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对进一步改进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全面的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奉献青春和智慧的数以千万计的合格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任务。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这就对我们在新世纪新时期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要求。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紧紧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确立,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任务。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没有这样一支生力军的加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通过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心力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参与感。

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优秀群体,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决定着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的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当代大学生是值得信赖、大有希望的一代。但他们的健康成长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直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性伟业,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必要性。为了使他们健康成长,必须认真研究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大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要教育大学生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无愧于新千年、新世纪、新时代、新时期,矢志奋斗,不懈进取,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实践者。要使他们懂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并通过包括他们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同时,也应当让他们意识到,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当代青年也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受益者。他们理想的实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他们的幸福和美好未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应当说,做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

2.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整体性的新要求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对党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概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p.40)这一新概括,在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的任务和功能上都增添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新内容,充分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要求,包含着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容,为加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目的所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内容的确定还是方法的选择,无论是教育计划的制定还是教育效果的检验,都必须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战略部署来进行,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为人民服务的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社会为人民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为出发点和归宿,着力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早日成为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栋梁之才。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原则和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然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发展,人们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展,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日益多样化。在实践领域和实践方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条件下,教育要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就必须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发展着的社会实践来进行。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需要,为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树立起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我国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的规定。这一规定要求我们必须把培育大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的,培养千百万能够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历史重任的合格人才。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这一科学理论为统领,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这是基本遵循,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1.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工程”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保证。实际上,越是在呈现多样化文化发展的社会,越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越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离开了这一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而迷失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不断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要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正确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认识和处理问题的金钥匙,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精神支柱和人生宝典。

2.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发展观、创新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要求,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加强“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教育、创新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党的十六大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适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客观要求而提出来的。要引导大学生们从党和国家的存亡、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高度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使他们懂得,发展是过程,也是结果,是手段,也是目的,是动力,也是保证。使他们认清,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发展,才能增强人们的信心,只有投身发展,才能使包括大学生利益在内的人民的利益得以实现,而离开发展和推动发展的实践,一切都无从谈起。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当代大学生具有创新的天然优势和后天优势。要教育他们充分认识创新的意义,引导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顺应实践的发展,积极鼓励他们敢试敢闯,敢为人先,保护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勇气,容许他们犯错误,帮助他们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他们积极投入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使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十六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深刻分析了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必须长时期艰苦奋斗的要求。要通过基本国情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清醒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2]要长期坚持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而使大学生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体察到自己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努力培养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和为人民利益甘于吃苦奉献的精神。

3.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的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者,同样也需要受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的教育。必须始终牢记邓小平当年关于“最大的失误在教育”的告诫,深刻记取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的沉痛教训。要教育大学生们认清,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认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认清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认清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进而聚拢大学生们为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继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如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的:“当代青年要树立的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当代青年要建立的信念,就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其中应有之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从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的高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的要求来进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一共同理想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树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坚定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要使大学生们真正懂得,他们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中去,将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融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伟大目标中去,才能实现远大理想与现实理想、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志愿得以圆满实现。

4.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的要求,在加强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对于我们明确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大学生们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继承者、培育者和弘扬者。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是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一是要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思想体系,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上把大学生们团结起来,对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强大的有生力量是至关重要的。二是要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的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三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他们对依法治国意义的认识,自觉地做守法公民。四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5.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追求应当定位在“全面”上,工作的着力点应当落在“全面”上。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是一个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要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树立科学全面的社会发展观,会极大地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积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引导他们在投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三、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髓,积极探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相统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更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积极探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相统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使之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加强思想理论教育的创新

一定的思想理论教育内容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去落实,教育内容的创新,也要求教育方法随之创新。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创新既包括教育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教育方法的创新,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总结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丰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不断增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要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科学内涵和基本观点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还要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保证反映和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保证全党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践“三个代表”的生动事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保证马克思主义学科最新发展阶段的理论成果以及在三个文明建设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观念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以切实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要密切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两课”教育教学要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思想理论教育的灌输原则,要由单向灌输向开放式、双向交流型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和探索真理的积极性,增强“两课”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要实行开放式教学和教与学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各个教学环节,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开展讲演、专题报告、社会热点问题讨论、请名人名家座谈等活动,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性。

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针对大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2.拓宽实践教育领域

实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实践的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宽广,实践的手段和方式也更加多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实践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为大学生开辟投身社会实践的宽广领域。

