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45例(观察组)和同期无下肢疾病的健康者45例(对照组)纳入研究,两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计算对观察组检查率,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中45例患者有44例诊断结果为阳性,检出率为97.78%;对照组为(13.64±3.15)L/min,观察组为(7.46±1.37)L/min,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不同血管不良征兆的发生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诊断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症,检出率高,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价值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血管阻塞性病症,是指由于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的化学性、感染性、机械性损伤等因素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液凝结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在临床上表现为突发性的单侧肢体肿胀,患肢局部疼痛,行走时痛感加剧[1]。该病症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将留下皮炎、淤滞性溃疡、继发性静脉曲张等后遗症,因此其早期诊断对于提升病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试验旨在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45例(观察组)和同期无下肢疾病的健康者45例(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确诊,在临床上表现为突发性的单侧肢体肿胀,患肢局部疼痛,且行走时加剧。两组基本资料为:①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最大者82岁,最小者37岁,平均年龄为(48.35±9.42)岁;②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最大者81岁,最小者38岁,平均年龄为(49.06±9.08)岁。两组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选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取5至10兆赫凸阵探头,患者经过充分的准备工作后,取仰卧位,身体放松,将下肢充分暴露出来,膝关节略弯曲,依照下肢静脉血液流行进行超声检查,对病灶分布区域进行常规多切面扫描(涵盖纵向、横向、斜面扫描),仔细探查双侧股总静脉、股浅静脉、深静脉、腘静脉、大隐静脉以及胫后静脉,测定血流阻力指数,判断有无发生血管不良特征。在检查过程中,检验人员应该不断调节仪器的显示深度、彩色增益、滤波以及速度刻度等参数,确保图形的清晰度,同时,需要根据患者肢体症状实施对症操作,例如:①下肢肿胀严重者应选用低频探头;②血流充盈不佳者,挤压小腿远端并屈伸其脚趾,直至图像上血流状况清晰可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判定标准
记录观察组诊断结果为阳性的例数,计算其符合率。详细记录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对比下肢血流速度,以及血管内回声异常、血管内膜异常、瓣膜功能不全等血管不良征兆的发生率,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2]。
1.4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S)为计量资料,2组对比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加以表示,2组对比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出率
观察组45例患者均经DSA确诊,此次试验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为阳性者44例,阴性仅1例,检出率为97.78%。
2.2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
对照组为(13.64±3.15)L/min,观察组为(7.46±1.37)L/min,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血管不良征兆发生情况
对照组中血管内回声异常9例(占比20.00%),血管内膜异常7例(占比15.56%),瓣膜功能不全6例(占比13.33%);观察组中血管内回声异常34例(占比75.56%),血管内膜异常28例(占比62.22%),瓣膜功能不全26例(占比57.78%)。两组在不同血管不良征兆的发生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于产后、术后以及由于疾病长期卧床休养的患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院内并发症,多数患者都是由于长期卧床缺乏运动,下肢血液循环受阻而发病,比如说骨盆骨折、恶性肿瘤疾病等病症患者。有学者研究发现,该病症的致病因素有以下三个:①长期卧床或手术麻醉所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流滞缓;②静脉壁损伤,包括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对静脉内膜造成的刺激性化学损伤,骨折碎片引起的机械性损伤,以及炎症病变引起的感染性损伤;③血纤维蛋白原异常、血栓抑制剂缺乏、脱水等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3]。该病症起病急,患者肢体突然肿胀并伴有局部疼痛症状,在行走时疼痛感加剧,必须及时采取抗凝、溶栓治疗。
此次试验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无下肢疾病的健康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旨在通过两组诊断结果的不同来分析诊断方式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两组无论是在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还是在血管内不良征兆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在观察组中有44例患者的诊断结果为阳性,仅有1例未检出,说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出率较高,达到了97.78%,十分可靠。
综上所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稳定可靠,且操作简便,对于提高该病症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庆艺,罗艳,苏龙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3,12(19):6-7.
[2]岳金龙,张鹏飞,张贝.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06(21):113.
[3]金云芳,俞扬,何琪芳,张秋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08(25):1506-1509.
论文作者:魏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多普勒论文; 下肢论文; 静脉论文; 超声论文; 彩色论文; 两组论文; 血管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