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宋其争[1]2004年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未来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未来的人格特点,是个体对未来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主要是对自我发展可能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是时间洞察力的一部分。人类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未来时间洞察力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人格的实质。虽然国内外对未来时间洞察力做过一些研究,但缺乏系统的、专门的探讨。本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采用多种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多维度多方法对未来时间洞察力进行了研究,力图探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结构、作用机制和形成规律,探讨其它心理因素诸如自我效能、自尊、生活事件压力等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关系,探讨培养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通过个体访谈、群体访谈和开放性问卷调查,并参考已有的理论,提出了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结构模型。然后用自编的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和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预试问卷对大学生进行实测,采用因素分析探析并验证了大学生一般和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基本维度。 通过对大学生被试的正式测查,揭示了大学生一般和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性别、年龄、年级、学业成绩等级、父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每月平均收入等主要变量上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采用相关、回归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的一般和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自尊、自我效能和生活事件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本研究还采用实验法探讨了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对未来结果敏感性的差异,采用个体访谈研究探讨了他们日常生活问题解决策略的差异。 本研究还对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高低不同的代表性个体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揭示了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过去经历的成长、计划的详尽性等方面的差异。 此外,本研究还设计了叁个实验,采用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叁种指标,探讨了不同未来思考形式对大学生行为承诺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l)未来时间洞察力包括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和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 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的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由五个因子构成,即行为承 诺,未来效能,远目标定向,未来目的意识和未来意象:领域特定的未来 时间洞察力由叁个因子构成,即目标(未来广度),计划和评价。研究表明, 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和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问 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2)大学生的行为承诺和未来意象具有年龄差异;目的意识水平具有年级差异; 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行为承诺、未来效能、远目标定向具有学业 成绩等级差异;年级与父亲受教育水平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一般未来时间洞察 力及其未来效能和未来意象;学业成绩等级与父亲受教育水平共同影响大学 生的远目标定向和目的意识;学业成绩等级与家庭每月平均收入共同影响大 学生的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 (3)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计划水平具有性别差异,男生显着高于男 生;学业成绩等级越高,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评价能力越强;年级与 母亲受教育水平共同影响大学生的评价能力;学业成绩等级与母亲受教育水 平共同影响大学生的评价能力。 (4)自我效能、自尊和生活事件压力与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诸因子关 系非常密切。自我效能和自尊对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未来效能因子具有 显着预测作用;自我效能对未来效能因子、远目标定向因子、未来意象因子 具有显着预测作用:自尊对未来目的意识因子具有显着预测作用。方差分析 表明,自我效能和自尊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其一般时间洞察力及其诸因子水平 也有显着差异。学习压力对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行为承诺、远目标定向、 未来意象因子也具有一定的预测力;其它压力对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 及其行为承诺、未来意象因子也具有一定的预测力,不过是负相关。 (5)大学生的希望或害怕所来自的人生领域,占前十位的依次是:1.职业、工作、 事业,2.爱情、婚姻、家庭和孩子,3.学业,4.父母和家人顺利、幸福,5.生 活方式,6.个性品质,7,旅游,8.金钱、生活的物质基础,9.人际关系,10.爱好 和特长。大学生提及的希望或害怕多少与其年级、父亲受教育水平、家庭 居住地区和家庭经济收入有关。 (6)采用相关、回归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与 自尊、自我效能和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对所有的大 学生,对时间广度低于或高于平均数的大学生来说,自尊、自我效能、生 活事件压力与其领域特定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诸因子的相关模式是不同 的。 (7)在卡片选择作业上,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对未来结果敏 感性差异不显着。 (8)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高低不同的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策略存在显着 差异,一般未?

