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球能源战略控制态势评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态势论文,能源论文,战略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一路攀升,到2005年8月29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亚洲交易时段,一度达到每桶70.08美元的油价新高。① 整个世界为之震动和忧虑。未来的石油供给安全问题,遂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美国作为能源超级大国,同时凭借其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对全球能源构成最强有力战略控制的国家。其超乎经济与技术层面的影响力,自然又一次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政界、商界与学界关注的对象,成为评判与衡量本国与美国关系时,无法逾越的“超级因素”。本文从全球能源市场、主要石油储产区域、能源运输通道等三方面,对美全球能源战略控制态势做一描述,并加以初步评估。
美国对全球能源市场的战略控制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得到能源产业的强有力支持。据美国能源部统计,在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约为2000万桶/日,占其能源消费总量的40%,天然气占22%,煤炭占16%,核能占12%,其它的2.6%来自水电,3.5%来自生物能源。② 因此,石油是美国经济运行的“血液”,石油问题始终是美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重大问题之一。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左右,石油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0%弱,居世界第三位,而每日消耗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世界日消耗量的1/4,高居世界首位。美石油消费量的60%左右依赖进口,所以国内经济极易受到世界石油市场风云变幻所带来的冲击,对石油市场的动荡亦特别敏感。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经过20多年的战略调整,大幅降低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加大了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力度,积极在中亚和非洲产油区实施投资计划,利用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形成对世界大多数储产油地区和油气运输管道的控制态势,以保障其能源来源多元化和长期充足的能源供给。而在全球能源市场方面,美国则凭借其当今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之一,最大石油消费国、进口国及战略石油储备国,世界石油产业最大的资本运营国,暨最大石油产业投资国和最大“石油美元”吸纳国、受益国——这样的能源超级大国地位,构建起对全球能源市场的战略控制力量,并借助这种控制力实施其超出能源和经济范畴的所谓全球战略。
1、美国是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之一。截至2004年底,全球已探明原油储量为11886亿桶,储量/产量比为40.5。其中原油探明储量分布最广的是中东,约占世界总储量的61.7%,其次是非洲和中亚。美国已探明原油储量为294亿桶,居世界第11位。(见表1)
表1 2004年世界已探明原油储量前12国
国家
十亿桶
储/产比
沙特阿拉伯 262.7
67.8
伊朗132.5
88.7
伊拉克
115 *
科威特
99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97.8*
委内瑞拉
77.2
70.8
俄罗斯
72.3
21.3
哈萨克斯坦 39.6
83.6
利比亚
39.1
66.5
尼日利亚
35.3
38.4
美国29.4
11.1
中国17.1
13.4
世界合计
1188.6
40.5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5。
*表示超过100年。
就全球原油产量而言,以美国为主的北美产区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6的份额。2004年全球原油日产量增加了300多万桶,是1976年以来增长最多的一年;而美石油产量逐年下降,2004年降至10年来的最低点(每日724万桶),但仍高居全球第三。(见表2)为了稳定国内生产,美国政府通过法案加快开发国内资源,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石油开采和管理成本。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内生产的石油仍将远远不能满足其自身需求。
表2 2004年世界12大原油生产国
国家千桶/日
沙特阿拉伯 10,584
俄罗斯
9,285
美国7,241
伊朗4,081
墨西哥
3,824
中国3,490
挪威3,188
加拿大
3,085
委内瑞拉
2,980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667
尼日利亚
2,508
科威特
2,424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5。
