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浆果转熟生理变化的机理研究

葡萄浆果转熟生理变化的机理研究

黄旭明[1]1998年在《葡萄浆果转熟生理变化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是作者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果实膨大生长的生物动力学研究”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作为作者呈交审阅的博士学位论文。 葡萄“转熟”(veraison)是受遗传因子控制的果实膨大生长中的典型事例之一。这是一项数十年来热门的研究课题,它的启动机理至今还遗留若干不明之处。本研究以金玫瑰葡萄(Vitis vinifere x V.labrusca,cv.Golden Muscat)为试材,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了转熟生理相变中膨大生长动力的形成、激素调控、果皮超微结构变化,以及不同组织中代谢类型的改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提出了转熟时开始膨大生长的“两步说”(Two-Step Theory)模式:阐明了膨大生长的动力非源于果内的膨压,而是源于浆果内外的水势差△ψ_w,其中浆果内的ψ_w的下降是此动力形成的主因。膨大生长实际上分成两步实现:第一步——果内细胞壁开始松弛和糖分开始积累(ψ_s↓)的同时发生,由此诱发浆果突发性变软并加速积聚吸水膨大的潜力,表现为紧接着的由果皮承受的膨压猛增(ψ_p↑);第二步——果皮中细胞壁的松弛导致浆果ψ_p和ψ_w的猛跌,此时浆果才出现突发性膨大生长。指出了,前人视浆果为“大细胞”和视果皮为“细胞壁”的比喻,对于果内细胞壁尚未松弛的转熟前的浆果是不能成立的。 2、揭明了浆果转熟后膨大生长的代谢机理:果肉细胞壁开始松弛和糖分开始积累的过程都离不开代谢的参与。质膜ATPase-H~+泵动力形成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3、重新评价了乙烯的作用,并提出乙烯与脱落酸(ABA)共同参与转熟启动的假设:监测出了转熟前短暂出现的乙烯峰;以乙烯抑制剂处理推迟了转熟的发生;据此推断乙烯与ABA共同参与转熟的调控,它们之间既可能协同作用,也可能分别调控转熟征候群的不同生理过程。 4、发现种子对浆果内激素平衡的影响:转熟后种子分泌ABA;种子表面出现强烈的IAA氧化酶活性,且随浆果成熟度增大而升高;据此推断种子系通过影响浆果内激素平衡参与对转熟的调控。 5、确证果皮和果肉属于两个不同的代谢系统,并揭示了两个代谢系统在转熟后发生的质变:监测出果皮呼吸强度比果肉高出一个数量级,转熟后两者都出现峰值。测出转熟前果皮的RQ<1.0,具备CO_2暗固定合成苹果酸的过程,呼吸途径以EMP-TCAC为主,而PPP较弱,但果皮中叶绿体光合作用可以取代PPP,提供合成各种有机酸、酚类物质所需的NADPH和碳架;转熟后果皮呼吸仍以EMP-TCAC为主,RQ回复到1.0,推测其中糖异生弱,有机酸也很少充当呼吸底物。果肉转

赵现华[2]2013年在《修剪对葡萄液流和光合同化物运输分配特性的扰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修剪是葡萄栽培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但是修剪等机械伤害会在剪口处形成楔形死组织以及在剪口导管内形成侵填体,影响导管和筛管的运输性能。合理的修剪可以提高葡萄群体与环境的适应性,提高葡萄品质。但是修剪对葡萄生理,尤其是水分和光合同化物的运输分配特性研究不够,本论文以酿酒葡萄为试材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如下:1.当薄壁组织细胞的直径小于导管射线间纹孔口的直径时,修剪诱导次生木质部导管腔内侵填体的产生,而且越靠近主干部位的新梢诱导产生的侵填体越多,进程发展越快。在新梢剪口次生木质部约87%导管腔内发现侵填体,其中40%的导管被侵填体完全堵塞。而修剪后1a的多年生部分含有侵填体和被侵填体完全堵塞的导管分别为64%和30%。侵填体在功能性导管中的产生降低了其水分输送性能,最大可降低液流速率21.10%。导管被侵填体部分或完全堵塞后,次生木质部不断分化,产生新的导管,以维持植株的水分输送。2.多年生部分长度与新梢液流成反比,而且液流速率随时间变化明显。受气孔导度下降的影响,各新梢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明显且具有光合“午休”现象。光合速率日变化和浆果糖分卸载量均呈双峰曲线,且次峰值均小于首峰值。随着水分运输距离的延长,各新梢间光合速率和糖分卸载量无显著差异。随着多年生部分的延长,各新梢间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但糖分卸载量显著降低(P<0.05)。修剪后,新梢导管中侵填体的产生与发展要比多年生枝迅速。侵填体发展稳定期新梢木质部中含有侵填体的导管达65%,完全堵塞的导管达到30%,而多年生枝分别为80%和35%。