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讨会论文,国际论文,郭店楚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0511—4721(2000)02—0124—03
1999年10月15日至18日,由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哈佛燕京学社、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共同主办的“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风景秀丽的武汉大学召开。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这是继美国“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北京“《郭店楚墓竹简》学术研讨会”后又一次有关郭店竹书的研讨专会,也是学术界召开的第一次专门、全面、完整地研讨郭店竹书的国际学术会议。本次大会提交论文80余篇。与会的中外学者各抒己见,相互切磋,从文字学、简牍学、文献学及哲学思想史、经学史、子学史等不同角度就郭店竹书的文本复原及义理探究等方面充分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大会第一天,李学勤作了题为《透过竹简》的报告。他根据地下出土的战国、秦汉文字资料在内容上的差异,阐述了这一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变迁的过程。他指出,诗书礼乐是先秦时期的基本教育。“六经”在战国中期就已经成立。儒学曾是列国教育与政治的核心内容。孔子的圣人地位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战国中晚期,兴起了一个新的学风,与阴阳数术有关,与传统宇宙论有关。先秦学术在经过秦的焚禁后,于汉代复兴。汉代学术的兴盛应有对先秦学术思想的继承发展。
一、关于竹简文字考释及其形制
裘锡圭对他的一条被收在《郭店楚墓竹简》的按语作了修改,指出郭店《老子》甲组1 号简简文中在按语里曾释为“绝伪弃诈”的一句可以释读为“绝伪弃虑”。他在文章中补充引征了《庄子》、《荀子》、《淮南子》等篇中“伪”、“虑”并提的例证。他认为“绝伪弃虑”的“伪”应理解为指“背自然”的“人伪”,“虑”指思虑、谋划。文章同意刘信芳、崔仁义、季旭升等人对郭店《老子》甲组1 号简简文“季子”的释读,认为简文“民复季子”与《老子》今本二十八章“复归于婴儿”义近。李零认为研读简帛文献应对当时的“书写习惯”及“阅读习惯”要有所考虑。他列举了包括郭店楚简在内的一些楚简文字的特殊情形,指出这类字可能不能统统以“音假”或“错字”去指认。他进而提出了“楚书秦读”和“形近混用”的考释新说。他还在文章中结合出土的一些先秦秦汉杯类器物的铭例,对郭店一号墓出土的漆耳杯杯底四字刻铭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东宫之杯”的释读更为合理。黄锡全对郭店《老子》甲组简中的几个字形特别的古文作了考释。一则认为33号简简文第十字从,甶声,可能是蜂的异体或借字,文句作“蜂蠆虺蛇”。二则认为27号简简文倒数第六字从刀,畜声,可能是剉字之异体或假为挫,作蓄藏之义;倒数第四字似从省从贝,即賸字,此借为锐。三则认为21号简简文第二字从爿从首,可读为“象”,表示形状、形象,文句作“有象混成”。刘钊对郭店简文共二十余条作了细致考释,如释《老子》丙7号简简文第六、 七字为“恬愉”,义同“恬淡”;释《性自命出》31号简简文第一至四字为“浚深郁陶”;释《忠信之道》篇中形体作从言从为之字为“诡”;释《语丛》四23号简简文第七字为“削”。陈伟对照传世典籍,对《语丛》一、三中有关“礼”的几条简文作了梳理,缀合了“礼因人之情而为之节度者也”和“宾客之用币也,非征、纳货也,礼必兼”两句简文;将《语丛》—102号简文“凡痛者迵”、《语丛》三41 号简文“迵,哀也。三迵,度也”中的“迵”读为“跳踊”之“踊”。刘信芳对简本《缁衣》作了全面考释,多有新解。他依据简本《缁衣》同《礼记·缁衣》的三处异差,指出简本《缁衣》可能就是当时南方学者的作品。廖名春对郭店简引《书》、论《书》的文句进行了考察,提出了一些新的考释意见。他认为先秦《尚书》有多篇今传《尚书》失收。林素清对《语丛》四作了详细的注释。文章指出,《语丛》四专论言语游说之道,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其在文字内容、竹简形制、字体风格等方面都与《语丛》一、二、三有着明显的差异。连劭名、袁国华、李天虹、刘昕岚、颜世铉、刘国胜等都对郭店简的一些文字内容作了相关阐释。
