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式教学
——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李 强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 通过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体悟式教学展开研究,认为武术具有动作复杂;拳理和要领相对抽象、感性;文化内涵丰富、深刻等特点,体悟式教学是传承好武术文化的重要手段。从体育的内容看,武术教学应注重四个方面的体悟:技术动作、动作用法、功法、文化内涵。对于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应侧重不同的体悟内容。
关键词: 武术 文化 体悟式教学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持久的动力之一。武术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诸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德尚义”等等。因此,发展好武术,搞好武术文化教学,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树立青少年文化自信,推动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体悟式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手段。
1 体悟式教学的含义
“体悟”,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领会、体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体会,领悟”。其词义可以解析为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感知、体验;二是心灵的领会、懂得。也就是说体悟是一个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参与的过程,是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它是建立在“身心一元”观哲学基础上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认知方式。体悟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渐进式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虽然能适应环境的发展以及带来安定的社会效果,但是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守性,对于决策的修修补补存在一种略带保守的倾向。渐进方式难以在短时间内使得退休年龄有一个极大的转变,难以填补政策未变动之前的空白,但容易因为各方面的博弈而产生量极少的创新性。放眼长远发展方面的利益较少,并且最终目的是达到一种兼顾国家与国民需求的“次优”结果,而并非追求政策效果的“最优化”,存在着各方博弈陷入僵局的风险。退休年龄的渐进方式有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意味,理论的推出和实践存在着时间差,具有滞后性,难以完全达到理想意义上的政策因时而动,导致相关问题得不到快速而有效的解决。
需求情况:农业需求方面,秋季二铵市场缓慢推进,下游询价明显增多,但实际成交有限。出口方面,东南亚需求进入下半场,采购放缓,印度市场采购节奏放缓,但受汇率影响,价格持续保持平稳,企业出口商谈价坚挺在420美元/吨FOB。
体悟式教学是建立这种认知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陈建翔认为体悟式教学的含义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游戏化、身心整体参与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达到对某种抽象认识或抽象的教学目标的深刻感悟。[1]齐军认为体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师生生命发展的自主自觉性,通过共同体验、反思与感悟来将认知对象融入到师生的内心世界中,并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相结合以生成新的意义,提升精神境界,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2]辛碧慧认为体悟式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活动,发挥“启悟”“导向”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体验为主线,学生在充分体验基础上获得感悟、领悟,不断深化认知,感悟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3]
再次,武术蕴含的丰富与深刻的文化内涵需要练习者体悟。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的文化,其中蕴含着许多中国古人思想之精华,绝非一种简单的身体运动或搏击术。习武是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独特方式、方法,是一种“体真悟道”的方式和手段,固有“拳即是道”“技进乎道”的说法。习武者应通过武术练习实践,体悟其中道理,逐渐实现明理见道,明心见性。武术的发展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其中蕴含着诸多儒释道三种文化思想。如:武术中倡导的习武先习德,尊师重道,武者追求的尚德重义、刚毅忠勇、自强不息等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练桩功时强调的空静、无我正是佛家思想集中体现;武者所追求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至高境界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这其中许多思想的理解都需要体悟方能深入其心,内化于行。体悟才能逐渐让练习者更深刻地理解“和谐”“万法归一”的含义,理解并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使武术真正成为一种理解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武术教学中运用体悟式教学实际由来已久,只是少有人进行文字总结梳理,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体悟”“武术”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共有14篇文章,其中把体悟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的只有何志刚[4]、李小进[5]和曹华等几人。何志刚提出武术教学多重形不重意,应用体悟的方法来传承武术文化内涵;李小进着重从哲学视角深刻地解析了武术体悟式教学,曹华分析了武术技术学习中的体悟。另有王岗认为武术所体现的文化本真需要一个顿悟式直觉来获得,周伟良教授指出“习武之道全凭自我体悟”。[6]魏孟非认为武术是因先贤体悟所创,体悟贯穿于整个习练过程。[7]为了引起武术教学同仁们的重视,本文明确提出体悟式教学是武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决不能忽视!否则将会使我们的国粹武术越传越失去魅力,越传越失去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2 武术文化传承必须重视体悟式教学
历朝统治者为了自身及国家安全,往往对海路采取过于谨慎的态度,大规模的商贸大多难以正常进行。但即使是在这种较为封闭的环境下,海上贸易因其便捷性仍然缓慢发展着。例如古代胶东半岛,作为南方沿海与京城联系的海上枢纽,长久以来广东、福建等地商人乘船在此贩运,商贾云集,之后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胶东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南北交融特色,山墙与潮汕地区类似,墙面抹灰与闽粤民居雷同,而硬山顶屋面屋脊处理则又具有北方民居风格。明清以来,随着沿海口岸的开放,不止闽粤沿海,通商口岸从宁波开始不断扩散,海外贸易逐渐发展。沿海聚落中最为有统一特色的就是妈祖文化,通过每村设置的公共建筑进行祭祀可以看出其同源性。
其次,武术抽象、感性的拳理和要领需要体悟。传统武术中先师们总结的拳谚和拳理许多是十分感性的、含糊的、不易量化的,有的还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比喻,需要习练者在反复的练习中寻找其中的含义或感觉,才能正确地习得。如武术的一些核心概念“精、气、神”“丹田”等,再如太极拳所强调的“动作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节节贯穿”;练习桩功时的“虚胸实腹”“周天”;形意拳中的“起如钢锉,落如钩杆”“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躜一寸先”;戴氏心意拳中的“起落如鹅毛沉底”“身如竹瓦”;还有“动如涛、静如岳,重如铁、轻如叶,疾如风、缓如鹰,站如松、立如鸡,起如猿、落如鹊”等等。这些拳术要领的掌握都需要习练者认真的反复实践、体悟印证,才能总结出合适自己的用法和规律,逐渐达到“阶及神明”的境界。