结合以上分析和研究,我们提出了葡萄整形修剪管理的“最小修剪”原则:对葡萄进行整形修剪时,在不妨碍葡萄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减少剪口数,尽量减少多年生部分,防止多年生部分伸长。3.随着水分运输距离的延长,不同生育期新梢叶片生长速度和生长量均有降低的趋势,各新梢叶片在果实膨大期生长速度和生长量最大。浆果进入转色期前叶片不断生长发育,叶绿素含量稳步增加,在转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最高,而后随叶片的衰老逐渐降低。媚丽葡萄叶片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叶干物质含量以及水分饱和亏缺可塑性小,各新梢上叶片差异不显著。但水势、束缚水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可塑性大,随着水分运输距离的延长逐渐增加且达到显著性差异。新梢比叶重和气孔密度逐渐增大,气孔长度逐渐减小,其中各新梢间叶片气孔密度和气孔长度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各新梢叶片厚度和气孔宽度之间无明显差异。葡萄浆果横径生长呈典型的双S曲线,不同新梢浆果横径没有显著差异。随着水分运输距离延长,葡萄浆果糖分卸载量和成熟单粒果实鲜重逐渐下降。但这一趋势在第1和第4,第4和第7新梢上的浆果间并不明显,但第1新梢上的浆果糖分卸载速度明显高于第7个,浆果单粒鲜重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而干重之间无显著差异。水分运输距离与枝条成熟度、生长势和木质部宽度成反比,与导管密度和导管长度成正比。第1、第4和第7个新梢木质部导管相对疏导率逐渐增加,分别为3.12、3.40和6.72。导管密度、管腔直径、木质部宽度和导管相对疏导率变化显著。4.研究发现,不同部位新梢液流和浆果糖分卸载成双峰变化趋势,光合速率变化呈“午休”现象,且三者的变化并不同步。随着坐果高度的增加,单干双臂栽培的葡萄各新梢液流速率和浆果糖分卸载普遍低于爬地龙,而光合速率无此变化趋势。随着水分运输距离的增加,单干双臂的葡萄光合速率、液流速率和浆果糖分卸载均逐渐减小。而爬地龙栽培的葡萄由于贴地多年生龙蔓生有大量不定根,各新梢及浆果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光合速率、新梢液流和糖分卸载量也一致。5.爬地龙整形方式避免了冬季下架和春季上架,更适合葡萄园机械化操作,与多主蔓扇形和龙干形相比,从葡萄冬季修剪到春季出土单个工人亩劳动时间分别降低了37.50%和27.08%。不同整形方式间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滴定酸没有显著差异,而爬地龙方式的稳产性能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式。爬地龙整形的葡萄感染炭疽病、白腐病和灰霉病的病穗率高于多主蔓扇形和龙干形,但病果率显著低于后两者。在合理的管理措施下,爬地龙整形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为干旱半干旱埋土防寒区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整形方式,为实现葡萄优质、稳产、长寿、美观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刘丽媛[3]2016年在《山葡萄糖酸积累规律及代谢调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糖和有机酸含量是决定葡萄品质及葡萄酒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生产当中,可通过采用不同的栽培措施来调节葡萄生长的微环境、改善葡萄品质,从而获得优质的葡萄酒。本研究以集安产区的山葡萄品种北冰红和双红作为试验试材,对其光合荧光特性以及浆果内糖和有机酸含量及其相关代谢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采用不同架式、不同负载和不同光呼吸抑制剂处理来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山葡萄浆果内糖和有机酸代谢及含量的相关影响。旨在为提高当地山葡萄浆果品质和改善山葡萄生产管理模式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对山葡萄叶片光合及荧光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山葡萄的生长发育,浆果膨大期及转色期山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值均呈现上升态势,而始熟期山葡萄叶片的Pn呈略微下降趋势。浆果膨大期和转色期的气孔导度(Gs)日变化趋势较为接近,且三个关键时期的蒸腾速率(Tr)变化趋势与Gs几乎一致。浆果膨大期的呼吸速率(Pr)值保持最高水平,而始熟期的Pr值最低。山葡萄在成熟期时的胞间CO2浓度(Ci)值明显高于其余两个时期,而浆果膨大期和转色期的Ci值差异不大。