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在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在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一、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在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如意[1](2020)在《伊拉克西古尔纳油田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岩石物理相表征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古尔纳油田Mishrif组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双重影响,具有储层矿物组成类型多、孔隙结构复杂,储层成因类型多的特点。本文围绕储层岩石物理相定量化分类、智能化识别和储层参数预测等研究任务,以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为数据驱动关键技术,致力于解决地质特征差异定量表征、储层质量差异定量化表征、测井响应差异定量化表征、地震波阻抗差异定量化表征和三维空间下渗透率预测等科学难题,形成适应生物碎屑灰岩储层的岩石物理相表征方法与程序,建立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岩石物相分布模式,阐明储层岩石物理相分布规律,为油田高效开发奠定基础。针对油藏数据类型多,分辨率差异大和数据量差异大的问题,本文提出滑动窗口法岩心自动归位技术和合成地震记录井震智能标定技术实现生物碎屑岩油藏不同来源、不同尺度信息间的匹配与高度统一,为油藏数据架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针对受沉积和成岩双重作用控制的生物碎屑灰岩岩石物理相定量化分类问题,应用图像数字处理图像分割及参数提取技术进行了薄片数据岩性和成岩作用定量化表征,划分出10种具有明确岩性或成岩作用差异的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类型(GPF)。针对离散型数据和连续型数据之间关系定量表征问题,研发了基于网格和密度的叠合度层次聚类算法,挖掘出4类具有明显储层质量和孔渗关系差异的储层物理相(RPF)、8类具有明显测井响应差异的测井岩石物理相(LPF)与3类具有明显波阻抗差异的地震岩石物理相(SPF)。针对常规机器学习算法因标签数据和预测数据之间分布不均衡而造成模型泛化能力差问题,研制了差分最近邻算法进行测井岩石物理相的识别,其在测试集上不仅保证了95.5%正判率的识别精度,预测结果严格遵循地质界面,明显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根据测井岩石物理相预测结果,在全井段应用储层岩石物理相技术将渗透率预测平均绝对误差由26.03 m D降低为19.07m D,明显提高渗透率预测精度。采用薄片标定岩心、岩心刻度测井,测井刻度地震的思路,利用“层次分析、模式拟合和三维互动”的研究方法,实现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台地斜坡沉积微相的刻画。研制基于图论和最大内切圆算法实现研究区潮汐水道网络形态及河道参数的定量化表征。应用基于网格和密度的叠合度层次聚类算法,进行沉积微相之间储层质量差异的定量化表征,挖掘出研究区沉积环境通过沉积能量控制岩性分布、潮汐水平线控制成岩作用类型的地质规律,并在此规律指导下,结合储层岩石物理相分布规律,建立了研究区储层岩石物理相模式。在储层岩石物理相模式的指导下,应用波阻抗反演、协同克里金震控井间模拟、定量地震沉积学潮汐水道刻画技术和界面约束确定性建模技术等方法进行沉积成岩空间耦合,实现三维空间下储层岩石物理相的识别及渗透率的高精度预测。

陈彦虎[2](2020)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超薄储层和非常规储层甜点刻画等对反演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系统总结了主流地震反演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局限性,认为高分辨率反演的核心和难点在于如何获得高于地震分辨率的高频部分,目前的反演技术高频部分得获得主要依靠井插值或者随机模拟,存在反演结果过于模型化或者随机性强的问题,无法满足薄精细储层预测的需求。研究发现相似的岩性组合往往具有相似的地震波形,但是测井曲线由于高频信息的差异导致了相似性较低,通过对测井曲线逐步降低频率滤波,发现当测井曲线滤波到100-200Hz,甚至到200-300Hz,就具有了和地震波形相当的相似性,建立了低频地震波形与高频测井信息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理论基础。在地震波形分类和地震沉积学技术基础上,引入具有纵向高分辨率的测井曲线,建立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Seismic Meme Inversion,简称SMI)。该方法通过地震波形高效动态聚类,建立了地震波形结构与高频测井曲线结构的映射关系,提高了反演结果的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使地震反演的分辨率提高到了 2-3m;通过构建不同地震相类型的贝叶斯反演框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相控反演。为了验证波形指示反演和波形指示模拟方法的应用效果,利用Marmousi模型与模拟薄储层、砂体叠置、煤层强反射屏蔽砂岩和页岩裂缝孔隙度等4种不同地质条件的正演地质模型开展波形指示反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可以预测2-3m的薄储层,证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反演结果的高精度。利用陆相薄储层资料、煤层强屏蔽下的薄砂岩资料和海相页岩气裂缝孔隙度参数模拟三个实例论证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利用大庆长垣典型的陆相薄互层实际资料开展了波形指示反演,波形指示反演能识别2-3m的薄互层,并且反演精度高,参与井和验证井吻合率达到了 90%和80%。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为薄储层预测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利用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强屏蔽下的薄砂岩预测结果表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可以有效地避免煤层强反射强同相轴的影响,可以准确预煤下2-8m的薄砂岩;利用四川盆地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实例表明,地震波形指示模拟实现了裂缝孔隙度的定量预测,通过和测井曲线和蚂蚁体等地震几何属性对比,验证了裂缝孔隙度模拟的可靠性。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通过地震波形驱动测井曲线实现高分辨率反演,反演结果突破了地震分辨率的极限,为薄储层预测、高分辨率储层参数模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

