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和香港学术期刊的评审制度与奖励取向_学术期刊论文

台湾和香港学术期刊的评审制度与奖励取向_学术期刊论文

台港学术期刊的编审制度与奖励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学术期刊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台港学术期刊的编审制度

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出版的学术期刊有着十分严谨的编审制度和精确的奖励导向,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里,保持着学术清流的良知。其中的优秀学术期刊更在中国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评价体系中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2001年,台湾地区的科学论文被“科学引用文献索引”(SCI)收录的篇数达到10635篇,居世界第17位。这一成绩,再次巩固台湾科学论文数与韩国相当、取得美国专利数则超过韩国的长期竞争地位。(注:(台)“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经济研究处.台湾、日本、南韩产业之比较探讨[Z].2002—12—23.)

严谨的编审制度是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凝聚高雅学术品质的根本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编审制度构成了学术期刊质量保障机制的主体。恪守学术规范的当代编审制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学术出版界,八九十年代浸润于港台学术期刊。目前,台港学术期刊的编审制度主要由负责专业评审的编辑委员会和坚持质量优先原则的审稿、用稿机制所组成。

台港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或称“编审委员会”)的组织构成贯彻专业主导的方针,跨越单位归属乃至行政区划的限制,务求遴选相关专业的优秀学者乃至权威学者参与期刊编审工作。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的《香港社会科学学报》被誉为“香港第一份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它的现任编辑委员会由来自我国香港(12人)、台湾(5人)、北京(2人)以及美国(4人)、澳大利亚(2人)的共25名资深学者组成,其中只有两人任职于本校。台湾大学经济学系出版的《经济论文丛刊》在1995~2001年间连年被评为台湾“学术研究优良期刊”。它的现任编辑委员会由台湾地区高校或科研单位的14名学者组成,其中只有5人任职于台大经济学系,主编也由该系的一位教授与校外一位研究员共同担任。台湾高等院校大都规定本校校长为学报发行人,副校长或学术发展处处长为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教务长或教务处处长担任总编辑;若学报由专业系(所)负责出版,则系主任(所长)为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另择本系(所)教授或高级职称者担任总编辑。虽然本校、系(所)的“学官”主持学报编委会,可是各高校一般还规定必须聘请校外知名学者进入学报编委会,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师范大学等名校甚至规定编委会中的校外委员不得少于半数,这就从组织构成上确保了编委会的专业运作,有助于消解可能产生的单位行政干预与人情照顾的干扰。

台港学术期刊的编委会不是虚张声势的摆设,而是主导期刊运作、实施审稿把关的实体。典型的例子可以台湾师范大学《师大学报编审委员会设置办法》为证。该办法规定:“编审会任务如下:(1)师大学报编审方针之规划与执行;(2)师大学报稿件之征集;(3)论文之审查;(4)师大学报之编辑;(5)师大学报之刊印与发行;(6)审查办法及作业流程之订定;(7)其他编审有关事项。”(注:(台)台湾师范大学.师大学报编审委员会设置办法.[EB/OL],http://www.ntnu.edu.tw/acad/pub/jtnu5.doc.)这些条款不啻将学报编委会的指导、监督、咨询与编辑部的编辑、出版等两方面的工作完全结合在一起。不过,就台港学术期刊编委会的一般运作实绩而言,编委会对学术期刊的指导、监督与咨询功能,除了表现在规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全体会议,以及每期期刊出版前举行一次专业分委会会议的例行条款之外,实际上集中表现在把好期刊编辑流程头一关的审稿过程中。

纵览台港学术期刊的审稿程序及其要求,可以归纳如下:

1.所有论文来稿先由主编或其指派的编辑初审,认为论文质量达到送审水平后,即送交编委会中相关专业的至少两名编委评审。为了避免初审者由于学识局限而造成遗珠之憾,诸如《台湾政治学刊》等一些专业学会出版的学报还进而规定,所有来稿均由编委会决定是否送审。

2.受指派评审论文的编委认为有必要,可以推荐更加合适的专业学者替代自己评审,但需经过主编乃至编委会批准;评审论文的编委或专业学者必须具有论文所涉研究领域的学术专长,其职称应当高于或等于论文作者的职称;每篇论文的评审人至少有一名任职于与作者不同的学术单位,有些高校学报甚至规定论文评审人必须都是外单位的学者。

3.评审过程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在此过程中,作者与审稿人互不知姓名,从而避免人际关系的纷扰。审稿人只能依据自己的学识,对论文质量作出客观的专业判断。优质的学术期刊还要求审稿人参照国际严肃学术期刊的用稿标准,评审论文的学术价值。

