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问激浪花论文_徐海燕

巧妙设问激浪花论文_徐海燕

——对《涉江采芙蓉》语言的赏析

□ 徐海燕

江淹诗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清照词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今天,我们就通过欣赏《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体会其如何表达出黯然销魂般的忧伤的吟唱。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这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我们就通过这首诗来赏析《涉江采芙蓉》的语言之美。

我先让几位学生朗读了《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人表达离愁别绪时有赠花送草的习俗,以表达留恋或思念之情。如:“此夜色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帮园情”,折柳取挽留之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表达相思之意。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句中,芙蓉就是荷花、莲花,主人公为何不用其它物来表达情感,而要采摘芙蓉呢?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思考,我列举了有关莲花的诗句并让学生体会其中莲花的意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错误》 郑愁予

《爱莲说》中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君子的象征。《西洲曲》中莲即“恋”的谐音,表达对远方人的爱恋之意。徐志摩和郑愁予的诗中莲花代表着优雅、美丽。学生通过对这几首诗中莲花这一意象的赏析,总结出了采芙蓉就代表着主人公一种高洁、美好的情感,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美。所以不能用其它的意象代替芙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接着引导学生深入赏析本诗的语言,提出了一个问题:“江”在古诗文中多指水流比较湍急的大河,而池塘中就常常盛开着荷花,“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也是很美的,比较容易采摘,可是主人公为何要“涉江”去采摘芙蓉呢?学生积极思考,意识到:采摘的艰难说明了思念的人在他自己心目中的份量,以至于他在湍急的江河中为了心中那个思念的人,不怕江水溅湿了衣裳,更不顾在江水中行船时的危险去采摘,是多么惊心动魄,可见他对所送之人的用情之深之切。

我看学生渐入佳境,就赶紧趁热打铁,提出了下一个问题:既然主人公的目标是采芙蓉送心上之人,那为何诗句中又写“兰泽多芳草”一句呢?去掉不行吗?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平时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背不思考。所以我给了他们五分钟的时间来反复诵读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能去掉此句,因为“多”字用得好。“多”是“很多”之意,周围有很多芳草,可是主人公却独采芙蓉,说明主人公对待感情的执着忠贞。有的学生认为“泽”用得好,因为“泽”指沼泽,同“江”一样,说明采摘环境的艰险,用这种环境的艰险来说明采摘者的情真意切。也有的学生认为他从屈原的《离骚》中得到启示:在《离骚》中,屈原经常用兰花、香草等表达高洁的情操和美好的理想,所以在这首诗中诗人可能也想用这些意象来衬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

我接着抛出下一个问题:主人么是采到芙蓉,看见美丽的荷花才想到“所思在远道”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是,是一直心有所想。”那我就接着问了:“既然一直心有所想,为什么不把“所思在远道”这句直接放在诗歌的最前面呢?在艺术效果上有何不同?

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学生认为把“所思在远道”放在前面,就是把诗歌的情感直接放在前面展示出来了。

下一个环节,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我和学生进行背诵比赛。学生摩拳擦掌,非常兴奋。在我背诵的时候我故意漏掉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学生激动地找出了错误。我则及时设问:“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样的诗句在句意上是通顺的,能不能去掉呢?并让学生比较诵读。学生在诵读讨论后各抒己见,有以下理解:“还顾”动作性画面感强,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伊人在远方时主人公孤独、怅惘的心情。“漫浩浩”一词写主人公与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它们含蓄地传达出了主人公思念而不得地极度痛苦的心情,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这是我们从诗句含义上的赏析。我问从诗句与上下的联系看呢?最后一句“同心”二字有什么暗示作用?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首先应是两个人,那诗歌是怎么体现“同心”的呢?对此学生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最后他们总结:“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几句是写一个女子的所为,而“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一句则是一个男子的所为。因为古代一般是男子远游,女子在家。我认为他们分析地很有道理。那我问他们:是女子在采芙蓉时心系男子,男子心有灵犀,感应到了女子的思念之情,也同时“还顾望旧乡”吗?学生认为不是。我又及时设问: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想写呢?学生思考后分析:这应该是女子思念男子时,想到男子也在思念自己,借此来表达对远方男子的强烈地思念之情。

通过这节课的巧妙设问我让学生意识到了,诗是一段深深的情,是涉江采莲见证的深情,是长路回望涌起的离情;诗是一首永恒的歌,是同心离居的一种惆怅,是忧伤终老的一番绝望。所以我们欣赏诗歌时要运用想象,与诗人成为心有灵犀的朋友。同时我们读诗时要多体味诗歌的语言,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感受它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美感。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

论文作者:徐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巧妙设问激浪花论文_徐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