赵禹薇[3](2020)在《肇州油田A区块葡萄花油层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地震资料解释能够解决构造地质方面的问题,储层预测结果直接影响油气藏开发的效果。随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普及以及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提高,高分辨率的油气勘探开发对储层预测的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井震联合反演是目前提高井震储层预测精度的重要方法。其中反演方法、反演参数的优选、井资料对反演过程的质控以及精细的构造解释都是制约储层预测效果的关键问题。肇州油田A区块位于三肇凹陷东南部。受构造活动影响,该区断裂系统极其复杂,除十几条控藏大断层外,还发育大量次生断层。100余条断层相互搭接、切割,星盘交错,造成该区精细构造解释难度大;另外,因研究区处于松辽盆地北部沉积体系远端,其葡萄花油层薄,埋藏深,砂泥组合关系复杂,井间砂体平面展布情况以及砂体厚度预测难度大。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与储层砂体厚度差异较大,必须根据薄储层特点选择合适的反演预测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储层精细标定技术,层位追踪技术,断点识别技术,对研究区葡萄花油层顶底进行了层位和断层的解释,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对断层进行平面组合,同时在高精度变速成图技术的指导下完成了研究区葡萄花油层顶和葡萄花油层底两个层位的初始构造图,利用Petrel软件提供的水平井分层来约束校正初始构造图,最终落实了A区北低、南高,中部相对较为平缓的构造特征;以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随机模拟算法为框架,充分利用地震资料中的波形信息和测井曲线,进行地震波形指示反演。该反演方法通过分析储层垂向岩性组合高频结构特征,实现了在构造背景下确定沉积相的思想,经后验井符合率统计验证该反演方法可靠,可解决预测较薄储层的问题。基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结果,对研究区葡萄花油层组7个小层砂体的平面展布情况进行了刻画,储层预测结果显示,P141小层的砂体发育较为稳定,在整个研究区呈片状大范围分布,P152小层的砂体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砂体厚度及分布范围也十分可观,P122,P13,P142,P16小层的砂体主要呈南北向条带状发育,P151小层砂体欠发育。最后结合测井沉积相图,完成砂体边界,河道组合的校正。

任江丽[4](2019)在《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文中提出乌里雅斯太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东北端的马尼特坳陷,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粗碎屑、相变快等特点,在下白垩统发育多套油层,勘探开发前景较为乐观,从北到南划分为北洼、中洼及南洼三个洼槽带。前人的研究多是对南洼槽的区域地质特征或其某一方面展开的,对中-北洼漕内部单一油藏的深入剖析与综合研究很少,对区内重要的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更少。H区作为中-北洼槽主要油气产区之一,由于研究区的地层划分结果与南洼漕及相邻凹陷不一致,构造系统解释不合理,导致勘探开发方案与实际钻井、注水见效差异大。如今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真实情况如何,构造组合及沉积相类型对油气成藏有什么影响,油气成藏模式是什么样的,勘探前景怎样,开发调整措施如何制定等等,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该区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沉积学等理论知识,在深入研究H区的地层特征、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等地质特征之后,建立了主产区目的层的储层预测模型、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该区控制油气成藏的构造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过程,总结了主要油气成藏模式和剩余油横纵向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成果,寻找到储量接替区块,同时开展主产区综合调整措施优选。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引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井震联合方法,应用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进行H区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地层对比结果表明应将前人笼统划为腾一段的油层组,细分为腾一下段、阿I+II段、阿III段及阿IV段等5个含油层系。2、采取层位自动追踪、多线联合解释、三维立体显示等多种地震解释手段,由点-线-面完成研究区构造解释,平面上断层展布特征细分为四组类型,剖面上组合样式也较多,构造圈闭形态多样,以交叉断块、复杂断块为主。凹陷在早白垩世之后经历了快速沉降期、稳定沉降期、回返期、消亡期四期主要变化阶段。3、根据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及其参数结合测井相研究,综合判断H区腾一下段及阿尔善组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相两种类型。研究区阿Ⅳ段沉积期经历了两次湖退和两次湖进,形成阿Ⅳ2、阿Ⅳ4两套较厚储集层,腾一下段以湖相沉积为主,为研究区最重要的烃源岩及区域盖层。4、筛选出腾一段、阿尔善组的优势属性瞬时频率属性和均方根属性,再应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预测模型,从储层预测模型中可以获得沉积微相、砂体分布、油气成藏面积等地质特征,最后依据前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研究区主产油层的四种油气成藏模式,其中阿Ⅳ1砂组的下生上储式砂体侧倾尖灭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在本区取得突破。5、在前期综合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建模软件使其三维可视化,建立了研究区的岩相模型,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属性模型,结合生产资料对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研究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6、联合应用储层预测模型和三维地质模型,可以使地质特征三维可视化,使研究区的地质认识更全面,更透彻。综合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联系实际生产情况,在寻找到储量接替区块的同时,完成了H区提高采收率的措施调整方案。H区是典型的复杂断块低孔、低渗油田,本文研究中所用的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储层预测、及相控建模等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思路和方法可推广应用到类似油田。