4.评审论文的核心工作,在于鉴别其原创性和评估其学术价值。台港学者一般认为,所谓“原创性研究论文”,“悉指实证性研究成果报告,可为理论或方法性主题之论述,亦可为特定研究专题之系统性综合评论”,并且未曾以全论文形式刊登于其他期刊、会议论文集或书籍等。为了便于评审人对论文的鉴别与评估,台湾师范大学出版的《师大学报》列出颇为全面的“论文审查要点”,其中包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或研究假说的叙述是否明确适当?文献的评述是否周详适切?有无遗漏重要文献?就研究问题的性质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适切?与研究有关的变因是否考虑周详并适当加以控制?研究过程和取样方法是否适当?研究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是否理想?研究的内在(Internal)和外在(External)效度是否充分考量?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论是否考虑研究的限制?有无推论过度的现象?论文的组织与结构是否严谨?理论是否有系统,具说服力?”(注:(台)台湾师范大学学报.稿约、师大学报论文审查要点.[EB/OL].台湾师范大学网http://www.ntnu.edu.tw/acad/pub/jtnu5.doc.)此外,该学报还以类似的提问方式,对论文的题目、摘要、图表、数据以及行文结构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评审质疑。评审人要准确解答此类疑问,就必须精读论文,不可能信手挥毫地走过场。

5.论文评审的结果一般分为推荐采用、修改后推荐采用、修改后再评审、不推荐采用等。至于评审后的论文最终是否采用,台港有些学术期刊规定由主编或总编辑定夺;多数学术期刊则规定必须取决于两名以上评审人的评审结论,如果评审结论出现较大的分歧,则交由编委会议决或由第三位编委再审。

6.论文评审结果将及时通知作者。如果作者对评审修改意见提出有力的申辩,须交由编委会裁决或由第三位编委复审;作者遵照评审意见,对论文进行较大修改后,须交由所提意见的评审人或由其推荐的专业学者复审。

总结台港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的构成及其审稿运作,可以从中归纳出两大特点:一是借助“外脑”,集思广益,提升学术,消弭矛盾。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外单位学者在应聘期刊编委会及评审稿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与期刊所在单位的编委及评审人通力合作,共同发挥提炼期刊质量的学术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期刊所在单位的人员难以起到的化解该单位行政干预和人情纷扰的制衡作用。发挥借助“外脑”的特长,台港学术期刊就可以在专业编辑人员极其稀缺的情况下,精选文稿,确保质量。

二是匿名审稿,双向制衡,务求客观,避免局限。在匿名审稿的制度中,不仅以匿名排除人际关系的滋扰,而且以相关的规定,预留下两种双向制衡的空间:第一,评审人与作者间的制衡,评审人的意见决定稿件的命运,但稿件质量尚可的作者也有申辩、修改以供复审的机会;第二,两名以上评审人之间的制衡,无论是外单位还是本单位的单个评审人,都不能决定稿件的取舍。他们的意见只有在达成一致时才具有立即取舍的效力,否则将折冲成为促使稿件修改或交由第三者复审的合力。如果说,匿名审稿毕竟是以消极的方式,规避可能产生的人际矛盾,以便保持专业评审的客观性的话,那么,上述两种双向制衡就是以积极的路径安排,主动化解即使是专业学者也难免存在的个人认知局限,从而确保评审及用稿的质量了。

二、台港学术期刊的奖励导向

学术期刊的奖励导向可以不断提高编审水平,构建展示学术界优秀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奖励导向及其依托的评价体系,构成学术期刊的质量保障机制的指南。和国外出版物一样,台港学术期刊不采取类似祖国大陆期刊圈内评选“核心期刊”的评价方式,而是通过学界与出版同行评议以及官方奖励等朝野兼备的方式,形成在表彰优质的同时指出其不足与努力方向的奖励品评导向。

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实现学术的国际化,是台港学术期刊共同的价值取向。所谓“国际化”,包括采取国际通行的匿名审稿、编委制衡的编审制度,聘请外国学者担任编委或论文审稿人,刊用论文突破内外稿界限乃至中外文界限等。多年来,台港学术期刊一直以“国际化”自勉。《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的自我评价就是“设有正规审稿制度的国际性中文期刊”。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教授进而评价说:“在世界学坛上,权威性的中文社会科学学报非常难寻,这份学报的出版填补了这个空隙,是重要的社会科学文献源泉。”(注:学界评价.[EB/OL].《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网.http://www.cityu.edu.hk/rccp/hkjournalss_chinese.htm.)为了促进台湾岛内的研究成果及时向国际学术界传播交流,台湾的“科学委员会”在近年奖励岛内各类学术期刊时,都将是否收录于美国等的各类国际专业资料库,作为期刊获奖的主要依据之一。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海内外享有高雅的学术声誉。近年,该刊一直被评为台湾人文社会科学类杰出期刊,获奖原因主要是该刊为台湾惟一被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收录的刊物,并且还进入了Current Contents/Art & Humanities和Research Alert等国际专业文献库中。2002年,台湾“科学委员会”嘉奖“中研院”经济研究所出版的《经济论文》是岛内经济领域的最佳期刊,同时希望“《经济论文》的编辑群应该策略性思考如何善用‘中研院’丰沛的资源,将本刊由地区性期刊转化成国际级期刊。”它还指出,台湾管理科学学会出版的《管理学报》“不论在论文之质与量上均领先其他期刊”,“美中不足是它并没有国外期刊主编任期之制度,未来应朝此方向进行,会更为理想。期刊以中英文混合出刊,渐具国际化,惟编辑未聘请国际著名学者担任,对推展国际知名度较无着力点。”(注:(台)200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类获奖期刊得奖说明.[EB/OL].台湾“国科会”网.http://www.stic.gov.tw/stic/1/nscjaw/91awjdp4.htm.)平心而论,台港学术期刊以学术国际化作为价值取向,符合“取法乎上”的准则,即便由于形格势禁而“仅得其中”,也于提高期刊质量、端正学术风气大有裨益。祖国大陆的优质学术期刊在坚持学术本土化的同时,也正向学术国际化的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总结台港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的经验教训,将是最好的借鉴。

