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分析论文_高志恒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分析论文_高志恒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边防支队卫生队 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溶栓治疗,另一组采用非溶栓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溶栓治疗组在冠状动脉在通率和心衰发生率上明显较非溶栓组要好,其他指标差异不明显。结论:在发病早期及时采取增加心肌供氧和减少心肌耗氧的措施,阻止心肌坏死的发展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才能保存心功能和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097-02

急性心肌梗死系指冠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续而剧烈的胸痛,心电图特征性和心肌生化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常伴发心律失常和循环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体征根据梗死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差异很大[1]。梗死范围不大、无并发症者常无异常体征。急性心肌梗死伴ST段抬高或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可掩盖心肌梗死的诊断)的患者应作即刻再灌注治疗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共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0±5.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均不超过6小时,无静脉溶栓治疗禁忌证患者。临床表现:持续性剧列胸痛49例,气短伴牙痛3例,胸闷痛6例,经心电图检查确定梗死部位:前间壁心肌梗死19例,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14例,下壁心肌梗死14例,右室心肌梗死7例,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6例。对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姓别、年龄、病情、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溶栓治疗组:入院后立即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mg,第二日每天口服150mg,5天后改为100mg。尿激酶(UK)100万~150万U,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10mL溶解,再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于在3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随后用阿司匹林。阿替普酶于溶栓前需先静脉推注肝素6250U,溶栓药静脉滴注完后,即开始持续静脉滴注肝素,按700~1000U/min速度滴注。静脉滴注48小时后,改为肝素6250U静脉推注或肝素7500U皮下注射,1次/12h,持续3~5天。应用肝素者需监测凝血时间,APTT法正常为35~45秒。肝素静脉滴注浓度应使上述各项监测指标维持在其正常值的1.5~2倍。血小板计数也应注意监测。在用阿替普酶做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应常规静脉使用肝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非溶栓治疗组:入院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

2.结果

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17例,再通率56.66%,发生胸痛3例,心衰竭5例,再发非灌注心率失常 4例,休克1例,死亡1例。非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4例,再通率13.33%,发生胸痛12例,心衰13例,再发非灌注性心率失常10例,休克1例,死亡3例。溶栓治疗组在冠状动脉在通率和心衰发生率上明显较非溶栓组要好,其他指标差异不明显。

3.讨论

心肌梗死范围大小系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此外,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和对死亡率的影响,亦与梗死范围大小有关。因此,在发病早期及时采取增加心肌供氧和减少心肌耗氧的措施,阻止心肌坏死的发展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才能保存心功能和降低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实用分类是将其分为ST段抬高者和非ST段抬高者[2]。这2类在病理解剖上完全不同,因而需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拟诊急性心肌梗死伴ST段抬高或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可掩盖心肌梗死的诊断)的患者应作即刻再灌注;在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亚组中则无须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对于仅有ST段压低的患者还可能是有害的(包括增加出血的危险性)。

溶栓治疗适应证于发病时间≤12小时:①年龄<75岁者,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0.1mV)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时无论性别,有无糖尿病、高血压(SBP<180mmHg)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均有治疗意义。在前壁心肌梗死、低血压(SBP<100mmHg),或心率增快(>100次/min)的患者,治疗意义更大[3]。溶栓治疗开始越早,效果越好,最佳效果是在发病后3个小时内(ACC/AHA指南列为Ⅰ类适应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受益很小,除非伴有右室梗死(V4R导联的ST段抬高)或前壁相关导联的ST段压低。②年龄>75岁者,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也可有益,应根据梗死范围,患者一般状态,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因人而异地慎重选择。国内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及研究结果也指出,若来院时患者胸痛已6~12小时,但仍有ST段抬高或胸痛者,仍可考虑溶栓治疗。年龄≥75岁者,溶栓治疗降低死亡率的程度低于<75岁患者,治疗益处降低,但对年龄≥75岁者溶栓治疗每1000例患者仍可多挽救10人生命,因此,也不为溶栓禁忌证,但需慎重权衡利弊(ACC/AHA指南列为Ⅱa类适应证)。发病时间介于12~24小时: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收益小,但在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和广泛ST段抬高的患者,仍可考虑溶栓;就诊时SBP>180mmHg和(或)DBP>110mmHg的高危患者,溶栓的风险性较大,此时应认真权衡溶栓治疗的可能价值和脑出血的风险性。发病时间>24小时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性疼痛消失不宜溶栓治疗。仅有ST段压低的患者也不宜溶栓治疗,还可能是有害的(包括增加出血的危险性)。当ST段明显压低仅限于V1~V4导联时,这可能是后壁损伤电流,提示回旋支闭塞这对溶栓治疗应是适合的。

静脉注射肝素作为溶栓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随溶栓药不同用法亦有不同。在用非选择性溶栓药治疗,且有体循环血栓高危者(大面积或前壁心肌梗死、房颤、既往栓子或已知左室有血栓),应静脉使用肝素[4]。通常情况下溶栓后4小时内不给肝素,至APTT恢复到对照时间2倍(约70秒)时应开始使用肝素,然后静脉滴注肝素将AVIW维持在对照时间的1.5~2.0倍(开始滴注速率为1000U/h)。48小时后应考虑改变为皮下注射肝素、华法林或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用非选择性溶栓药治疗,但非体循环血栓高危患者,皮下注射肝素,7500~12500U/次,2次/d,直到完全能下床活动,尚无充分的证据说明有临床益处。本类患者不应常规6小时内使用静脉注射肝素。

【参考文献】

[1]王敏杰.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4):97-97.

[2]孙成珍,朱鹏,吴宝东,等.基层医院43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08(9):1134-1134.

[3]王先涛.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36):164-165.

[4]郭锦喜,闫平.5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149-4150.

论文作者:高志恒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1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分析论文_高志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