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_通货膨胀率论文

开放经济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_通货膨胀率论文

开放经济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通货膨胀日益成为百姓关注的热门话题,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去年和今年中央政府都把控制通货膨胀做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表明全国上下已达成共识。按照马克思的解释,通货膨胀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按照西方经济学家流行的说法,是由于“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货物”,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相当大的上涨。”尽管两种说法有一定的分岐,但都不否认,通货膨胀实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都同货币的过量发行紧密相连。在封闭经济中,一国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国内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在开放经济中,除了国内总供求失衡的原因之外,还要考虑通货膨胀在国际间的转移机制的影响。

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学家奥德·奥克鲁斯特等人建立了一种“斯堪的纳维亚通货膨胀模型”。说明了通货膨胀从世界市场到开放经济小国的特殊传递机制,这种模型在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引起特别注意,并广为传播。

该模型假定:第一,该国经济区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开放经济部门,主要指工业部门,它生产出在世界市场上参加竞争的可交换商品;二是封闭(非开放)经济部门,主要指服务部门,它生产出不在国际上进行贸易的商品。第二,该国是小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价格接受者,因此该国开放经济部门的通货膨胀率等开外部已知的世界通货膨胀率。第三,开放经济部门(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λ[,E]超过非开放经济部门(服务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λ[,S],即λ[,E]-λ[,S]〉0。第四,非开放经济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总是要向开放经济部门“看齐”。

设π为一国通货膨胀率:π[,W]为世界通货膨胀率:α[,S]为非开放经济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则得到模型

π=π[,W]+α[,S](λ[,E]-λ[,S])

由此可以推论,第一,该国的通货膨胀率要高于世界通货膨胀率。第二,该国非开放经济部门所占的比重越大,即开放程度越低,则通货膨胀率越高。第三,两大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越大,即国内市场经济不发达,则通货膨胀率越高。

以上的模型虽是针对小国而言的,但对于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亦有特殊的参考作用。

首先,与模型中的假定不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其开放经济部门的通胀率并不等于外部已知的世界通胀率。与发达国家的高收入,高消费、高物价的情况不同,我国长期处于低收入,低消费、低物价的状况,特别是人为地压低了基础产品的价格。整个价格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而且长期以来以行政手段对价格进行调控。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价格不仅要受国内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且价格结构会向国际价格体系靠拢,价格总水平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这也就是国外通货膨胀向国内转移的过程。

其次,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迅速地扩大了对外开放度。进出口总额已占GDP的40%左右。但是国内经济结构落后, 市场发育程度低,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在地区之间,产业和部门之间生产率相差悬殊,开放地区和部门的生产率的提高,大大快于封闭地区和部门生产率的提高。而国外和开放地区的高收入高消费的示范效应,在地区、产业和企业之间生产了强烈的“攀比机制”,政府迫于“安定团结”的压力,不得不屈就职工增加工资的要求,使得名义工资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形成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再次,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中国有一个波动接受国际通货膨胀单方面转移的过程,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可以向中国转移,而中国的通货膨胀却不能向发达国家转移。因此,即使我们能有效地控制国内总需求,由于国际通货膨胀的转移机制,还会发生程度不同的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已有几个年份发生了较高的通货膨胀,而这正与不断扩大开放程度有直接关系。从增加人民币发行量的角度分析,贸易顺差,扩大利用外资,外汇储备增加等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我们仅以利用外资为例,来分析与国内通货膨胀的关系。

年份利用外资额(亿美元)通货膨胀率%

1985 46.48.8

1989102.3

18.5

1993389.6

13.2

1994437.5

21.7

1995年,我国出口达1487.7亿美元,进口1320.8亿美元,外贸顺差1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84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750亿美元, 在中央政府连续两年实行紧缩政策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仍达14.9%。

