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组织专门力量,分别在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省委党校、省社会科学院等四个单位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现将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怎样认识和研究邓小平理论
在当前的形势下,怎样科学地认识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大家认为,一是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肩负伟大历史使命的党,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更加坚决地努力做好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工作。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要坚定不移,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大多数同志认为,邓小平理论充满了辩证法,因此对它的理解必须全面、准确、完整,必须在把握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坚持邓小平理论就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因而在运用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要力戒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搞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不能将一个问题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并将其中一个方面绝对化,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不能僵化地看待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同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当作一种固定的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简单对号入座,从而导致绝对化、教条化。大家认为,对邓小平理论,只有科学的坚持,才是真正的坚持。
二是必须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伟大的、开创性的事业,随着创造性实践的不断发展,在不断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科学的、开放的邓小平理论必须得到进一步发展,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有的同志提出,现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发展很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运用问题,而是两个动态的东西在对接,这就存在一个是以理论去适应实践、还是以实践去适应理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同志认为,不能用既定的框框和概念去检验实践、评判实践甚至指责实践,要避免无谓的争论和纠缠,而要把主要的精力和研究的重点放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上。通过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通过不断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特别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智慧,才能够不断丰富和完善邓小平理论,发展邓小平理论。也有同志从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绝不可能是一次或几次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起了奠基人的作用,但后继者还得不断地清除他们理论体系中的空想成份。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到毛泽东、到邓小平,这种前进的每一阶段都不断地去掉了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些空想成分,这都使社会主义更加进一步地接近科学。而且这种过程,今后还将继续下去。
有的同志提出,当前,划清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是非界限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大是大非,进一步统一思想。但对一些探索性的、发展中的新的做法和经验,我们要允许看,要允许、鼓励探索,不要急于下结论。特别是对重大的经济问题,在评判上更要实事求是,更要慎重,要从探讨经济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方面着手,而不能被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陈旧观念所束缚。有学者指出,面向实际、力求解决实际问题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作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因而邓小平理论研究不能搞繁琐哲学,不能一般化、空泛化地去研究,而要向实的方向去开拓。
二、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
1、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和邓小平理论的分学科研究。 大家认为,虽然邓小平同志的观点都散见于文件、讲话,以及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之中,没有专门的理论著作和提出专门的理论体系,但理论的深刻性并不表现为众多的概念和逻辑的演绎,事实上解决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归纳和形成正确的观念,并以十分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正是邓小平同志特点所在。就当前邓小平理论的分学科研究而言,有的学者指出,当前邓小平经济理论和科技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有的学校的博士生还开设了邓小平经济理论课程等,但其它领域如文化理论、哲学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同时,这些领域研究的深化,还有赖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邓小平理论是否具有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意义?有同志指出, 邓小平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无疑具有普遍的意义。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的复兴问题上,邓小平理论是否具有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意义?具有怎样的普遍意义?这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有同志认为,社会主义要复兴,马克思主义要振兴,希望就在于邓小平理论,因此邓小平理论研究要进一步开拓视野,要“跨海”,多研究一些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共性问题。大多数同志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还是应该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放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上,抓紧时间发展自己,力求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目前在那些方面、 那些观点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有学者指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理论,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12个重大关系等等,就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还亟待加强。这不仅是个理论发展和完善的问题,而且还是实践的呼唤,是实践发展的需要。
三、关于与邓小平理论密切相关的几个重大实践问题
1、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许多同志指出,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就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政治体制改革没有能够深入地进行下去。历史证明,单纯的、脱离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但在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的情况下,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在这一领域有许多问题要研究,包括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能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政治体制改革是主动改革、还是被推着走?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的切入点和重点应放在何处?前景如何?这些问题都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
2、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人提出, 我国公有制的基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的“一亏损、二流失、三破产”,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若干年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能否保持得住?如果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不再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的性质会不会改变?但大多数同志认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要冷静客观,还是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在改革中解决问题,在改革中求发展。有的同志提出,当前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有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怎样正确认识国有企业作用与现状。现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产品的空前丰富,主要还是国有企业而不是私营企业的功劳。国有企业的“亏”,并不表明国有企业没有创造价值,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种负担过重,负担侵蚀甚至超过了盈利才表现为“亏”。当然还存在机制不活等方面的严重问题。二是对产权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如产权究竟是什么,它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产权与所有制的关系怎样?三是所有制改革的研究要有所突破。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都在呼唤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3、关于党的建设。许多同志认为,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着严重挑战,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为执政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知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要求。二是党政机关内的腐败现象和不健康因素,若得不到根治,见不到实效,就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
4、关于共同富裕。有同志指出, 共同富裕这一指导方针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社会上有些人极富,而有些人又赤贫,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的现象,有违邓小平同志当初提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初衷,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不相符。大多数同志认为,必须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才能兼顾公平;要正确把握正常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之间的“度”,就目前而言,还不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要严格区分劳动致富与非法牟取暴利的不同性质,鼓励一切劳动致富的行为,打击一切不法行为。
5、关于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同志认为, 市场经济是“趋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趋义”的,两者有相矛盾的地方。也有同志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总体上说是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市场经济效率观念、竞争观念有利于增强人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利于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形成。不能将市场经济建立之初的无序现象当作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将少数人的见利忘义行为看作是市场经济必然的、普遍的现象,在健全的法制社会里,在正确的导向下“趋利”与“趋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收稿日期:199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