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王宝民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王宝民

王宝民

克东县人民医院 164800

摘要:目的:探讨以中医针灸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于我院治疗的49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完整资料为探究依据。结果:34例患者在接受一次针灸治疗后即痊愈,11例患者进行第二次针灸治疗后痊愈,余下4例在接受第三次治疗后痊愈,综合对比患者的针灸次数与治疗效果,针灸治疗次数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治疗效果差异较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因其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效果显著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与实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

顽固性呃逆,在中医领域谓为“哕症”,即俗称的“打膈”,西医上也称为“膈肌痉挛”[1],偶尔打嗝可不做处理,但若呃逆持续的时间超过48h则有可能为顽固性呃逆(IH),其临床表现为喉间可闻及连续性呃呃声,声频而短促,人恐难自制。顽固性呃逆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给患者的精神与身体带来沉重的压力,为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与痛苦,严重者甚至可造成死亡。中医一般认为顽固性呃逆是由于胃膈之气失宣引发的胃气上逆所致;西医则认为是由膈神经受到刺激后而引起的。症状较轻者可自愈,症状较重者可持续数月以上,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症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与其他病症合并出现,我院以中医针灸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均取得了满意的成效,现将治疗经验总结如下,旨在促进中医针灸疗法在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上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于我院治疗的49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完整资料为探究依据。其中男患者27例,女患者22例;患者年龄40-68岁,病程为48-96h,患者中有3例合并脑出血,2例合并胃癌,2例合并肺癌脑转移。49例患者出现呃的时间均超过48小时,且均使用了刺鼻取嚏、屏气法、惊吓、揉搓胸下膈肌等方法后未见成效,随后改行中西医药物治疗亦未见明显效果,少数患者在停药后又出现复发的症状,最后患者全部改行中医针灸治疗。以上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顽固性呃逆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理论可归为胃火上逆型及寒邪动膈型两种。治疗机制为降逆、和胃、平呃为主,兼以补虚攻实、解表疏风、温寒清热、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取足三里、膈腧、内关、三阴交、中脘为主穴,温灸胃部及膈,针对肝气上逆者加刺涌泉与内庭穴;针对气虚者加刺气海穴。施针前让患者平躺取仰卧位,暴露针刺部位,以浓度为75%的酒精进行常规消毒后再施针,每日治疗一次。内关穴、足三里、三阴交穴需采取平补平泻法深刺,每次停留20min。对于中脘穴的施针需根据辨证分型来决定,若患者属于外寒动膈型则应于中脘穴处采用130mm芒针以15°角向上斜刺入皮并沿皮透刺达膻中穴,待得气后采取捻转补法,切忌提插,施针时间应避开进食后2h内或患者有饱腹感时。加以胃部热疗,于耳穴的膈部与胃部各进针一分,亦停留20min。针对胃火逆冲型的患者于中脘穴采用130mm的芒针,以45°斜向刺入至两侧的天枢穴,待得气后以高频小幅捻转或泻法,不留针,施针时间同上述者需避开进食后2h内或患者有饱胀感时。配合耳穴的胃、膈,点刺出血,不留针。肝气上逆者以内庭穴透至涌泉穴,采用泻法,不留针,治疗每日1次[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治愈:呃逆症状全部消失,且1周内无复发;显效:症状完全消失,1周内偶有复发,但在48h内得到自行缓解;有效:呃逆症状减轻,病情得到持续好转;无效:症状未见任何改善。