2、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2004年是自1976年以来世界石油消费量增加最多的一年,原油日消费量达8000多万桶,比上年增加了250万桶,比之前10年间平均水平高出一倍之多。全球石油消费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亚太地区。其中,美国原油日消费量达2000多万桶,在世界前10大原油消费国中,约等于除中国之外的其他8个国家之和,高出中国3倍之多,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4.9%,遥居世界首位。(见表3)
表3 2004年世界10大原油消费国
国家千桶/日
美国20,517
中国大陆
6,684
日本5,288
德国2,625
俄罗斯
2,574
印度2,555
韩国2,280
加拿大
2,206
法国1,975
墨西哥
1,896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5。
1994-2004年的10年间,美国原油日消费量呈逐年增长态势,根据美能源部预测,到2020年,美原油需求将增加30%。(见表4)然而,美国为保护国内资源,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预防能源危机,未来产量不会大幅提高,巨大的缺口依赖进口石油弥补。因此,美国政府的能源战略重点,仍是设法从国外获得更多的石油来源,牢牢控制原油市场。波斯湾、北美、中南美洲、俄罗斯、中亚、非洲等石油储产区成为美国石油战略覆盖的重点区域。
表4 美国原油日消费量10年增长情况
年份
千桶/日
1994
17,719
1995
17,725
1996
18,309
1997
18,621
1998
18,917
1999
19,519
2000
19,701
2001
19,649
2002
19,761
2003
20,033
2004
20,517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5。
3、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截止2004年底,美石油日进口量达1200多万桶,比位居第二的日本高出两倍多。(见表5)
表5 世界10大石油净进口国
国家
百万桶/日
美国12.1
日本5.3
中国2.9
德国2.4
韩国2.2
法国1.9
意大利
1.7
西班牙
1.6
印度1.5
中国台湾
1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美国原油进口主要来源于北美及中南美洲,其中,从被认为是美国“后院”的加拿大、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三国进口的石油,占美进口石油的41%;从中东进口石油占20%,西北非占15%。(见表6)
表6 2004年美国石油主要供应国
国家 千桶/日
加拿大1,616
墨西哥1,598
沙特阿拉伯
1,495
委内瑞拉
1,297
尼日利亚
1,078
伊拉克655
安哥拉306
科威特241
英国 238
厄瓜多尔
232
阿尔及利亚
215
俄罗斯158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4、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国。1973年的中东战争及阿拉伯产油国对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导致了美国进口石油中断。痛定思痛,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倡议下,国际能源机构(IEA)于1974年成立。1975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授权能源部建立10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美石油战略储备从1976年开始建设,1977年第一批石油入储,到1986年储量达到5亿桶,目前大约为7亿桶,可在进口中止情况下维持供应158天。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国,其储量占经合组织国家政府战略石油储备总量的60%。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主要目的,是应对可能发生的严重石油供应中断而造成的危机,其石油储备体系包括民间商业储备和政府战略储备两部分。历史上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曾动用过12次。其中,克林顿政府期间动用过8次,布什总统上任后只在2005年8月底“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墨西哥湾沿岸后动用过1次。
虽然美战略石油储备的主旨是防备能源供应危机而非调节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但美国政府每一次动用石油战略储备,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抑国际油价的作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每天大约动用500万桶储备石油,加上IEA每天向市场提供250万桶原油,确保了当时世界石油市场的基本平稳,成功抑制了油价的上涨。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大规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储备动用,明显是出于平抑选前油价上涨的需要。2005年8月29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飙升至70.08美元/桶,但在美国政府宣布动用石油储备后,一天内油价便降至68.30美元/桶。
美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建立早,运行时间久,运行效率高,并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与保障。由于国内石油产量与需求的巨大差距,战略石油储备实际上占据着美国家石油安全的中心。近20年的事实表明,巨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对美应对世界石油市场动荡,调控国内油价进而调控国际油价,主导世界能源事务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战略作用。