在山葡萄浆果发育前期叶片的最大荧光(Fm)日变化较为波动,但成熟期的Fm日变化相对比较平稳。浆果膨大期山葡萄叶片在接近傍晚时仍在进行高程度的电子传递;成熟期的Fm值却略有下降,虽略有下降但未下降到最低值,表明此时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完全关闭的荧光产量仍较高,其电子传递水平也较高。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PSⅡ的潜在活性(Fv/Fo)比值在不同时刻出现急剧降低表明,此刻山葡萄叶片中的PSⅡ受到了伤害,光合作用原初反应过程受抑制和影响。2.对转色期和成熟期山葡萄浆果韧皮部非离体糖卸载研究体系及韧皮部后糖运输途径的研究发现:无论是转色期还是成熟期,山葡萄非离体卸载体系浆果同化物糖分的输入在正午之前均保持较高活性,主要积累的糖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在这两个阶段均存在,并呈缓慢下降趋势。转色期和成熟期对山葡萄浆果组织进行抑制剂处理,经“新浆果杯”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浆果内的糖组分及含量以及对完整葡萄浆果同化物输入动态和非离体浆果同化物卸载动态进行分析,揭示出山葡萄浆果韧皮部后糖运输的途径主要以质外体卸载途径为主,其限速关键时期主要为转色期和成熟期。3.山葡萄浆果内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糖分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发现:在整个生长季,两种架式(立架和棚架)山葡萄浆果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合成方向的蔗糖磷酸(SS-s)活性均远远低于酶酸性转化酶(SAI)和SS-s的活性,且随果实发育进程而增强。从生理角度来看,较低的sps和ss-s活性和较高的sai和ss-c活性可能是成熟山葡萄浆果含糖量低的主要原因,且架式对糖代谢相关酶的影响不明显。4.对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有机酸代谢相关酶研究及有机酸含量动态变化研究发现:棚架和立架山葡萄浆果在成熟期cs活性均比浆果膨大期高。立架和棚架的pepc变化趋势近乎一致,除成熟期外,其余各个时期各个时间段内棚架的pepc酶活性均比立架模式高。两种架式的nad-idh活性变化差异十分显著,其成熟期活性均高于浆果膨大期。转色期是nad-mdh活性变化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所有棚架山葡萄浆果的nad-mdh活性均高于立架,而之后则相反。nadp-me的活性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转折点是转色中期,整个nadp-me活性在该时间点达到峰值,同时所有棚架山葡萄浆果的nadp-me活性均高于立架模式。除浆果膨大期和成熟前期,其余时间段立架mit-aco的活性均高于棚架。成熟前期是cyt-aco活性变化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立架的cyt-aco活性均高于棚架。酒石酸和苹果酸在山葡萄整个生长季中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柠檬酸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对不够稳定,出现略微波动。不同架式下其柠檬酸含量的变化也存在差异。琥珀酸含量的变化无固定模式可循,两种不同架式其各自琥珀酸的含量也不尽相同。5.新型闭合y型架式对山葡萄浆果内糖分组成及糖代谢相关酶影响的研究表明:在生长发育过程尤其是转色期至成熟期内vsp和y型架式山葡萄浆果中的代谢酶sps、ss-c、ss-s及sai活性之间和浆果内葡萄糖、果糖、蔗糖和乳糖含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架式对葡萄糖和果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转色期之后直到成熟期,但对乳糖含量并无太大影响。vsp架式对蔗糖含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成熟期而y型架式对蔗糖含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转色中期至成熟期。转色前期,vsp和y型架式能够通过调节sps和ss-c的活性进而调节蔗糖的浓度;转色后期,ss-c活性的轻微增加而sai的活性未受影响。转色后期,两种架式中的ss-s和sps都能够调节其他糖分,如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阿拉伯糖及果糖。6.不同光呼吸抑制剂nahso3和inh对山葡萄光合特性及单糖(ms)和二糖(ds)含量影响的研究表明:三种浓度(150、250、350mg/l)的nahso3处理均对山葡萄光呼吸有强烈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提高光合产物(可溶性固形物ss,ms+ds)的产量及品质,且效果优于inh的三个处理,并以250mg/l浓度表现最优。