任三十多年来,先后开辟了行知小学实验农场、行知基地,学校周边建有400亩地的“荷花池”和200亩地的“枣园”,行知小学已经融校园、花园和果园为一体,荷花池、枣园等也已经成为行知小学的“活”教材。学生在参加农场的劳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在欣赏荷花和枣园中创作美文,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够陶冶性情和品味人生。其二,传承本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本土文化是一种本土生长出来的文化,传承本土文化是发扬本土文化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本土文化的开发、传承对于保护本土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山东省嘉祥县是曾子的故乡,曾子一生研究和践行“孝”道,使孝文化成为了嘉祥县最具特色的本土文化。2009年,嘉祥县教育局开始实施孝德教育工程,让孝文化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传承孝文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孝德教育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孝文化的继承发扬和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其三,师生生命叙事,体验生命感动。在德育中,师生的生命成长故事也是德育资源。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特性的个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发生和经历了诸多的故事,凝结着他们的泪水、汗水,以及对生命的理解和体悟。教师和学生相互敞开心灵、讲述各自的生命故事,不仅可以拉近师生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也是师生相互聆听对方的心声、体验生命感动、增进对生命的体悟和人生升华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36.
[2] Noddings,N.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M].Berker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51.
[3] 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候晶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
[4] Mayeroff,M.On Caring[M]. New York:Harper Perennial,1990:1.
[5]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1-72.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17-0090-02
[作者简介] 马萍丽,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郭家村小学校长,一级教师;朱明侠,女,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主任,副教授。
[收稿日期] 2019-03-07
标签:学生心灵论文; 德育实效论文; 德育知识论文; 德育方法论文; 德育资源论文; 宝鸡市高新区郭家村小学论文;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