庞思宇[5](2019)在《葡北B区块扶余油层地震精细解释与储层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葡北B区块地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构造复杂,储层砂体厚度较薄等特点,本文在地震精细解释与储层预测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精细构造解释方法,同时应用较为新型的结合地震、地质、测井资料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对扶余油层组进行预测,加深了对该区储层分布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的井位评价提出建议。本文首先创新的运用相干体结合谱分解技术对研究区的构造、断裂特征进行精细解释,扶余油层顶面表现走向北偏西的不对称背斜圈闭,总的构造趋势是南高(-1255m)北低(-1500m),东高(-1400m)西低(-2000m)。顶面断层发育,均为正断层,断层走向主要为北北西向和北西向,断距一般20m60m,倾角50°70°,延伸长度0.5km6.0km。解释局部圈闭面积FⅠ层有效层圈闭132个,总面积45.05km2;FⅡ层有效层圈闭115个,总面积44.47km2;FⅢ层有效层圈闭112个,总面价40.92km2,局部圈闭类型以断块、断鼻、断背斜为主。其次结合地震、地质、测井资料,应用较为新型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得到波阻抗数据体、电阻率数据体和伽马数据体对薄互层砂体精细刻画。结果表明,FⅠ油组横向砂体变化较快,砂岩最大厚度可达13m,有效砂岩最大厚度可达6.5m。FⅡ油组砂体主要以垂向的加积沉积为主,在工区的中西部比较发育,砂岩最大厚度可达15m,有效砂岩最大厚度可达10m。FⅢ油组工区的西南部和东北部比较发育,砂岩最大厚度可达5m,有效砂岩最大厚度可达4m。最后通过分析岩性模型,属性模型确定扶余油层储层物性孔隙度一般4.0%15.0%,渗透率一般0.05×10-3μm27.00×10-3μm2,属中、低孔低渗型储集层。综合利用沉积、储层、构造、反演、测井解释、地震属性等研究成果优选出8个有利钻探目标。

倪伟[6](2018)在《高邮凹陷真武-曹庄地区戴南组油藏滚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真武-曹庄地区位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其主力产层古近系戴南组存在构造复杂、储层展布特征不明确等问题。为此,本论文以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标志层对比法及旋回对比法开展了真武-曹庄地区戴南组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精细地层格架;通过构造模式分析、三维可视化地震解释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构造精细解释;通过岩心观察描述识别相标志,分析了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利用地震反演、地震正演、地震属性分析等各种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对储层展布进行了预测,最后对具有滚动潜力的区块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戴南组底部的“五高导”黑色泥岩层为本区主要标志层,戴南组旋回特征明显,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出12个砂层组。(2)真武曹庄地区以北倾断层为主,局部地区(真84块、真2块)存在南倾断层;整体上为两个背斜构造——真武背斜及曹庄背斜,真武高点埋深高于曹庄高点埋深。(3)研究区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扇三角洲相和近岸水下扇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扇中水道砂体是区内主要储层类型,扇三角洲相在区内广泛分布,近岸水下扇仅分布于曹庄地区。(4)分别采用物源综合分析法、地震正反演技术预测区内不同特征的砂体分布,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5)对潜力区块进行综合评价表明,真24北断块、真29东断块、真63断块及曹4断块是有利目标区块。

张婷婷[7](2018)在《孤岛油田东区馆上段三砂组有利储层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孤岛油田东区处于沾化凹陷内“凹中之隆”的东翼,属于河流相沉积体系,东区馆陶组为构造背景下的河道砂岩性油藏。该区受构造和岩性的双重控制,地震分辨率低,且河道砂岩性变化快,识别描述难度大,砂体含油体性需要进一步评价等问题制约了该区的滚动开发。因此落实研究区目的层沉积相特征、预测有利储层平面展布、明确砂体含油规律,可以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指导该区滚动开发。本文针对该探区地质特征,利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重点研究馆陶组上段三砂组储层。基于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的学科原理,将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再次基础上展开沉积微相的研究,结合频谱分解技术、属性分析技术与测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对目的层进行有利出储层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吸收衰减技术对含油气性进行分析;从而选出有利目标,进行储量估算。选出研究区目的层位有利储层及有利目标,为进一步勘探开发做好基础。此次研宄应用钻井、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综合运用属性分析、地震相及反演技术对孤岛油田东区馆上段砂三组进行综合地震储层预测,最终明确了该区的油水界面和储层展布特征,预计新增含油面积1.2km2,地质资源量153万吨。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孤岛地区薄层河道砂岩性油藏描述评价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手段,为今后继续在该区开展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孤岛地区的滚动勘探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李睿宁[8](2018)在《塔西南WLK地区储层预测研究》文中指出WLK地区位于塔西南柯克亚构造带,北接叶城凹陷,属昆仑山前第二排构造带。该地区是近年来塔里木油田在塔西南山前带重点勘探区块。WLK构造带整体构造形态相对统一和简单,从浅至深呈单一背斜,构造形成于早喜山时期。该地区资源量丰富,油气富集,但埋藏较深,非均质性较强。前期储层预测和裂缝研究程度较低。该地区同一构造背斜上不同部分钻井产油效果显着不同,表明卡拉塔尔组的油气关系异常复杂,在勘探区带优选方面尚有待提高。因此进行精细的储层预测研究是加快本区卡拉塔尔组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本论文主要以塔西南WLK地区古近系卡拉塔尔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应用多种方法开展储层预测研究。利用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对卡拉塔尔组储层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应用相干、叠后AFE裂缝检测手段、FRS分方位叠加裂缝预测技术精细刻画了研究区内裂缝分布范围、方位及发育程度。