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展示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英语论文,课堂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1]。在此背景下,课堂展示法作为美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受到了中国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课堂展示法在我国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在具体应用时,我们经常发现这些现象:如展示者讲得不亦乐乎,但是其他学生却认为其介绍的内容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不愿参与;展示者和其他学生的任务不均衡造成角色间互动缺失,使课堂展示法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等等。我们认为,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课堂展示法的有效应用”这一关键问题。那么,中学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应用课堂展示法,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呢?接下来,笔者将在明确课堂展示法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课堂展示法在我国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希望能对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有所启发。
一、课堂展示法概述
(一)概念和理论依据
展示(译为Presentation),源自拉丁文Praesentatio,意思是“一种说明或呈现形式,包括事实、材料或信息的呈现。”《朗文现代英语词典》将“展示”定义为:描述或解释一个新产品或新观点的活动[2]。展示最初被用来进行新产品推广、商业培训等领域。由于具有互动性、交际性等特点,展示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形成了课堂展示法(Students'Presentation),也称为PPS教学法。所谓课堂展示法,笔者认为,就是指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向教师、其他同学讲解某一特定话题或教材中某个章节内容(任务)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
课堂展示法是社会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下的产物,其理论依据为任务型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的外语教学观、“输入与输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3]。具体来说,在课堂展示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与小组中其他成员、教师共同协商选择、确定学习任务,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课堂展示法强调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自主建构知识,这与William & Burden提出的社会构建主义的外语教学观是一致的;课堂展示法可为学生提供更多运用语言的机会,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相关资料可实现理解性输入,学生的展示、陈述又可实现理解性输出;课堂展示法的学习过程是认知的过程、互动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进步,需要以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
(二)应用模式和实施流程
关于课堂展示法的应用模式,一般认为分为个人展示和小组合作展示两大类。前者是不对学生进行分组,班里的每个学生在一个月或一个学期中都要进行展示;后者是把班里的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一般每组4~6人),由小组长进行统筹安排,包括选择话题、确定发言人、进行课堂展示等等。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个人展示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展示强调团队成员要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但也可能造成小组中的某些成员“搭便车”。
课堂展示法的实施流程一般为四个阶段: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或小组共同选择、确定任务项目(即任务确定阶段);其次,个人或小组根据所选话题,搜集、阅读、整理语音资料、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等,并进行组织、优化,完成研究报告(即任务准备阶段);再次,个人或小组在课堂上向教师和其他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小组合作展示情况下,一般推选1名代表陈述,其他成员可视情况进行补充(即呈现展示阶段);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就展示者所报告的内容进行讨论、述评(即评估总结阶段)。
二、课堂展示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课堂展示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笔者走访了部分英语教师。通过调研了解到,大部分教师对课堂展示法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少教师还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课堂展示教学的实践探索。总的来说,课堂展示法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创设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听、说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乐于说、乐于参与讨论的良性局面,有效促进了知识的建构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此外,课堂展示法作为一种体验性很强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认知结构和语言知识结构有机联系在一起,这对培养英语听、说等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同时,笔者也发现,目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课堂展示法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有效性,没能充分发挥在培养英语听、说能力方面的优势。一是学生的参与、互动程度不够。尽管设计了针对性强、富有意义的课堂活动,但有的学生因为英语基础不好、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对教师或同组其他同学依赖性过强,被动地坐听其他同学展示,自己却不去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二是展示内容重点不突出、缺乏深度,展示过程缺乏交流。在课堂展示时,部分同学或小组主次不分,在次要内容上浪费过多时间,而核心内容、重点问题却来不及展示;学生的能力水平有限,所展示的内容深度不够;成果展示的形式过多地突出娱乐性,没能很好地兼顾知识性和学习性;在进行课堂展示时,虽然要求考虑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互动,但大多数小组、展示者都只是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根本没有或者不敢与其他同学交流。三是班大生多,展示机会不均等。英语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一般要求学生人数在30~45人之间。事实上,在绝大多数中学英语课堂上,班级学生人数、小组学生人数都比较多,这就很难保证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充分参与其中并获得均等的展示机会。四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课堂展示模式。目前,不少教师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虽然也在尝试应用课堂展示法,但还比较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经验来实施,处于一种“想当然”、随意的状态,这显然不利于课堂展示法的有效应用。五是应用效果评价比较薄弱,难以适应课堂展示法的需要。目前,中学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深深地刻着“应试教育”的烙印,无法对课堂展示法应用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三、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课堂展示法的策略
