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1 章金春1 胡文静2△﹡
(1,南京市中医院 2.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 210000)
﹡基金项目: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YKK12159)(安排在左下角)
【摘要】目的:探讨冷沉淀与血小板联合输注在急性大出血的治疗上的意义。方法:急性大出血患者69例随机分成2 组:A组联合输注冷沉淀和血小板(共37例),B组单独输注血小板(共32例)。A组先输注血小板1-2 个治疗量,然后输注冷沉淀10-30U;B组输注血小板1-2个治疗量。输注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输注前各指标无差别(P=0.05),输注后PT、TT、APTT缩短(P<0.05),Fbg、PLT增加(P<0.05)。输注后A组和B组间PT、TT、APTT、Fbg、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注后2h止血有效率为94.6%,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在急性大出血患者治疗中,联合输注冷沉淀和血小板可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全面纠正患者凝血障碍,能显著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促进凝血功能的改善,显著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小板数量,改善止血功能。
【关键词】急性大出血;冷沉淀;血小板
急性大出血起病急、发展速度快,患者红细胞数量、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 易导致失血性休克。大量输血是抢救消化道出血、严重创伤性失血、手术出血和产后大出血根本措施, 但大量输入库存血不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因其容易造成血小板稀释,凝血因子减少,甚至会引起受血者凝血功能异常[1]。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出血, 在输血时, 往往需要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我院对急性大出血患者联合输注冷沉淀和血小板,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出血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2009年8月~2014 年12月本院救治的的急性大出血(输血量≥2000 ml)患者69例, 包括消化道出血22例、严重创伤性失血29例、宫外孕大出血10例,术中大出血的8例患者等。其中男45例, 女24例, 年龄15~72岁, 平均年龄38.6岁;分成2组:A组联合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共37例,先后输注血小板1-2个治疗量,冷沉淀10-30U;B组血小板单独输注,共32例,给予血小板1-2个治疗量。
1.2方法
1.2.1 血液制品
冷沉淀、血小板由南京市血液中心提供,使用前干式血浆解冻仪复苏后立即输注。
1.2.2 仪器与试剂
PLT 计数采用日本Sysmas-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用sysmas-7000全自动血凝仪及原装配套原装试剂测定PT 、TT 、APTT及Fbg 。每天进行室内质控后,检测标本。
1.2.3输注指征与方法
输注条件:①PLT<40×109/ L, ②纤维蛋白原( Fbg ) 低于0.8g/L;③PT、TT、APTT 延长至正常值1.5 倍以上;④发生大量微血管出血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方法:根据PLT、患者出渗血情况一次性给予血小板1-2 个治疗量, 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完。冷沉淀输注方法:一次性给予10~ 20U。输注后继续检测PLT、PT、TT、APTT 、Fbg, 视出血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输注。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 检验。止血有效率以输注后2h内停止出血的例数进行计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注前各指标无差别(P=0.05),输注后 PT、TT、APTT缩短
(P<0.05),Fbg、PLT增加(P<0.05)。输注后 A组和B组间PT、TT、APTT、Fbg、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注后2h止血有效率为94.6%,显著高于B组的65.6%(χ2=8.28,P<0.05);平均止血时间3.13±1.02h,显著低于B组的6.75±2.35h(t=5.945,P<0.05)。两组患者输注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具体数据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注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注:输注后 A组和B组间PT、TT、APTT、Fbg、PLT的比较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大出血患者由于严重失血,短期内大量输入代血浆及晶体液,造成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稀释性降低,并且大量输入库存血时,其中的枸橼酸也会导致钙离子(Ⅳ因子)消耗,可能发生稀释性凝血障碍[2]。部分患者输血后发生DIC,继发纤溶亢进, 进一步加重凝血障碍。这是由于在血液贮存过程中,许多凝血因子如Ⅷ因子、V 因子等易失活[3], 单纯输血根本无法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血小板在机体止血凝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足量的血小板可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对促进血液凝固也有重要作用。活化的血小板及微粒子(PMP )等裂解产物具有止血、凝血、保护作用[4]。冷沉淀含有大量纤维蛋白原、ⅩⅢ因子、Ⅷ因子、Ⅶ因子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多种凝血因子, 可加快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并能加速X 因子的活化, 从而促进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过程及血小板因子Ⅲ的释放过程, 促进凝血酶的形成,而且可有效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还可以使血小板通过vWF黏附到胶原蛋白上,血小板的黏附性增加,血小板聚集功能得到改善[6]。快速输入冷沉淀可以迅速增加体内的凝血因子浓度,促进止血凝血过程,并促进创面愈合。
本研究表明, 在急性大失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联合输注冷沉淀与血小板或单独输注血小板,患者PT、TT、APTT均明显缩短,而Fbg、PLT明显增加。输注后,冷沉淀和血小板联合输注组与血小板单独输注组比较, 患者PT、TT、 APTT更短( P<0.05);Fbg、PLT 明显增加( P< 0. 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绝大多数患者输注冷沉淀和血小板后,其止血有效率为94.6%,平均止血时间3.13±1.02h,止血效果良好。以上结果表明,联合输注冷沉淀和血小板可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全面纠正患者凝血障碍,能显著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促进凝血功能的改善,显著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小板数量,改善止血功能。因此,在治疗急性大出血患者时,联合输注冷沉淀与血小板比单独输注血小板具有着更加显著的止血效果,是临床抢救急性大出血更加合理、安全、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何静,陈方祥,胡波. 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作用的观察[J]. 创伤外科杂志,2002(06):355-357.
[2] 米桂. 西宁地区39例大出血病人联合应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单采血小板的探讨[J]. 高原医学杂志,2009(01):46-47.
[3] 丛玉隆,伍平,殷宗健,等. 血浆凝血因子测定的影响因素探讨[J].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02):75-77.
[4] 马文新,林其隧. 血小板微粒子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01):54-56.
[5] Barnard M R, Macgregor H, Ragno G, et al. Fresh, liquid-preserved, and cryopreserved platelets: adhesive surface receptors and membrane procoagulant activity[J]. Transfusion,1999,39(8):880-888.
[6] 马印图,李莉华. 冷沉淀临床应用现状[J]. 华北国防医药,2003(02):129-130.
△通讯作者:胡文静(1978.5~)女 主管技师,主要从事血液资源保障供应措施的研究。
论文作者:周琳1, 章金春1,胡文静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
标签:血小板论文; 凝血论文; 因子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凝血酶论文; 功能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