卡拉塔尔组在构造主体和南北两翼形成东南向的3个裂缝条带展布,滩体内裂缝发育,相关性较好,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同时采用了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和地质统计学反演两种方法,对比分析实际应用效果,相控统计学反演效果更好,精度更高,且在横向上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其反演分辨率明显高于常规约束稀疏脉冲反演,能够更准确的反映研究区储层特征,实现了精细储层预测。并综合地震属性特征、裂缝发育特征、沉积相、AVO油气检测等信息最终划分出研究区的有利储层分布区带,为下一步研究区的井位部署和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马宏[9](2018)在《高邮凹陷联38断块戴南组储层特征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针对联38块岩性油藏储层变化大、物性差,单井产量低,注水见效慢等问题,开展了联38块储层特征研究。利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以及储层预测方法,应用已钻井资料,结合岩心、试油、试采等分析,进行油藏精细描述,修正了该区构造形态、断裂系统、储层沉积类型及岩性、物性、结构特征、流体性质及分布规律,建立了油藏地质模型,对储量进行了复算。在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生产动态,确定开发方式,优选井型和井网类型,优化井网参数,提出井网意见并优化注采系统,最后进行经济效益分析。通过研究,取得以下认识:本次研究主要依据该区储层横向变化快、岩性变化大的情况,在标志层和辅助标志层控制下、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砂层组及小层划分格架和细分方案。通过岩心观察,结合其与测井曲线的对应关系研究,指出该区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三角洲的两大亚相五类微相,其中三角洲的分流河道是储层砂体最发育的相带。通过对该区沉积特征、砂体发育特征研究,采用储层预测等方法对于砂体相对发育的沉积旋回中的油层重点进行储层特征研究,搞清储层的几何形态、储层物性在纵横向的分布、储层非均质特征。确定联38开发方式宜采用人工注水开发,井型可以考虑应用大型压裂仿水平井提高经济效益。比较不同的井网类型,在面积井网中反七点法井网较为适宜;仿水平井井网形式以交错排状井网最佳。得到合理的井网参数和开发技术政策,提出井网部署意见。

罗洪飞[10](2017)在《高邮凹陷周庄油田E2d1岩性油藏地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邮凹陷周庄油田E2d1岩性油藏储量规模不大,但单井产量较高。如周15块E2d122012年复算的地质储量为12.0×104t,而累计产油量为5.99×104t,采收率接近50%。近年来,对周庄油田E2d12-9砂体上倾尖灭边界的认识、向高部位滚动的潜力、除周15、周22块之外其它区块是否成藏等,一直是横陈在周庄岩性油藏增储稳产面前的难题。为此,本次研究以综合全面分析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以矛盾找问题、从问题找潜力,突破前人思维定式,大胆提出新思路,严谨验证,寻找增储上产的新潜力、新场面。通过研究,取得以下5项主要成果。1、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地层精细对比、利用生产井的动态资料发现矛盾,提出了研究区发育与吴(1)断层斜交的次生羽状断层的构造模式,并基本落实了这些断距仅为2040m低序级小断层;2、针对前人认为周庄地区E2d1沉积物源来自东部吴堡低凸起与E2d12-9砂体向东上倾尖灭的矛盾,本报告突破前人认识,大胆提出该区沉积存在“双向物源”。通过岩心观察以及对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该区E2d12下部沉积物源来自西北部花庄地区,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物源较远,沉积相对稳定,单个河道砂体厚度可达78m;3、通过对钻井、测录井等资料的分析,并利用连井剖面对E2d12下部地层、砂体变化趋势的分析,结合地震反演对砂体的预测,完成了对E2d12-9砂体平面展布的描述;4、在对全区井钻遇资料、动态生产资料的分析,并结合单砂体沉积微相和储层描述的认识,确定了E2d12-9砂体上倾尖灭边界;5、通过统计周庄油田各含油断块的油藏规模与其相对应的主控断层断距的关系,总结岩性油藏成藏规律,预测了成藏有利区块,针对有利区块布署的周22-7、周22-8井取得了较好的滚动挖潜效果。

二、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在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在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伊拉克西古尔纳油田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岩石物理相表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题目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岩石物理相研究现状
        1.2.2 测井岩石物理相研究现状
        1.2.3 地震岩石物理相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分析
    1.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4.1 研究区现状
        1.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岩石物理相研究的难点
    1.6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7 研究内容
    1.8 完成的工作量
    1.9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基础地质研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域地质特征
        2.1.2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及数据架构建立
        2.2.1 数据类型
        2.2.2 数据连接
    2.3 层序划分对比及地层格架建立
        2.3.1 层序地层划分
        2.3.2 层序地层对比
        2.3.3 地层格架的建立
    2.4 结论和认识
第3章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方法研究
    3.1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概念
    3.2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研究技术流程
    3.3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定量分类技术方法
        3.3.1 图像滤波数据预处理技术
        3.3.2 铸体薄片图像分割技术
        3.3.3 定量参数统计
    3.4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定量化分类及地质特征
        3.4.1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定量化分类
        3.4.2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基本地质特征
    3.5 结论和认识
第4章 储层岩石物理相定量分类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相关岩石物理模型公式推导
        4.2.1 Winland r35和Pittman r25 岩石物理模型