首先,武术动作本身的复杂性需要练习者体悟。武术是中国古人在长期演练和实战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这些技术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古圣先贤们的思考和感悟。正是这种深刻而长久的思考感悟才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武术拳种和武术动作。这些繁杂的动作,千变万化用法,都需要练习者不断体悟才能消化、理解,直至融会贯通。因此前辈们在口传心授的同时,都是十分重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武术的拳谚语中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要学生自己勤学苦练,二是要主动思考琢磨,然后悟得,而不能傻练。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明确指出,“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武学宗师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说,先师云“法术规矩在假师传,道理巧妙,须自己悟会”。[8]所以练拳者,必先求明师得良友,心思会悟,身体力行……方能有得也。周伟良教授也强调“习武之道全凭自我体悟”。周伟良研究发现少林拳、太极拳、八极拳、三皇炮捶拳等拳术的传习都十分重视体悟,固有“拳学好,三凑巧,方法、多练加琢磨”之说。
研究分析发现,每个人对体悟式教学的概念界定各有不同,但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很清晰的:一是都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领悟;二是具有教学内容和目标所需要的体验实践情境和过程;三是身心一元,体学兼备,通过感性认知提升为理性认知,即“体”是手段,“悟”是目的。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体悟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或体验某一事物,进行自我感悟和提炼总结,形成新的认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对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进行整合与重构,进而内化、生成某种新的认识或意义。其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关注生命、情感与意义生成;二是体现主体性;三是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武术体悟式教学的运用
3.1 武术体悟教学体悟内容
任何技术、技能的学习都需要体悟,在武术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应至少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体悟。一是体悟武术技术动作。武术动作繁多,套路风格各异,应引导学生体悟动作的幅度、标准、速度、节奏、美感等,还有每个动作的精、气、神的运用和体现等等,只有悉心的体悟琢磨才能学得更快、更好。二是在动作用法方面进行体悟。武术每个动作都有攻防涵义,由于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力量等均不相同,对手也千差万别,每个招式的运用条件和特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不断体悟,才能找到适合自己运用方法和练习方法。三是对功法的体悟。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法是武术技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强壮身体、提高功力的练习方法,常常需要慢慢练习体悟。比如桩功,其大多强调“松、静、空”等要领,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安静和孤独中处理好自己的心境、思维、动作和劲力等等,方能事半功倍。武术不同的技艺有着不同的修炼功法,这些功法有相近的地方,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如咏春拳的“打木人桩功”、梅花拳的“梅花桩功”、心意拳的“蹲猴桩”等等。每一种功法中都蕴藏着该项技艺的运动特征和一般性规律,对于形成该拳术的技术风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恒久性修炼和体悟,才能形成技艺,直至功深见奇。四是体悟武术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正如前文所述,武术中包含着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尊师重道、刚毅忠勇、自强不息、和谐自然、进退有度、天人合一等等,都需要教师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内容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逐渐加深理解,内化于行。
3.2 武术体悟教学的阶段性
技能的形成都要经过大量实践练习才能从动作的泛化、分化阶段到动力定型,再到自动化程度,然后再进行艰苦练习,最后达到巧妙娴熟的程度,达到“有感即应,一触即发”的本能境界。对于初学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多体会动作要领,发现不足,解决不足,逐渐分步提高;对于那些动作已经掌握的学生,应注重引导学生体悟动作涵义或用法,根据个人特点去演练和运用,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和体验,逐渐让动作形成其自己的风格,真正形成“自己的东西”;对于熟练阶段的引导应关注其情感参与,注重在艺术表现、人性修养和生命意义等方面的引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深度和武术修为,逐渐引导学向“悟真”“悟道”的方向发展,形成真正的关于人的教育。这种分阶段的引导符合学习武术技能的一般规律。如果学生能够到达“悟真”“悟道”的境界,那么学生也就理解了“一理通,百理通”“殊途同归”的涵义了。
4 结语
总之,体悟式教学非常适合武术教学,她会让学生从里到外地理解武术和认识武术文化。这不仅会让我们的武术文化血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充满活力;也会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给养,使他们成为更有文化认同感,更具有文化自信的一代。
参考文献:
[1]陈建翔.试论体悟式教学[J].教育科学,2004(20).
[2]齐 军.体悟教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辛碧慧.体悟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4]何志刚,等.传统文化之体悟—武术教学方法的另一种解读[J].浙江体育科学,2006(8):69-71.
[5]李小进.武术体悟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8.
[6]周伟良.简论传统武术的直觉体悟[J].中华武术,2012(3):28-32.
[7]魏孟飞.论传统武术修为的体悟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14(5):49-53.
[8]孙禄堂,著.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Comprehension Teaching——An Important Means of Wushu Culture Inheritance
Li Qiang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Wushu teaching based on experience and insight through interviews and literature methods. It believes that Wushu has complex movements; boxing and essentials are relatively abstract and perceptu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are rich and profound, so the teaching based on experience and insigh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Wushu culture passing down. From the content of sports, Wushu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four aspects of understanding: technical movements, action usage, practice of improve the bod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or stud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learning, they should focus on different content.
Keywords: Wushu Culture Teaching based on experience and insight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8—0013—03
作者简介: 李 强(1974~),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体育人文社会学。
标签:武术论文; 文化论文; 体悟式教学论文;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