5、美国是世界石油产业最大的资本运营国。首先,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石油产业投资国。美国企业的资本对全球最重要的石油产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美加大了对非洲石油的战略投资力度。美头号石油企业埃克森-美孚公司耗资37亿美元,铺设了一条长达1000公里左右的输油管道,将乍得的石油输往喀麦隆的大西洋沿岸,并计划在未来10年投资500亿美元,开发非洲油气资源。美第二大石油巨头雪佛龙公司则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资200亿美元,扩大其在非洲的石油生产能力。几内亚湾沿岸的西非国家已成为美实施非洲石油资源战略的头号目标,仅埃索公司在安哥拉3个深海石油开采项目的总投资就接近百亿美元。同时,美正缓和同利比亚、苏丹等拥有丰富石油资源国家的关系。美国公司是首先在利比亚恢复运营的西方石油公司。
世纪之交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在支持国内公司进入中亚地区能源开发和管道建设的投资领域。埃克森-美孚、联合加州等超级石油公司与里海各产油国签署的能源投资开发合同已达上百亿美元。1993年4月,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与哈萨克斯坦组建了开发储量近10亿吨的田吉兹油田的合资企业,并签署了为期40年的协议,总投资额将达200亿美元。截止1997年底,在哈与外国所签的总金额为300多亿美元的10个大型石油合同中,美国参加的有7个,其中3个为多边合同,美分别占40%、30%和55%的股份,其余4个为美哈双边合同,美均占50%的股份。2004年,哈获得的4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中美国占了1亿。在与其他中亚国家的合作项目中,美国公司也均是绝对的大股东。
据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估计,国外大石油公司2003-2010年在伊拉克的勘探开发,累计投资额将可能达到300多亿美元,而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美英公司将会控制战后伊拉克大油田70%以上的权益。目前,在控制中东石油资源的世界石油巨头中,美国的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公司等占据了重要位置。
其次,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美元”吸纳国和受益国。美元是国际石油贸易计价和结算的主要货币,“石油美元”成为世界石油金融的专有名词。由于国际石油贸易是世界上最大宗的商品交易,因此,构筑“石油美元体制”对确保美元作为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稳定美元强势地位、维持美全球货币霸权至关重要。
如果用欧元取代美元充当石油贸易的交换媒介,或让它与“石油美元体制”并存,美国经济将会遭到重创,甚至可能迅速沦为二流国家。③ 这种情况并非完全不可能发生。2000年11月,萨达姆宣布伊拉克决定将石油交易从美元改为欧元结算,并把100亿美元外汇换为欧元。此举随即引起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等石油出口大国的关注。2002年,OPEC官员贾瓦德·雅加尼在西班牙的一次演讲中就曾经宣称,OPEC和欧盟的石油交易应该使用欧元结算,这样可以降低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如果OPEC的石油交易转为使用欧元结算,对美元将是个沉重打击。如果美国政府是出于这一考虑,借出兵伊拉克打击欧元,也是情理之中的。”④ 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拉克战争不仅是美国对萨达姆政权冲击石油美元体制的报复,也是美国自科索沃战争后利用军事力量对欧元进行的第二次打击,其目的是遏制欧元充当国际石油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的发展势头,稳固“石油美元体制”作为全球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和美元的国际货币基础地位。
中东作为世界上石油蕴藏量和产量最大的地区,美国必须确保其石油交易以美元为流通货币,从而确保美元体制带来的巨大利益。美国通过向中东产油国开放金融市场,吸纳巨额石油美元资本,接受石油美元存入美国银行、购置美国不动产、购买美国产权和投资于美国证券市场,以及大量购进有“金边债券”之称的美国财政部债券等。通过这种由美元金融垄断地位形成的机制化霸权体系,构建美国与中东产油国的石油需求与石油供给、石油支出与石油收入、石油美元与石油物资、美元回流与美元流出等复合式“相互依赖”关系,将美国经济的石油能源和石油资本需求,与OPEC国家石油资源供给和石油盈余资本在美国的投资回报率捆绑在一起,并通过这种方式保证石油美元的“回笼”,从而实现从美国输出的“石油美元”顺利回流。为了保证最大可能地吸纳“石油美元”,美国甚至不惜动用武力,进一步垄断石油金融市场,成为“石油美元”的最大收益国。
美国对世界石油储产区的战略控制