        4.2.2 FZI/FZI*岩石物理模型
    4.3 基于网格和密度的叠合层次聚类算法(GDOH算法)
        4.3.1 基于网格和密度的叠合层次聚类算法基本原理
        4.3.2 网格密度层次聚类算法的关键参数
        4.3.3 网格密度层次聚类算法工作流程
    4.4 基于GDOH聚类算法储层岩石物理相聚类研究结果
        4.4.1 基于网格密度层次聚类算法储层岩石物理相聚类
        4.4.2 储层岩石物理相压汞曲线特征
        4.4.3 基于GDOH算法与基于岩石物理模型方法在储层岩石物理相聚类结果的对比
    4.5 生物碎屑灰岩储层质量和孔渗关系差异控制因素分析
        4.5.1 孔隙类型对生物碎屑灰岩储层质量和孔渗关系差异控制作用分析
        4.5.2 岩性对生物碎屑灰岩储层质量和孔渗关系差异控制作用分析
        4.5.3 成岩作用对生物碎屑灰岩储层质量和孔渗关系控制作用分析
    4.6 GDOH算法在储层岩石物理相定量分类评价中的适应性分析
    4.7 结论和认识
第5章 测井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测井岩石物理相研究相关的数学算法基本原理
        5.2.1 基于相关系数的层次聚类算法
        5.2.2 二维网格密度叠合度层次聚类算法(GDOH2D)
        5.2.3 差分最近邻分类算法(DKNN)
    5.3 测井岩石物理相研究工作流程
    5.4 测井岩石物理相研究结果
        5.4.1 基于GDOH算法测井岩石物理相聚类
        5.4.2 基于GDOH2D算法的测井岩石物理相测井识别系统构架
        5.4.3 基于DKNN算法测井岩石物理相测井识别
        5.4.4 基于测井岩石物理相的储层岩石物理相识别及物性参数预测
    5.5 生物碎屑灰岩储层测井响应差异控制因素分析
        5.5.1 岩性类型对测井响应差异的控制因素分析
        5.5.2 成岩作用对测井响应差异的控制因素分析
    5.6 GDOH、GDOH2D和 DKNN算法在测井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和预测中的适应性分析
        5.6.1 GDOH算法对于定量表征地质特征和测井地球物理性质之间关系方面的适应性分析
        5.6.2 GDOH2D算法对于测井岩石物理相测井响应差异特征分析和可视化分析方面的适应性分析
        5.6.3 DKNN算法对于解决标签数据和预测数据之间数据分布不一致问题的适应性分析
    5.7 结论和认识
第6章 地震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方法研究
    6.1 概述
    6.2 地震岩石物理相研究相关的数学算法基本原理
        6.2.1 一维网格密度叠合度聚类算法(GDOH1D算法)
        6.2.2 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基本原理
        6.2.3 协同克里金震控井间模拟技术
    6.3 地震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技术流程
    6.4 地震岩石物理相研究结果
        6.4.1 地震岩石物理相正演模拟技术
        6.4.2 基于GDOH1D算法的地震岩石物理相聚类
        6.4.3 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
        6.4.4 协同克里金算法震控井间波阻抗模拟
        6.4.5 地震岩石物理相预测及分布规律分析
    6.5 地震岩石物理相波阻抗差异控制因素分析
    6.6 地震岩石物理相与储层岩石物理相之间关系分析
    6.7 GDOH1D聚类算法在地震岩石物理相研究的适应性分析
    6.8 结论和认识
第7章 储层岩石物理相分布规律及模式建立
    7.1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沉积微相定量表征方法
        7.1.1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沉积微相层次划分方案
        7.1.2 基于地震沉积学的沉积微相定量表征方法
        7.1.3 基于图论的滚动最大内切圆算法河道参数定量化表征方法
        7.1.4 基于界面约束的确定性建模方法
    7.2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沉积微相地质特征
        7.2.1 生物碎屑灰岩沉积微相地质特征分析
        7.2.2 生物碎屑灰岩沉积微相分布特征分析
        7.2.3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沉积微相储层质量差异分析
        7.2.4 生物碎屑灰岩储层沉积微相控制下储层岩物理相分布规律分析
    7.3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相模式
        7.3.1 I型和II型台地潮坪沉积储层差异性分析
        7.3.2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沉积相模式
        7.3.3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成岩相模式
        7.3.4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沉积储层岩石物理相模式
    7.4 储层岩石物理相三维空间表征及物性参数预测
        7.4.1 储层岩石物理相三维空间表征
        7.4.2 基于协同克里金算法的的震控井间孔隙度预测
        7.4.3 基于储层岩石物理相的渗透率三维空间预测
    7.5 储层岩石物理相研究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应用
    7.6 零点分割技术、基于图论的滚动最大内切圆算法和GDOH算法的适应性分析
        7.6.1 零点分割技术在潮汐水道地震相分析中的适应性分析
        7.6.2 基于图论的滚动最大内切圆算法在定量地貌学研究中的适应性分析
        7.6.3 GDOH算法在沉积微相之间储层质量差异定量化表征中的适应性分析
    7.7 结论和认识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意义
    1.2 地震反演技术研究现状
    1.3 传统反演技术存在的局限性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6 论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理论基础
    2.1 地震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的探讨
    2.2 基于褶积模型的地震反演技术
    2.3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
    2.4 地震沉积学技术
第3章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及原理
    3.1 地震波形结构特征的量化分析
    3.2 地震波形与测井高频信息的内在联系
    3.3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基本原理与流程
    3.4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算法实现
    3.5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与模拟
