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特点_邓小平文选论文

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特点_邓小平文选论文

简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色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既是邓小平个人事业的光辉顶点,又是中国人民求强致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夙愿的闪光缩影。邓小平逝世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加强了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邓小平领导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事业,是留给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巨大财富。在邓小平同志的追悼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这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二十年来,中国人民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跨上现代化的快车道,干出一番无数先烈所梦寐以求的富国强兵的大事业,应该归功于邓小平为我们所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发展,更是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步入世界发达国家之林的行动纲领。全面深入地学习和理解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把握其理论特色,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形态的理论,都因时因地而被赋于鲜明的特色。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梦的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也是如此。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然映现出浓重的中国特性、显著时代特征和突出的实践性。

一、浓重的中国特性

邓小平曾在英国塔塔曼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集》“序言”中满怀真挚之情地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其朴素简炼的话语,包蕴着对祖国之根的无比热爱。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把爱国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因此,邓小平强调道:“现在,每一个共产党员、团员,每一个爱国的公民,都必须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出一切力量。”(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在阐述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时,邓小平思想所映现的浓重的中国特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姓社不姓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要通过自己的探索,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上就有一股否定社会主义,鼓吹“西化”即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思潮,邓小平当即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央认为,今天必须反复强调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因为某些人(哪怕只是极少数人)企图动摇这些基本原则。这是决不许可的。……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事业。”(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3页。)此后,这股“西化”思潮一直成为干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反动力量,因而一直受到了邓小平的严厉批判。他反复指出:“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5页。)“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这些是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这样讲的,从来没有变过。”(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9页。)总之,中国的现代化姓社不姓资,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既定前提。

中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是可以照搬别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成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邓小平精辟地阐述道:“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不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立足于自己的探索,这是一种远见卓识。各国的国情相去甚远,文化传统迥异,历史特点各具特色,如果照搬,只能陷于失败。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在1881年3月8日给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注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1页。)。

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新路。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命名为“中国牌”。他严肃地指出:“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他强调道:“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这里问题很多,需要全党做实际工作理论工作的同志共同研究,我们也一定能找出适当的办法来妥善解决。”(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根据邓小平的探索,确立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社会主义、对待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2页。),“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新路,是邓小平的毕生事业,正是他事业的闪光点。

第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性。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在坚持现代化的中国特性的同时,也要重视现代化的世界性。两者不能偏废。

在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中,虽以现代化的中国特性为灵魂,但也十分重视现代化的世界性。他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是中国牌,但其水平应当是世界性的。如此,应该注意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科学文化,学习人类文化一切优秀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邓小平深刻地论述道:“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计划、有选择的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7-168页。),“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他严肃地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4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在映现出浓重的中国特性的同时,又敞开了开放而博大的文化胸襟,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至可宝贵的。

二、显著的时代特征

邓小平阐述现代化理论,是着眼于世界格局和中国发展的时代性的。在邓小平看来,从八十年代开始,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为我们从事现代化建设不啻是天赐良机。从国内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起点低,经历的时间很短,走了很多很大的弯路,因而中国共产党人要明确自己对于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只有一心一意搞建设,这样才能缩短我们同发达国家之间经历了上百年现代化运动所形成的距离。正是立足于这个时代的基点,所以邓小平在八十年代初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正在寻求一条合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6页。)。因而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烙上了显著的时代特征。

首先,在结束“文革”浩劫后,我们党的工作重点要马上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再也不能有丝毫犹豫了。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的最大政治、中心任务,我们要依据这个任务来确立我们的政治路线。邓小平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163页。)他又说:“在八十年代之初,我们就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表述了我们在新时期的总路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总路线还不是最大政治?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是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页。)他认为这个观点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论断,在著名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他强调道:“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

其次,由于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而且走了许多弯路;加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点低,因而必须要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感,抓住时机,抓住机遇,艰苦奋斗,加快发展。在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153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紧迫感,就像一团烈火萦绕在邓小平的心头,因而他告诫全国人民:“所以,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的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我们是定下来了,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1页。)从世界格局的大变化来看,邓小平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已经面临宝贵的机遇,决不允许丧失机遇。九十年代伊始,他就严肃地指出:“综观全局,不管怎么变化,我们要真正扎扎实实地抓好这十年建设。不要耽搁”(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4页。),“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就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机会难得呀!”(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正是这种机遇意识,邓小平得出判断:“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另一方面,邓小平强调我们在加快发展时,“对于艰苦创业,要有清醒的认识”(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9页。),我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

再次,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更多地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给人民群众更多的实惠,邓小平对于现代化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邓小平心情沉痛地反省道:“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的改善。十年文化大革命,更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造成很大灾难。”(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页。)因此,邓小平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自己,是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伟大历史任务:“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的党,中国在国际反霸权主义斗争和争取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地位,需要我们党。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纪律和战斗力,使我们能够胜任对于整个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巨大领导责任。”(注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3页。)他认为,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极大地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使人民群众觉得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正是源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钟情,正是源于一股难以遏制的崇高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意味深长地说:“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时代感极强,这是由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屈辱境地,现代化与中国人民失之交臂。建国以后,由于“左”和右的干扰破坏,我们也丧失了现代化建设的良机。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历史再次为中国共产党和人中国人民提供了现代化建设的良机,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了,因而果断地认为不能再失良机,中国人民应该在既定的时空条件下再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辉煌!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时代性,映现出邓小平理论的磅礴气势,它同中国人民向现代化进军的英姿交相辉映!

三、突出的实践性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实践性特征,突出地展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超凡品格。追求真理,不尚空谈,注重实践,是邓小平人格与事业中最著魅力的闪光点。江泽民总书记在邓小平的追悼大会上说:“在开拓新的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膊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总是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注释: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人民日报》1997年2月26日。)这应视为全中国人民对他实事求是的评价。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就烙上了突出的实践性特性。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为了说给人们听的,而是为了指导人们干的,因而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根据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邓小平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规范为三个发展阶段,或称三步走战略。邓小平豪迈地说:“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251页。)他强调道:“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用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来实现这个目标。”(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256页。)另一方面,邓小平又指出评点每个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所作所为的价值标准,即“三个有利于”:“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释:《邓小平文选》第3卷,372页。)总之,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实践,指导着中国人民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实践。

任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总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条件。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在指导中国人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自立自强于世界伟大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的历史性进程中产生的,是在20世纪后期国际格局变化与重组、国家实力较量加剧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地具有中国特性与时代特征。实践出真知。中国人民向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肥沃土壤,而从中产生的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又是这一实践的精神指导,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

分析和认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品格和伟大力量,有助于我们全面科学地掌握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在特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凡价值,有益于方兴未艾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标签:;  ;  ;  ;  ;  ;  ;  ;  ;  ;  

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特点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