周凤五对郭店竹简的形制作了深入考察。他指出,郭店竹简在简长、简端形状、字数、编线数与间距、简牍符号、字体等方面的不同形式特征具有文本分类的重要意义。他认为郭店竹简中简长者为经,简短者为传;简端制成梯形者为经,平齐者为传。文章将郭店竹简的字体分为四类,同时指出从中透露出了郭店竹简中有来自齐鲁儒家经典版本的抄本。
二、关于道家文献
李存山认为简本《老子》可能反映了《老子》原始传本的一部分原貌,所以据简本探讨早期的道儒关系有较充分的根据,不完全是“假说”。唐明邦认为竹简《老子》并非完本,当属《老子》五千言的节本。日本女子大学谷中信一认为“在郭店《老子》里头,今本《老子》的骨骼部分已经具备了。”黄钊认为竹简《老子》应为稷下道家传本的摘抄本。黄人二认为郭简《老子》应为邹齐儒者版本。丁原植依据郭店《老子》以及简本、今本《文子》中解《老》资料,探讨了《老子》思想推衍的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刘笑敢以郭店《老子》、帛书《老子》、通行本《老子》为线索,探讨了古文献流传中“思想的聚焦现象”和“文献的趋同现象”。
本次会议对《太一生水》篇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陈伟指出《太一生水》是《老子》的传。他将《太一生水》疏为三部分,认为是对通行本《老子》第42、25、77章大旨的阐释。他还引征《周易·说卦》、《淮南子·汜论训》等文献,指出该篇简文中字形作从甫从木的字应读为“薄”,为迫近、交接之意。文章据郭店《老子》抄本只见有与《太一生水》传文相应的三段《老子》经文中的一段内容,即通行本《老子》第25章,认为郭店《老子》抄本并非当时《老子》传本的全部。美国达慕思大学Sarah Allan (艾兰)指出《太一生水》在语义学上与《老子道德经》内在相关。这种关联表明,当时已经有一种比郭店简本更为完整的经文,同时,《太一生水》是《老子》的一部分。她还认为“太一”是道的别名,是宇宙中的北极星,为宇宙之水流出的不竭的源泉;是式盘的中心转轴,所有其他的东西皆绕之而旋。彭浩认为《太一生水》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论不同于传统道家学说及当时儒学、易学所持的宇宙生成论,它带有“浓厚的数术和阴阳家色彩”。魏启鹏认为“太一”作为同义复词,即道之名号。他指出《太一生水》并不具备水是天地万物本原的观念。太一所生之水当为天表之水,即包裹在天球之外的水。陈松长通过举证“蒙上省”和“探下省”的古汉语文法现象,并引征马王堆帛书《刑德》中的有关句式,认为首句“太一生水”的“生”下省介词“于”,“生”是被化生的意思,与该篇中的“是故太一藏于水”的叙述没有矛盾。邢文着重从《太一生水》与《乾凿度》的关联,说明了《乾凿度》内容的可信与材料的早出。
三、关于儒家文献
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论述了古代乐教。他着重阐明了《五行》中有关“金声玉振”的解说。他结合曾侯乙墓出土的钟磬实物,认为“金声”是击编钟,“玉振”是击编磬。前者孟子谓之“始条理”,后者谓为“终条理”。乐备如此,可以称“集大成”。文章指出,儒家是特别提倡乐教,在儒家思想中“乐”是兴善进德的工具,可使人浸润于天德化育之中。所以孟子赞誉孔子为“大成至圣”。庞朴对郭店楚简所见天人关系作了探讨。他指出《穷达以时》篇反映出谈论“命运之天时”提倡天人为二的观念。《五行》篇反映出谈论“道德之天时”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而《性自命出》篇表现出了“一种不太明确的介乎其间或超乎其上的说法”,他指出这样的天人关系,“说穿了,实际上是没有关系而又不得不维持着面子的关系,是人之企图从天的主宰下挣脱出来而尚未能的表现;于是表现出一种有别于天人相分、天人合一的又分又合若即若离的关系。”郭齐勇重点讨论了郭简关于身、形、体、气、情与心气、心思、心志之关系。他认为《性自命出》的主题是“心术”,即“心之行”。