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探究论文_王艳震

关于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探究论文_王艳震

王艳震

河北省水利工程局第五工程处

摘要:高性能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高性能混凝土在施工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主要就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

1 什么是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 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技术混凝土,它的特点是:易于浇筑、捣实而不离析;能长期保持其力学性能;早期强度高、韧性高、体积稳定性好;在恶劣的条件下使用寿命长.然而在实际施工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要保证高性能混凝土优越的特性完美体现,还要靠实施一系列新技术来保障.

2 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

高性能是指采用普通原材料、常规施工工艺,通过掺加外加剂和掺合料配制而成的具有高工作性、高强度、高耐久性的综合性能优良的特点。具体是:

(1)拌合料呈高塑或流态、可泵送、不离析,便于浇筑密实。

(2)在凝结硬化过程中和硬化后的体积稳定,水化热低,不产生微细裂缝,徐变小。

(3)有很高的抗渗性。其中高工作性是高性能混凝土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即高流动性、高抗离析性、高间隙通过性、高填充性、高密实性、高稳定性;并同时具备低成本的技术经济合理性。

3 加强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3.1高性能混凝土的浇筑

(1)浇筑混凝土前,应针对工程特点、施工环境条件与施工条件事先设计浇筑方案,包括浇筑起点、浇筑进展方向和浇筑厚度等。混凝土的浇筑应采用分层连续推移的方式进行,间隙时间不得超过90min,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2)浇筑混凝土前,应仔细检查钢筋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以提高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尺寸的精确性。

(3)混凝土出厂后宜在60min内泵送完毕,交通拥堵和气候炎热等情况下应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损失。

(4)混凝土入模浇筑前,应测定混凝土的温度、坍落度、含气量、水胶比及泌水率等工作性能,符合要求的混凝土方可人模浇筑。

(5)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挡风等措施,防止混凝土失水过快,此时应避免浇筑有较大暴露面积的构件。

(6)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前,应预先做好防裂措施,如搭设遮阳棚、预设循环冷却水系统等。

(7)自密实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易于浇筑,但是为了减小混凝土发生离析的可能性,建议混凝土竖直下落距离不要超过5m,当浇筑层的高度较大时,可使用串筒浇筑,从卸料点开始的水平流动距离不要超过10m。

(8)混凝土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当拌和物较黏稠时,不出现分层离析时,可以增加倾落高度,但应以4m为限。应采用滑槽、串筒、漏斗等器具辅助输送混凝土,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分层离析现象。

(9)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时,输送管路起始水平管段长度不应小于15m。除出口处可采用软管外,输送管路的其他部位均不得采用软管。输送管路用支架吊具等加以固定,不应与模板或钢筋直接接触。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输送管路应分别用湿帘和保温材料覆盖。

(10)向下泵送混凝土时,管路与垂线的夹角不宜小于12°,以防止混人空气引起管路阻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1)混凝土应保持连续泵送,必要时可降低泵送速度以维持泵送的连续性。如停泵超过15min,应每隔4~5min开泵一次,使泵机进行正转和反转两个方向的运动,同时开动料斗搅拌器,防止混凝土离析堵泵。如停泵超过45min,应将管中混凝土清除,并用压力水或其他方法冲洗管内残留的混凝土。

(12)在冬季浇筑高性能混凝土时。应制定冬季施工措施,并保证混凝土拌和物入模温度大于10°C。

(13)混凝土的一次摊铺厚度不宜大于600mm(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或400mm(当采用非泵送混凝土时)。浇筑竖向结构的混凝土前,底部应先浇入50~100mm厚的水泥砂浆 (水灰比略小于混凝土)。

3.2高性能混凝土的振捣

(1)高性能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宜采用高频振捣器振捣。可采用插入式振动棒、附着式平板振捣器、表面平板振捣器等振捣设备振捣混凝土。

(2)及时将人模的混凝土均匀振捣密实,不得过振或漏振,每点的振捣时间以表面泛浆或不冒大气泡为准,一般不宜超过30s。

(3)不得将振捣棒放在拌和物内平拖。

(4)在振捣混凝土过程中,应加强检查模板的支撑是否牢固稳定,防止漏浆。

3.3高性能混凝土的养护

(1)高性能混凝土用水量小,切不可使混凝土失水影响质量,应及时对混凝土暴露面进行紧密覆盖 (可采用苫布、塑料布等进行覆盖,,尽量减少暴露时间,防止表面水分蒸发。

(2)为防止开裂,养护期间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不宜超过75°C,并应采取措施缩小混凝土内外温差,如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对混凝土构件外部进行早期保温等。

(3)在混凝土浇筑后,要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 (如曝晒、气温骤降等,而引起激烈变化,减少早期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

(4)混凝土带模养护期间以及去除表面覆盖物或拆模后,应对混凝土采用蓄水、浇水或覆盖洒水等措施进行潮湿养护。

(5)混凝土养护期间,应对有代表性的结构进行温度监控,定时测定混凝土芯部温度、表层温度以及环境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并根据混凝土温度和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制度,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以满足工程质量要求。

(6)混凝土养护期间,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各自对混凝土的养护过程做详细记录,并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3.4质量检验控制

除施工前严格进行原材料质量检查外,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凝土的以下指标进行检查控制:混凝土拌合物:水胶比、坍落度、含气量、入模温度、泌水率、匀质性。硬化混凝土:标准养护试件抗压强度、同条件养护试件抗压强度、抗渗性、电通量等。

4 结束语

总之,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科学合理的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姚燕着. 高性能砼的体积变化及裂缝控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刘娟红、宋少民编著. 绿色高性能砼技术与工程应用.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3] 丁大钧.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 俞瑞堂.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展望[M].水利水电工程设计,1997.

[5] 卞春丽,梁晓平.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特点及应用[J].山西建筑 2007

论文作者:王艳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  ;  ;  ;  ;  ;  ;  ;  

关于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探究论文_王艳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