聘请居于学术前沿的知名学者担任编委和论文评审人,依靠内行专家担任最终决定期刊用稿质量的编审乃至编辑工作,既是台港优质期刊的办刊特色,也是台港各界据以嘉奖学术期刊的重要依据。2002年度台湾“人文社会科学类获奖期刊得奖说明”有关《经济论文》的嘉奖词指出:“编辑群的良窳,关系着学术期刊的成败。本刊的编辑群由于均是具有许多优秀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的作者,其所累积的研究经验,得以准确判断各领域中来稿的实质贡献与学术定位,而所提供的建设性研究意见,则足以引领经济学术水准的提高。在这样的编辑组合下,送审的发表论文样本中,没有显著的内外稿比例,未有偏重于某一领域论文发表,而且实证与理论文章并济,具备了优秀期刊的各种要求。”这番评价寓有专家合力办刊,方能办成优质期刊的奖励导向,令人想起大陆出版界长期辩论不休的是应该“专家办刊”还是应该“杂家办刊”的争议。其实,台港地区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出版的学术期刊几乎都属于“专家办刊”的性质,因为这些期刊几乎都是专家们兼职进行编审乃至编辑的。不过,基于集思广益与相互制衡原则的编审制度汇聚了不同专业特长的专家合力办刊,专家组成的编辑群实际上也就成为能够鉴别与包容不同学术见解的“杂家”。因此,台港学术期刊不存在通常只有常任专职主编才可能产生的“专家”与“杂家”孰优孰劣的问题。

台港学术期刊的审稿过程大多规范而认真,由此导致的结果首先是所需的工作周期比较长,其次是稿件修改与复审的数量多,用稿比率低,期刊所在单位的内稿刊用量甚至低于外稿。这种状况自然不被讲求用稿便捷、量多与内外有别的人所认可。然而,台港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却以编审程序严谨、用稿比率低、外稿刊用率等于乃至多于内稿,作为嘉奖优质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出版的学术性季刊《新闻学研究》被评为2002年度台湾优等学术期刊,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近年来刊载的“内外稿比例已逐渐达成平衡,外稿量已有超越内稿之势,其中外来投稿也显著增加。稿源的多元化与外稿量的增加,均显现该刊学术水平普获重视的程度与影响力”。该刊还在《稿约》中明示审稿周期:“投稿本刊的每篇论文须经两位匿名评审审查,有些文章可能须经多次复审,或送第三审,作业时间较长,文稿审查(含送回作者修正)平均费时3~6个月。敬请投稿作者谅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严谨的编审制度下,退稿率高低还公开成为评价台港学术期刊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台湾“科学委员会”在奖励各类学术期刊的量化标准中,将期刊格式定为20分,论文格式定为25分,编辑作业定为45分,其余占10分。而在编辑作业中,退稿率就占有7分。其中退稿低于20%,只得3分;介于20%~35%之间,只得5分;高于35%,才得7分。(注:(台)台湾“科学委员会”.奖助学术研究优良期刊处理要点.[EB/OL].“国科会”网.http://www.stic.gov.tw/nsc-all.htm.)2002年台湾《人文社会科学类获奖期刊得奖说明》关于《科学教育学刊》的嘉奖词就表扬该刊“自1997年以来,投稿数与退稿率逐年增加,显见愈来愈受到科学教育学界之重视”。台湾《新闻学研究》的主编苏蘅曾比较近年该刊的用稿率:“投给《新闻学研究》的论文,大约有50%会被刊登。这样的论文接受率,也许比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论文接受率高出甚多,但和台湾地区的一般学术期刊相比,《新闻学研究》的论文接受率相当低。”(注:(台)苏蘅.编者的话.[EB/OL].新闻学研究网.http://www.jour.nccu.edu.tw/mcr.)毫无疑义,较长的审稿周期、较大的外稿刊用比例和居高不下的退稿率,成为台港学术期刊质量保障机制的副产品。对此,不同的办刊观念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评判。

研究台港学术期刊的编审制度与奖励导向,汲取其机制中有益部分,规避其阻滞环节,将有助于提高大陆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有助于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办刊理念、运行机制的创新。

标签:;  

台湾和香港学术期刊的评审制度与奖励取向_学术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