inh能够提高山葡萄叶片的光合荧光特性,但对光合产量的提高效果不明显。7.不同负载对山葡萄浆果糖和有机酸代谢影响的研究发现:山葡萄品种北冰红和双红均属低蔗糖类型。二者的蔗糖含量在转色前期最高,随后在浆果发育过程中逐渐被消耗直到浆果完全成熟。除成熟期时双红高负载处理外,两种品种各处理间浆果内果糖的含量变化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几乎一致。中负载处理的两种山葡萄品种均含有各自最高的葡萄糖及果糖含量。不同负载对山葡萄浆果内有机酸有较大影响:酒石酸和苹果酸含量随着浆果的成熟而逐渐降低,两种品种中负载处理在成熟期时均含有各自最低含量的柠檬酸、苹果酸以及酒石酸;北冰红和双红在各时期,其浆果内的苹果酸含量均高于酒石酸含量,且中负载的苹果酸含量低于低负载和高负载处理。不同负载对柠檬酸和琥珀酸含量并无明显影响。综合分析可知,无论是北冰红还是双红山葡萄品种,中负载处理是得到浆果内最优糖酸含量的最佳选择。

李洪艳[4]2009年在《土壤水分对葡萄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水分状况对葡萄(V.vinifera)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是深刻的,并通过植株的生长反应表现出来,但不同组织和器官对水分胁迫反应的敏感程度不一样,相同组织或器官在植株不同发育阶段的反应也不同。如何选择适宜的组织或器官及其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反应参数作为灌溉的量化指标,是实现葡萄水分精准管理的难点和关键步骤之一。为了解葡萄植株各发育阶段不同组织或器官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并寻求葡萄重要发育期(如浆果膨大期)适宜的灌溉指标和开始灌水的土壤水分阈值,本实验在根域限制栽培条件下以5年生的“峰后”成龄葡萄和2年生的“巨峰”幼龄葡萄植株为试材,分别在葡萄浆果不同发育阶段的土壤水势下降过程中测定了果粒直径(膨大期、成熟期)、母枝径(停滞期)、糖卸载(成熟期)的实时变化以及葡萄新梢生长动态,同时检测了土壤水势和环境温度。分析了“峰后”葡萄浆果发育期土壤水势与浆果径、糖卸载速率以及母枝径的关系;以及充分灌溉(CK)和亏缺灌溉(DI)条件下,“巨峰”葡萄新梢长度、叶片面积、叶片数、叶间距的变化,分析了干旱胁迫对葡萄植株营养器官形态建成的影响。主要结果表明:1)葡萄浆果膨大期,果粒直径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在晴好天气下,果粒直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在上午10:00左右,果粒直径除了跟水分有关外还跟光照条件有密切关系;2)葡萄浆果生长停滞期,在持续12天的试验中,母枝径呈“锯齿”型变化,在土壤水势较高的上午9:00左右出现最大值(MXSD),随后下降;母枝径的日最大收缩量(MDS)和土壤水势变化同步,母枝径的这些变化特点表明,母枝径日最大收缩量可以作为衡量植株水分状况的指标,而母枝径最大值可能不适宜作为此期的指标;3)葡萄浆果成熟期,在土壤水势达到-50.98KPa时,果粒直径开始减小;果实中可溶性糖(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开始快速积累,昼夜糖卸载速率受干旱胁迫影响开始下降的土壤水势值分别为-32.8KPa和-37.6KPa,浆果中葡萄糖与果糖的比值随浆果成熟度的升高而降低;由于果粒直径变化滞后于糖积累,因此将使糖卸载速率开始下降的土壤水势值作为此期的土壤水势阈值;4)“巨峰”幼龄葡萄植株的新梢生长动态表明,干旱胁迫对新梢长度、最大叶面积、成熟叶片数等指标有抑制作用,但叶间距有增大的趋势。

谢兆森[5]2010年在《根域限制对葡萄果实发育、源库器官及其输导组织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通过研究根域限制对葡萄植株树体生长和果实发育、源库器官组织结构、光合产物输导组织、源库端韧皮部超微结构、和果实糖分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根域限制下葡萄果实生长机理和糖分积累机制,取得如下结果:1、从根域限制下葡萄源库器官生长和生物学产量的分配来看,根域限制下葡萄植株的总的生物量积累低于对照,但是根域限制下果实生物量积累占全株生物量积累的比例要高于对照,特别是在果实的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果实生物学产量占整株的比例达到最高,其中根域限制处理为39%,对照为31%。2、从根域限制下果实发育和主要营养物质积累来看,在果实整个发育期,根域限制下果皮硬度和果肉硬度均低于对照,在果实发育的第二个快速生长期,根域限制果实膨压峰值高于对照,根域限制还降低了葡萄果实果皮和果肉中的细胞壁含量,葡萄果皮中果胶含量和纤维素含量也低于对照。