    3.6 地震波形反演的相控特征
    3.7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特色
第4章 正演模型方法验证
    4.1 Marmousi模型正演实验
    4.2 薄互层模型正演实验
    4.3 薄砂体叠置模型正演实验
    4.4 强屏蔽薄砂体模型正演实验
    4.5 裂缝型薄储层模型正演实验
    4.6 小结
第5章 陆相薄互层砂岩预测实例
    5.1 区域地质概况
    5.2 研究区储层特征
    5.3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预测薄互层
    5.4 小结
第6章 煤层强屏蔽薄砂岩预测实例
    6.1 区域地质概况
    6.2 研究区储层特征
    6.3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预测煤层强屏蔽薄砂岩
    6.4 小结
第7章 海相页岩裂缝孔隙度预测实例
    7.1 区域地质概况
    7.2 龙马溪组裂缝发育特征
    7.3 页岩岩石物理建模
    7.4 地震波形指示模拟定量预测裂缝型孔隙度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肇州油田A区块葡萄花油层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0.2.1 精细构造解释研究现状
        0.2.2 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0.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0.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构造背景
    1.2 区域沉积背景
    1.3 层序地层特征
    1.4 肇州油田开发史
第二章 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关键技术
    2.1 构造解释技术
        2.1.1 储层精细标定技术
        2.1.2 层位追踪解释技术
        2.1.3 断层解释技术
    2.2 地震反演技术
        2.2.1 地震反演原理
        2.2.2 地震反演分类
第三章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
    3.1 研究区资料情况
        3.1.1 研究区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3.1.2 研究区测井资料基本情况
    3.2 层位标定
        3.2.1 测井曲线处理
        3.2.2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3.2.3 层位标定
    3.3 构造精细解释
        3.3.1 层位解释
        3.3.2 断层解释
    3.4 速度场建立
    3.5 构造成图
        3.5.1 等T0图绘制
        3.5.2 构造成图
        3.5.3 误差分析
    3.6 构造成果研究
        3.6.1 构造特征
        3.6.2 圈闭特征
        3.6.3 断裂特征
第四章 地震反演储层预测与刻画
    4.1 反演技术要点
        4.1.1 地震、测井资料预处理
        4.1.2 子波提取及储层精细标定
        4.1.3 敏感性分析
        4.1.4 初始模型建立
        4.1.5 反演参数优选
    4.2 反演结果精度分析
        4.2.1 反演结果质控
        4.2.2 反演精度分析
    4.3 反演预测成果
        4.3.1 储层特征
        4.3.2 反演结果与沉积相图结合
    4.4 有利区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域及主要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区域研究现状
        1.2.2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流程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研究区位置及勘探开发现状
    2.3 地层特征与地层划分对比
        2.3.1 地层特征
        2.3.2 确定标志层
        2.3.3 地层划分与对比成果
第三章 构造特征
    3.1 构造解释
        3.1.1 单井层位标定
        3.1.2 三维构造解释
        3.1.3 构造变速成图
    3.2 结构特征
    3.3 断裂特性
        3.3.1 平面构造特性
        3.3.2 纵向构造特性
    3.4 平面上构造区块单元的划分
        3.4.1 东部洼槽带
        3.4.2 西部洼槽带
        3.4.3 东部缓坡带
        3.4.4 东部鼻状构造带
        3.4.5 中部断垒带
        3.4.6 西部鼻状构造带
        3.4.7 西部反转带
    3.5 构造的演化过程
        3.5.1 断陷形成早期
        3.5.2 断陷稳定期
        3.5.3 断陷萎缩期
        3.5.4 回返抬升期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测井相
    4.2 沉积相特征和沉积类型
        4.2.1 扇三角洲沉积
        4.2.2 湖相沉积
    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3.1 单井相分析
        4.3.2 连井相分析
        4.3.3 沉积演化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第五章 储层预测模型
    5.1 地震属性的筛选和优化
        5.1.1 均方根振幅(振幅统计类)
        5.1.2 地震波弧线长值(频谱类统计类)
        5.1.3 平均信噪比(地震道相关统计类)
        5.1.4 平均瞬时频率(复地震道统计类)
    5.2 反演难点及解决办法
        5.2.1 构造破碎,断裂发育
        5.2.2 地震资料纵向分辨低
        5.2.3 测井曲线数据差异大
        5.2.4 波阻抗重叠严重,砂泥岩无法有效识别
        5.2.5 纵向反演层系多
    5.3 反演方法的优选
        5.3.1 常规反演方法
        5.3.2 反演方法优选
        5.3.3 稀疏脉冲反演基本原理
    5.4 反演关键参数的确定
        5.4.1 确立反演流程
        5.4.2 优选反演参数
    5.5 反演模型检验
    5.6 油气成藏研究
        5.6.1 成藏条件与机制
        5.6.2 油气成藏模式
        5.6.3 潜力层系的成藏特征
第六章 三维地质建模
    6.1 地质建模目的
    6.2 建模方法简述
        6.2.1 确定性建模方法
        6.2.2 随机建模方法
    6.3 建模技术路线及流程
    6.4 模型建立
        6.4.1 构造模型
        6.4.2 岩相模型
        6.4.3 属性模型
    6.5 模型验证
    6.6 剩余油分布特征
        6.6.1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6.6.2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七章 勘探开发实践应用