一是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加多样的场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4](P.10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大学生与现代化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如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产业,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全新的场所。组织好这种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新型的劳动观念等现代意识的培养都具有巨大作用。

二是为大学生构筑更加宽阔的社会服务活动舞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需要生活服务、生产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作为一个拥有较高学历,掌握较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同时又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群体,大学生们有条件有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运用他们的智力、知识、技能、体力等为人们提供帮助、解决困难。如开展学雷锋活动、志愿者活动、送科学文化知识下乡活动等。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大学生们会更多地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体察民情民意,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是为青年大学生社会考察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社会考察是通过认识和研究社会,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的经济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显示出更加巨大的优越性。这一切将为大学生社会考察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最佳考察对象。要更多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考察活动,使大学生们在深入社会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丰富阅历,增强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坚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3.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双向的教育方式;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帮助大学生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使自我教育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要不断增强教育的民主性,采用心理咨询、疏导沟通、讨论学习、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多种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深得“人缘”。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部门和“两课”教师来做,而是要树立全员德育观念,充分重视和发挥全体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让他们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功能,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提升,不仅受到学校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靠学校的工作是难以很好完成的,必须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创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周边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以形成合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

概言之,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必须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为指导,即在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中走出一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

四、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建立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而且需要建立起一套能够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准确反映教育效果的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相匹配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把关定向的作用,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作为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基本尺度,看我们的工作是不是真正把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统一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看我们的工作在教育大学生自觉地做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者方面成效如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还必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匹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发展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意识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任务。这些教育的效果究竟如何,成功与否,归根到底要看是否成功地把大学生的理想引导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看他们是不是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来,是不是立志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贡献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是不是有志于自觉地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还应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性质上,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从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上,全面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要在考察教育内容“进头脑”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在测量“知、情、信、行”上出招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究竟如何,归根到底要看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内容的“进头脑”。所谓“进头脑”,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自觉地用以指导实践。显然,这里的“进头脑”不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向学生头脑的“输入”,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在相关教育信息的引导下其相关行为的“输出”,而且后者是“进头脑”实效性的最重要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进头脑”,就不只是认识领域的事情,而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与此相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头脑”实效性的评价,就是在“知”和“行”这两个层面上对教育效果进行检验和评判,并通过检验和评判,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以利于改进和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增强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头脑”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获得知识、产生情感、确立信念、化为行动四个环节,即“知、情、信、行”。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方面看,它们是前后相继、彼此连接的教育环节;从大学生品德结构系统方面看,它们则是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的系统结构要素。其中,“知”是“进”的基础,“情”是“进”的动力,“信”是“进”的关键,“行”是“进”的目的。“进头脑”的实效性,就通过这四个有机联系的方面表现出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头脑”实效性的评价也相应地可以通过对这四个方面具体情形的考察来实现。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会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变化规律和表现规律,制定科学合理、客观有效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行测评指标体系,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头脑”的实效性准确地反映出来,以及时了解教育效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并适时地调整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强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头脑”实效性的评价,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但该量化的一定要量化,能量化的一定要量化;定性评价要尽可能以定量评价作为基础,以提高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要切实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对敏感性较强的问题,要注意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作适当处理,以求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测评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头脑”的实效性,还要充分注意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知、情、信、行”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形成,任何一个环节向下一个环节的过渡和转化,都要经历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而且,只有经过由“知”到“行”、由“行”到“知”、再由“知”到“行”的多次反复,不断强化,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效果如何的认定,也相应地是一个过程,不能指望一次或几次完成,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我们建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应当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变化的规律,把评价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效果与评价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效果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防止“近视眼”和“急性病”的发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构和完善,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学生当下的学习和生活起作用,对他们整个大学生活起作用,还要对他们走出校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以致他们的一生起作用。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要实施全方位全过程评价的新机制、新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仅仅是某些人的事情。“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而“两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的重要实施者。学生工作干部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因而党团组织和学生工作干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评价者。广大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他们同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家庭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评价。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修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不可缺少的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要接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检验,因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扮演着最终评判者的角色。这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的,应当坚持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已经确立,奋斗目标已经明确,在实现这一目标进程中,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清晰而紧迫地凸显出来。只要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辛勤探索,勇于创新,协力共进,抓好包括教育效果评价在内的每一个环节,就一定能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铸魂”系统工程进行得有声有色,培养造就出千千万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标签:;  ;  ;  ;  ;  ;  ;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