1.4 治疗观察。治疗7天后统计治疗效果,并对比患者接受治疗的次数,对病例数进行分类汇总。

2 结果

2.1 49例患者全部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全部接受针灸治疗。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如下,34例患者在接受一次针灸治疗后即痊愈,11例患者进行第二次针灸治疗后痊愈,余下4例在接受第三次治疗后痊愈,患者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综合对比患者的针灸次数与治疗效果,针灸治疗次数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治疗效果差异较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呃逆,俗称“打嗝”,是较为常见的生理现象,是由于膈肌发生痉挛性收缩而引发的打嗝现象。膈肌收缩一次,肺部便吸入一口气;由于膈肌受控于大脑呼吸中枢系统,会有规律性的活动。在打嗝时,横膈肌会发生收缩,空气被迅速吸入肺部,两条声带之间的缝隙变得狭窄,因而引发奇怪的响声[3]。虽然大部分呃逆可不经治疗自行恢复,为短暂性的打嗝现象,但也有些人也不排除部分患者出现持续地打嗝。呃逆的发病原因较多,病情一般不重,短时间内可自行消退。若持续较长时间且超过48小时以上者则视为顽固性呃逆。这类呃逆现象在眼下的西医临床上还无法给出准确的病因,西医疗法亦无特异性,临床上多建议采用中医疗法,西医认为该病是由于膈肌痉挛所致,而中医辨证论法可将该病细致地归为胃气上逆、胃中寒冷、脾胃阳虚、气逆痰阻、胃阴不足等。可以采用中医针灸进行调治。该方法无任何副作用,可以避免西药给人体带来的伤害。

临床医学中的胃、食道术后、单纯性膈肌痉挛、胃炎、胃扩张、胃癌、脑血管疾病等引发的膈肌痉挛都有可能导致呃逆。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等正常生活,对患者的精神状况造成极大的影响。中医认为该病病因虽杂,但总不失于胃部失和,胃气逆冲动膈。治治疗当以降逆和胃,调理气机,以和胃利膈为主要治疗机制。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主要穴位之一,针刺足三里具有补中益气、调理脾胃、扶正祛邪、疏风化湿之功能[4];内关,内在之关要,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脘痛、呕吐、呃逆;以上三穴配合针刺可起到降逆、和胃之功效,对于呃逆的治疗效果明显。呃逆的中医辨证论治观点有以下几点:①胃寒停滞所致,呃逆常因胃部受寒或饮食生冷事物所致,声音沉缓而有力,遇寒加重,受热则减轻,舌苔薄而白,脉象沉缓;②胃火所致,声音洪亮而有力,冲逆而出,口臭加重,烦闷口渴,好冷饮,尿赤,便秘,舌苔发黄,脉象滑数[5];③气机阻滞,呃逆连续不断,遇神智不畅而加重,胸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舌苔薄而白,脉呈弦;④脾胃阳虚所致,声音呃声冗长乏力,气短,清水泛吐,脘腹胀满,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厌食乏力乏力,大便溏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⑤胃阴不足所致,声音短促不连贯,口干舌燥,厌食,腹胀,大便干结,舌苔少而红,脉象细数。呃逆可大可小,发生此症状应及时就诊。

以我院收治的呃逆患者发病原因分析看来,基本与饮食不合理、情志失调、正气亏损所造成的胃失和降气机,气机上逆有关,故中医针灸治疗多在中脘部选取穴位。若患者为寒邪所倾导致的动膈呃逆,则自中脘透至膻中顺经络的补法,再配以局部温灸治疗,可起驱寒、降逆之效。但在施此针法时切忌针刺过深,运针时轻提慢捻,若患者属于胃火上逆所致的呃逆,则自中脘部透至天枢,用插、捻、提、转等重泻法达到泻火的目的[6]。

综上所述,呃逆严重者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与精神状态,我院以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始终采取中医辨证法实事求是,对症施针,以顺气和胃、调理气机、降逆舒膈为主要治疗机制。总而言之,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因其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效果显著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与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海峰;崔庆杰.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9(01)

[2]章秀明;肖石;倪晗.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13)

[3]高明.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49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

[4]姜进平;张苏婉;彭燕玲.顽固性呃逆24例中医针灸治疗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16)

[5]杜红霞;张江春.针刺加艾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1)

[6]唐胜修;王小莲;刘辛;范淑萍;檀松;孙浩芳.针灸治疗呃逆现状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9)

论文作者:王宝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  ;  ;  ;  ;  ;  ;  ;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王宝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