目前,世界能源的地缘政治格局,基本上是在以OPEC国家为主的世界储产区域和以北美、亚太、西欧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之间,保持着某种平衡。北美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区,占石油消费总量的29.8%,而其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5.1%。OPEC国家自身的石油消费不到全球消费量的10%,其石油探明储量却占世界的75%。从目前形势看,能源资源依然是21世纪国家之间竞争与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在所有能源类别中,石油一直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0%左右,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每桶原油价格上涨5美元,就会使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3%。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多年来美国一直采取积极、强硬的外交与国际政治战略,在地缘政治层面确保其对世界主要能源产区的战略控制。
1、争取对中东石油的绝对战略控制。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政府开始积极推进大中东计划。所谓“大中东”,一般是指全球范围内的22个阿拉伯国家,以及以色列、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及中亚与高加索地区。这一地理范围恰好与石油地缘政治理论中的“石油大中东”区域⑤ 相吻合。今天,从“石油大中东”向西南可以延伸至北非的马格里布国家及尼日利亚、安哥拉等产油国,向北向东到里海,再到外高加索、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形成了以波斯湾为中心的东北向与西南向延伸弧状地带。这是一个巨大的全球能源富集地理带,蕴藏了世界65%的石油储量和73%的天然气储量,堪称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⑥ 美国正试图勾画一幅以海湾地区为圆心,以中亚、高加索、西非和北非、南亚、东欧-俄罗斯为半径的全球石油战略“蓝图”。
“大中东计划”虽然也包含“反恐”及“扩展民主”的政策追求,但在这两大追求背后,人们仍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美国希望藉实施大中东计划实现其对大中东区域石油、天然气资源绝对战略控制的意图。以波斯湾地区为核心的狭义“中东(西亚)地区”,集中了全球2/3的石油储量,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最优质的地区。以在世界石油产业中所占份额而论,该地区迄今为止一直是世界石油供应暨国际政治斗争的枢纽地区。美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其石油总进口量的20%多。因此,美国全球能源战略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控制中东石油。大中东计划的深层战略根源就在于此。
伊拉克石油已探明储量为1150亿桶,占全球石油总储量的9.7%,仅次于沙特和伊朗,位居世界第三,而伊拉克的石油层距离地面最近,开采成本最低。美国对伊拉克的庞大油田及商机垂涎已久。2003年,美国借伊拉克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扶植亲美政府,达到了对伊石油的控制,进而控制了世界最大石油产区——中东的石油阀门。美国石油公司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大力开采伊拉克石油。由于地下石油无国界,美国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加大开采力度,势必使伊周边国家如沙特等国石油资源流失。
沙特过去虽是美国在中东的关键盟邦,但“9·11”后,美国调查显示,许多恐怖活动都与沙特有关。这令布什政府深为不满。美控制伊拉克之后,对渐行渐远的沙特的石油依赖将下降,同时也增加了对OPEC石油政策的发言权。据有关预测,伊拉克政局一旦稳定,石油日产量可望恢复到海湾战争前的350万桶,5年后可增至600万桶,将取代沙特成为世界第一产油国。伊重返国际油市使美掌握了一张“王牌”,可以达到取代沙特、打压OPEC、制约俄罗斯的多重目的,有利于美国在争夺中东石油资源中占据绝对优势,从而继续在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2、努力实施对非洲石油的战略控制。非洲石油蕴藏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约为1122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9.4%,日产量926万桶,占世界总产量11.4%。⑦ 非洲石油油质好,开采成本低,运输管道相对安全,多数产油国为非欧佩克成员,不受欧佩克石油政策影响。据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预计,到2010年,非洲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升至20%。随着非洲石油储产量的不断增加,美国开始加紧实施其非洲石油资源战略。为此,前国务卿鲍威尔、现任国务卿赖斯、美国总统布什先后访问非洲,负责能源方面的美国官员更是频频访非。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预测,到2015年非洲石油输入将占美国石油总输入的25%。目前,美国在非洲几内亚湾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活动已覆盖20万平方公里,涉及近10个国家,并逐步向整个几内亚湾地区扩张。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大中东计划也将北非的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利比亚等国包括在内。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最近石油储量和产量不断增加,仅2003年包括美国石油公司在内的西方石油公司就在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国家近海成功钻出近30口油气井。⑧ 对于非洲重要石油生产国利比亚,美国重要政经人士频频出访,美大量石油投资的涌入,无不显示出美国重返利比亚掌控其石油产业的意图。