有效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合规律性、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姚利民,2006)。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其能用英语进行流畅的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是英语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4]。在这个意义上说,课堂展示法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必然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发挥作用的。根据上述分析,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并研究相关文献,就促进课堂展示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试提出如下策略:
(一)突出展示过程中的自主、互动、合作与知识建构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实现课堂展示法的有效应用,必须突出展示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突出知识建构。首先,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具备“自主”和“互动”的特点,有效的教学应该建立在自主学习、多方互动的基础之上,这是由语言教学的规律决定的。在课堂展示过程中,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和能力,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计划,分工完成分配的任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课堂展示时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与评论,则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教师不仅能及时发现和改进学生的不足,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其次,课堂展示法与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相符的。如小组成员在课堂展示前所开展的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以及课堂展示全过程都是以合作活动为主题,以小组目标的达成为评估标准,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具有明确的分工等等。这就使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作为社会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展示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看做是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合作,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具体来说,在课堂展示时,学生根据确定的话题,通过调研,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小组交流和讨论以及课堂展示等一系列流程,借助自身的参与和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二)构建先进的课堂展示模式
所谓课堂展示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课堂展示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来看,目前比较成熟的课堂展示模式并不多,还需要我们综合考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先进的课堂展示模式,从而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均等的展示机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当前深受学生们欢迎的博客这一信息技术工具,构建了基于博客的英语课堂展示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的积极性,并且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均等展示的机会(见图1):
该模式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确定话题。然后,学习小组全体成员利用博客开展讨论,确定具体分工。通常情况下是由组长发帖公布学习的主题,全组共同讨论,确定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展示话题,并商定资料收集人、展示材料制作者、发言人等。接着,学习小组全体成员在网络上、教材中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完成资料收集之后,全体成员再次利用博客开展讨论,确定资料的取舍。一般是资料收集人发帖公布资料,组员同步或异步跟帖讨论,形成遴选意见。接着,利用遴选的资料制作展示材料,发言人在课堂上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然后,其他小组就展示的内容进行质疑、提问,展示小组全体成员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致意见,进行解答。特别指出的是,这是该模式中最关键的环节,通过“提问—解答”这一双向交流活动的反复进行,不仅吸引了各小组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可有效加强学生小组间的交流。最后,全班对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三种方式。
(三)做好展示任务设计和教师指导
在设计展示任务时,要注意遵循真实性、差距性、可体验性和合作学习的原则,慎重确定展示的话题和目标,选择真实的语言输入材料和活动类型,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去认识、发现和创造,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5]。课堂展示任务的难易程度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意把握。一般来说,对于低年级学生,要注重选择其日常生活中经常面临的话题展开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对于难度偏大的话题,选择时要谨慎。
在课堂展示活动中,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绝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无所事事,相反,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对课堂展示活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具体来说:在任务确定阶段,教师的角色是课堂展示任务的组织者、教学情景的导入者,有时还需要和学生一起协商确定学习任务;在任务准备阶段,教师的角色是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等;在呈现展示阶段,教师的角色是课堂展示活动的主持人、观察者;在评估总结阶段,教师的角色是学生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展示效果评价的实施者和指导者。
(四)开展多元化展示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保障课堂展示法有效应用的关键,这也是目前相对比较薄弱的方面。关于评价的内容,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方面:展示者的发音是否准确、声调和语调是否正确?展示者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流利、自信?展示过程的组织是否科学有序?展示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如拼写错误、语法错误、错误的单词或短语等)?展示者的准备是否充分、其解释和阐述是否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展示者是否较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支持展示过程?展示者是否运用了充分的肢体语言来辅助展示(如眼神、手势、面部情绪等)?听众对展示的内容能否理解?听众是否积极参与到展示过程?
开展效果评价时,可以是小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价展示效果,一般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将其结合起来使用。具体来说,展示组在完成课堂展示之后,全体成员要对小组整体表现和个人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其他组和教师则根据前文所述的评价内容和指标实施评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对课堂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时,评价主体不仅要考虑小组中每个成员的个体表现,还要注重考察小组的整体表现,并把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小组中的每个成员不仅要完成自己的规定学习任务,同时还要积极关心、帮助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标。评价结束后,展示组和其他组都要上交包括对此次展示过程的总结和建议的书面评价报告。
四、结束语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打好初步的基础。课堂展示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由于在培养以听、说能力为核心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前景也必将越来越广阔。当然,要实现课堂展示法的有效应用,仅仅从理论层面进行讨论远远不够,还需要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