对外开放之所以引发较高的通货膨胀,具体说来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引进外资增加了对国内配套人民币的需求,引发货币超量发行,促发通货膨胀由于人民币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还要解决人民币配套资金的问题。比如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货款时要求受资国需要有20%左右的配套资金;从世行在我国的投资项目的配套比例看,外资一般只占30%,而我国的配套资金要占到70%,比例要求较高,我国利用外资项目,外资与配套人民币平均比例为1:5, 若考虑到外资的乘数作用,它对国内其它经济部门激发而产生的内资需求,其比例还要大。这种配套的内资一般来源于国家财政和银行信货,随着引进外资的增加,配套资金亦将增加,这必将扩大对国家财政和银行信贷的货币需求。对其造成重大压力。而一旦超出了财政和信贷的承受能力,就可能造成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导致物价全面上涨。

二,引进外资在一定时期内会加剧国内商品市场供求的紧张状况,从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压力,利用外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促进本国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商品供给,满足社会需求。但在一定时期内,如果引资规模不当,则会加剧供求矛盾。具体表现在:

1.对生产资料市场的冲击。外资项目所需生产资料,部分用外汇进口,但很大一部分要由国内配套供应,这也是配套资金所要求的。所有的投资项目都有一定的投入产出周期,在建设周期内不能增加商品供给,但却要占用大量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如果不顾国内生产资料供应情况而盲目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势必对本已紧张的物资供求“雪上加霜”,刺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2.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投入基建的资金,有40%要转化为直接生活消费基金。这等于借外国人的钱来买中国的商品。因此,如果在较大规模利用外资的同时不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消费品供应量,将会扩大消费品的供求矛盾,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如前所述,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也会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消费品的价格上涨。

三、汇率贬值的影响。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人民币汇率贬值4倍,这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国内物价上升。

1.贬值促进出口,提高了国内需求水平。促进了国内出口收购价的提高:出口增多了,国内供给则相对减少,又拉大了供求缺口,进而促进了国内价格总水平的提高。这是从需求拉动方面提高物价。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和企业为了完成出口创汇指标不惜在国内抬价抢购,在国外低价竞销,这不仅使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白白浪费资源,而且易遭对方的反倾销投诉,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2.贬值提高了进口价格,理应使进口减少,但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必需的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弹性较小。由于进口刚性的作用,贬值仍然阻挡不了进口。原材料的进口价提高经过连锁反应,成倍地推动产成品的价格提高。这是从成本推动方面推动国内物价。尤其在中国特有的体制下,公款消费大大促进了国外的豪华、高档奢侈品的进口,各种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减免进口关税。进口高档消费品的示范效应,吊高了中国人的胃口,也提高了物价水平。外国产品好,价格高,于是就带动了国内产品价格的提高。

四、有些利用外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差,存在着潜在的隐患。我们提倡积极地利用外资,并不是说引资的规模越大越好,而且其着眼点应当放在其质量上而不应放在数量上,我国目前对外借款的使用,大多是在政府部门(如财政部、外经贸部)及国家专业银行出面签约或提供担保后转贷给国有企业的。由于国有企业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责权利约束机制。企业主要还是躺在国家身上吃公有制的大锅饭,因此对于外债的使用,国有企业是能借就借,用了再说,而不考虑还款问题,更不考虑借款的成本,—如币种和利率等,并且经营管理涣散,资金支出随意性较大,缺乏严谨认真的精神和机制,虽然目前我国的债务指标还比较低,1994年的偿债率为9.1%,债务率为77.8%,远低于国际公认的20 %和100%的债务安全警戒线,从我国国际收入的总量平衡关系来看, 应当不存在债务危机,但由于项目效益较差,出口创汇能力有限,因此结构性的偿债困难已经出现,即有相当数量的省市和部门已经或多或少地感到了偿债的困难,而且这种情况无疑将越来越严重,如果还债高峰在时间上相对集中,则可能会过度出口和过度压缩进口,以致造成国内供应紧张和物价上涨。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不仅可以起因于国内,还存在着国际通货膨胀向国内转移的压力,控制通货膨胀,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开放经济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寻找合适的对策。这是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问题。

标签:;  ;  ;  ;  ;  ;  

开放经济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