3、不断加强对中亚-里海区域的石油战略控制力。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地缘中心,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还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冷战后,随着中亚和高加索地区一批新独立国家的出现,环里海地区成为世界新的油气供应源。据估计,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储量超过250亿桶,相当于科威特加上阿拉斯加北坡和北海的储量。日本《每日新闻》1997年10月7日报道,里海地区石油储量为6000亿桶,美国能源部估计该地区石油最终可开采储量为2000亿桶。因此,里海与中亚地区迅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区域。甚至有人预测,环里海地区将成为本世纪的波斯湾。对于世界来说,这将“意味着一个更大的石油中东地区的出现,即今后环里海地区将在油气市场开发、出口和地缘政治上与波斯湾带连成一体”⑨。该地区不仅富有潜在的油气储量,而且在全球地缘政治中处于独特而重要的油气地理位置,它“既可以成为中东和俄罗斯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又可以成为中东和俄罗斯之间的一座‘桥梁’”,因而被称为未来20年内世界“第三能源中心”。⑩
冷战期间,中亚地区是前苏联的一部分,美国无法涉足。冷战后,中亚各国独立,俄罗斯仍以其地缘大国的地位影响着中亚事务。苏联解体后,环里海国家由两个变为5个(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伊朗)。沿岸国家特别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国多次提出对里海进行划分,以确定里海石油的归属。围绕里海和中亚的油气地缘政治争夺,在美俄等大国间激烈展开。伊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作为石油资源的主人或油气资源连接国家,也都程度不同地卷入了这场资源争夺战。1993年,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就与哈萨克斯坦政府建立合营公司,共同开发哈田吉兹油田。随后,世界石油巨头,如英国石油公司、阿莫科石油公司纷纷抢滩中亚。“9·11”后,美国借“反恐”名义发动阿富汗战争,驻军阿富汗,通过在中亚驻军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争夺中亚石油主导权,实现其全面控制中亚石油资源的战略图谋。
控制中亚里海地区的石油开发和出口,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对手、约束盟友的手段之一。美国确定的里海与中亚战略是:争夺新的能源供应基地,通过石油资本和经济援助支持中亚国家对俄的独立倾向,使它们尽量摆脱俄控制,削弱俄在中亚势力,填补地缘政治真空,同时遏制伊朗在中亚的影响,并防止中国介入中亚地区而建立起对抗美国及北约东扩的战略缓冲地带。(11) 另外美国还支持彻底划分里海的主张,实行解决该地区冲突与开发该地区石油并重的方针。继在独联体其他几个国家策动“颜色革命”后,美国又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推波助澜,图谋趁俄罗斯国力衰退之际,将中亚最终纳入美国势力范围。
4、试图加强对俄罗斯石油的间接战略控制力。俄罗斯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崛起,是后冷战时期世界能源战略格局的一项重大变化。俄目前已探明石油储量为723亿桶,占全球石油储量的6.1%,居世界第7位,日产量达928万桶,仅次于沙特,位居全球第二,未来有可能取代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远东和西伯利亚拥有俄石油资源的72%,(12) 且靠近中、日、韩等能源需求大国,具有与巨大需求市场相连接的地缘优势。近年来,美国一直暗中支持日本在这一地区与中国等国家争夺俄石油资源开发权。美国于2002年开始进口俄罗斯石油,对俄石油的战略重要性有着深刻了解。加紧与俄在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已成为美全球能源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另一方面,俄在国际能源市场地位的提升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美国还希冀通过已操诸在手的对伊拉克石油的控制权,凭借伊拉克石油开采成本低廉的优势,将大量廉价石油注入国际能源市场,以削弱开采成本较高的俄罗斯石油的竞争力。
美国对一向被称为其“后院”的拉美和北美产油区域的能源控制自不必赘述。但值得关注的是,近年伴随着委内瑞拉等国政治的相继左翼化趋势,美国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关系出现了异动。这就使美国不得不开始关注这一最重要的能源供给区域潜在的危机。
美国对全球能源运输通道的控制
能源运输通道,即石油天然气运输通道,是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仰仗的“战略生命线”。谁获得了控制能源运输通道的战略优势,谁就不仅能确保自身石油命脉不受控于人,同时还可保持国际战略层面的优势地位,掌握世界能源战略的主动权。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即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对于国际石油战略通道的绝对控制力量。
