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选择机制分析_成本收益分析论文

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机制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当今,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原有的经济结构及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要加速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的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主要途径,这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用高新技术产品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又是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市场条件。

兼顾实现产业化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个途径,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改造传统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并提高技术创新对提升产业结构的效益,自然涉及到创新技术的选择问题。笔者从市场竞争的规律与产业之间发展的关联性出发,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技术选择的分析方法,并借助这一方法来揭示产业结构调整中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提供分析方法与决策依据。

二、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结构的技术选择分析方法

技术选择是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结构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国外学者关于技术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选择的经济评价方法,李立辉等人[1]将其概括为三类方法,并总结了各种方法的特点:第一类是传统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即将创新项目作为一般的投资项目,分析投资的收益情况,正如Skaplan P,Cananda J R和Kulatilaka N所指出的,“传统的经济评价方法由于仅考虑容易计量的收益,强调技术项目具有在短期内回收投资的能力,忽视了新技术所具有的无形效益以及新技术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发挥出其高效益等特点,因而传统经济评价方法阻碍了企业采用新技术的进程”;第二类是技术选择的风险性分析方法,如Manner J W和McCardle K F通过技术盈利信息流的马尔可夫过程研究了风险、竞争与新技术采用的相互关系,给出了技术选择的理论表达式;第三类是从技术竞争和市场结构角度,将博弈论应用到技术选择决策过程中,提出技术选择的对策论方法,美国学者Reinganum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杨忠直等人综合考虑投资高技术的收益和风险,构造了用于技术选择的技术生产力度量和技术风险回报率指标,建立了技术选择评价与决策方法。[2]Chan等人为考虑技术创新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在传统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层次分析法。[3]

从总体上看,上述三类方法主要是站在微观经济主体决策的角度,研究企业“技术选择”的方法,对开发与应用高新技术所固有的“外在性”(或称溢出)没有给予相应的考虑,这必将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没有考虑政府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对企业选择技术研发的影响,难以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从微观企业层面而言,企业作为具有自身利益的经济决策主体,在选择技术时自然会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政府的鼓励和优惠能够改变企业决策函数中的变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企业在“高新技术”上的投入,加快国家的技术进步。笔者通过考虑技术创新外在性对行业内与关联行业之间的影响机制,分析政府通过激励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进而提高企业创新投资的决策水平。

为了简化量的分析,突出技术创新的采用在行业内外的影响特征,在此只构建包括两个不同的行业(行业Ⅰ与Ⅱ)、每个行业有两个企业(一个高质量企业,一个低质量企业,分别记为AH,BH和AL,BL)的社会技术创新系统图,如图1所示。同行业中的两个企业生产同类异质产品。行业内不同企业生产异质产品的假设是基于下面的考虑:一方面,“同质”可视为“异质”情况的特例;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企业在技术、管理、职工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或出于竞争战略的考虑,在产品市场上同类产品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此外也假设每个行业的产品是另一个行业产品生产的必要投入要素,以体现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建立在上述结构与假设基础上的系统可全面地体现技术创新在企业之间以及跨行业间的溢出。每个行业中设定两个企业是为了反映行业内的竞争特征。

图1 社会技术创新系统

对两种产品的需求量都是正的。对于异质产品的寡占竞争,企业AH与AL均有Coumot收益高于Bertrand收益,且收益为正,均衡价格高于单位成本。[6]

在Coumot竞争情况下,企业AH和AL的Coumot-Nash Equilibrium收益表达式为

其中:上标C表示Coumot竞争。

(一)创新主体最优投资水平的确定

在原有均衡状态下引入创新(以过程创新为例),不妨设过程创新由企业AH实施,企业AH的过程创新使其生产成本从,按Cournot 竞争均衡收益确定的收益增量就是该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即

(二)技术创新社会收益最大化投资水平

当一个企业的创新产品作为其他企业生产要素投入时,会产生租金溢出,并带来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加。把一项特定技术创新所引发的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加量称为该技术创新的社会收益。假设企业BH,BL是与企业AH属不同行业内的两个企业,它们对创新产品的需求率(单位产品的生产性需求与消费性需求比例不变,并设生产性需求比例为δ。

三、结论分析

1.从式(4)(6)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均是创新成本的函数,创新成本的降低可以提高创新的收益,并最终导致创新主体和社会的最佳投资水平的提高。同时,最佳投资水平的提高,也加大了创新技术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幅度,有助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对于特定的技术创新,创新成本取决于研发队伍的素质与相关硬件条件的投入,研发队伍的能力、素质水平与创新成本负相关。在中国,相对于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具有智力与设备资源优势,从而在客观上具有降低技术创新成本的潜力。

(2)在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规范的项目招投标制度。在技术创新实施中,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投标制度,是降低创新成本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合作开发和技术推广,避免盲目的重复投资。

(3)完善以知识产权入股的激励措施,建立长期、稳固的产学研合作体系。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技术不断创新与完善的过程,通过加强研发队伍与生产企业的稳定合作,将有助于促进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与产业化,并不断完善、更新创新成果。当前中国政府在大力推进以技术人股方式的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在此基础上,应该将技术创新的投资回报率作为对研发队伍激励的重要依据,引导研发队伍努力降低创新成本。

2.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有助于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但从社会层面上看,政府的激励应具有选择性。从图2~图4可以直观地看到,行业(企业)数量I及创新产品的生产性需求比重和δ对创新的租金溢出有显著的影响,从而对提高创新的社会最佳投入水平有显著的影响。而生产行业(或企业)在产品成本及价格上的差异对创新的社会最佳投入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参见图3)。由此可以得出政府选择激励技术创新的原则:

(1)政府的激励政策对创新技术具有选择性,其选择原则就是将创新产品作为生产投入要素的行业(企业)数量I及对创新产品的生产性需求比重和δ,这两方面可以视为是对产业关联度更具体、更准确的解释。同时,在被选择激励的创新技术中,激励的幅度也应该视具体技术而定。至于创新技术产品在哪些行业使用,对制定激励政策的影响并不显著,从而可以简化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对于特定的技术创新,由于研发队伍的能力、素质水平与创新成本负相关,所以对特定行业的特定技术项目,政府激励应坚持“扶强”的原则,即扶持技术研发能力强的企业。

3.笔者的量化分析只研究了高质量企业单独创新的情况,目的是为了反映租金溢出对创新收益的影响。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实施的技术创新,会影响到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效益,并进而促成技术的转让或引发模仿创新,这些均会影响到原始创新企业的创新收益,导致其最佳投资水平的变化。这种模仿创新过程体现出纯知识溢出特征,结果使创新企业的私人收益最大化投资水平降低,对应的社会收益最大化投资水平提高,在纯知识溢出和租金溢出的共同作用下,往往会使创新企业的私人收益最大化投资水平低于对应的社会收益最大化投资水平,体现出技术创新投资不足的问题。显然可以得出下一个重要的原则:

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所应达到的目标是,企业在政府激励下的私人收益最大化投资水平等于对应的社会收益最大化投资水平,即

标签:;  ;  ;  ;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选择机制分析_成本收益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