陈永进[2]2006年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定向研究》文中指出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定向是个体指向未来的一种人格动力特质,是个体对预期活动的认知、体验与行为的心理表征。每个人都会面向未来,选择手段,达成目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定向研究,有助于我们以正面的态度看待现在和未来,深入地理解时间人格的实质,对时间心理学研究以及建立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虽然国内外对目标定向从成就动机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迄今未见从时间洞察力角度对目标定向进行研究的文献报道。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力图从对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定向性质、结构、机制和功能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共包括11项研究。首先在访谈基础上对134和127名大学生进行了开放性问卷调查,并考察了341名大学生的38个主要生活目标,参考已有的理论,提出了未来时间洞察力目标定向的构念结构。之后编制了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接着用编制的问卷分别对767和765名大学生被试者的未来一般目标定向和任务目标定向进行了测量,考察了其发展特点,并对441名大学生一般目标定向与特质应对方式、生活事件和成就动机的关系,以及563名大学生任务目标定向与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目标定向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56名一般目标定向不同水平的大学生在完成困难性任务上的表现和54名任务目标定向不同水平的大学生在获得积极或消极反馈后对从事后续困难性任务上的影响两个实验,进一步探讨了未来时间洞察力目标定向的机制与功能。本研究获得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定向,是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属于个体可能自我的范畴。(2)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定向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包括一般目标定向和任务目标定向,二者均包含目标认知、目标体验、目标行为倾向叁维度,具有不同的心理成分。(3)一般和任务目标定向与分别不同的未来心理时间相对应:一般目标定向与远的未来和近的未来心理时间相对应的,反映了人们对各种远近目标的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倾向的一般特点,;任务目标定向与较近的未来心理时间相对应,反映了个体对特定情景目标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特点。(4)大学生未来目标领域不同,主要集中于家庭目标、社会目标、事业目标、素养目标等方面,包含父母家人、恋爱婚姻、养育子女、社会成就、社会关系、职业发展、学业进步、健康生活和能力修养等领域目标,关注这些目标的程度也有差异。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被试者具有较高的一般目标定向和任务目标定向水平,其切近目标定向显着高于长远目标定向;学业成绩等级越高,其一般目标定向、任务目标定向水平也越高。(5)大学生的未来目标定向与一些心理变量关系密切:一般目标定向与成就动机、积极应对方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学习、人际等生活压力呈显着负相关;任务目标定向与自我效能、时间管理倾向则均呈现极显着正相关。(6)大学生的任务目标定向水平不同对行为结果的影响也不相同,获得积极反馈后的行为结果及行为满意度显着高于获得消极反馈,但一般目标定向水平不同者在完成困难任务时的行为坚持性和反馈寻求没有显着差异。(7)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一般目标定向和任务目标定向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总之,作为探索性研究,本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目标定向在个体心理与行为中的作用,从多维度用多方法探讨了未来时间洞察力目标定向的内涵、结构、特点、机制与功能,也第一次从个体目标定向角度证实了远的未来、近的未来、较近的未来叁阶段模型,有助于增进大学生时间维度上人格特征的全面认识和时间人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和谐社会中个体如何建构自己合理的远近目标、维护心理健康也具有巨大指导价值。

范文淑[3]2017年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拖延行为的关系:自尊、成就动机的中介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拖延是一个常见和普遍的问题,是个体自主决定做出的将计划推迟的行为,表现为迟迟不开始或总是推迟将事情做完,与各种生命领域的一系列负面结果相关,拖延者在这个过程中会遭遇消极的情绪体验。大学生是我们未来社会发展有力的储备军,他们的拖延行为的养成,会给其自我成长和未来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对大学生拖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有助于减少拖延行为,提高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质量。本研究从定量角度研究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和拖延行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自尊和成就动机在这种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选取成都4所大学的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72份。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使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采用唤起性拖延量表,回避性拖延量表,自尊量表,社会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量表。研究结论:(1)大学生群体未来时间洞察力、自尊水平、成就动机和拖延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有普遍差异,尤其是性别、学历、学科类型、独生与否等;(2)大学生群体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唤起性拖延行为的影响中,自尊、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起中介作用;(3)大学生群体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回避性拖延行为的影响中,自尊、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起中介作用;(4)由于有掩蔽效应,成就动机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对拖延行为的影响中发挥的中介效应不显着;(5)个我取向成就动机负向预测拖延行为,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正向预测拖延行为。