    7.1 加强地质综合研究,寻找储量接替潜力
    7.2 完善注采井网,扩大水驱波及体积
    7.3 强化注水系统,保持老井固有生产能力
        7.3.1 油井转注
        7.3.2 扩大油层水驱波及体积
    7.4 加大油层改造措施,提高油井产量
        7.4.1 老井压裂
        7.4.2 解堵驱油
    7.5 调整方案总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
作者简介
    1. 基本情况
    2. 教育背景

(5)葡北B区块扶余油层地震精细解释与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0.2 国内外发展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
    0.4 应用的关键技术及主要技术路线
第一章 工区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1.2 构造沉积特征
    1.3 勘探开发情况
第二章 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
    2.1 精细构造解释流程及关键技术
        2.1.1 资料品质与参数
        2.1.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2.1.3 层位解释
        2.1.4 断裂解释
        2.1.5 断层的剖面解释
        2.1.6 断层组合方案的判别
    2.2 构造解释成果
        2.2.1 断裂特征解释结果
        2.2.2 构造特征
        2.2.3 局部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微相及储层预测分析
    3.1 沉积微相
        3.1.1 地震相研究与分析
        3.1.2 沉积微相分析成果
    3.2 三维地震储层反演与预测
        3.2.1 反演方法的选择
        3.2.2 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
        3.2.3 储层预测关键技术及步骤
        3.2.4 储层预测结果描述
第四章 有利区带评价及钻探部署
    4.1 储层特征分析
    4.2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4.2.1 油气聚集规律
        4.2.2 油水分布关系
        4.2.3 重要油气聚集区
    4.3 有利目标评价及开发评价部署建议
        4.3.1 有利区带评价标准
        4.3.2 有利区评价结果
        4.3.3 评价井位部署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高邮凹陷真武-曹庄地区戴南组油藏滚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断块的滚动研究现状
        1.2.2 隐蔽油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 主要成果认识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勘探开发历程及现状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及方法
    3.2 地层连井对比剖面分析
第四章 构造精细解释研究
    4.1 研究思路及方法
    4.2 地震资料分析
    4.3 速度分析
    4.4 构造解释方法研究
        4.4.1 断层精细解释
        4.4.2 层位精细解释
    4.5 构造解释成果
第五章 沉积微相研究
    5.1 沉积相标志及特征
        5.1.1 扇三角洲
        5.1.2 近岸水下扇
    5.2 单井沉积相分析
    5.3 剖面相分析
    5.4 地震相分析
    5.5 平面相分析
第六章 储层预测研究
    6.1 研究思路
    6.2 测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
    6.3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6.4 物源综合分析法
    6.5 地震正反演联合预测技术
    6.6 地震储层预测成果
第七章 潜力滚动区块评价
    7.1 真24 北断块评价
    7.2 真29 东断块评价
    7.3 真63 断块评价
    7.4 曹4 断块评价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孤岛油田东区馆上段三砂组有利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相研究现状
        1.2.2 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特征
        2.3.1 构造演化特征
        2.3.2 区域构造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对比
    3.1 地层划分对比
        3.1.1 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3.1.2 地层划分对比的步骤
        3.1.3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的结果
第四章 沉积特征研究
    4.1 相标志研究
        4.1.1 岩性特征
        4.1.2 测井相标志
    4.2 单井相特征
        4.2.1 孤岛东 21-3 井单井相
        4.2.2 孤岛东15-29 井单井相
    4.3 连井剖面相分析
    4.4 沉积相平面展布
        4.4.1 馆陶三砂组沉积微相特征
第五章 地质油藏特征研究与有利储层预测
    5.1 地质油藏特征
        5.1.1 储层岩性及岩石学特征
        5.1.2 储层物性特征
        5.1.3 储层敏感性及湿润性
        5.1.4 油藏特征
    5.2 有利储层预测
        5.2.1 速度分析
        5.2.2 河道砂体正演模型
        5.2.3 常规属性分析技术
        5.2.4 频谱分解技术
        5.2.5 测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
第六章 有利目标预测
    6.1 储层含油性检测
    6.2 储层分布规律
        6.2.1 储层预测效果
        6.2.2 储层有利区域预测
    6.3 储量评价
        6.3.1 计算方法
        6.3.2 含油面积
        6.3.3 有效厚度
        6.3.4 单储系数
        6.3.5 计算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塔西南WLK地区储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研究区勘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 储层地震预测研究现状
        1.2.3 裂缝预测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位置及勘探简况
        2.1.1 工区位置
        2.1.2 地震勘探简况
    2.2 地层分布特征
    2.3 构造特征分析
第3章 研究区储层特征分析
    3.1 岩石学特征
    3.2 储层空间类型
        3.2.1 孔隙