《五行》的主题是“德之行”,而“德”的本字即“心之行”。他指出,竹书《五行》尚没有发展成帛书《五行》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气之说,是《孟子》有关“气”论、“体”论才使这种道德的身心观得以圆成。如此,似乎证明《孟子》介乎于竹、帛《五行》之间。彭林对《五行》、《六德》、《成之闻之》、《尊德义》以及《语丛》诸篇涉及的礼容进行了研究。他指出礼容与礼法、礼器、礼义等同为古礼的四要素之一,郭店简关于礼容的人文意义的论述主要涉及礼容与人性、德义、治国安邦、君子修养的关系。哈佛大学Susan Weld(罗风鸣)认为郭店竹简中的有关论述可以证明系统的法律制度在古代中国早已存在。徐少华认为《六德》的主要思想资源大多上承孔门而加以系统发挥,并为汉儒的有关思想和立论提供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资源和依据。在早期儒家学说的发展中,明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刘乐贤从大、小戴《礼记》及《说苑》等文献中,找出了与《六德》之“六德”等文字内容可资对照的辞例,从而肯定了这些传世文献的史料价值。邢文认为简本《缁衣》的成篇早于今本《缁衣》。他指出:今本《缁衣》有引《诗》增句的现象,其篇首的“子言之曰”章并非《缁衣》之本文。《缁衣》诸篇的“子曰”当系孔子曰,而非子思子或公孙尼子所曰,先秦礼学源于孔子。他还通过比照《服传》以传文入经,成为《礼》经文的一部分的现象,提出了“今本《礼记》的成书,也是《缁衣》以记入经的结果”的见解。美国加州大学Jeffrey K.Riegel (王安国)分析了简本与今本《缁衣》的相互出入,对把《缁衣》视为子思学派之作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彭邦本认为《唐虞之道》成书于战国早期,应在孟子否认禅让的言论之前。丁四新认为《唐虞之道》宣扬和主张了一种“爱亲与亲贤相统一”的禅让之说。他指出《唐虞之道》表现出了在权力的禅让过程中存在一个起制衡作用的“天地、神明、人我、时命”之四维系统。王博认为《成之闻之》可能与子张氏之儒有关。耶鲁大学安金平认为《成之闻之》是《尚书》的传。
《性自命出》篇在本次会议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杨儒宾认为《性自命出》的主轴就是“心术”论,它的“心术”和同时期儒家其他学派分享了共同的预设,它们都将心和底层的气以及外显的声、形,还有心分化出来的各种情连在一起,而道德就在形——气——神的展现中整体出现。他指出《性自命出》很强调情感之真实,它用“情”字往往同时兼具“情感”与“真实”二义。文章还认为《性自命出》有可能不属子思学派之著作。李景林认为《性自命出》篇的主旨是提出一套性命天道论以作为治心成德之根据,而其核心,则是它的性情论。它以人性出自天命,性在心与物相交感中表现于“情”而有善恶之趋向,成德之要即在“情”的感应之几上返归性命之正。成德必经礼乐之教化,而乐教为成德之捷径。他认为《性自命出》应为子思一系作品。东方朔认为《性自命出》是孟子以前儒家心性论的雏形形态,也是一部早期儒家有关人的实存的道德心理学。陈昭瑛指出《性自命出》有楚人重情、重身的精神特质。
在本次会议上,多数学者接受了郭店1号墓是战国中期偏晚楚墓。 其下葬年代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而对于墓主身份的判别尚存分歧。 对于郭简所见古文献的学派归属及版本传流的问题,郭简所见古文献与其相关传世古籍的关系问题,郭简所见儒道关系及其意义的问题,会上亦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重视出土古文字资料以及在整理出土古文字资料过程中加强相关学科间的学术联系是非常必要的。大家热切期望上海博物馆购藏竹简的早日刊布。由于篇幅所限,尚有诸多专家学者的报告或论文没有提及。由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主编的会议论文集将于2000年5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收稿日期:199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