彭姓[4]2016年在《职校学生的手机成瘾、手机使用动机与时间洞察力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移动新媒体席卷而来,“掌中宝”时代己悄然到来。目前,校园内“手机控”、“低头族”的现象随处可见,学生不合理地使用手机很容易沦为手机的“奴隶”,出现手机成瘾现象,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情感交流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当下,在校学生的手机成瘾问题已经引起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其中专门针对职校学生的研究稀少,与其它学生相比,他们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很容易掉进手机“温柔的陷阱”,而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承担着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担,因此,对职校学生手机成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另外,检索文献发现,目前关于手机成瘾相关因素的探讨还没有涉及到与时间洞察力、手机使用动机变量的叁者关系研究,而以往研究指出,拥有不同时间洞察力的个体其人格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不同手机使用动机会影响个体使用手机的行为方式,手机成瘾又会使人出现时间管理失序,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了解职校学生手机成瘾、手机使用动机和时间洞察力的现状,并尝试建立叁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期研究结论为高校有效预防职校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提供可借鉴建议,从而促使手机成为学生真正有益的工具。本研究由叁部分组成:研究一,手机使用动机问卷的编制;研究二,现状及对比研究,分别选取云南省780名职校学生和428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职校学生的时间洞察力、手机使用动机和手机成瘾的总体现状及叁者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对比了职校学生与本科生在叁者上的差异;研究叁,关系研究,选取云南省780名职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职校学生的时间洞察力、手机使用动机和手机成瘾叁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论如下:(1)研究编制的手机使用动机问卷有24个测验项目,由自我表达、获取信息、习惯、休闲娱乐、逃避、唤醒和人际沟通七个因子构成,统计结果表明,此问卷已达到心理测量学的相关要求,可作为手机使用动机的测量工具;(2)职校学生的手机成瘾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性别、是否在家乡(省内)读书、是否正在恋爱、年级、家庭氛围、拥有手机年限、日均手机使用时间、月均手机使用流量、月均手机使用话费这些变量分别对职校学生手机成瘾的一个或多个维度有显着影响;(3)职校学生手机使用动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性别、是否正在恋爱、年级这些变量对职校学生手机使用动机的一个或多个维度有显着影响;(4)职校学生的时间洞察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性别、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这些变量对职校学生时间洞察力的一个或多个维度有显着影响;(5)本科生的手机成瘾、手机使用动机与时间洞察力水平都显着高于职校学生;(6)职校学生的手机成瘾、手机使用动机和时间洞察力叁者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时间洞察力的现在宿命与现在享乐维度对手机成瘾有显着的正向预测效应,未来维度对手机成瘾有显着负向预测效应;手机使用动机的习惯、唤醒、自我表达、逃避、休闲娱乐维度对手机成瘾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效应;(7)手机使用动机在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即职校学生的时间洞察力通过手机使用动机的中介作用得以作用于手机成瘾。

周方[5]2015年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文中认为未来时间洞察力是一种带有动力特性的人格特质,对个体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指导作用。已有研究分别考察了未来时间洞察力对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罕有将叁者结合起来加以考量的。本研究从这条思路出发,以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和河南大学五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被试,将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投入整合起来加以研究,并探寻叁者间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已有文献,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和amos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验证了所用心理量表的信效度,揭示了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投入的现状,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各心理变量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特点和差异,其后,研究重点对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和学习投入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叁者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一步析出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具体影响机制。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影响机制,进一步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和成就目标定向的动力功能,研究成果可以为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投入状态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最后,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成就目标定向四分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适用于大学生被试。(2)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整体较高,具体来说,他们对未来充满自信,认识到未来任重道远,但相对来说对未来的认识仍比较模糊,缺乏长远目标和为了目标而采取实际措施的执行力。在成就目标定向的现状表明,大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选用掌握趋近和掌握回避目标,有时选用成绩趋近目标,较少采用成绩回避目标。大学生学习投入情况处于中等水平,他们经常认为学习时很有意义的事,但很少付诸实际行动,比较缺乏积极而饱满的学习劲头。(3)大学生不同家庭居住地和学历对未来时间洞察力及成就目标定向水平的效应显着。不同成绩排名的大学生在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投入上的得分有显着差异。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投入的年级效应显着。(4)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投入间有不同程度的显着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学习投入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未来时间洞察力对成就目标定向,以及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习投入都有显着预测作用。未来时间洞察力联合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习投入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5)大学生掌握趋近目标和成绩趋近成就目标是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习投入的部分中介。(6)掌握趋近目标是行为承诺和远目标定向对学习投入的完全中介。