        3.2.2 裂缝
    3.3 储层物性特征
    3.4 成藏条件分析
第4章 储层地震预测研究
    4.1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4.2 沉积相及古地貌分析
    4.3 裂缝预测技术及应用
        4.3.1 叠后裂缝检测
        4.3.2 叠前裂缝预测
    4.4 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
        4.4.1 叠后波阻抗反演
        4.4.2 相控统计学反演
        4.4.3 孔隙度反演
        4.4.4 储层厚度分布
        4.4.5 储层预测应用效果分析
    4.5 油气检测
        4.5.1 AVO流体检测方法原理
        4.5.2 AVO流体检测效果
    4.6 研究区储层有利带预测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高邮凹陷联38断块戴南组储层特征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区域构造概况
    2.2 勘探开发简况
第三章 地层对比与构造特征
    3.1 地层层序及小层对比
        3.1.1 地层层序
        3.1.2 储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3.2 构造特征
        3.2.1 地震资料
        3.2.2 断裂系统
        3.2.3 圈闭特征
第四章 储层沉积特征
    4.1 沉积背景
    4.2 沉积相标志
        4.2.1 岩石颜色
        4.2.2 粒度特征
        4.2.3 沉积构造
        4.2.4 化石特征
    4.3 沉积微相研究
        4.3.1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4.3.2 单井相分析
        4.3.3 剖面相分析
        4.3.4 砂体发育及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4 砂体控制因素研究
        4.4.1 控制沉积和砂体发育分布的主要因素
        4.4.2 砂体发育模式
    4.5 储层预测研究
第五章 储层微观特征
    5.1 岩矿特征
    5.2 物性特征
    5.3 储层敏感性特征
        5.3.1 粘土矿物特征
        5.3.2 敏感性特征
    5.4 储层润湿性特征
    5.5 成岩作用
    5.6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5.6.1 层内非均质性
        5.6.2 层间非均质性
        5.6.3 平面非均质性
    5.7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5.8 储层综合评价
第六章 三维地质建模
    6.1 地层格架建模
    6.2 储层参数建模
第七章 储量计算与井网优化
    7.1 地质储量计算
        7.1.1 含油面积
        7.1.2 有效厚度
        7.1.3 有效孔隙度
        7.1.4 原始含油饱和度
        7.1.5 原始原油体积系数及原始气油比
        7.1.6 地面原油密度
        7.1.7 储量计算结果
    7.2 井网优化与部署
        7.2.1 井型优选
        7.2.2 井网参数优化
        7.2.3 井网部署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高邮凹陷周庄油田E2d1岩性油藏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思路与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4.1 完成的工作量
        1.4.2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三章 地层对比及构造解释
    3.1 精细地层对比与断层落实
        3.1.1 精细地层对比
        3.1.2 断层落实
    3.2 构造精细解释
        3.2.1 构造解释难点分析
        3.2.2 层位标定与速度分析
        3.2.3 构造精细解释思路
        3.2.4 多种解释技术的运用
        3.2.5 构造样式研究
        3.2.6 构造解释结果
第四章 沉积相、微相研究
    4.1 沉积背景
    4.2 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4.3 沉积相物源分析
    4.4 小层沉积微相分析
第五章 储层特征分析
    5.1 岩石类型与储层物性
    5.2 储层发育与展布特征
    5.3 地震储层预测研究
        5.3.1 地震正演技术应用
        5.3.2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应用
        5.3.3 储层预测综合分析
        5.3.4 E_2d_1~(2-9)砂体尖灭边界综合分析
第六章 成藏规律研究及有利区块分析
    6.1 油藏流体特征
    6.2 岩性油藏分布特征
    6.3 E_2d_1~1和E_2d_1~(2-9)成藏规律分析
    6.4 有利滚动区块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在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拉克西古尔纳油田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岩石物理相表征方法研究[D]. 王如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2]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D]. 陈彦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3]肇州油田A区块葡萄花油层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D]. 赵禹薇.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D]. 任江丽. 西北大学, 2019(01)
  • [5]葡北B区块扶余油层地震精细解释与储层预测[D]. 庞思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6]高邮凹陷真武-曹庄地区戴南组油藏滚动评价研究[D]. 倪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7]孤岛油田东区馆上段三砂组有利储层预测[D]. 张婷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塔西南WLK地区储层预测研究[D]. 李睿宁.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9]高邮凹陷联38断块戴南组储层特征研究及应用[D]. 马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高邮凹陷周庄油田E2d1岩性油藏地质特征研究[D]. 罗洪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标签:;  ;  ;  ;  ;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在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