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秀图书的科学内涵_炎黄文化论文

论优秀图书的科学内涵_炎黄文化论文

关于精品图书的科学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品论文,科学内涵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出版集团正在编辑《中国文库》,将把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集团所属出版单位出版的那些优秀的、经典的,有必看、必备价值的图书,按类结集出版。

两个举措,让我们感到激动,感到振奋。因为出版集团,无论怎样组建,无论什么样的体制,关键是为了出好书。没有好书,没有好书的不断涌现,即便赚100个亿,也毫无价值。

由此,我想到精品战略,想到打造精品图书这个出版业永恒的主题。就此,谈几点意见。

一、要正确认识实施精品战略的科学内涵

当前,我国出版业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继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了改革、发展的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立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那么,从出版方面来看,什么样的图书才是精品呢?这是不能不首先辨明清楚的问题。我想,精品图书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精品图书要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条件,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精品图书的出版要在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在促进先进生产力的推广和传播上发挥积极作用。科学教育类图书要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和要求,文学艺术类图书也要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和要求。近几年,出版的一大批计算机类、科普类、经济类、法律类等方面图书,比较直接地满足了发展先进生产力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传播和推广。不仅如此,优秀的丰富多彩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历史、文学艺术图书,也反映和满足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传播和推广。

第二,精品图书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必须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一个出版工作者来说,要求我们的精品图书要体现时代精神,要求我们通过鲜明、生动、感人心魄的艺术形象,让人们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感受到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第三,精品图书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精品图书要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要有可读性,而不是为评奖而出书。现在有一些书,获了奖后就束之高阁了,这样的书恐怕不配称为精品。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精品图书要能够满足多方面、多层次读者的需求,既要有反映重大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宏篇巨著、大选题、大作品,也要有老百姓喜闻乐见、完善自我、娱乐休闲类的图书。我们要牢固树立读者观念,以读者的认可程度作为衡量精品的重要内容。

第四,精品图书要具有创造性,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创新与突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品,有些千百年前的文化精品,今天仍然能够打动我们,能够震撼我们。比如,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比如,古希腊的神话、贝多芬的交响乐、巴尔扎克的小说、达·芬奇的油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等等,这些不同时代的文化精品至今为人们所钟爱、学习和欣赏,原因何在?我们透过这些文化精品,可以发现一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它们都是某一时代的具有创新精神和独创性的作品。它们都在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同时,有新的突破、新的风格和特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要打造流芳千古的文化精品,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个编辑,在一本书的策划、编辑、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反映时代主旋律、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突破上做出最大的追求。

第五,精品图书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要注意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具有人类的相通性。人们千里迢迢朝拜一样奔向长城、故宫,奔向佛罗伦萨和金字塔,人们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巴尔扎克的小说以及《红楼梦》爱不释手。为什么?因为它们抓住了人类相通的东西。所以,它们才会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产生永久的魅力。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出版家都十分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多年来,我们也出版了一些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的图书,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二十四史》(新校点本)、《清史稿》、《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和《大中华文库》等等。今天,我们实施精品战略,就要注重汲取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的文化成果,提高我们出版物的质量,打造自己原创的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精品图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实施精品战略,促进出版繁荣,是一个出版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我们要把出版精品图书作为事业的追求和毕生奋斗的目标,为国家为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我们能够编辑出版一部像司马迁的《史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那样的著作,我觉得那就可以称为“不朽”了。编辑出版了《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等广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也可以说是无上光荣。出版物是出版单位的纪念碑。出版集团的首要任务是出版优秀出版物。我们要把精品图书的出版放在首位,下力气打造能够流芳千古的标志性出版物,下力气多出导向正确、健康向上、雅俗共赏、服务百姓的优秀出版物。

二、实施精品战略,要树立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这次“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评奖中,评出的获奖图书是两年来集团所属出版单位出版的精品图书。这些图书都是用精益求精的精神,脚踏实地地打造出来的。比如《全清词·顺康卷》(中华书局出版)的编辑出版历时近15年,《美国通史》(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编辑出版历时近10年,可谓“十年磨一剑”。我们从事出版工作的同志就应该提倡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五六十年代的《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优秀图书都是编辑、作者和读者共同打磨出来的精品图书,受到了读者的长久青眯;马克思的《资本论》从1843年到1883年写了40多年,没有那40年的努力,能有今天仍然被全世界认为是改变了世界的一部伟大著作吗?凡是常存人间的著作没有一个不是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打磨出来的。所以,从事出版工作的同志必须树立这样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克服浮躁、毛糙、急功近利的现象。这在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尤为重要。

当前,许多出版单位对“大部头”的图书比较重视,特别是对准备参加评奖的图书比较重视,这是应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对“小册子”和不打算参加评奖的图书的出版却常常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小册子”同样也可以成为精品图书,也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大家熟知的《鸡毛信》、《三毛流浪记》、《孙悟空大闹天宫》、《三个和尚》是不是小册子?《大众哲学》、《语法修辞讲话》、《诗词格律》是不是小册子?这些小册子泽及后世,功莫大焉,为人景仰。通俗的小册子同样能够传之久远,同样可以成为流芳千古的精品图书。我们抓精品图书的出版,“大部头”的书要重视,小册子、通俗读物同样也要重视。

