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妇产医院产科 301800
摘要:目的:探析宫外孕患者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宫外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β-人绒毛促性腺激素(β-hCG)转阴时间、包块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同对照组患者的70.0%、32.5%,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β-hCG转阴时间、包块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宫外孕患者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更少,是一种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推广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宫外孕;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临床疗效
宫外孕指的就是受精卵在子宫体腔外着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急腹症[1]。近些年来,宫外孕发生率越来越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随着诊断技术的逐步先进,早期宫外孕检出率越来越高,加之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较高要求,使得保守治疗得到了普及。在宫外孕保守治疗中,甲氨蝶呤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药物,具有操作简单、杀胚快速、疗效明显等特点,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为此,本文通过对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宫外孕患者的分组研究,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宫外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1~35岁之间,平均为(27.6±2.8)岁;停经时间在31~60d之间,平均为(43.7±3.8)d;包块直径在3.6~4.9cm之间,平均为(4.3±1.0)cm。联合组患者年龄在22~35岁之间,平均为(28.0±2.6)岁;停经时间在33~60d之间,平均为(43.9±3.7)d;包块直径在3.6~4.9cm之间,平均为(4.2±1.0)cm。对两组患者年龄、停经时间、包块直径予以统计分析,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予以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1次/d,50mg/次,肌肉注射给药,并于第3d、第5d、第7d、检测β-hCG浓度,如果第7天血β-hCG下降大于15%小于等于25%,B超检查无变化,重复用药一次,连续治疗5d。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β-人绒毛促性腺激素(β-hCG)转阴时间、包块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主要有呕吐、腹泻、肝功能异常、白细胞下降、头晕。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显示β-hCG浓度恢复至正常水平,B超检查显示宫外孕盆腔包块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显示β-hCG浓度低于500IU/L,B超检查显示宫外孕盆腔包块明显缩小但未消失;无效:患者未达到上述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为临床总有效率[2]。
1.5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β-hCG转阴时间、包块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录入SPSS 21.0版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用百分比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并对数据进行x²检验,用()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若P<0.05,说明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40例患者中,无效12例,有效16例,显效1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0.0%;联合组40例患者中,无效2例,有效16例,显效2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5.0%。统计分析,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x²=8.658,P=0.003<0.05)。
2.2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β-hCG转阴时间、包块消失时间
对照组患者β-hCG转阴时间为(26.5±6.4)d,包块消失时间为(31.2±6.7)d;联合组患者β-hCG转阴时间为(16.3±6.2)d,包块消失时间为(18.3±6.4)d。统计分析,联合组患者β-hCG转阴时间、包块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t=7.240、8.805,P=0.000、0.000<0.05)。
2.3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40例患者中,呕吐、腹泻5例,肝功能异常3例,白细胞下降3例,头晕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联合组40例患者中,呕吐、腹泻1例,肝功能异常1例,白细胞下降1例,头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统计分析,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明显(x²=6.050,P=0.014<0.05)。
3.讨论
宫外孕发生于女性生育期各个阶段,多出现在输卵管处,如果治疗不及时,可造成破裂出血,甚至休克,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近些年来,宫外孕发生率越来越高,成为了妇产科的常见病。在临床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
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拮抗剂,通过与孕酮受体的竞争性结合,拮抗孕酮活性,抑制孕酮作用,进而杀死胚胎,并排出。同时,米非司酮可促进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软化宫颈,诱发宫缩,实现蜕膜,使得绒毛组织变性坏死,剥离变性胚胎,进而阻断胚胎发育[3]。此外,米非司酮可加快异位妊娠绒毛变性坏死,抑制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释放,加快滋养细胞凋亡,降低β-hCG浓度,从而使黄体溶解与胚囊坏死,提高宫外孕治疗成功率。甲氨蝶呤是一种叶酸类抗代谢药物,通过和细胞中二氢叶酸还原酶的结合,使其丧失活性,阻碍DNA、RNA及蛋白质合成,进而抑制胚胎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最终致使胚胎死亡[4]。有关文献报道[5]显示,在宫外孕治疗中,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可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此研究结果与本文研究结果十分相似,即同对照组患者比较,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更高,β-hCG转阴时间、包块消失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两组差异明显(P<0.05)。
总而言之,宫外孕患者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更少,是一种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推广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陈萍.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宫外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中外医疗,2014,6(12):101-101,103.
[2]尔晓璐,杜洁.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宫外孕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4,20(2):313-315.
[3]胡方慧,全启花,梁莉等.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宫外孕的临床应用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4,4(2):359-361.
[4]董云虹.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87例宫外孕的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2):1667-1668.
[5]刘红梅.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宫外孕6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2(6):1222-1223,1224.
论文作者:吴春秀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患者论文; 宫外孕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疗效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