美国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拥有绝对战略控制力。早在1999年8月,美国能源部就列出了六大“世界石油运输咽喉”,即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巴拿马运河,这六大咽喉通道的运输通过总量超过世界总运输通过量的40%。(13) 美国军方也提出了必须控制的全球16条海上咽喉要道,包括大西洋海域7条、地中海海域2条、印度洋2条、亚太地区5条。(14)
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石油运输路线,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印度洋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贯通亚洲、非洲、大洋洲的交通和石油输送的纽带。它也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上贸易通道之一,拥有全球1/9的海港,1/5的货物吞吐量。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洋的“石油航线”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目前,主要国际能源运输航线有3条: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线;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日本线;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线。仅1999年,经印度洋运送的石油就占世界海上石油运输量的46.5%。从军事角度看,任何海洋大国在全球领域调兵遣将都离不开印度洋这个“中继站”。(见表7)
表7 世界主要海上石油运输线
主要出口地区 主要进口地区 世界主要海上石油运输线
沙特阿拉伯、 日本、韩国、 A.波斯湾-霍尔木兹
伊朗、科威
中国、美国、 海峡-印度洋-好望
特、尼日利
德国、法国、 角-大西洋-美国;
亚、委内瑞
意大利等北
B.波斯湾-霍尔木兹
拉、俄罗斯等 美、西欧、亚 海峡-印度洋-马六
中东、南美地 太地区甲海峡-南中国海-
区 东亚日本、中国等;
C.波斯湾-霍尔木兹
海峡-印度洋-曼德
海峡-红海-苏伊士
运河-地中海-直布
罗陀海峡-大西洋-
多佛尔海峡-北海-
西欧各国;
资料来源:《世界地理》。
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只有美国凭借其巨大的海空军力及战略威慑力量,具有对以上海洋石油战略通道的军事控制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挑战美国的这种战略控制力量。同时,美国对这些海洋石油战略通道及其附近地带的任何风吹草动也极为敏感。美国近年在科索沃、中东、西非、东南亚以至台湾海峡的一系列战略活动,大都与控制石油战略通道的战略意图有不可解脱的联系。
同样,美国对陆上石油运输战略通道也具有强大的军事控制能力。冷战后随着东扩进程的发展,北约将军事触角伸向俄罗斯“柔软的下腹部”。“9·11”后,美国又迅速实现了向中亚地区的战略大跃进,加大了对中亚、阿富汗及整个西亚地区的战略威慑力量和主导权。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部署约20万重兵,并对另一个产油大国伊朗虎视眈眈;美国利用阿富汗战争和反恐之机,实现了在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军事存在,并不断向阿塞拜疆、格鲁吉亚、里海产油地区扩张或部署军事力量。在里海地区,美军通过向阿塞拜疆派驻特种部队,以保护新开通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之名,行控制里海石油外运“阀门”之实,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与俄罗斯战略对抗的主动权,进而起到了确保美国在21世纪对这片欧亚大陆能源富集区域的战略控制。俄罗斯的出口石油大多产自东亚、中亚-里海地区,出口运输通道必须通过中亚国家、高加索地区和乌克兰等国,要穿过北约国家。这就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俄能源出口通道。
要想控制中东和中亚,就必须控制巴尔干和南亚地区。南亚是世界石油主产区的侧翼和中亚的重要门户,在大国全球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南亚大国,地缘重要性非常突出。控制了印度就扼住了亚太各国石油进口的咽喉,控制了巴基斯坦则控制了中亚石油进入波斯湾的出口。巴基斯坦是美国的战略盟友,已在阿富汗与美国并肩作战10年,巴亲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对美国有利的能源政策;而最近美国又与印度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向印度出售大量先进的军事装备,而且破天荒地与印度军队展开大型联合军事演习。显然,美国的战略意图之一便是控制印度洋和南亚,进而控制中亚石油进出口通道。
中东地区有美国的盟友沙特阿拉伯,美国在沙特、科威特及其他海湾国家,建有大型军事基地和部署了数量众多的军事力量。同时,美国还在非洲东北端的吉布提部署了数千人的特种作战部队。近年,五角大楼正通过演习和培训非洲部队,进一步向非洲重要产油区几内亚湾渗透。
如是而论,在世界上能源富集区域,也是陆上石油管线最繁复密集的地区,美国也已构筑起了战略控制的能力框架,铺就了控制陆上能源运输通道的战略布局。