王婕[6]2013年在《大学生领导力对创造力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领导力是当今社会最宝贵的社会资源,而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经济转变的巨大推进力。领导力和创造力是21世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这不仅是大学生对自我综合实力提升的要求,而且是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的结果。有关领导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探究大学生领导力与创造力。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析大学生领导力对创造力的作用机理,力图通过对大学生领导力和创造力的概念、特征、结构要素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索大学生领导力与创造力的测评指标体系,讨论大学生领导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放性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团体访谈等方式,提出了大学生领导力对创造力影响的10条理论假设,构建了大学生领导力对创造力的影响模型。根据大学生领导力和创造力测评体系,编制大学生领导力和创造力的测评问卷,采用因素分析探究并验证了大学生领导力对创造力影响的维度因素。通过相关数据的采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依托SPSS、AMOS等工具,研究了未来时间洞察力、积极心理品质、人际关系能力等要素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行为能力、创造性人格,以及创造力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并在此研究成果之上,提出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提升方案。本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界定了大学生领导力和创造力的概念,分析了大学生领导力和创造力的特征,提出了大学生领导力和创造力的结构要素,构建了大学生领导力和创造力测评指标体系。(2)对大学生领导力和创造力作用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创造性人格倾向密切相关;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创造性行为能力密切相关;积极心理品质与创造性人格倾向密切相关;积极心理品质与创造性行为能力密切相关;人际关系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创造性人格倾向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创造性人格倾向与创造性行为能力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提高大学生领导力确实可以提高大学生创造力。(3)在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大学生层面、高校层面、社会行业企业层面的大学生创造力开发体系。总之,本研究希望能对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和创造力的研究工作及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还有待于笔者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对此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张娜[7]2013年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冲动性对延迟折扣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包含2个实验研究和1个相关研究,实验采用了延迟折扣实验范式。被试选取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从郑州轻工业学院大一至大四在校本科生中选取。实验1中共发放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211份,共收回211份,剔除极端分后有效问卷为200份,回收率为94.78%,将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的总得分进行汇总,按照得分的高低进行排列,其中前15%是未来时间洞察力的高分组,后15%则为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低分组。高分组共30人,低分组30人,共60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31人,大一14人,大二16人,大叁17人,大四13人;实验2中共发放Barratt冲动量表219份,共收回219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1.32%,总得分进行汇总,按照得分的高低进行排列,其中前15%是冲动性的高分组,后15%则为冲动性的低分组。高分组共30人,低分组共30人,共60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7人,大一15人,大二14人,大叁17人,大四13人;研究3中共发放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和冲动量表各211份,共收回211份,剔除极端分后有效问卷为200份,回收率为94.78%,其中男生109人,女生91人,年龄介于17-25岁,平均年龄M=19.23岁,标准差SD=1.75。实验1中,采用的是2×2的混合实验设计,未来时间洞察力为被试间变量,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两种水平,延迟时间为被试内变量,有5天、15天、45天、90天和180天五种水平,考察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延迟折扣存在的影响,以及影响中是否存在特质一致性效应;实验2中,采用的是2×2的混合实验设计,冲动性为被试间变量,分为高冲动组和低冲动组,延迟时间为被试内变量,共有5天、15天、45天、90天和180天五种水平,探讨冲动性这一人格特质对延迟折扣的影响;研究3分析了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冲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如下:(1)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主效应显着,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延迟折扣的影响中存在特质一致性效应。(2)冲动性对延迟折扣的影响主效应显着,存在着特质一致性效应。(3)延迟时间的主效应显着。(4)冲动性与延迟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5)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冲动性存在相关。

戴蒂[8]2014年在《蒙汉大学生前瞻性人格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不同的时间利用率影响了个体间绩效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社会竞争中的结果。过去已成定局、现在稍纵即逝,于是大多数人都寄希望于未来,因而拥有较强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形成清晰、完整的规划显得尤为关键。可是不同的人格特质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方式,想要在教育中因材施教需要首先明确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所在。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分析法来探讨蒙、汉大学生前瞻性人格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关系来探索两民族各自的特点与关联模式以及背后的原因。主要结论如下:1.前瞻性人格表现突出的个体拥有更强的未来时间洞察力;这类人群充分了体现主动性思维与主动性行为,更积极主动的对未来进行思考与规划。2.前瞻性人格与未来时间洞察力成正相关,并对后者具有显着影响。二者在交互作过程中起到彼此强化促进的作用,本研究无法准确说明二者相互影响的最初作用机制,这是由于个体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双重作用导致。先天因素包括个体原生家庭的初始影响,奠定了个体的最初行为模式以及个体先天的能力差异;后天环境则包括个体人际交往中的同伴影响与学校文化环境促成了行为模式转变。在个体前瞻性人格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发展过程中,后天环境的影响起到关键作用。3.在未来时间洞察力测量上蒙汉大学生呈现出不同表现,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种典型性倾向:蒙古族大学生强调对总体目标的认识即胸怀梦想,对细节计划关注较少;汉族大学生由于受到成长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影响,在细节的计划安排方面表现得更周详。4.蒙汉大学生在前瞻性人格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关联模式上存在差异,汉族大学生表现为突出的远目标定向与清晰强烈的未来意象;蒙古族大学生表现为较强的未来时间效能感与积极的未来意象思考。这种关联差异主要归因于完美倾向与机遇识别力,即前瞻性人格的情感与认识方面。