在果实发育的第二次快速生长期间,根域限制葡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高于对照,并在P≤0.05水平上达到显著性差异,果实花青素含量、总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也是根域限制的高于对照。3、从根域限制对根、叶和果实组织结构影响来看,根域限制下葡萄植株根系吸收根表皮和皮层厚度分别为18.3μm和579.1μm,都高于对照,而中柱面积为0.004mm2,显著小比对照;根域限制下叶片厚度增加,其中根域限制为456.8μm,对照为415.4μm。叶片角质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也是根域限制高于对照。根域限制下植株叶片主脉和侧脉的横切面直径分别为904.2μm和756.3μm,都高于对照;在果实发育的第二次快速生长期,周缘维管束和中央维管束的横切面面积为0.09mm2和0.21mm2,比对照大,根域限制果实周缘维管束数量也多于对照。4、从根域限制下染料在果实中运输与分布规律来看,在葡萄果实发育的第一次快速生长期,根域限制和对照处理的果实周缘维管束被染色数量最多,染色范围最广,染料溶液在葡萄果实中的运输速率也最高,分别为1.72cm/h和1.63cm/h。根域限制处理果实中周缘维管束和中央维管束中染料溶液的运输速度低于对照处理,但胚珠维管束中染料运输速度要高于对照,为1.32cm/h;进入生长停滞期后,根域限制和对照处理的葡萄果实中的周缘维管束被染色数目最低,染料溶液在周缘维管束和中央维管束运输速度也最低0.72cm/h和0.70cm/h;在果实的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根域限制和对照处理果实周缘维管束数目比生长滞后期增加,但低于果实发育的第一次快速生长期,根域限制果实周缘维管束染色范围、染料运输速率都高于对照处理。5、从根域限制对源(叶)和库(果实)韧皮部超微结构来看,根域限制增加了叶片细脉筛管伴胞复合体间的胞间连丝数量,说明根域限制能够促进中光合产物在叶端共质体途径的装载;在葡萄果实在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根域限制处理葡萄果实周缘维管束伴胞出现了质壁分离的现象,但是伴胞中仍在存在完整的线粒体,而且线粒体的数量高于对照,同时根域限制伴胞和周围薄壁细胞中液胞膜出现内陷和小囊胞进入,小囊胞运输是质外体卸载途径所采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根域限制处理促进果实中糖分积累与果实中伴胞和薄壁细胞的液胞中积聚了大量的小囊胞有一定的关系。6、从根域限制对葡萄果实糖分积累和相关代谢酶活性来看,葡萄果实中葡萄糖、果糖和总糖的含量都是在果实发育的第二次快速生长期迅速增加,对照果实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为56.2 mg﹒g-1FW和55.3mg﹒g-1FW,而根域限制下果实中达到了62.1 mg﹒g-1FW和65.2mg﹒g-1FW;果实进入第二次快速生长期后,果实中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开始升高,根域限制果实中的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但中性转化酶活性水平比酸性转化酶活性低很多。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在第二次快速生长期变化不大,根域限制和对照处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根域限制抑制了葡萄树体源叶和新梢的生长,却促进库果实的生长。根域限制下,葡萄果实在第二次快速生长期(PhaseⅢ)膨大生长增加,果实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果实中糖含量积累增加,酸性转化酶活性增加,这些结果表明根域限制促进了果实生长,提高了果实品质。根域限制下葡萄植株根、叶和果实的组织结构,尤其是源叶和库果实输导组织结构及其韧皮部超微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说明了根域限制改变了葡萄源库器官的组织结构,影响了光合产物在源库两端装载和卸载。本研究结果,为根域限制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理论基础。

南立军[6]2008年在《新疆无核白葡萄采前调控技术及贮藏期间防脱粒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以新疆石河子市石总场葡萄基地和独立团5连葡萄园的无核白葡萄为研究材料,通过采前喷洒奇宝、玉米素、赤霉素等生长调节剂对无核白葡萄生长期间的经济学形状如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呼吸强度和植物学性状如果穗长度、果粒大小、果梗直径、穗梗直径等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种生长调节剂对无核白葡萄生长期间的经济学形状和植物学形状都有较好调节:三者处理的果粒可溶性固形物均达到18%以上,糖酸比达到20: 1以上,适宜贮藏;奇宝处理的果穗长度最长,达到26.7cm;玉米素处理的果梗直径最大,为2.76mm,穗梗直径也最大,为3.37mm;赤霉素处理的果粒直径最大,平均为7.63 cm。