余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出现持续繁荣局面,一批东亚、东欧、拉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局面的出现,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消费急剧增长,加之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加强,经济领域投机活动的加剧,近期国际能源市场出现了价格居高不下、资源与产品供给短缺、油气商品与投资竞争激烈的局面,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外交乃至军事竞争中的石油因素日益明显。在世界各个角落,人们似乎都能看到大国之间为获取能源而进行的激烈角逐。令人不无忧虑的是,近年美国学界、政界以及主流媒体出现了所谓的“中国能源威胁论”。毋庸讳言,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自1993年起,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使中国石油短缺日益严重,在世界市场经济范畴内进行合理合法的正常石油贸易,显然是中国增加自身石油供给的唯一出路,无可厚非。同时,中国学界与政界也都日益认识到,能源问题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是国家利益的博弈。几年来的事实也一再告诫中国政府和企业,石油并非一般性商品。国际石油贸易将受到来自市场自身因素、能源通道安全、文明冲突、区域政治动荡等一系列经济的、更多是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一旦处置不当,就有可能诱发围绕能源展开的外交冲突乃至危机。即使中美关系,也不例外。
从本文的分析中即可看出,美国是直接或间接控制着世界油气资源的超级大国,而中国只是在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引发的能源结构升级需要下,增加了对国际市场油气资源的需求,是在西方国家和西方石油巨头操控的世界油气市场中,从有限空间中寻求油气资源。中美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商业活动表现出极大不对称性。中国无意挑战美国对全球能源的战略控制,也无意破坏现行国际能源秩序,只希望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正常商业活动,稳定石油供给,保障能源安全,为自身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美国对中国的崛起十分担忧,频频掀起“中国威胁论”,意图打压中国。这自然会使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存在的潜在矛盾、摩擦日益增大,乃至有酿成冲突与危机的可能性。笔者认为,所谓潜在冲突之说,取决于美国的全球能源安全战略是否含有对中国加以能源战略遏制的意图。如果此种意图确实存在并付诸实施,那么未来两国间围绕能源的潜在冲突就有可能演变为现实,从而不利于中美关系大局,并将极大地损害亚太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作为两个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美间的合作对于维持世界能源市场稳定,促使能源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和原则运行等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这也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竞争与合作关系仍将是基本的双边关系,但“竞争”多些,还是“合作”多些,显然将受制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受制于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其中,中美关系大局的走向,将起到最大的制约作用。笔者相信,中美之间几乎所有潜在的能源冲突因素,都可以通过对话、协商和外交途径得到解决。此乃中美实现能源合作最坚实的战略基础。
注释:
①参见中信期货网。
②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③舒先林:“美国中东石油战略的经济机制及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1期,第86-87页。
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第87页。
⑤所谓“石油大中东”一般是指波斯湾地区、中亚和北非等石油资源富集地区构成的世界石油供应的中心地带。
⑥任海平、杨庆龙:“世界能源政治格局新变化”,《中国军转民》,2004年第4期,第58页。
⑦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5.
⑧P.Gawenda,J.M.Conne,A.Hayman and M.Marchat," Offshore West Africa Offers Exceptional Opportunities," Offshore,February 2004,pp.42-44.
⑨徐小杰:《新时期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2页。
⑩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11)转引自刘清鉴:《围绕里海石油的纷争与角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网站。
(12)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5.
(13)[美]迈克尔·T·克莱尔著,童新耕等译:《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14)蔡伟:“美国死盯十六条水道”,《环球时报》,2001年7月6日第一版。
标签:石油论文; 战略控制论文; 原油期货论文; 能源论文; 美国原油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原油投资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国际原油论文; 煤炭储量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原油论文; 波斯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