赵幸幸[9]2012年在《大学生时间洞察力及其与人格、成就目标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间洞察力是时间人格的一种,指的是人们在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上的稳定性差异,包含情绪性时间洞察力与认知性时间洞察力两个侧面。时间洞察力与个人人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否有效的总结自己过去的经验与教训,能否抓住当前的时机,能否积极的制定个人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实现是时间洞察力的重要表现。本论文在综合大量国内外有关时间洞察力研究的基础上,用自编的大学生时间体验问卷和画圆测验分别对时间洞察力的两个侧面:情绪性时间洞察力和认知性时间洞察力进行测量。共有叁次测量组成,第一次是开放式问卷调查,选取被试100名,用于构建时间体验问卷的理论维度;第二次是初测问卷,选取被试500名,一半用来做大学生时间体验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一半用来做验证性因素分析;第叁次是正式问卷的测量,选取被试700名,用于分析大学生时间体验的特点及其与人格、成就目标的关系研究。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大学生时间体验包括对过去的逃避、对现在的奋斗、对未来的希望与对未来的规划四个维度;(2)时间体验方面,在对过去的逃避维度上,性别、年级、专业差异不显着,生源地差异显着;在对现在的奋斗维度上,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差异不显着;在对未来的希望维度上,性别、专业差异不显着,年级、生源地差异显着;在对未来的规划维度上,性别、年级、专业差异不显着,生源地差异显着;(3)认知性时间洞察力方面,大学生大多属于未来主宰、未来取向与时间分离型;大学生的时间主宰及时间取向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上都没有差异;大学生的时间关联性在性别、专业上没有差异,在年级、生源地上差异显着;(4)大学生的人格、时间洞察力与成就目标两两之间显着相关;(5)时间洞察力在外向性与成绩趋近之间起中介作用,在开放性、宜人性、外向性与掌握趋近之间起中介作用。

马晓羽[10]2014年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学业效能与成就动机关系的影响》文中提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已有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且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其成就动机。学业效能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中的具体化,对它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之间关系的探讨上,很少有研究关注在二者之间发挥影响的因素。有研究指出,认知因素是自我效能感发挥对行为调节作用的中介机制之一,未来时间洞察力具有认知功能,已有研究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业效能、成就动机之间的相关显着,因此未来时间洞察力很可能在学业效能与成就动机之间发挥影响作用。研究关注学业效能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时间洞察力在二者关系中产生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成就动机量表以及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随机对吉林大学5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大学生学业效能、成就动机以及未来时间洞察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学业效能在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为男生高于女生,大叁年级的学生高于其他年级,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学生;成就动机在性别、年级、专业以及是否是学生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着,具体为男生高于女生,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学生,学生干部高于非学生干部,大叁年级的学生比其他年级有更强的避免失败的动机;未来时间洞察力在年级、专业、生源地以及是否是学生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具体为大四年级最高,大叁年级最低,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学生,来自县城和城市的学生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学生干部高于非学生干部。3.学业效能与成就动机显着相关,且学业效能能够预测成就动机。4.未来时间洞察力在学业效能与成就动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的结论是:1.大学生学业效能可以预测其成就动机水平。2.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学业效能与成就动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宋其争.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2].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定向研究[D]. 陈永进. 西南大学. 2006

[3].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拖延行为的关系:自尊、成就动机的中介效应[D]. 范文淑.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4]. 职校学生的手机成瘾、手机使用动机与时间洞察力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彭姓.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5].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D]. 周方.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6]. 大学生领导力对创造力的影响机理研究[D]. 王婕. 浙江大学. 2013

[7].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冲动性对延迟折扣的影响[D]. 张娜. 郑州大学. 2013

[8]. 蒙汉大学生前瞻性人格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研究[D]. 戴蒂.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9]. 大学生时间洞察力及其与人格、成就目标的关系研究[D]. 赵幸幸. 广州大学. 2012

[10].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学业效能与成就动机关系的影响[D]. 马晓羽. 吉林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