总体上说,奇宝处理的果穗外形松紧适度,对无核白葡萄生长期间的调节效果最好,其次是玉米素,最后是赤霉素,这对无核白葡萄贮藏期间的防落粒是非常有利的。接着,利用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方法,研究了采前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采后葡萄离区酶活性、果粒的呼吸以及采后葡萄的腐烂率、褐变率、商品率和落粒率的影响,结果发现,1.随着贮期延长,离层的相关酶活性、呼吸强度会严重影响葡萄的落粒率,而采前生长调节剂、采后保鲜剂低温贮藏可以抑制呼吸强度,延缓离层细胞的形成、推迟离层的出现,从而延缓葡萄的落粒。2.经过3个月的低温贮藏,奇宝处理的无核白葡萄贮藏效果明显最好,落粒率仅为11.25%,而玉米素的贮藏效果仅次于奇宝,为13.1%,赤霉素的落粒率最高,为17.89%。3.初步研究确定,在无核白葡萄的贮藏和防落粒方面,与另两个生长调节剂相比,奇宝是最佳选择,有可能取代传统的赤霉素,成为未来无核白葡萄防落粒技术发展的方向。最后,探讨了无核白葡萄采后离层的形成与落粒的关系,为无核白葡萄采后落粒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房玉林[7]2003年在《西南干热河谷地区酿酒葡萄栽培方式及休眠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南干热河谷地区是地处金沙江中游,涵盖四川省攀枝花、西昌以及云南省楚雄州部分地区的生态亚区。其主要生态特征是热量充足,光照时间长,一年中分为明显的旱季(11月—莅年4月)和雨季(5—10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近年来,在葡萄酒市场持续扩大的影响下,该地区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之一。 为提高葡萄酒质量,该地区引种了广适性优良欧亚种(V.vinifera L.)酿酒葡萄品种以改变目前品种单一的现状。但在常规栽培方式下,该地区的葡萄成熟期正处于雨季,真菌病害发生严重,使欧亚种酿酒葡萄品种难以达到潜在的成熟度。 如何使葡萄浆果避开雨季成熟,是该地区葡萄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该地区气象因子的分析,认为不适宜的降水分布是该地区葡萄生产的最大限制性因子,但其旱季中具有生产优质葡萄和葡萄酒的基本生态条件。因此,探索葡萄产期调节的理论基础和可行的栽培方式,对葡萄的生长发育进行人为的控制,使其果实在干旱季节成熟,不仅能提高葡萄酒的质量,同时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调节葡萄酒,特别是新鲜葡萄酒的上市季节。这对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大规模发展葡萄与葡萄酒产业至关重要,具有深远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酿酒葡萄品种的常规引种栽培、延迟栽培和促进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初步认为延迟栽培是西南干热河谷地区适宜发展的葡萄栽培方式。在该方式下,葡萄可推迟到11月中旬采收。由于避开了雨季成熟,浆果的质量有较大提高,同时病虫害发生显著减少,为实现生态型葡萄栽培,生产有机葡萄和葡萄酒奠定了基础。 同时,对葡萄产期调节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如芽体的休眠规律、冬芽休眠与冷温的关系、化学破眠物质的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1999年在西昌葡萄试验园进行了以美引酿酒葡萄品种梅尔诺(Merlot)、真芳德(Zinfandel)、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优系8804为试材的常规引种栽培研究。8804具较强的抗真菌病害能力,其它品种较差。赤霞珠果实成熟度一般(可溶性固形物达17.5%,成熟系数M为15.9),真芳德较差(可溶性固形物达14.5%,成熟系数M为8.7)。均不能用于生产优质葡萄酒。在常规栽培条件下,广适性欧亚种酿酒葡萄品种不能在该地区获得良好的成熟度。 以三年生真芳德和梅尔诺为试材,2000年在西昌葡萄试验园进行了延迟栽培方式的研究。摘除一次花序,对新梢分别在花后20、40、60、80d进行(留3一4芽)修剪,逼迫冬芽萌发,形成新的树冠并开花结果,完成植株的年生长周期。结果表明:在延迟栽培条件下,真芳德具有较强的冬芽副梢结果能力。两品种的果实成熟期可推迟到11月上中旬。在各处理中,延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最大值(梅尔诺和真芳德分别达到21.2%和20.5%,对照为17.6%和17.4%)和总糖最大值(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6叭和35叭)均出现在花后60d的处理中。