在我看来,当前最为缺少的是雅俗共赏的读物。雅,顾名思义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读物;俗,是通俗的、文化层次相对低的读物。雅俗共赏,即文化水平高与文化水平低的人都喜欢的读物。文化水平高的人需要,因为他不是万能博士,他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文化水平低的人要进步、要向上,他必须向更高层次追求,这样的书他努把力也能看懂。我认为,我们的出版社,特别应该在雅俗共赏类图书上下功夫,开拓选题。

从这几年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出版的总体情况来看,真正能够代表某一门类最高水平的标志性出版工程还很少,图书的编校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这次“集团图书奖”评奖中,就暴露了我们在编校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有的单位申报校对奖的图书,通过专家的审校后,发现校对质量不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有的书已经被评上奖,但专家审校后,发现校对质量不合格,只好忍痛割爱。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出版物在编校质量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各单位要切实重视图书编校质量,把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好。

三、实施精品战略,要与品牌建设相结合

中国出版集团拥有一批历史悠久的出版单位,多年来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图书,形成了本单位的特有品牌和在某一领域的优势地位。当我们谈到人民、文学、商务、中华、百科、美术、音乐、三联等单位的时候,眼前都会浮现出它们出版的图书的形象。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出版单位的品牌要靠精品图书和精品图书群来支撑,要靠标志性产品来支撑。出版单位实施精品战略,打造精品图书,也要与本单位品牌和在某一领域的优势地位紧密结合。对于中国出版集团这些出版社来说,对已经形成的品牌,不要视而不见,不要舍近求远,不要为小利而动,不要追风逐浪,更不要为一时困难吓倒,抛弃千辛万苦形成的优秀品牌。要立足自身优势,发挥自身特长,在已经形成的优良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对于中国出版集团的各出版社来说,重要的是要很好地研究自身的优势和品牌特点,把出版符合本单位风格和品位的精品图书,放在出版工作的首位,合理规划本单位的图书出版结构,加大对精品图书和标志性产品的开发力度,促进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各单位在打造品牌、挖掘品牌潜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品牌的经营、管理和拓展,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向相关相近的领域拓展,促进本单位的发展壮大。

2003年,中国出版集团开始进行了《中国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这是集团的标志性出版工作,是集团“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业务重组”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集团要着力打造的品牌。在这里,“中国”二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图书可以代表中国的出版水平,这些图书的内容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精华,甚至意味着这些图书中国人必看、必备。《中国文库》将收入集团所属出版单位出版的,20世纪以来中国作者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文学艺术作品、科学教育图书、大众普及读物、工具书,以及20世纪以来翻译出版的外国名著。选入的图书,应当是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政治、文化、学术和社会影响的,至今仍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保留价值的精品。“文库”所选图书,必须要得到专家、学者和读者的广泛认可,要与“中国”二字相称。这些图书要统一设计、统一包装、统一印制、统一营销,要真正能代表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的最高水平。《中国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是集团的一项长期出版工作,一定要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四、实施精品战略,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在人类发展史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历史上凡是文化发达和经济繁荣的时候,都是中外交流频繁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重大的中外文化大融合,即东汉印度佛学传入、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在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每一次碰撞融合之中,中国文化都得到大的飞跃和发展。

对出版工作来讲,我们实施精品战略,就要强调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反对固守传统,反对抱残守缺;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全盘西化、妄自菲薄,既要把国外好的东西引进来,也要把国内好的东西推出去。这就要求我们的精品出版物要具有国际视野,而不单单是某一单位的精品、某一地区的精品,而要成为全球视野中的精品。

我们引进的图书同样要是精品,要与本单位的出书结构和发展战略相结合,而不是盲目引进,不是看到国外畅销的东西就引进;我们输出的图书要是精品,而且只有精品才能更好地向外输出,要让弘扬中华传统文明与传播当代优秀文化成果的图书“走出去”,让中华文化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欣赏;同时我们要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国内外优秀出版成果的相互借鉴,促进原创精品图书的出版。

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出版业甚至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的影响力还很小,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之比约为10:1,外版图书在我国图书市场的份额和影响越来越大,这不仅仅是版权贸易的逆差,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的逆差,所以,缩小版权贸易逆差,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出版界的共同责任。我们要从“提高文化综合国力”的意义来认识“走出去”战略。我们要研究国际版权市场和国际版权营销,关注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需求,抓住加入WTO带来的机遇,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出版物的“走出去”上有所作为。

中国出版集团正在实施“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业务重组”的第二阶段计划,改革与发展任务很重。改革的关键是体制与机制,改革的目的是发展,是多出好书。我们要通过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管理,积极实施精品战略,促进出版繁荣。

标签:;  ;  ;  ;  

论优秀图书的科学内涵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