各处理滴定酸比对照增高;出汁率随处理时间延迟而降低。延迟栽培最大单株产量出现在花后60d的处理中,真芳德(2 080留株)和梅尔诺(1210留株)分别达到对照的50.7%和45.7%(理论最高产量分别为534.6kg/667扩和3lx/667澎)。两品种花后40、60和sod处理的果实黑痘病和白腐病的发生均低于对照。冬芽副梢成熟度良好。结果表明,延迟栽培能够有效调节葡萄成熟期并改善原料质量,但同时也造成产量的下降和生产周期的加长。 在西南干热河谷地区,梅尔诺、黑虎香(Fox)、霞多丽(C hardormay)和佳美(Gamay)四个品种分别在10月初、10月中旬、11月初和11月中旬进入生理性内休眠;约在12月初、12月中旬、1月初和12月中旬进入生态休眠阶段(萌芽率>5O%)。休眠期中葡萄新梢的淀粉和总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为:随着休眠程度的加深,淀粉含量上升,总糖含量下降;随着内休眠解除,总糖上升,淀粉下降,二者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霞多丽枝条在冷温处理(3oC下0,480h,960h,144oh,z92oh)和药剂处理(12%CaCNZ,4%Dormex,3%硫脉)下,萌芽率随冷温处理时间延长而增长,但随着处理时间的持续加长,冷温效果减弱,Dormex和CaCNZ催芽效果下降,硫脉不敏感。对照萌芽率<50%。霞多丽的冷量(夕℃)需求在144Oh和96Oh之间。 在室内条件下,以CaCNZ(0,12%,16%,20%)、Dormex(0,1%,2%,3%,4%)、硫脉(0,1%,2%,3%,4%)处理黑虎香和霞多丽葡萄的双芽枝条的结果为,在萌芽整齐度的指标上,CaCN:优于Dormex和硫脉,但其最大萌芽率之间差别较小。对单一药剂,促进萌发效果随药品浓度而增加,但最大萌芽率没有差异。 田间促进栽培研究于2001年10月一2002年8月在攀枝花进行。处理药剂及其浓度为16.7%CaCNZ、0.5一2.0%HZCNZ、0.5一2.0%HZCNZ+l%吐温80、KN03+0.5一2.0%HZCNZ+l%吐温80。,处理时期为12月25日、l月10日、l月25日(KNO3在10月15日、30日处理)。最佳处理时间是1月10日:最佳处理组合是1.0%HZCNZ+1.0%吐温80,霞多丽、佳美、梅尔诺、黑虎香分别提前萌芽16d、13d、lld、4d:提前成熟17d、13d、14d、6d;提高萌芽率4%、12%、17%、9%:芽眼成枝率提高40%、29%、37%、12%;提高果枝率为9%

黄辉白, 黄旭明[8]1998年在《葡萄转熟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回顾了葡萄转熟研究在呼吸代谢、水分生理、调控生理等方面的进展和主要成果,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讨论了转熟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徐鹏程[9]2015年在《几个葡萄品种胚与果实发育及落粒果实品质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对大粒六月紫、早玛瑙、里扎马特、甬优一号、保尔加尔、黑奥林六个早、中、晚熟葡萄栽培品种的果实发育情况和胚(种子)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统计了果实体积、果实纵横径、果实和胚的鲜重和干重、畸形胚百分率、果实糖酸含量等变化。此外,本研究还以红地球、绿宝石无核、美人指等8个葡萄品种为材料,测定了葡萄果实落粒过程中果实耐拉力、耐压力以及POD、PG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如下所示:1.葡萄果实、胚发育变化6个不同成熟期葡萄品种的纵横径、体积均呈阶段性上升的趋势,均经历了果实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第二次快速增长的发育阶段,整个果实生长呈"双S"曲线型。6个葡萄品种胚干重变化不一致。早熟品种大粒六月紫和早玛瑙的鲜重生长曲线与干重的相比较,波动较大,并且与干重的变化不同步,中、晚熟品种胚生长发育的总趋势呈现出"双S"曲线。2.葡萄胚发育及其育特点6个葡萄品种均存在畸形胚珠现象,早熟品种大粒六月紫畸形胚珠百分率较高,最高达88.6%;但同为早熟品种的早玛瑙畸形胚珠百分率却较低,低于15.5%。中熟品种里扎马特和雨优1号畸形胚珠百分率最高为50.9%;而晚熟品种保尔加尔和黑奥林则几乎没有畸形胚珠,畸形胚珠百分率最低,畸形率最高时仅12.5%。各品种胚和种子发育变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完全败育,表现为随着果实发育胚不断变大,颜色逐渐加深;另一种是完全败育,表现为胚逐渐萎缩,中空干瘪,颜色变褐色。3.葡萄果实落粒过程生理生化变化各个葡萄品种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落粒率逐渐升高,耐拉力和耐压力逐渐降低。红地球葡萄落粒表现最好,贮藏至24天时落粒率仅2%;绿宝石无核葡萄容易落粒,贮藏至24天时落粒率达26%。其他品种落粒表现介于两者之间。PG、POD活性对落粒表现影响明显。

张敏敏[10]2016年在《贺兰山东麓不同地区酿酒葡萄成熟期品质调查及物质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御马酒庄种植园、园林场及黄羊滩农场在1998年定植的赤霞珠与霞多丽葡萄为试材,在成熟期对三地果实品质进行了测定,阐明各成分在成熟期变化规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赤霞珠与霞多丽葡萄果皮中白藜芦醇与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如下:1.御马酒庄种植园土壤为砂砾土,果实成熟较早且完全,着色均匀,采收时可溶性总糖含量为赤霞珠(CS)268.7g/L、霞多丽(Cha)269.5g/L,可滴定酸含量为7.9g/L(CS)、3.4g/L(Cha);园林场土壤为灌淤土,果实着色不均,成熟不完全,采收时糖含量为225.2g/L(CS),234.4g/L(Cha),酸含量为8.9g/L(CS),9.4g/L(Cha);黄羊滩土质为沙壤土,果实糖酸含量介于两者之间;三地区中御马果实质量较好,园林场浆果质量最差。2.成熟期赤霞珠与霞多丽浆果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变化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总酚、单宁等含量的变化均表现为转色初期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后下降,采收时总酚含量黄羊滩赤霞珠最高为9.7m∥g,御马霞多丽最高为12.2mg/g,单宁含量三地赤霞珠维持在4.5mg/g左右,霞多丽黄羊滩最低为3.56mg/g。3.成熟期赤霞珠总花色苷含量呈稳定上升趋势,采收时平均值维持在6.5mg/g左右;’完全成熟时霞多丽浆果中花色苷含量为O。4.赤霞珠白藜芦醇含量变化呈双峰型,在转色初期,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且迅速降低至极少量值,分别为御马0.89μg/g、园林场0.63gg/g、黄羊滩1.23μg/g,.在采收前,白藜芦醇含量有所上升;霞多丽果实白藜芦醇含量在采收前出现一个峰值分别为御马6.6μg/g、园林场19.7μg/g、黄羊滩20.7μg/g,后在短期内降低。5.成熟期白藜芦醇含量与花色苷含量呈负相关,表明花色苷与白藜芦醇存在竞争关系;黄烷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2=0.89),查尔酮异构酶(CHI)基因与花色苷的合成相关,但因品种的不同,合成机制不同。在转色期的赤霞珠果皮中,PAL基因表达量增强,后期降低,而在霞多丽果皮中表达相对较弱。6.赤霞珠葡萄果皮中MYBAI基因能够调控CHS2、CHS3、CHI和UDP葡萄糖-类黄酮-3-O-葡萄糖苷转移酶(UFGT)的表达且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达到均在0.9以上,MYBA1、UFGT在霞多丽成熟期各时间段均不表达;MYB5a能促进CHI基因的表达,但不能促进UFGT基因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葡萄浆果转熟生理变化的机理研究[D]. 黄旭明. 华南农业大学. 1998

[2]. 修剪对葡萄液流和光合同化物运输分配特性的扰动[D]. 赵现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3]. 山葡萄糖酸积累规律及代谢调控机理研究[D]. 刘丽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4]. 土壤水分对葡萄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洪艳.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5]. 根域限制对葡萄果实发育、源库器官及其输导组织结构的影响[D]. 谢兆森.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6]. 新疆无核白葡萄采前调控技术及贮藏期间防脱粒技术的研究[D]. 南立军. 石河子大学. 2008

[7]. 西南干热河谷地区酿酒葡萄栽培方式及休眠规律的研究[D]. 房玉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8]. 葡萄转熟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黄辉白, 黄旭明. 果树科学. 1998

[9]. 几个葡萄品种胚与果实发育及落粒果实品质的研究[D]. 徐鹏程.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10]. 贺兰山东麓不同地区酿酒葡萄成熟期品质调查及物质变化规律研究[D]. 张敏敏. 宁夏大学. 2016

标签:;  ;  ;  ;  ;  ;  

葡萄浆果转熟生理变化的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